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狗的輕武
-
2 # 薩沙
而微型衝鋒槍則是衝鋒槍,只是作為微型化的設計。
再說通俗點,當年的抗戰中八爺的盒子炮,可以看做是最早的衝鋒手槍。
因為盒子炮具有全自動射擊的能力。只要扣動扳機,可以將10到20發子彈瞬間掃射出去。
然而,這種全自動設計在實戰中極少有人使用。即便是使用盒子炮經驗最為豐富的中國軍人,最多隻是連續單發射擊。
除非就是敵我相距幾米,對方又是人貼人,你的盒子炮全自動射擊採用一定作用。
電影常見是將盒子炮放平,水平掃射,實際上最好的是傾斜45度。
為什麼?因為全自動射擊槍支跳動太厲害,人很難控制住,射擊意義不大。
至於微型衝鋒槍,那是另一個改變。
比如大名鼎鼎的烏茲衝鋒槍,它就有微型版本:1990年代推出,類似較大型的衝鋒手槍,同樣9毫米口徑,開啟槍托後全長460毫米(18.11寸),槍托向右摺疊時全長只有250毫米(9.84寸),槍管長117毫米,初速為每秒350米,射速為每分1250發(約每秒21發)或每分1700發(約每秒28發),裝25發彈匣時重2.2公斤。
然而,微型衝鋒槍就是衝鋒槍,它的射擊基本都是掃射,當然也可以點射。但微型衝鋒槍的主要射擊模式,還是掃射,這是兩者根本性的區別。
而不能掃射的微型烏茲衝鋒槍也存在,叫做烏茲手槍:1984年推出,-微型烏茲的半自動手槍版本,為9毫米口徑,初速為每秒345米,主要出口至各地民用市場,設有槍口制退器。
-
3 # 雪松127947852
我是雪松:所謂微型衝鋒槍畢竟還叫衝鋒槍,那麼既然是衝鋒槍它的體積就必然要比手槍大,而且衝鋒槍的彈容也更大。衝鋒手槍只是可以連發自動射擊,但是衝鋒手槍的彈容肯定不如微型衝鋒槍大,體積也更容易識別。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界定在於不同的標準概念,實際上關於“衝鋒槍”的界定在各國都有不同的標準,概念非常模糊。
大部分網友對武器的分界認知來自於中國的分類體系,中國有完備的手槍、衝鋒槍、自動步槍、機槍分類,但曾經一段時期,也出現過“衝鋒槍”、“自動步槍”不分界的情況,比如“56式衝鋒槍”,其實不是衝鋒槍。而國軍的“三元式手提機關槍”,也不是機關槍,而是仿自美軍的M3衝鋒槍。
就連美軍自己對沖鋒槍的定義也不是十分清楚,雖然在二戰時美軍裝備了M1、M2、M3等三型衝鋒槍,但這些衝鋒槍概念在二戰以後就與美軍漸行漸遠,今天的美軍一會兒“PDW”(個人防衛武器)一會兒又是“次級緊湊型武器”的招標,愣是不給“SMG”(衝鋒槍)安排角色,卻振振有詞的對招標武器商表示:“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比手槍大、比卡賓槍小的武器。”
最令人頭暈的是90年代曾經名噪一時的卡利科M950衝鋒槍,這款武器設計時原型槍是作為“卡賓槍”開發的,但它的特性是小巧、連發,螺旋滾筒可以裝載50-100發子彈,持續到噴射出子彈,所以它又同時被人稱為“衝鋒槍”、“衝鋒手槍”或“半自動手槍”(Semi Auto Pistol),名稱簡直亂得不敢看,好吧,至少現在維基上稱之為“手槍”。
造成這種問題的就原因有多方面,其一是軍火商為了更多的賣出武器,將槍械效能調整成了全自動和半自動等不同的分類,其二是卡利科公司夢想透過修改名詞,將衝鋒槍變成手槍賣給執法部門的警察叔叔,其三是當時的軍事市場對沖鋒槍已經開始失去興趣,而美軍提出的“PDW”概念反倒炒得熱火朝天,卡利科希望透過混淆概念,讓衝鋒槍裝成“卡賓槍”、“手槍”混到不感冒SMG的美軍訂單。
