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林清玄的作品涉獵比較廣泛,有大量的佛學和散文作品。但是對於他的作品存在褒貶不一的看法,那麼從文學性等方面,該如何評價林清玄的作品呢?
5
回覆列表
  • 1 # 晉俗晉商晉善晉美

    讀林清玄的書,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觸動,那些或寧靜或激昂的文字,給予我太多太多。 不得不說,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盞清茶細細品味的。

    林清玄是臺灣當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顆菩提之心關注現世人生,顯現出博大的悲憫情懷,其散文也呈現出質樸、清新、真純的特點。悲憫情懷是林清玄的情感核心,悲憫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質,清真成為其散文重要的美學風格。

    受禪宗思想的影響

    林清玄的散文創作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這類作品往往包含了深遠的禪意,林清玄的散文獨樹一幟,自成風格,其散文可貴之處在於他的寫作能以積極的"入世"態度,關注現代人生存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並伴之以人文的關懷和思考。他的散文風格簡樸、清新、智慧、幽遠,能做到虛實生輝,空靈流動,具有詩性之美。

    禪理散文

    禪理散文以其獨特的方式表現對人類的終極關懷,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開臺灣當代禪理散文之先河,在當代文壇散放出熠熠光輝,照耀人類被物質文化籠罩下逐漸矇蔽的心靈。文章對林清玄禪理散文的內容特色展開深入的剖析,揭示其禪理散文創作的精神家園。

  • 2 # 悅讀能量師開心

    “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林清玄

    他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與其說評價一個作家的作品,不如說是在評價這個作家本身。

    曾經的“婚變”,關於他的謠言便滿天飛,他卻一直保持沉默,希望用沉默來得到大家的理解和祝福。

    林清玄說:“在脆弱中堅強才是真正的強健和堅忍,時間才是評價一個作家作品好壞的最公正的法官”。

    他有一顆細緻的心, 透過觀察每一件小事都會有不同的體會與發現,並從中感悟出生活的大道理。他的散文都是從許多平凡的事務來談自己的感受。

    也許因為林清玄的修佛經歷,他的文章都充滿著道德的人性,洋溢著菩薩般清亮的心。“淡看花開花落,靜觀雲捲雲舒”。這句話用來形容他的散文最合適不過。

    因為欣賞他的人設,所以喜歡他的散文。

  • 3 # 茶三酒四禿桃二746

    終於看到了我最愛的林清玄,我想寫寫我的感想。

    個人感覺林清玄是個外表長得像火雲邪神,內心卻如溫婉的女子一般,所以寫出的文字才如此娟秀。每每讀到他的作品,宛如心田流過一條平靜舒緩的河流,浮躁的心境也隨著平靜。

    談談我讀過的作品吧:

    1.個人最喜歡他的那篇文章《人間有味是清歡》,開頭即引用了蘇軾的詩詞,為我們闡述了什麼是真正的快樂,什麼是清淨的歡樂,批判現代人烏煙瘴氣的一些不良愛好。

    何謂清歡?即離喧囂的城市,遠離官場的爭鬥,忘卻名利慾望,走進山林,感受農家素樸的清茶淡飯生活,這就是“清歡”。“清歡”者,清淡的歡愉也,不是大歡、狂歡,更不是貪歡。

    2.小時候就被他的文筆折服了,小學四年級讀了他的《和時間賽跑》,激勵我忘卻過去的不幸,只有把握當下,活在當下才是最應該做的。

    ……

  • 4 # 十點讀書

    凡事喜悅,自在生活

    林清玄自幼家貧,家中有18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12。

    上學時期,他遇到一位老師,那位老師對他說:“我用我的生命向你保證,你將來一定會成功。”

    這對一個孩子的內心是震撼的,因為有人要用生命向他保證他的未來。

    於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他開始堅持每天寫500字,中學寫1000字,高中寫2000字,大學寫3000字,一直筆耕不輟。很難想象,一個有如此毅力的人,人生怎麼會不成功。

    “我從小就覺得我將來會是個作家。”訪談中,他笑著說道。

    然而,當時他所居住的環境裡,根本沒有人知道作家是做什麼的,更沒人能理解和支援他的夢想。

    但這個孩子樂觀且堅定地帶著他對夢想的憧憬——他要成為一名作家,寫最好的文字,超越當下,超越自己,暗自喜悅,野蠻生長。

    或許是因著這份堅定以及樂觀,循著夢想的足跡緊追不捨的執著,才有了今天的文學大家。

    一如他後來在自己的文章《歡喜心過生活》裡就說到的: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的痛苦、失敗、成功跟快樂,其實都是很類似的。

