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說不凡

    據統計從1911年到1949年之間,去過留學的留學生數量還是比較多的,大概有十多萬的學生出國留學。但是在這十幾萬的留學生中很少有人留在國外而是回到中國。拋開愛國主義思想,其實和當時的國內留學生稀缺和留學後工資福利好有很大的關係。

    名人例子

    許地山在他的小說《三博士》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

    主人公說:“留洋回來,假如倒黴也可以當一個大學教授。”這雖說是一句戲言,同時也是小說中的話,但是這句話卻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1917年,同意的胡適的博士學位還沒拿到的時候就收到了北京大學的聘書。當時的北京大學可是聚集了全國鴻儒的“太學”啊,一個二十多歲的準博士,面對這樣的聘書怎麼選擇可想而知了。

    資料統計

    根據1916年留美歸國學生職業統計,340人中有110人從政,而且這110人中只有8人在省級行政部門,其他的102人全部在中央一級的行政、司法、立法部門工作。可想而知當時的留學生回國後的待遇是多麼好。

    原因分析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主要是因為1922後中國實行新學制,很多公私立的學校變成了大學,如此一來大學老師很稀缺。當時只要是留學歸來的都可以當大學老師。而且只要是留學歸來的什麼科目都可以教。

    30年代中後期,教育界的“才慌”有所緩解但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很多高校內遷,而北京上海的很多教授沒有跟過去,大學老師又變的不足了。所以留學生的身價又漲了。

    那麼這些留學生在國外可以擔任什麼職務呢?他們在國外的話當時只能擔任技術機關助手或者學院教授的助手,要想自己變成教授還需要在奮鬥二十多年,所所以這樣明顯的對比下是誰都會選擇回國了。

  • 2 # 閒史

    民國時期10萬學子留學海外,為何大多人都回國發展?

    這個問題想必是提問者有感於現如今留學者多寄居海外,不思回國報效祖國而發出的疑問。

    學而優則報效祖國本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現如今卻成了稀有的事情!那麼與如今恰恰相反的民國自然就惹人好奇了!

    據記載,清末民國時期,先後有近10萬名青年學子留學海外。據1937年的清華留美同學錄,在所載1152人中,學成回國者達到1131人,回國率高達98%以上。

    至於民國時期10萬學子留學海外,為何大多人都回國發展?主要有以下原因:

    國內外地位相差巨大

    當時國家積弱,華人在歐美等國地位極低。而回國之後卻瞬間一躍成為各界叱詫風雲的人物。

    回國報效國家

    當時國家百業待興、民生凋敝,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泱泱華夏如同列強砧板上的肉,當時的留學先輩深知有國才有家,無國到哪裡都只是遊子,因此紛紛回國報效祖國,建設祖國。

    國內親人,傳統思想影響

    當時中國社會傳統思想依然佔據主流,而且很多留學生的家人都無力出國,那個年代的通訊交通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思家而不可歸,思親而不可交流。因此影響了很多海外學子歸國報效祖國。

    軍政界留學者只有歸國才有用武之地

    民國時期,留學海外的人才,包含很多去學習軍政新法的,比如蔣百里、蔡鍔等等。軍政界的人物,不歸國哪個國家會用呢?

    國內豐厚的報酬

    留學生歸國後,不僅工作無憂,而且報酬也比一般人要高很多,這也是吸引他們回國的一大原因。很多歸國的留學生,都擔任了大學教授,比如徐志摩、胡適等。那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工資水平:1927年公佈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規定,教授月薪為600元-400元,副教授月薪400元-260元,講師月薪260元-16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與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約為15元。以當時教授的收入水平,一年的工資在北京買套四合院是件很輕鬆的事情。有沒有很羨慕呢?

    錢多事少離家近,事業地位雙豐收。這在哪個年代都足夠吸引人!

    民族有難待振作,國家積弱需復興。這是每個有識之士義不容辭的責任!