所以,武器這東西千萬別糾結,心裡明白概念就好,一把自動武器擺在面前,決定它是衝鋒槍還是手槍的是廠家,是國家,是裝備方,從來都不是吃瓜群眾。
“衝鋒手槍”這類武器很多,像被稱為“快慢機匣子”的毛瑟M1932、小巧的格洛克17、義大利伯萊塔93R、捷克CZ75 FULL AUTO、中國80式衝鋒手槍、斯捷奇金APS等等,它們是介於衝鋒槍和手槍之間的東西,但構型仍然是手槍,僅以拓展的形式具備一定的掃射功能。
實際上“衝鋒手槍”很好的證明了一個事實——從結構來說,衝鋒槍與手槍其實是一家人,二者具備幾乎相同的自由槍機原理。從這個角度出發,甭管衝鋒槍“微不微型”,手槍“衝不衝鋒”,它們都是一種技術的不同展現。歸根結底,區分“衝鋒手槍”、“微衝”的關鍵在於它們設計時的分類定義,至少手槍還顧及個單發命中率,而微衝很少注重這方面的問題,如M10等微衝,崇尚的都是短時間的爆發掃射,以彈雨壓制對手。
-
5 # 小約翰
衝鋒槍跟機關槍的界定非常容易,衝鋒槍發射手槍子彈,而機槍發射步槍子彈。
但微型衝鋒槍跟衝鋒手槍就不大好界定了,國際上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各國生產的衝鋒槍也是五花八門,叫法多種多樣,很難用三言兩語來把這兩種槍說清楚。不過要是仔細甄別,兩種槍械我們還是能夠區別開的。
說到兩種衝鋒槍,不能不說兩種槍的誕生歷史。
相比之下,微型衝鋒槍誕生的較早,始於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已經進入相對和平時期,正規部隊整天無所事事,特種部隊的任務開始增多,作戰環境也更加複雜。原來的衝鋒槍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需要,一種具備跟衝鋒槍一樣功能,但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槍身更短一點的衝鋒槍應運而生。
總的來說,微型衝鋒槍具有體積小、精度高、重量輕、容量大的特點。跟原來正規部隊在戰場上使用的衝鋒槍相比,射程近了,因為體積小的話,槍管相對要短了許多,初速和射程都不能跟原來的衝鋒槍相比。
衝鋒手槍槍從問世時間上比微型衝鋒槍要晚了一些,隨著反恐和維穩形勢的變化,人們對沖鋒槍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衝鋒槍在原來的基礎上再短一點,體積再小一點,重量再輕一些。
所以說衝鋒手槍跟微型衝鋒槍相比,具有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容量更少等特點。
各國後來研製出多種型別的衝鋒手槍,可是在研製的時候,兩種槍械之間並沒有一個清晰的分界線。
微型衝鋒槍跟衝鋒手槍的區別到底在哪裡?1、 手持形式不同。
微型衝鋒槍跟衝鋒手槍都可以點射和速射,但微型衝鋒槍一般來說是雙手手持射擊;而衝鋒手槍是可以單手射擊。
2、 槍身體積和槍身長度不同。
微型衝鋒槍槍身長度較長,體積較大。以德國的MP5衝鋒槍為例,它的槍身長在680釐米。MP5SFA3全長720釐米。
衝鋒手槍的槍身長度較短,中國生產的80式衝鋒手槍,長度在30釐米左右。
雖然衝鋒手槍的槍身短,但槍套可以當槍托,也可以附加肩託,必要時可以抵肩射擊。
3、 槍的重量不同。
衝鋒槍既然可以雙手持槍,它的重量就相對較大;德中國產MP5A2的槍身空槍重2.5公斤,MP5SFA3重量是2.9公斤。