    但是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開心,有的人卻活得痛苦煩惱,那主要是因為心的態度。

    一個人要過得很開心,第一個非常重要的態度就是,你要不斷有超越的心,不斷地超越你原來的自我。

    人生不樂復何如

    當我們跳過他的文字,和他面對面時,是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有趣和健談,有別於他文字裡透露出的雅緻和仙風道骨。

    或許,也應了他評價其他文人墨客的話:“凡是大家皆為有趣的人”,他亦是。

    採訪時,他會覺得氛圍過於嚴肅了,笑呵呵地招呼說“咱們輕鬆點”,言語裡透露出些許玩世不恭的調皮,大家都被他逗笑了,氛圍瞬間輕鬆下來。

    有趣的人,人際交往中,總是自帶磁場的。

    比如李敖、古龍、三毛。

    他談及有一次和古龍約著喝酒。兩人酒喝得歡了,古龍醉了,稿子還沒完成便睡了去。

    為了儘早交稿,他會乾脆提筆,把剩下的部分補齊直接拿去交稿了,有一回古龍醒來時,詫異稿子什麼時候自己竟然寫完釋出了。

    他提及三毛,形容其是極其浪漫的人。

    有一年三毛要出國,臨行前要把老房子賣掉,林青玄恰巧有意,胸脯一拍開始去籌錢買房。

    等到錢好不容易湊齊了,興致沖沖地去找賣主,三毛卻不賣了,理由卻是“樓上的檸檬樹開花了”。

    而他本身也是極其浪漫的人。

    喜歡賞花,會因為散步路上偶遇一朵花而心生歡喜;偏好純味乾淨的食物,以清淨心看世界;忙中尋靜,追尋靈魂的詩意棲息。

    於生活中觸碰禪意,以平常心生情味。

    平常不平凡,單純不簡單。

    剛開始的時候我有困惑,在熱鬧的現世,在商業氣息如此濃厚,大眾如此焦慮的今天,他從容又淡雅的文字,卻能做到如此暢銷,實在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蹟。

    現在我貌似理解了,或許就是因為現實太浮躁了,所以才有太多的人,內心會愈加渴望迴歸如他一般的純淨、從容、達觀和情趣。

    持續做一個深情的人

    “於繁雜紅塵中,歷盡千帆歸來,心仍少年。”這是和他聊天時最大的感受。

    當他和現在的年輕人暢聊心境,談及過往,言語裡能讓你感覺他依然保有一份對生活的熱愛和赤誠。

    彷彿能讓你穿越數十年的歲月星河,看到那個十歲的男孩,仰著稚氣且天真的笑臉,認真地對大人說:“我將來一定是個作家,我要去埃及看獅身人面像啊……”

    兒時想行走世界的夢想,如今他依然保留著。

    林清玄現在日常最喜的事,便是在世界各地遊歷。如今,他的腳步已經到過300多個城市。

    自八歲立志成為作家,數十年來依然保持筆耕不輟。

    即使如今成為國寶級智者,功成名就,也每天仍然堅持工作兩個小時。

    一直在堅持所愛,從未放棄。

    “現在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呢?”我問。

    “現在是生命的減法,年輕的時候是希望有很多很多東西,自己都會有很多的追求。現在是慢慢把這些東西都放下,回到一個比較單純的自我。”

    “單純的自我?”

    “人生大部分的苦難就來自於你還不夠純情。你的情感要保護好,因為這些比你世俗的成功還要重要。”

    哦,單純的自我,原來是指一顆純情的內心。

    所以,在林先生的文字裡,才能看到無不流淌著對一朵花、一杯茶,一場清風的深情,對父母、戀人、友人的大愛。

    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他還會持續做一個深情的人……

    出身貧寒,卻從10歲起立志成作家;

    17歲做過碼頭工人,擺過地攤,殺過豬,堅持筆耕不輟;

    30歲當上主編,拿遍臺灣大獎,一時風頭無兩;

    32歲卻辭職,脫離世俗,參悟閉關,清修3年;