  • 3 # 天火skyfire

    當時國內給予歸國留學生的待遇,遠超出於國外。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只能做一名二等公民,而回國後卻可以一下躋身於“高等華人”之列。兩相對比,孰優孰劣,是留是歸,這對大多數留學生來說,恐怕用不著遲疑,也無需彷徨了。

    西洋一等,東洋二等,國內三等

    清末民初,多數華人對本國的制度文化逐漸喪失信心,對西洋由自卑而衍生尊崇的觀念,從西洋學成而歸的留學生也因此自負起來。倘若中國唯有學習西方才能獨立富強,那麼,堪當此任者,舍留學生其誰?!這種“留學生是未來中國的領導人物和救星”的觀念,在20世紀的頭二三十年間,一直瀰漫在華人的心坎。那時,一位留洋學生真是說一不二。

    據1916年留美歸國學生職業統計,在340人中,從政者110人。這110人中,90%以上在中央一級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門工作。只有8人“屈居”在省級行政部門。

    由於此時中國的政治權力結構正處於新舊交替之際,知識分子自身也處於由傳統士紳向新型知識分子的轉型嬗變之中。在此種情勢下,留學生往往靠著僅用四五年的心血換來的西方知識,便可以待價而沽,常常學成歸國就輕易致顯。不過,由於留學生中一批人自高自大,自尊自負,有時也不利於就業。因為他們渴望著社會的領導角色,要求過高,不肯低就,而高官厚祿的職位終屬有限,於是少數留學生回國後“賦閒”待業,時人譏之為“高等無業遊民”。

  • 4 # 布衣淘史

    出國的數字可能不準,但留在國外的確是不多。

    1912年民國成立後,中國在袁世凱和北洋政府的反動統治下,遭受西方帝國主義國家蹂躪,國內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形式每況愈下,越來越糟糕。大批的有志青年急切盼望直接學習西方各種先進技術,包括多種行業,最多的應數金融,工程,教育等。實現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科技救國,以改變當前國家愚昧貧窮落後的現狀。

    特別是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隨著新文化運動和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興起,數以千計的愛國青年懷抱著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真誠願望,以“科學救國”、“實業救國”、“教育救國”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含辛茹苦地前往歐洲的法、比、英、德等國進行勤工儉學的人數與日俱增。

    同期,蘇俄十月革命成功,建成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國家,在世界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直接到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和馬列主義理論,尋求適合苦難中國的出路。

    響應孫中山“以俄為師”的號召,以及在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歷史背景下,在中國又形成了一次留學蘇俄的新熱潮。這個階段裡,在歐、美、日本的留學生總數當有2萬人左右。

    後期,在民國政府統治下,國家控制減少出國,人民處於長期的戰亂中,所以出華人數大大減少。但仍有不少青年學子衝破重重困難遠渡重洋,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求學成歸國,報效祖國,振興中華。在這樣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廣大的有志青年又怎麼會拋棄苦難中國呢?學成歸國是必然的!

  • 5 # Crazy歷史

    民國時期派了大量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據人們在後期的調查,絕大多數都學成回國參與中國的各項活動,為國家的發展和前進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相較於建國後,很多留學生公費留學,卻大量滯留甚至不再回國的情況完全不同,為何會出現如此鮮明的對比呢?

    民國時期,中國軍閥割據,戰亂頻仍,人們日不聊生,終日生活在食不果腹的現實生活之中。按道理而言,對於這樣的現實,這些留學生為何還要紛紛回到國內呢?

    外出留學的學生,身負國家大義,很多人出國的目的就是為了透過外國所學來改變中國當時的困境,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將當時的中國挽救於水火。如孫中山等為代表的留學生,均是如此。

    他們身負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責任,秉持著堅定的信念,前赴後繼,回國投身於革命的第一線,成為中國改朝換代的最要參與者,用一腔熱血寫就了中國的近代歷史。

    但是,在歷史資料的掩蓋下,我們不容忽視的一個事實是:回國的留學生中,文科類醫學類的比重相對較大,而理工科的相對較少。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還是和當時的大環境相關。

    就文科類的研究而言,當時中國積弱太久,在國際上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和影響力,所以對中國文化、歷史、政治等方面的研究並不如何重要,也並沒有太多政府和學者對此感興趣。

    所以,這部分留學生在國外謀生相對而言要困難的多。他們很多都回到了國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這就可以理解,為何在當時民國的大學中,所謂的大師級人物,往往是文科類的居多的原因所在。