中國生產的80式衝鋒手槍,它的空槍重量是1.37kg(含20發空彈匣)
道理很簡單,衝鋒手槍是單手握槍,重量大了難以承受。
4、 子彈口徑不同。
微型衝鋒槍可以雙手持槍,承受重量大,微型衝鋒槍子彈口徑一般來說較大,德國造MP5微型衝鋒槍使用槍彈是9 × 1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
衝鋒手槍子彈口徑較小,中國的80式衝鋒手槍使用的是51式7.62mm手槍彈。
5、 射速差別大。
微型衝鋒槍射速高,衝鋒手槍射速相對低了些。
德國造MP5微型衝鋒槍射速在每分鐘800發。
中國的80式衝鋒手槍射速在每分鐘60發。
6、 彈匣容量不同。
微型衝鋒槍彈匣容量大,通常在20到30發。
衝鋒手槍彈匣容量小,一般在10發到20發。
道理很簡單,因為容量大,子彈多,槍身重量大,單手持槍就難以承受那麼大的重量。
7、射程不同。
微型衝鋒槍射程遠,有效射程在100到200米。
衝鋒手槍射程近,有效射程在50到100米。
道理也很簡單,前者槍管長一點,槍管長短一般跟射程成正比的。
二者還有一點區別,衝鋒手槍作戰場合多樣化,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野外。在比較密閉場所執行任務的時候,為了不驚動別人,不能像微型衝鋒槍那樣明火執仗地射擊,衝鋒手槍大多可以安裝消聲裝置。
-
6 # 九品侍衛
衝鋒手槍這個定義本身就不恰當,其實這是一戰時期德國的說法,當時一戰膠著所以德國想到了突擊群戰術,而為了配合突擊群戰術所以才研發出來了一款能夠連發的手槍並定義為衝鋒手槍。
可是衝鋒手槍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連續發射時衝鋒手槍的穩定性實在是太低了,所以等到一站結束之後,世界主流國家就將其完全淘汰了,之所以抗日戰場上還有那麼多衝鋒手槍,就是因為歐美武器工廠在清庫存。
等到後來基本上就只剩下衝鋒槍與微型衝鋒槍了,衝鋒手槍則徹底銷聲匿跡。至於衝鋒槍與微型衝鋒槍的定義,基本上就是重量與裝彈量。基本上2公斤以下並裝彈量小於20發的就屬於微型衝鋒槍,大於2公斤以上並裝彈量大於20發的就屬於正規衝鋒槍。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手槍公司就喜歡玩火力傾瀉,就像是克羅格這類公司,一把手槍非得搞個全自動模式,再裝個100發裝彈量的大彈鼓,基本上就能做到火力傾瀉。
-
7 # 1664真難喝
看血統
衝鋒槍出身,迷你款,就叫微型衝鋒槍,例如微型烏茲。
手槍出身,全自動,就叫衝鋒手槍,例如伯萊塔M93R。
-
8 # 科羅廖夫
衝鋒槍這個詞在中國使用的比較晚,只有七十多年的歷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近距離作戰中霰彈槍、自動手槍,以及斧頭和工兵鍬等冷兵器的威力都不足以應付戰壕和城鎮等狹窄空間內的作戰需求,而步槍的刺刀用途太單一,當時的機槍又太笨重而無法展開,於是靈巧而猛烈的衝鋒槍就應運而生, 德華人最早在1918年設計了MP18衝鋒槍,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衝鋒槍。
到了上世紀20至40年代,中國也從外國引進了一些衝鋒槍,當時國內通常以輕機槍,短機關槍,手提機關槍等作為衝鋒槍的名稱,例如稱呼德華人MP18衝鋒槍為“花機關槍”。日語則稱為輕機關銃,英華人還稱之為 machine carbine,意思是機關卡賓槍。
