首頁>Club>
孩子最近老是愛告狀,怎麼辦?
15
回覆列表
  • 1 # fF青cc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告狀時,應儘量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否則會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還會助長孩子只看別人缺點、不看別人優點、搬弄是非等壞習慣。孩子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後,就不會動不動告狀了,而且對他將來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也有幫助。

    敷衍甚至不管的態度,可能會導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更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挫傷孩子的正義感。但若一味“支援”、“鼓勵”孩子的告狀,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總是得不到發展,還會影響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相信只要父母、老師能耐心、細心地對待,孩子會很快變得不愛告狀了。

  • 2 # 向日葵之語

    孩子有時候會這樣像向父母告狀,訴說自己的想法,這時候父母要注意,儘管孩子的告狀並不符合大人的觀念,但是要耐心傾聽,讓孩子感覺被重視。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專家的建議。

    1、認真傾聽

    在傾聽“告狀”時要認真,不要打斷或者斥責孩子,也不要偏聽偏信,先要弄清事實真相;如果孩子一時說不清楚,大人們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回想一下發生的事情,同時父母可以適當地安慰孩子。

    2、瞭解事實,理性處理

    在瞭解事實後,大人們應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狀”,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養成正確的是非判斷力;若是其他型別告狀,則透過耐心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為人處世的原則。

    3、教會孩子換位思考

    當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時,當父母的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並藉此機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可以問問告狀的孩子:“你覺得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養成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4、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告狀時,應儘量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否則會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還會助長孩子只看別人缺點、不看別人優點、搬弄是非等壞習慣。

    5、細心、耐心

    敷衍甚至不管的態度,可能會導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更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挫傷孩子的正義感。但若一味“支援”、“鼓勵”孩子的告狀,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總是得不到發展,還會影響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相信只要父母、老師能耐心、細心地對待,孩子會很快變得不愛告狀了。

    6、孩子沒有好壞之分

    兒童教育心理學或者發展心理學認為,成長是一個過程,因為幾件小事就把孩子判斷為好孩子和壞孩子,是不對的。行為有好壞之分,但是,孩子沒有好壞之分,絕對不能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就把他划進壞孩子之列,那樣做等於給他戴上了標籤,一個不好的標籤,等於宣判了他無法改造。事實上,如果想讓一個人往更好的方面發展,最簡單最好的辦法是讚美他已經具備了這個特徵,就是欣賞他、鼓勵他和讚美他,這就是賞識教育。

    7、積極引導孩子

    家長和老師要積極引導孩子,鼓勵他們交流和表達,儘管他們有時候告狀的行為不符合大人的價值觀念。鼓勵他們建立良好的行為,而不是生硬地評價是非,無論如何,讓孩子感到被重視、體驗到快樂很重要,這樣他們會更樂於交流,在交流中,經過合適的疏導,他們會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徵、良好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模式。

  • 3 # YoKID育兒寶典

    小學生告狀現象非常普遍,這不是因為孩子品質問題、思想意識問題,而是兒童發展階段中重要的社會技能“道德-規則意識”發展的結果。心理學家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在道德心理學領域內影響極大。告狀多發於小學,到了中學就變得不再那麼頻繁。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告狀時,成人不要隨便敷衍,這樣對孩子是不禮貌、不尊重,會使孩子更感委屈,也不能總說“好,我來批評他”,這樣勢必會讓孩子的告狀行為得到強化,讓孩子的告狀行為愈演愈烈。大人應予以關注、耐心傾聽。耐心傾聽孩子的講述,把你的關注自然地表露給學生,進入他們的感情世界,理解他們的情緒。透過有目的的關注與傾聽,敏銳地分析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正確理解報告人的情感或動機。傾聽和理解之後,應儘量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學會處理矛盾,解決問題是孩子面臨的一項發展任務。孩子在一起學習,玩耍,發生矛盾是常有的事情,大人不能“有求必應”,事事包辦代替,否則會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還會助長孩子只看別人的缺點,不看別人的優點,搬弄是非等壞習慣。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以後就不會動不動就告狀了。家長也不要擔心說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喜歡告狀,得罪了多少同學啊,以後怎麼還會有小朋友和他玩啊,其實不然,小孩子過了這個階段之後就會慢慢的糾正過來,家長不必太過於心急。