    35歲迴歸俗世,提筆耕耘,著作等身……

    年少成名,青年曆經世事多變,中年清修得道,老年覺悟萬物。為人通透,超脫,有趣,至真至情至性。

    採訪回來,我們一行人都在思考這位智者所說的話。

    在我們問及給年輕人的生活建議時,他說了三點:浪漫主義,理想主義,純情主義。

    回頭觀望我們自己的生活。常常因為生活的壓力,不自覺就慢慢在疲憊中喪失最初的純真。

    我們工作沒幾年,就開始放縱自己的肚腩野蠻生長;為了追求物質,變得世俗而又粗糙;用所謂的“向現實妥協”,一再替代我們的“最初的夢想”。

    但從他身上,我明白了,每個人來到這世上,其實都是一場修行,這其中,有苦有累,有貶責有看清,有嘲笑有不屑,很苦很艱辛。

    與此同時,它也有美好的一面,它有Sunny,有雨露,有美麗的生命,有無限的可能,只要你不放棄做一個快樂且純情的自己,你終能給自己打造出一個自己想要的美麗世界。

    所以,無論生活讓我們多麼疲憊,在前進的道路上,永遠不要忘記最重要的事:

    活著的意義本身是為了追求快樂和幸福,而非為了生活,一路丟棄最初的純情和快樂。

    一如他在《持續做一個深情的人》一書裡所說:

    願我們持續做一個深情的人,一個從容有情的人。

  • 5 # 散文有點甜

    林清玄是我從初中就喜歡的一個作家,一直到大學畢業很多年以後,每當心裡感到煩悶,抑鬱的時候,還是習慣性讀他的作品來自愈,似乎他已經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這種感覺只有你從小到大把他的所有作品讀的滾瓜爛熟甚至能背誦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他的作品與你的靈魂休慼與共。

    在《溫一壺月光下酒》裡,他曾經寫道,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別的東西也可以留下,我們可以用一個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裝起來,等桂花謝了,秋天過去,再開啟瓶蓋,細細品嚐。把初戀的溫馨用一個精緻的琉璃盒子盛裝,等到青春過盡垂垂老矣的時候,掀開盒蓋,撲面一股熱流,足以使我們老懷堪慰。

    這其中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將月光裝在酒壺裡,用文火一起溫來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看完的時候只有一個感覺,如果他確有其人,一定是金庸小說裡最慵散浪漫的俠,最瀟灑放浪的道,最讓人羨慕卻不嫉妒的隱士。我知道,我這輩子都想成為他這樣的人,雖然不可能。而他的作品,也很明顯,是俠手中的劍,道手上的雲展,隱士杯中的酒……

  • 6 # 老李有刀

    看到林清玄去世的訊息還是感到挺震驚,而且他才65歲。

    作為在大陸最有影響的臺灣散文作家之一,林清玄的散文在大陸,特別是初高中群體有很大影響。我在高中時期的語文老師也是很推崇林清玄的散文,把林清玄散文當成一種典範作品,很多學生也有意識地去模仿林清玄的作風,大部分人多少都抄過林清玄文章的金句。

    林清玄的散文確實不差,也有他自己的特色,但他的文章重複性也很高,雖然文章是清遠的樣子,但讀多了也有點發膩的感覺。這也可能是讓他的文章生命力並不長的重要原因,後來我自己基本就不太讀包括林清玄,劉墉在內的臺灣散文家的作品了。

    再說一點,近些年大陸出版林清玄作品的情況,林清玄的版權並不是專屬授權,很多出版社出版公司都在隨著賈平凹《自在獨行》起來的暢銷書路子,重新包裝林清玄的作品,用一個新的書名包裝再賣給消費者,那樣的作品沒有魂,只是商品。

    斯人已逝,多少都有些傷感。

  • 7 # 故宮蟋蟀

    臺灣作家林清玄今天去世了,最讓我意外的是,他昨天還發了一條微博:“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說實話,我很懷疑這條微博是不是他本人發的,我覺得一個活到65歲的作家,臨終前的人生感悟不應該這麼膚淺。

    我們鼓勵一個消沉的年輕人振作起來,可以說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但是,到了暮年,面臨死亡,正常的狀態應該是順其自然接受一切,這樣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寧,怎麼還會告訴自己要飛呢?也許,他是個有宗教信仰的人,覺得人死了靈魂可以飛,飛到天堂裡去。