一直到解放戰爭,衝鋒槍這個詞才開始在我軍普遍應用。我軍當時把衝鋒槍定義為介於手槍和步槍之間,比步槍短小輕便,便於突然開火,連發射擊,射速高火力猛,很適合近戰或衝鋒的自動槍械,因而得名為“衝鋒槍”。
解放軍在四五十年代的“衝鋒槍”的概念,並沒有輕便一說,也沒有微衝一說。那時候的衝鋒槍都很重。例如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廣泛使用的50式衝鋒槍,仿製於蘇聯ППШ-41波波莎,該槍就比較重,全重達到了七斤三兩,比目前現役的95式自動步槍還要重七兩。
在50年代初仿製蘇聯AK47突擊步槍的時候,中國軍隊的步兵武器思想還很傳統,56式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稱作“衝鋒槍”,而且戰術定位也被設定為步兵班組火力支援用的武器,用於接替54式衝鋒槍的位置,任務是在班組內提供近距離的猛烈壓制火力,因此56式最初稱為1956年式衝鋒槍,簡稱“56衝”。
到了60年代,中國產第一代步兵武器普遍裝備部隊,新一代新型武器開始陸續設計,這時中國對沖鋒槍的標準定義開始明晰。按照《中國兵器工業科學技術辭典》(輕武器分冊)中的明確定義,衝鋒槍是一種單兵雙手握持,可發射手槍彈的輕型全自動槍。請注意這裡的“發射手槍彈”和“輕型全自動”這兩個關鍵詞,國內對沖鋒槍的劃分方法是習慣以這兩個關鍵定義作為分類標準的。
很多人都把中國產的79式衝鋒槍簡稱為“79微衝”,意思是微型衝鋒槍,甚至部隊和警方內部也全都這樣稱呼。其實,“79微衝”這個稱呼是錯誤的。按照標準的槍械分類,中國並沒有微型衝鋒槍。
中國軍隊的輕武器,有著非常嚴格明確的定義、概念和分類標準。通常以一連串縮寫子母和數字來標明型號,例如95式自動步槍,正式型號為L/QBZ-95,意思是“陸軍 L/ 槍械 Q 步槍 B 自動 Z-95式。而我軍所使用的87式5.8毫米步槍彈,正式型號為 L/DBP87,意思是陸軍 L/ 槍彈 D 步槍彈 B 普通彈 P-87型。
79式7.62毫米衝鋒槍是中國自主設計製造的第一種輕型衝鋒槍,在1983年生產定型,一開始是我軍偵察兵的武器,後來重點裝備武警部隊和公安幹警,到目前已生產了30萬支,主要以單發和點射火力殺傷200米以內的敵有生目標,79式衝鋒槍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近距離火力強、攜帶方便的特點。
79式衝鋒槍的正式型號名稱是1979年式7.62毫米輕型衝鋒槍,也可以稱之為79式衝鋒槍,也可以說79輕衝,但稱為”79微衝“就不準確了。因為“微衝”實際上是“微聲衝鋒槍”的簡稱,由於79式衝鋒槍沒有微聲型號,所以只有79式輕衝。
這是八十年代陸軍第13軍步兵37師偵察連奉命執行“黑豹三號”出境滲透偵察行動。戰士們手持1964式微衝,這裡的“微衝”就是指微聲衝鋒槍,不是微型衝鋒槍。由於1964式衝鋒槍全部都是帶有消聲筒的微聲型號,所以簡稱只有64式微衝。
衝鋒槍就是這樣分類和命名的。中國輕武器的國家標準類別程式碼裡,並沒有微型衝鋒槍這一說,只有微聲衝鋒槍和輕型衝鋒槍兩種,型號的英文縮寫分別為QCW(槍械 Q-衝鋒槍 C-微聲 W)和QCQ(槍械 Q-衝鋒槍 C-輕型 Q)。所以在正式的槍械名稱上,微衝是專指微聲衝鋒槍的。當然,在平時口語裡將微衝理解為微型衝鋒槍,也沒問題,只是這樣的說法不標準。