    對於技術和裝置以及資金投入要求頗高的理工科而言,當時的中國幾乎是一窮二白,根本無力承擔相應的科學研究。

    政府沒有那個興趣,大學沒有那個能力,所以,這些理工科學生回國的話,根本就難以繼續自己的學業,也無法建立輝煌的成就,所以他們就多留在了國外。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大量的留學生能回到國家,他們的存在確實是舊中國前進的巨大動力。透過他們的所學所為,將中國的歷史車輪推動起來,並在此基礎之上,建立了新生的中國,創立了一個偉大的未來。

  • 6 # 慶之說

    這個問題,兩種回答,冠冕堂皇的,為了報效祖國。私底下的,項羽那句話,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錢鍾書先生的《圍城》裡,方鴻漸得了個野雞大學博士的假名頭,都要登報顯唄,這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 7 # 肖申克的舅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第一,民國十萬學子留學,都是在國家連續被侵略者欺辱、掠奪的背景下出國的。五千年文明的驕傲在那個時期被徹底粉碎,幾乎每一位學子都是帶著學成歸來洗刷屈辱的信念出國的。所以,大部分學子都選擇了回國發展。

    第二,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為後盾,每一位海外華人在國外都不會受到公平的待遇。周圍的環境除了鄙視還是鄙視。這樣的環境下願意留在國外的肯定屈指可數。

  • 8 # 朝陽身邊事

    謝謝邀請,個人認為,那時儘管國家很窮,但留學的學生有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懷揣著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才不謂艱難困苦,遠渡重洋,不遠萬里去求學。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才有了我們國家近代的工業,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才有了鐵路、橋樑、軍工廠等等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和企業,也才有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這些海外學子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一道道濃墨重彩!

  • 9 # 老布碼字

    根本原因其實就兩方面:

    一方面:那些人是真正的人才,懷有報國志的真人才!

    另一方面:那個時候的中國,真的重視人才。

  • 10 # 舊時樓臺月

    根據民國時期的記載統計,當時中國的學生還是很多選擇出國發展,大約有10萬留學生外出留洋,但是最終大部分的人都選擇回到國家,為什麼會有如此明顯的差距?絕大部分的留學生完全放棄國外的條件,直接選擇回國發展,要知道當時的中國根本就不如現在的繁榮昌盛,為什麼會有如此反常的現象,難道真的是赤子之心嗎?其實最主要的是因為下面的原因。

    政府的邀請

    早在民國之前,當時的清政府雖然已經沒落,但是仍然想找機會崛起,同時也知道知識分子的重要性,所以很早就已經對於留學生展開大門,並且也下詔留學生可以回國考試。之後再按照考試結果,也同樣可以授予相應的出身。

    當時之所以這麼做,主要就是為了能夠減輕革命的力量,但是對於這些從小就接受教育的學生來說,無疑就是進入到政界最快的一種方式。譬如說,在袁世凱時期當時報名的留學生有250名,最終有6成以上全部都被錄取,有些進入中央各部擔任官職,有些進入中央部門學習,在等待一兩年之後基本上都能夠擔任重要的職務。

    回國可以成教授

    這些回國的人學歷非常的高,學到的知識也是比較先進,所以相比國內當時落後的情況,回國之後基本上都能夠成為學校的教授。當時的社會情形非常的緊迫,特別是高層次人才更是稀缺,其實本身就如此。

    待遇水準有差別

    其實在清朝末年時候,大部分的人對於自身的文化早就已經喪失信心,也認為只有西方強大的軍事,才能夠真正讓國家進入繁榮富強的階段,那麼到底誰能夠承擔此重任,肯定也就是留學生,當時就是寄希望於留學生學得先進知識,從而能夠發明出一樣先進的武器。

    但是當時本身就有這樣的一種現狀,西洋留學的根本就看不上東洋留學的,東洋留學的也在心中鄙視本土上學,所以在薪酬上就有著明顯的一種對比,渡過一層金的這些留學生,可拿到的薪酬直接超過本土學生的三倍,比如說英國留學歸來之後最起碼可以拿到200塊左右的月薪,但是本土的大學生卻只有60塊,如此的差別也是非常明顯的,自然也會吸引很多留學生回到國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微型衝鋒槍和衝鋒手槍如何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