  • 4 # 有點可愛的頭像

    很多父母和老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幼兒園班級裡,總有一兩個喜歡告狀的孩子。

    孩子之所以告狀,是因為他們缺乏解決自己的問題的技能,或者因為感到灰心而透過努力證明自己有多好來尋求過度關注。有些大人會透過告狀而羞辱孩子,另外一些人則會介入,並試圖解決孩子們之間的問題,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們沒有能力想出解決辦法。不管怎麼樣,不要對告狀感到惱火,而要將其視為一個教給孩子重要生活技能的機會。

    1.要尊重地傾聽,閉上嘴巴,不要去解決問題。避免解決問題並不意味著你對告狀得孩子不管不顧,當大人只是傾聽時,孩子自己會想出解決辦法。

    2.用發射性傾聽,讓告狀的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我知道很生氣。"而不必採取任何其他方法解決問題。

    3.當孩子來告狀時,你可以問他,“你為什麼要告訴我呢?”或者,“這對你來說是個怎樣的問題呢?”然後,靜靜地觀察孩子的反應。這給一些孩子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他們思考自己的理由,並且意識到他們沒有充分的理由,或者認識到這不是他們的問題。

    4.利用這個機會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技能。你可以問,“你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5.有時候,只要對孩子表現出信任就足夠了。你可以說,我相信你能解決。然後就走開,以表明對孩子的信任。

    6.將涉及到的孩子召集到一起,包括告狀的孩子。告訴他們,“我看到了一個問題,我相信你們能解決,你們可以在這裡談一談。”你可以靜靜地坐在一天聽他們討論解決辦法, 或者你可以走開,讓他們想出解決辦法後去告訴你。

    7.如果孩子們正在爭吵,要讓他們知道,在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之前,不要繼續做那件引起爭吵的事情。比如兩個孩子都想要一個玩具,就先把玩具拿走,直到找到解決辦法。

    8.改變你對告狀的看法,當你的孩子再大一點時,你可能希望他們多告訴你一些他們生活中的事情,現在正是時候讓他們知道你對他們關切的事情很感興趣,並會幫助他們學習技能,而不是貶低他們或者轉身離開

    9.讓孩子知道,他們能夠和父母談任何事情,因為他們不會因此受到懲罰或責罵。他們會知道,自己可以解決問題,或者如果他們不喜歡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可以離開當時的場景。

    10.當大人出於善意而選擇不介入時,大多數孩子都能更快地並且更有創意地自己解決問題,要退後一步,在介入之前給孩子們一個機會,讓他們看看自己能做什麼。

  • 5 # Mr禾

    就在今天晚上,N發來訊息問“兒子H去老師那裡說告了同班小朋友的狀,而且同學家長打來了很多電話,一開口就指責‘你家兒子怎麼這麼壞的’,總是去老師那裡告狀。朋友問我這個事情應該怎麼溝通會比較好”。

    我詢問了朋友事情的原委:白天,小朋友班上的體育課被班主任拿去上語文課了,H的同學F說“本來是體育課,現在變成語文課,我們可以去教育局告老師”。H聽到這些話後,就原封不動地告訴了班主任。

    結果,班主任把小同學F叫到講臺上,當著其他小朋友的面,狠狠批評了一通,於是就有了F媽媽的一通通“申討”電話。

    朋友的兒子H現在讀4年級,她告訴我,班上的小朋友不愛和他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愛“告狀”,平時只要有什麼事情,他就是想去老師那裡說,和小朋友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

    以上的情形,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很熟悉?