這是1985年式衝鋒槍,研製於80年代中期的85式衝鋒槍就有兩個型號,同時還有一種安裝消聲筒的微聲型號,也就是帶消音器的QCW85式微聲衝鋒槍,不帶消音器的QCQ85式輕型衝鋒槍,可分別簡稱85微沖和85輕衝,二者不能混淆。
如果我們非要和微型衝鋒槍扯上瓜葛,中國只有一種很罕見的武器可以勉強稱為“微衝”。這是一款很不常見但是比較出名的仿製品,那就是1982式微型衝鋒槍。該槍的原型槍是波蘭產的PM63式9毫米微型衝鋒槍。
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我軍偵察兵在戰鬥中捕獲過越軍特工人員,繳獲過這支小巧精緻的微型衝鋒槍。在1981年,中國決定對該槍進行測繪仿製,並命名為1982式9毫米衝鋒槍。當時國外對PM63的定位是單兵自衛武器,我軍則定義為自動手槍。由於該槍並沒有正式的大規模裝備,所以在後來的輕武器國家標準類別程式碼裡,沒有為該槍備案。
也有網友提問,中國還有一種80式微衝,外觀很像是盒子炮。其實,網友說的是1980式自動手槍,也稱80式衝鋒手槍,是第一種中國產全自動手槍,這是一款外形和結構都非常返祖的怪物。在70年代,經過嚴酷的戰爭年代的老一輩中國軍人,都對德國毛瑟手槍,也就是盒子炮駁殼槍有著不可抑制的情感,以至於新中國的輕武器工業在研製第一支中國產自動手槍的時候,竟然設計出一種外形與盒子炮極為相似的怪物。
80式自動手槍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發射51式7.62mm手槍彈,初速470米/秒,戰鬥射速60發/分鐘。配用10發或20發彈匣,全重1.21公斤。該槍與毛瑟自動手槍的最大區別是,80式未採用笨重的木盒式槍托,而是用一支多用途的匕首替代,兼做為槍托。無依託手持射擊時的有效射程50米,有託抵肩射擊時有效射程達100米。
80式研製之初的設想是擬取代54式手槍。耗時十年,費盡心血研製出了一支主要效能與一百年前毛瑟手槍類似的東西,這當然不能令部隊滿意。80式衝鋒手槍屬於坐井觀天閉門造車的產品,在研製之初就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同類武器。好在這種保守固執的設計思想搞出來的返祖怪物並沒有裝備部隊。
這是中國自行研製的05式5.8毫米衝鋒槍,全槍外形酷似縮小版的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該槍的命名也是分為微聲和輕型兩個系列。其中安裝消聲器的型號為QCW05式微聲衝鋒槍,卸下消聲器狀態的型號為QCQ05式輕型衝鋒槍。
綜上,以後再有輕武器愛好者將79式衝鋒槍稱為“微衝”,那麼您完全可以拿這篇文章糾正之。告訴他,只有安裝了消音器的衝鋒槍,才能稱為“微衝”。
-
9 # 紅色手電筒
衝鋒手槍還是算手槍,而微型衝鋒槍還是衝鋒槍。這個應該就是兩個最大的區別,本身呢這兩種槍械的彈藥都是手槍彈,從彈藥上就沒有辦法區分開了。只有從其他方面區分了。
衝鋒手槍通常都是有一種手槍作為母版,然後開發出來的全自動型號,華人最熟悉的衝鋒手槍是毛瑟手槍中的712型,也就是快慢機。
其實,衝鋒手槍已經是有一點走向末路了,沒有什麼新的型號,說體積比手槍大,攜帶不方便,而真的說火力又不如正經八百的衝鋒槍,但是近幾年在各種遊戲中,衝鋒手槍可以說是比較流行,連帶著現實中,各個公司也是推出了各種手槍的全自動型號。不過,軍方和警方用這東西的不多。
蠍式衝鋒槍還有一個摺疊槍托,都是為了方便雙手使用。