    我還看到他去年的一條微博:“從來我都以為爸爸媽媽的愛情是偉大而完美的,他們只受過很少的教育,卻能相敬如賓幾十年,我是忍不住的好奇。 ”——再堅定的愛情,在婚姻中都會消磨掉,最好的結果就是轉化為親情,夫妻倆生活幾十年,矛盾煩惱不知有多少,他卻用上了偉大、完美這樣的詞。可見他是真的膚淺。

    他一輩子活在自己的幻想中,還把幻想當成事實,用輕倩的文字熬成雞湯,普及大眾。讀之不會變得深刻,頂多得到一點文字和意境上的美感,但這樣的東西,再美也算不得上品。

  • 8 # 安小念說情感

    在作家林清玄的眾多作品裡,最讓我喜愛的是《人生最美是清歡》。

    單從書名而言,清歡二字極其符合林清玄的寫作風格,雋永、淡雅,不藻飾不雕刻,從日常生活裡給你說那些淺顯的道理,這些道理平易近人,適合每晚睡前閱讀。

    在他的文章裡,我讀到的是豁達、清明、開朗,在他的文章裡能夠見天地、見眾生,在他的文章裡能夠明心見性,不糾結不執念,一切隨遇而安,清歡自在。

    “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在《人生最美是清歡》這本書裡,篇篇皆是經典,字字皆是箴言,每一篇讀完後都能讓人有所感悟,都能讓人對生活產生新的感悟與思考。

    林清玄的文字似清風,輕輕拂過;似花朵,清新可愛;似溪水,涓涓細流。讀他的文字,內心灰平靜很多。

    當然,也會有人說,我二十歲出頭風華正茂的年紀,讀林清玄這般類似“隱世”“放下”“禪佛”的文字,會不會為時過早?

    在我看來,閱讀林清玄的文字並不是說讀了後一定要抱著“清心寡慾”的態度,而是讓你知道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向前奔跑的同時也要學會休息等等靈魂,要始終記得內心的芬芳與甘甜。

    同時,林清玄的文字也能夠拂去你內心的焦慮與惶恐,告訴你學會平靜安然的對待生活裡的喜怒哀樂,不要被浮躁的塵世迷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我之所以喜歡林清玄,大概是因為貪圖古人“採菊東籬下”的悠然,渴望像古時隱者那般,過著煮茶聽雨、吟哦風月、尋幽訪隱的山水田園生活。

    但我又知道,在當下鋼筋水泥的城市生活裡,這樣的生活極其遙遠,甚至想過這樣的生活需要資本,我沒有這些資本,所以,我唯有從文字裡尋找精神上的慰藉,尋找理想中的“桃花源”,而林清玄的文字,則恰好滿足了我的願望。

    他的文字,有禪意,有意境,也有茶的淡香,畢竟對於現在的都市大忙人而言,我們在為柴米油鹽奔波的同時,也應該停下腳步休憩休憩身心靈,品品林清玄的文字,學會發現生活裡那些微小的、清淡的細節之美,學會以一顆隨遇而安的心態過生活。

    在俗世生活裡,我們都應該學學林清玄對待生活的態度,寵辱不驚,自在安然,

    若是你厭倦了城市的喧囂,忙碌奔波的身心疲憊了,不妨在一個Sunny溫暖的午後,泡一盞茶,在嫋嫋茶香裡跟隨林清玄的文字與思想,去修好塵世裡浮躁的心。

  • 9 # 六甲番人

    一、活在眼前:

    “今天掃完今天的落葉,明天的樹葉不會在今天掉下來。

    不要為明天煩惱,要努力地活在今天這一刻。”

    今人大多活得太累,為了夠不著的房子,為了看不到的前程,為了娶不到的物件,經常焦慮,然後自怨自艾,其實,不妨體會林先生的這幾句話,今天這一刻尚未過得好,又何必煩惱明天的事情呢?

