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0
回覆列表
  • 1 # 偶拾心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本句出自宋.陸游的《劍南詩稿·文章》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譯文: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在偶然間所得到的。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譯文:純白沒有瑕疵,難道需要人去刻意追求嗎?。

    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

    譯文: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銅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變。

    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譯文:漢代離先秦最近了,但深厚、淺薄已有了很大的區分。

    胡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

    譯文:胡人的音樂是怎樣的?就是一些管絃與絲竹。

    後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

    譯文:後夔(傳說是舜的樂官)不再寫音樂了,千年以來,誰又能跟他相比擬呢?

    陸游

    《劍南詩稿》,陸游詩詞全集,共八十五卷,收錄詩詞九千三百四四首,他生當金兵入侵之時,中年到過南鄭前線,抗金與收復失地是他詩歌中的主旋律。為紀念在川、陝的軍旅生活,他把詩集命名為《劍南詩稿》。

    一句簡簡單單的詩句都是詩人思想情感的表達,所以單句的含義要放到整首詩裡來看,單從整首詩來看,邏輯性十足,大膽猜測一下,應該是陸游偶然沒有靈感的時候,用來自我安慰的一首詩,這首詩論述了這樣兩個觀點:

    1,好的文章不是你隨便寫就寫出來的,是偶然間你靈感爆發。

    2,時間閱歷的積累和人本身的能力才能讓你獲得靈感。

    解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以上兩句詩再點明第一個觀點:

    純白沒有瑕疵的好文章是靈感的激發出來的,刻意去追求反而寫不出這樣的好文章。

    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

    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以上兩句詩點明瞭第二個觀點中時間閱歷的部分:

    先秦的青銅器,在精巧和笨拙方面的表現上沒有什麼辦法,但是漢朝的,在深厚與淺薄上的區分很明顯了,時間積累是造成有這樣的情況的重要原因。

    胡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

    後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

    以上兩句詩點明瞭第二個觀點中人的能力的部分:

    自唐朝以來,胡人做的音樂只不過是很簡單的管絃與絲竹,後夔之後就沒有能和他相提並論的人,做出好音樂了。(備註:作者有抗金經歷,對於胡人的沒有好感,所以用來在此類比。),側面說明個人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 2 # 木兮有枝

    南宋大詩人陸游曾言: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

    ——選自《劍南詩稿•文章》

    其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堪稱佳句,歷來為人所稱道,同時也經常被用來說明寫文章的道理。

    這句話究竟在向我們傳達什麼呢?

    從下面兩句“粹然無瑕疵,豈復須人為。君看古蠡器,巧拙兩無施。”可以看出,陸游首先認為,文章本來就不是人工雕琢的,乃天然而成,是技藝高超的人在偶然間得到的。好比上等的美玉純白沒有瑕疵,並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接著,他以古代的青銅祭器作比方,指出作品原先的精巧和笨拙都不能改變,形象地說明“文章本天成”的道理。

    陸游自己的詩歌創作,是不是這樣呢?

    示 兒

    南宋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一首婦孺皆知的《示兒》,寫得情真意切,儼然跟自己的兒子對話,親切自然。

    不像李白、杜甫詩那樣雄奇莫測,他的詩歌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即使是七古也不例外。

    他擅長的詩體是七言體,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絕的成就都很高。其中的七律尤以對仗工整而著稱,劉克莊甚至說“古人好對偶被放翁用盡”(惟村詩話》前集)。陸詩的對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纖巧,新奇而不致雕琢,同樣體現出平易近人的傾向。

    你看,陸游正是“文章本天成”的實踐者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這一首《詠梅》是不是讀起來清新自然,毫無做作之感呢?似乎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內心想法本來就是梅花已有的。

    唐代李白也主張作品的藝術美應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文章的自然天成,我個人覺得至少會在結構、行文、用語三個方面體現出來。下面就談談個人的看法,希望對您有啟發。

    1.結構巧妙自然

    文章的結構,是作者寫作思路的集中體現。為了使結構巧妙出眾,作家往往苦心經營、匠心獨運,可謂是費盡心思。

    這樣看來,文章結構會不會人為加工的痕跡很重呢?這其實就是佳作與拙作的區別了。佳作的結構巧妙自然,不露刻意安排的痕跡。

    你看,《水許傳》洋洋灑灑若干萬字,可主要人物(108將)出場井然有序,毫無紛亂之感。小說前70回敘述過程中以人物為中介,採用中心人物轉換的手法,使情節的發展達到環環相扣的藝術效果。

    如對武松與宋江的刻畫是穿插式進行的,先講述宋江私放晁蓋、怒殺婆惜,與武松相遇,轉入武松的故事,在孔家莊又遇宋江,轉入宋江情節,潯陽樓題反詩、江州劫法場。又如魯智深與林沖的故事套在一起,渾然一體(第七、八回);以楊志為中介,從林沖的描寫自然過渡到智取生辰綱的故事。