    無論你是批評孩子多管閒事,還是引導孩子以後不要“告狀”,或者是告訴孩子“你做的對,老爸挺你”,我覺得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那麼該如何處理呢,透過拆解這件事,我給到了朋友以下3點建議:

    分清楚這件事情的中矛盾。

    我們來看下,在這件事情中,有幾對矛盾?簡單梳理下後會發現,主要有以下4對:

    ①班主任老師和F同學的

    ②F同學和朋友兒子H

    ④H的家長和F的家長之間

    ⑤H家長和老師之間的

    為什麼說他是隱藏的呢?我們不難想象,一個家長會這麼氣沖沖地打電話給你,一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還有可能是怕班主任誤會自己,因為”去教育局告老師“這句話,可能是孩子從家長那裡聽來的。

    於是,我們需要找到,我們最要解決的矛盾是哪一個,或者哪幾個,然後才可以對症下藥。

    哪一個是主要矛盾?

    ① 家長不要阻止孩子“告狀”,因為你可能同時阻礙了他”判斷是非”的能力

    很多家長可能會對孩子說“你自己讀書管牢麼好啦,不要去多管閒事”。可是,我們能不能告訴孩子,什麼是“閒事”,不該管,什麼不是“閒事”,可以管呢?還是簡單粗暴地”教“孩子做一個“連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乖寶寶”呢?

    當我們把關注點落在引導孩子”不要管閒事“上的時候,對於孩子來說,他是很難判斷的,更是難做到的。

    有的時候,有可能因為真的“不管閒事”了,而導致了見“不義而不敢為”的行為發生,甚至到最後,連最基本的區分是非的本能都喪失了。不然,怎麼可能會有面對校園暴力,而不敢吱聲的事情發生呢?

    ②家長不要替孩子出面解決衝突,因為你可能阻礙了孩子“正常社交”的能力

    在這件事情中,F同學的家長,可能因為孩子受了委屈,也可能因為其他的情緒,出面替孩子打了抱不平。但是我覺得這樣不是很妥當,因為他喪失一次讓孩子獨立處理和同學之間矛盾的機會。

    同樣,我也不建議我的朋友因為這一通電話,而被繞進了本不該由她去直接處理的矛盾中。那麼具體要怎麼做呢?我給了朋友以下3點建議:

    給對方的父母回個電話,真誠地表達一下歉意。

    自己的孩子因為小朋友的一句話,而遭到老師這樣嚴厲的批評,任何父母聽了都會難受,所以,給對方家長打個電話,道個歉以示誠意,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也可以向對方坦誠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不是很妥當,且已經和孩子溝通,孩子承諾明天會道歉之類的話。

    引導孩子和F同學和解,學習父母的樣子,給對方一個“對不起”

    當孩子去告老師的時候,他肯定是覺得這樣子是不對,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如果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有沒有別的處理方式可以處理?

    家長可以給孩子兩個途徑,方便孩子選擇。比方說,可以直接和同學說,我們在背地裡說老師,可能不太合適。如果對老師有點不滿意,有沒有其他方式和老師說呢?

    那麼,家長不妨問問孩子:

    你班子裡面有哪個小朋友你最願意跟他玩?

    小朋友什麼地方吸引到你了?

    你覺得你身上什麼樣的有點吸引到了小朋友?

    透過這樣的引導,有利於孩子把目光聚焦到美好的事物上,也更有利於結交到好朋友。

    一旦孩子和同學們的關係好了,“告狀”的問題可能會少很多哈。

  • 6 # 積木育兒

    上學以後,我們會發現孩子經常向家長或老師告狀,一會兒報告鼕鼕搶了我的玩具,一會兒說壯壯把我弄疼了,一會兒又報告毛毛把飯菜撒到了我的衣服上。有的時候,確實孩子需要尋求大人的幫助,有的時候孩子們之間就能夠解決,但似乎他們就只會透過告狀這樣一個方法,這是為什麼呢?