    二、品味生活:

    “好的圍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歷程要細細品味,

    不要著急把棋盤下滿,也不要勿忙的走人生之路。”

    下棋的朋友都明白,結果輸贏其實並不重要,棋逢對手才過癮,人生如棋,不妨放慢腳步,走走停停,仔細品味人生的悲歡離合。

    三、謙卑的心:

    “謙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諷。”

    我們都是小人物,宛如野草小花,自是無力取笑外物外人,不過也不必著相於入耳入目的表象,且以謙卑的心看待世界就好,雖只是芻狗一般的存在,卻也不必看低自己。

    四、晴雨皆宜:

    “晴天時愛晴,雨天時愛雨。”

    並非見異思遷,更不是喜新厭舊,隨遇而安其實只是豁達而已,東坡詩“淡妝濃抹總相宜”、“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如此,人之一生,總會有晴天雨天,晴時可愛其清朗,雨時可愛其纏綿。

    五、喝茶的心情:

    “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再貴的茶葉,也終是外物,茶的價值只在讓喝茶者愉悅而已,很多人聽說茶葉價值不菲,便會大加讚賞,然後自得其樂,懂茶者或會取笑之,不過,喝茶本來就是取悅自己的事情,雖不辨茶之幽香回甘,但因此擁有好心情,或已足夠吧。

    林先生走了,但留下了詩文,他的詩文如茶一般,可慰人心,如若讀者品味後有所感所得,相信他一定會欣慰的。

  • 10 # 博庫圖書館

    臺灣著名血液病專家陳耀昌在社交媒體上也證實了此事。

    *林清玄,中國臺灣地區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

    這個訊息實在太過突然。

    要知道,就在昨天,林清玄還發了他最新也是最後的一條微博:

    “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文字間,有他一如既往的禪意。

    網友紛紛引用米蘭·昆德拉在《生活在別處》的名言表達震驚、不捨和悼念之情: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一、熟悉的陌生人

    對於林清玄,我們大多不會陌生。

    他身上有許多為人熟知的標籤,且多與文字相關:

    臺灣高產作家;曾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創下過150次再版的熱賣紀錄;30歲前拿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文章數度被摘錄進語文課本;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而在2017年的一場活動中,他還曾說:“林清玄有一天一定會死,但我會保持一顆樂觀的心。假如晚上會死,早上我還會在寫作,我的書會和你們相伴。”

    確實,正如此言,他筆下富含禪意的優美文字構成了人們對林清玄的印象,其中《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等作品更是廣為熟知。

    可與他筆下的語帶禪機形成強烈反差的,卻是林清玄那並不清麗的少年經歷。

    “我出生在臺灣南部一個很鄉下的地方,叫旗山,小時候家裡很窮,共有18個兄弟姐妹,我排行十二,我前面有11個哥哥。”

    在林清玄5歲時,家裡終於裝上了電燈,於是兄弟姊妹十餘人都圍著一個電燈讀書,讀到深夜。

    小學三年級,林清玄立下一個志向:要當一名作家,“因為作家可以寫出動人的文章”。可當時,在他居住的困窘環境裡,根本沒有人知道作家是做什麼的,更沒人能理解和支援他的夢想。

    所幸,這個立志成為作家的孩子依然樂觀而堅定,他帶著對夢想的憧憬,暗自喜悅,野蠻生長。

    從三年級開始,林清玄就堅持每天寫文——小學時每天500字,中學時代每天1000字,大學時每天2000字,畢業後每天3000字。幾十年來,筆耕不輟。

    試問,一個有如此毅力的人,怎麼可能不成功?

    “你的願望會決定你的人生,你小時候有什麼願望,就會決定你有什麼的導向,你出生在哪裡?你的條件是什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內心有沒有強大的願望,支援你走你的人生之路。”——林清玄二、林清玄的禪意

    回顧林清玄的創作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他的人生像是文學與菩提交織的一個傳奇:

    30歲前榮譽滿貫,拿遍臺灣所有的文學大獎;30歲後清修得道,一步步深入佛法經藏。

    據林清玄生前自述,30歲前,他對成功的渴望很強,和現在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希望得到名利、金錢、影響力。

    “我工作很賣力,因而很快就升遷,第六年就當了總編輯,同時還在報紙上寫十八個專欄,主持節目,當電視公司的經理,還做了廣播節目《林清玄時間》,一時風頭無兩,成為大眾眼中成功的人。”

    可成功以後呢?他發現曾經的幽默和浪漫精神不見了,他很難再靜下心來寫一篇文章,對年輕時候嚮往的東西也都失去了興趣。

    “一個人到30歲要把全部時間用來覺悟,如果不用來覺悟,就是一天一天走向死亡。”

    就是這樣一句話,給當時忙碌,也滿身榮譽的林清玄,一記當頭棒喝。於是,他開始思考:什麼是覺悟?