    主要人物的登臺亮相往往由其他人物接引出來,如第三回寫史進來渭州尋找師傅王進,結果無巧不成書,打聽到了魯智深,這樣,魯智深自然而然登場。

    直到第六回,又遇史進,追敘出他的下落,真是迴環往復,組織精巧。

    又如,林沖的登場是由魯智深引渡出來的,即在第七回,眾潑皮要看他如何使鐵禪杖,他使得正興起,聽得牆外一個官人大聲喝彩,於是林沖登場,接下去便轉而寫林沖了。

    這種自然過渡的結構,正是捕捉到了人物連線的種種偶然性以及事件發生的某些必然性,經過匠心獨運建構出來的。匠心的背後,是追求精巧而合乎自然。

    汪曾祺談小說創作時,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結構無定式。我曾經寫過一篇談小說的文章,說結構的精義是:隨便。林斤瀾很不滿意,說:"我講了一輩子結構,你卻說"隨便"!"我後來補充了幾個字:"苦心經營的隨便",斤瀾說:"這還差不多。"我是不贊成把小說的結構規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結構、交叉結構、攢珠式結構,橘瓣式結構......我認為有多少篇小說就有多少種結構方法。

    ”苦心經營的隨便“,說的就是文章結構是作家苦心經營的結晶,但同時又顯得“隨便”(自然),不露痕跡。

    2.行文流暢自然

    行文是啥意思?打個比方說,好比是“行路”。如果是平常走在大馬路上,誰會管你到底是昂首挺胸,還是頷首低眉呢?

    可如果是在舞臺上,觀眾對你的走姿就有要求了。如果走得跌跌撞撞,毫無章法,那不笑死人才怪!除非舞臺角色需要你這麼幹。

    行文的道理與此相類似。平日裡說話,咱們比較隨便,只要大家能聽明白,怎麼方便就怎麼說。但是行文呢?要文從字順,流暢自然才行。

    舉例來說吧。

    甲:剛回來?吃了吧。我去趟洗手間。給我留個座。

    乙:不看了。我不去,要去你自己去!

    日常生活,兩個很熟悉的人之間才會出現類似的對話。可如果不瞭解前因後果,要聽明白這段話,就只能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了。

    行文,不但要考慮語句通順,語法正確,而且要追求上下文語意連貫、文氣貫通。行雲流水,說的就是行文無阻滯障礙,讀起來流利條暢。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

    ——節選自張愛玲《愛》

    “千萬人”與“千萬年”形成音節上的呼應;同時,千萬人是橫向的廣度,千萬年是縱向的長度,語意相互勾連,共同構建起下文“無涯的荒野”的感覺;其次,“遇見”的意思,貫穿始終。“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都是在說“遇見,同時與“你也在這裡”文氣相通。

    從頭至尾,這段話讀起來,給人的感覺彷彿是我們自己嘴裡一句接一句滑出來的,絲毫沒有不順之處。

    行文流暢自然,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感。這也是文章具有美感的一大重要原因。

    3.用語妥帖自然

    用語,也可以稱之為措辭。用語最能看出文章語言的風格與特色。妥帖自然的語言,給人如沐春風、如浴春陽的愉悅感。

    辛棄疾的作品,向來以英雄詞的豪邁氣概著稱。讀來振奮人心,令人熱血沸騰。其詞作用語也值得借鑑、學習。這裡,以他清新風格的詞為例,欣賞其用語的妥帖自然。

    清平樂 村居

    ——南宋 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低小”一詞,看似平常,卻把農居茅舍的特點概括出來了;“相媚好”,描繪出了白髮翁媼情感和諧、互相愉悅的情態;最喜小兒亡賴中的“亡賴”,很貼切得寫出了調皮兒童的天真、可愛,語氣中帶有幾分愛意。

    一老一少,措辭用語,體現對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物內在精神氣的準確把握。

    魯迅先生在談寫作時,曾說:

    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sketch,絕不將sketch材料拉成小說。

    這段話,同樣說明了措辭用語要講究妥帖自然,但凡與所寫之事物無關,或者關係不緊密的,統統可以刪去。

    簡省、凝練,何嘗不是妥帖自然的一種體現呢?

    好文章,結構精巧自然;行文流暢自然;用語妥帖自然。一切都是匠心獨運,又能天然去雕飾。如同自然界的天工之作呈現在我們面前,賞心悅目。

    願你的寫作也能日益精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3 # 舍予書評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句出自南宋陸游的《文章》中,全詩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瑕疵,豈復須人為。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胡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後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此詩中的意思為“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藝高超的人在偶然間所得到的”,就我個人理解而言,這句詩指的是當文字被創造出來的時候,所有的文章都已確定,人們對自己所寫的文章其實質並非為創作者,而是發現者,作者只是對文字進行雜糅,呈現給人們看,正如瓷器一樣,也非由陶瓷工所產生,只是對瓷土進行捏造,從而形成瓷器。

      按照陸游這句詩的含義,意指真正的好文章是自然而然就出現的,但應該還有一個前提,就是需要不斷地鍛鍊,正如陶瓷工在製造瓷器時,他也是透過不斷地製造失敗地瓷器,再重新開始,再失敗等多次經驗中總結出來如何製造精緻地瓷器。做文章也是如此,即使真正地好文章是創作者不經意間迸發地靈感,但也需要文字地積累和文筆地鍛鍊,不斷琢磨,才會有神之妙手,所以,努力很重要,畢竟天上沒有白掉地餡餅。正如我們寫論文,一篇優秀地論文需要觀點新穎,但你平時地專業知識積累也很重要,如若沒有紮實的理論知識,觀點再怎麼新穎,也沒辦法形成一篇好文章,很容易被讀者所詬病。

      所以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句詩一是讓我們對文章報有敬畏之心,勿將好文當成自己所創造;二是寫文需要努力打好基礎,不斷磨練,才能在靈感迸發時寫出令人稱道的好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力量能帶動整個銀河系運轉?銀河系有自轉與公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