    缺乏處理同伴關係的策略或方法

    一些孩子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社交技能,不知道該怎麼和其他孩子互動。有的孩子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容易生氣,感受到被拒絕後,不知道該怎麼融入其他小朋友,就只能告訴老師了。還有一些孩子受到欺負後,也找不到合適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所以只能求助於大人了。

    老師的關注和同伴的認可

    上學以後,孩子不再像家裡一樣是“中心”了。但每個孩子有想被關注的需要,當孩子想要老師關注時,需要找一個關注點,比如他看到其他小朋友透過告狀成功引起了老師的關注,那這個求專注的孩子就會模仿,並學會這樣的行為。此外,每個小朋友在群體中的地位不一樣,而有的孩子想要透過告狀,獲得其他小朋友的關注,不希望自己在群體中被忽視。

    對於孩子告狀的行為,首先要理解,心理學家指出5歲以後的孩子,有很強的規則意識,認為規則是不可以改變的,所有人都需要遵守一樣的規則。同時老師或家長要了解一下孩子告狀的原因,比如為了引起大人關注的孩子,大人要反思一下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不是沒有得到滿足。最後,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對於被忽視的小朋友要鼓勵他們大膽參與。

  • 7 # 蜜桃姐姐

    如果孩子開始嘮嘮叨叨愛告狀愛吵鬧,不要擔心,要了解背後的真正原因,防止孩子成為一個嘮叨王。

    四歲和五歲的孩子正在以特別快的速度學習東西,以至於他們很難記住他們期待的一切。當他們做了正確的事情時,他們希望每個人都遵守同樣的規則。當這些被感知的規則被其他人“破壞”時,這會導致爭吵。防止吵鬧閒聊成為一種習慣或立即停止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可能引起與朋友和老師的不必要的問題。然而,在採取措施阻止它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根本原因。小孩子說閒話的原因有很多。雖然說閒話通常對身體無害,但在情感上對受害者是有害的。

    如何防止“濫告狀”或閒聊

    指出“濫告狀”行為

    如果爸爸媽媽和孩子看到另一個孩子在閒聊,利用這個機會作為一個教學時刻。引起孩子的注意,問他對那個人做的事情有什麼看法。孩子明白那個人在做的事是在搬弄是非嗎?以及為什麼這種行為不好。花點時間談談其他孩子本可以做什麼,而不是喋喋不休。

    解釋公平和正義

    有時候孩子的閒聊是為了讓其他孩子看起來很糟糕,以獲得那種正義感。當爸爸媽媽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可以這樣說:“有時候人們沒有按照他們應該的方式來遵守規則。我知道這讓你很難過,因為你在做正確的事情。”告訴孩子,他不能改變其他孩子的行為方式,但最重要的是始終保持自己的行為公平和公正。

    孩子已經喋喋不休該怎麼辦

    這聽起來似乎有悖常理,但也不能小題大做。當孩子喋喋不休時,我們可以去調查他的動機是什麼。別懲罰孩子,相反,要(委婉地)指出,如果他總是以一種消極的方式引起朋友們的注意,讓他們陷入麻煩,他們就不會願意和他一起玩了。

    如果知道孩子是因為他不喜歡別人玩某些玩具,那就事先計劃好每個人會玩什麼,你會把什麼放哪兒。這是一種可以防止孩子們跑到家長身邊大吐口水,嘮嘮叨叨的簡單的方法。還有一件事要記住,對於3到4歲的孩子來說,閒聊可能是疲憊的表現。當孩子們脾氣暴躁、疲憊不堪時,什麼事情都會發生。稍微休息一下,打個盹,看個電視,或者吃頓午餐都可以幫助孩子遠離不良行為。

  • 8 # 大皮小皮媽媽親子堂

    這是孩子之間常見的情況。

    我們先來給愛告狀的孩子進行一個畫像,看看是哪些孩子愛告狀。

    處於弱勢的孩子:

    這類的孩子告狀的目的就是為了求得保護和幫助。因為一告狀,父母本著同情弱者的心理就會介入其中,去保護弱勢的一方。

    我有一對雙胞胎兒子,老大會比較強勢一些,老二經常被欺負,老二隻能跑過爸爸/媽媽這裡來哭訴了。要不只有被打的份。

    尋求父母關注的孩子:

    有的孩子告狀是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這類孩子,表情還算比較平靜。我建議就是淡化,“這樣啊,媽媽知道了”就可以了

    習慣告狀的孩子:

    有的孩子發現告狀是對付其他孩子的快捷途徑,只要一告狀,就會有人幫他解決問題,不用自己去思考怎麼辦,久而久之,他就把告狀當成了習慣。

    對孩子進行了畫像,其實也找到了孩子告狀的原因及任其發展的危害。

    弱勢的孩子如何不告狀的,或父母禁止他告狀,他的性格會變得越來越懦弱,還會覺得沒有人理解他,慢慢就封閉自己了。

    尋求父母關注的孩子,我們可以理解成孩子的一種撒嬌,但也要適時教孩子溝通的技能。

    習慣告狀的孩子,不願意自己想辦法,就容易產生依賴性。

    家長如何應對

    1、 對孩子告狀背後的原因要了解於胸,看孩子是屬於哪種情況。

    2、 先處理好情緒再處理事情

    這裡的情緒包括家長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很多家長一聽孩子來告狀,情緒就上來,不問青紅皂白去處理,反而適得其反。

    當我家小朋友來向我告狀的時候,我就會先抱抱:“寶寶怎麼哭了,來媽媽抱抱”

    3、 瞭解孩子告了哪些狀,前因後果

    讓孩子將事情發生的經過講清楚,透過分析事情的原因,既不要一味地責怪孩子的同伴,也不能不批評自己的孩子,要對孩子進行疏導,幫助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的方法,要善於原諒別人的過錯,逐步使孩子建立起與他人共享歡樂的意識,使孩子的人格得到健康的發展。

    比如這樣說:“發生了什麼事呢?哦,是這樣啊?還有嗎?”

    4、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告狀時,應儘量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否則會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還會助長孩子只看別人缺點、不看別人優點、搬弄是非等壞習慣。孩子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後,就不會動不動告狀了,而且對他將來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也有幫助。

    比如可以說“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呢?”

    有時小皮說出他的對策:“媽媽,你打哥哥”,我就很誇張的說:“真的嗎?”“你覺得打人可以解決問題嗎?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呢?”“媽媽建議這樣做好不好”

  • 9 # 最近那些

    1.二胎家庭普遍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大的孩子開始告狀,可能是由於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為了得到大人的注意和認同,就透過告狀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父母要了解孩子告狀背後的動機,這大多是孩子在向父母發出渴求關懷的訊號。這時候,父母就要有意識多給予孩子關注和關愛,不要讓他們感到傷害。

    2.孩子天生有很強的學習能力,父母的身教會影響孩子的想法與個性。尤其在二胎家庭中,若父母經常將“公平”掛在嘴邊,在生活中為了表現公平而忽略了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孩子就會被推進牛角尖。剛剛建立是非觀念的孩子發現大人很注重公平這件事,就會變得越發固執,反而難以溝通,更加不會懂的謙讓,一旦TA認為不公,就要告狀來宣示權威。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是無法做到百分百公平的,與其追求事事公平,更應該教會孩子為他人考慮。

    3. 要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當孩子來告狀的時候,爸媽不要急著當法官,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對孩子說,“那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呢?”讓孩子透過自己的思考了解各種行為的後果,去分析問題,然後拿出問題的解決方案來,並且自己去執行。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教導,而不是為了急於處理好問題就替他們去執行,這樣孩子是什麼都學不到的。

    4.孩子經常向父母告狀,可能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有很多情況下孩子向父母告狀的時候會保有一種落井下石的心態,希望對方受到懲罰,自己就會開心,覺得自己握有某種權利可以決定對方的後果。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如果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會希望被如此對待嗎?會據理力爭是本能,但是會替他人著想則是本事了。培養出一個守規矩的孩子不難,培養出一個擁有同理心的孩子才是更重要的。

    5.要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引導他們學著看到別人的優點而不是缺點。要知道,愛告狀的孩子觀察力往往很敏銳,但是TA習慣批判,如果我們沒有將孩子引導到一個正確的方向的話,他們就會常常叫囂著不公平。其實除了觀察到TA所認為的不公或毛病之外,也可以讓孩子主動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才能獲得成長與內化優點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經很相愛的兩個人最後不能在一起,最後他們都會過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