    一段時間的苦思後,仍想不出覺悟為何物,他便放下所有,開始一段覺悟之路——32歲,辭掉工作,斬斷紅塵,開始走入佛法世界;35歲,領悟歸來,四處參學,再度拾筆耕耘不輟。

    “三年後,我覺得自己已經有了很多領悟,明白‘覺’就是‘學習看見’,‘悟’是‘我的心’,所謂‘覺悟’就是‘學習看見我的心’。”

    而經過這次清修,林清玄也找回了本身的浪漫因子。

    他開始喜歡賞花,會因為散步路上偶遇一朵花而心生歡喜;他偏好起純味乾淨的食物,以清淨心看世界;他學會了忙中尋靜,將自己依舊忙碌的生活與清靜的禪意融為了一體。

    於生活中觸碰歡喜,以平常心生情味。

    所以,在林清玄先生的文字裡,才能看到無不流淌著的對一朵花、一杯茶、一場清風的深情,對父母、戀人、友人的大愛。

    三、最好的生活

    有人說,在熱鬧的現世,在商業氣息如此濃厚的今天,林清玄從容又淡雅的文字,卻能做到如此暢銷,實在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蹟。

    可博庫君卻以為,正是因為現實太浮躁了,所以我們才愈加渴望迴歸到林清玄筆下那般純淨、從容、達觀且富於情趣的生活。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重讀先生寫過的那些文字那段生活,以作緬懷。

    望先生一路走好!

    01

    之所以講覺悟,是因為現代社會,很多人看不到自己的心。我們把生活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重要的生活,一部分是緊急的生活,會發現很多人都在緊急地生活,隨波逐流,而不是重要地生活。

    什麼是重要的生活?陪著愛人散步,躺在草地上看星星,有沒有幽默感,懂不懂得愛和寬容——這些是重要的。而每天著急上班、學習、考試,是緊急的。

    當人整天在緊急的事情裡面打轉的時候,“琴棋書畫詩酒花”就會變成“柴米油鹽醬醋茶”。要學會騰出一些空間,進入“重要的生活”。

    02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的痛苦、失敗、成功跟快樂,其實都是很類似的。但是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開心,有的人卻活得痛苦煩惱,那主要是因為心的態度。

    一個人要過得很開心,第一個非常重要的態度就是,你要不斷有超越的心,不斷地超越你原來的自我。

    03

    我常想,在茫茫的大千世界裡,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有一個自己的小千世界,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遊、歡娛、憂傷,甚至懺悔的地方,應該完全不受到干擾,如此,作為獨立的人才有意義。

    因為有了小千世界,當大千世界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之際,我們可以用清明的心靈來觀照;當舉世狂歡、眾樂成城之時,我們能夠超然地自省;當在外界受到挫折時,回到這個心靈的城堡,我們就可以在裡面得到安慰,等心靈的傷口復原,然後做一次比以前更好的出發。

    04

    清歡是一種生活姿態,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它並非來自別處,而是來自我們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追求和熱愛。

    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裡看出了比鑽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感動,或者甚至於體會了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

    這些就是“清歡”。

  • 11 # 浙江中公考研

    如果不經常讀散文作品,不太關注文壇發展,恐怕在看到#林清玄去世#的熱門話題時都是一臉懵逼的:林清玄是誰?

    再看到照片時,一個髮型別緻的低調中年大叔。

    很難和"當代散文八大作家",“30歲前拿遍臺灣文學大獎”等等描述聯絡在一起的。

    再翻翻小學課本,或許會有點印象:

    我看到鳥兒飛到天空,它們飛得多快呀。明天它們再飛過同樣的路線,也永遠不是今天了。或許明天飛過這條路線的,不是老鳥,而是小鳥了。

    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看到太陽快落山了,就下決心說:“我要比太陽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裡喘氣的時候,看到太陽還露著半邊臉,我高興地跳起來。那一天我跑贏了太陽。

    如果將來我有什麼要教給我的孩子,我會告訴他: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

    ——《和時間賽跑》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種樹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桃花心木》

    林先生信佛,筆下盡是對人生的溫柔與豁達。

    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人生最美是清歡》

    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平常茶非常道》

    愛的開始是一個眼色,愛的最後是無盡的蒼穹。——《不知多少秋聲》

    有的心情你不會明白的,有時候過了五分鐘,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錯過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一生了。——《迷路的雲》

    生命裡偶然的歡喜、悟、心靈的光,就像鴿子麻雀突然來到我們的窗前,當它們飛走的時候,我只要保有那種歡喜就好了。 ——林清玄 《紫色菩提》

    先生在1月22日上午9:32分發出了最後一條微博: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 12 # 獅子翻身657