微型衝鋒槍還是要有一些方便雙手握持的機構,象M10/11實在沒有地方了,用個帶子都要方便雙手使用。
一般來說,手槍主要是使用單手握持,而衝鋒槍是雙手握持,這個可能是兩者的比較明顯的區別了,微型衝鋒槍一般也還是要有一些方便雙手握持的部件,而衝鋒手槍是主要使用單手握持。當然,這兩種槍械使用全自動射擊的時候多數情況還是要用雙手的,否則全自動射擊的時候,振動太大了,不用雙手控制不了,根本不知道子彈飛到哪去了。
-
10 # 皇家橡樹1972
蠍式微型衝鋒槍,尺寸只比大號的M1911手槍大一點,但射擊精度和設計距離要比手槍好的多,因為槍管要比一般手槍長、還有鋼絲摺疊槍托抵肩,射擊穩定性肯定要好於雙手握持的手槍,還有槍管長,子彈就會在槍管多停留一會,更能利用子彈發射藥的推力,槍口初速也普遍比手槍大,打出去後彈道會平直一些,子彈散佈要小一點。
而格洛克17自動狀態射擊時,人單手握持是根本控制不了的,它的自動射擊狀態也就是在很近距離幾秒鐘內壓制敵人,能打到幾個是幾個,但自己的危險也很高,一旦在幾秒鐘內子彈打完了敵人反擊自身難保。
衝鋒手槍早在一戰之前就有了,也就是我們熟悉的C96,當時毛瑟公司研製它的時候就是給偵察分隊使用的,為了讓它有射擊穩定性使用硬質槍盒,必要時可以與槍結合在一起抵肩射擊,但C96是半自動手槍固定彈匣只能裝10發子彈,射速與一般半自動手槍沒多大差別,只是槍管長一些射擊穩定高、7.63毫米子彈在槍管內停留時間長,利用發射藥推力多一點,就要比一般手槍子彈打的遠…。
C96硬質槍盒抵肩和10發彈夾上彈過程。
但衝鋒手槍定位尷尬,射程和威力遠不如當時的大威力步槍,超過50米很難打到步槍手,而步槍會在400米外一槍制敵!從射速和火力持續時間上來說,它也比不過沖鋒槍一戰期間德軍已經裝備了MP18衝鋒槍,戰壕戰當中遠比戰鬥手槍管用的多,所以衝鋒手槍在歐洲不受待見。
英特拉泰克TEC-9衝鋒槍,179美元就能買到一支。
二戰之後隨著突擊步槍的興起,衝鋒槍退居二線、三線,目前大部分由是警方使用,而且二戰期間MP40、PSSh41、湯姆森…這類的全尺寸衝鋒槍也淘汰了,大部分型號也越來短小精悍,但它們的射程、精度和火力持續性,仍然要比目前的自動手槍連發射擊模式好一些,現在戰鬥機飛行員也開始配備了微型衝鋒槍,就是因為被擊落跳傘後在與敵方搜尋隊遭遇時防身效果要比自動手槍好的多。
在敘利亞戰場上被擊落的俄軍蘇25攻擊機,飛行員跳傘後被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包圍,最後拉響手雷與要俘獲他的人同歸於盡,右上角是他的斯捷奇金“衝鋒手槍”(戰鬥手槍),當時一點作用也沒發揮出來…有鑑於這些血的教訓,歐美戰鬥機飛行員開始配備微型衝鋒槍。
總得來說,衝鋒手槍/戰鬥手槍也是手槍,真正的戰場上它只能自衛或者給警方維護社會治安使用,而微型衝鋒槍在任何方面都好於它,在軍隊還算有些使用價值。
回覆列表
這個各國有不同標準的,比如我們就習慣將可以全自動射擊的手槍稱之為衝鋒手槍,而微型衝鋒槍則為衝鋒槍下屬的一個分支,但重量一般在2公斤以內。往往得滿足雙手射擊(必要時單手射擊)
上邊這個是兵工科學技術詞典中給微衝的解釋
而美華人的話是習慣將諸如MAC10、Mini-Uzi、蠍式、TMP甚至MP7這些緊湊的微型衝鋒槍都稱之為衝鋒手槍(他們的專屬名詞為Machine pistol,機關手槍)
毛子那邊雖然不至於把MP7當做衝鋒手槍,但也是把Mac11、蠍式這種特別緊湊的衝鋒槍歸為手槍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