    他的文字的確好,給了很多人感悟和啟迪,按照佛教的說法,他是一位慧業文人。但是做人就不好了,古人所謂糟糠之妻不下堂,林清玄那同甘共苦,幾十年走過來的糟糠之妻,賢惠操持家務,在林的《菩提系列》裡描述得那麼無限的感恩和鍾愛,這樣的賢妻良母,為什麼會突然在某個新年假期裡突然離家出走,讓林和兒子靠吃泡麵過日子?難道沒有原因麼?後來林清玄又說這個老婆和他沒有共同語言,同床異夢了,然後提出離婚,剛剛離婚,馬上就跟一個年輕貌美的閃婚了,當地的婦女組織在林的基金會門口焚燒他的書,痛斥他是偽君子。

  • 13 # 鑽石鼻子風谷秋糧

    食髓知味-林清玄的苦禪

    胡蘭成曾寫過『禪是一枝花』可那是插在糞裡的花,是亂世裡經年的抵礪,出汙泥而不染的昇華。可如果有人至死都悟不透叮屎的蒼蠅比飲蜜的蝴蝶來的更有禪味,而整日幻想著能拉出玫瑰色香的大便,實際也沒什麼要緊,因為那也是禪,不過是苦情勞心之禪,哀淫痴慢的混沌幻化出的清白氣氛,裡面橫陳著沒有性別的天使的屍身。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我想一個沒有在亂世街頭的青紫屍首旁,淡定著喝碗熱餛飩的文人,實際上只算個識文斷字的教書匠。錯過那樣一個大時代,不是自甘偏安的林清玄的錯,畢竟像林毅夫那樣自找不痛快的散兵遊勇十分罕見。

    常言“食髓知味”,如果不能深諳俗家的美醜善惡,而去攀那“禪佛”的高枝,這就跟『茅山術士』裡那要學穿牆法的秀才一樣,雖月宮Range Rover,到底南柯一夢,而林清玄一個能寫會道的文人,一輩子“有一個朋友”樣的追虛逐妄,如此才更顯得其人生的空曠與玄虛。“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禪即歡喜,歡喜即禪,這恐怕是林清玄玩味不了的,他意淫的多半是鮮花鋪路不染紅塵的幻麗場景,因為誤解“色即是空”。

    胡蘭成曾寫過『禪是一枝花』可那是插在糞裡的花,是亂世裡經年的抵礪,出汙泥而不染的昇華。可如果有人至死都悟不透叮屎的蒼蠅比飲蜜的蝴蝶來的更有禪味,而整日幻想著能拉出玫瑰色香的大便,實際也沒什麼要緊,因為那也是禪,不過是苦情勞心之禪,哀淫痴慢的混沌幻化出的清白氣氛,裡面橫陳著沒有性別的天使的屍身。

    林清玄這樣看似清明的“苦禪”倒讓我想起前不久,伊能靜發出的心靈課程的廣而告之,後被指為精神保健品的傳銷。其實臺灣社會從上至下瀰漫的一種陰柔的愚犟,好歹來世為人變畜生的“因果”規劃,殊不知思維的偏見裡,人心更加直觀的墮落下去了。私以為如靜美人這樣一種玫瑰色摩登感的迷信人格哪裡來的,林清玄當是源頭之一,那些詐騙電話裡傳來的親暱文雅伏貼的聲音敢說不是偷了清玄先生的調門,那些不治病不救人的准假藥的市場文案焉知不是洗稿了“我有一個朋友”的風體。

    自渡渡人,自覺覺他,不是說要人去渡人和覺他,一個人要是這樣想,就說明他自己尚未自覺自渡。自渡者隨緣使人通曉自渡的法門而渡人,自覺後方能應機讓人明瞭自覺的境地而覺他。這是我能想到的『西遊記』這部小說故事裡的佛法之三昧,這應該比林清玄的苦禪有意思多了。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精緻的雞湯再真誠也還是雞湯,清玄這一去,該去求莊子把自己好歹起死一回,來世哪怕做個蒼蠅老鼠,好到那世俗繁華處,人心困頓邦,濃油赤醬地走一遭,食髓知味,方不枉那一念之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的會有那種,懂得你的傷心的朋友,在你說你難過的時候,能打電話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