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祖宗還沒起床

    回過很多次類似的問題,以前都是長篇大論的,懶得複製了,簡單說就是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常年花費重金養著近地軌道140噸級的超重型運載火箭。

    日常發射衛星、空間站、太空探索採用近地軌道20噸,同步轉移軌道8噸左右的運載火箭就足夠了。典型載荷中空間站艙段20噸、最重的近地軌道衛星18噸、最重的同步軌道衛星8噸,現在全世界所有航天強國的現役的和下一代的主力火箭都是這個運載能力,改進的部分也只是進一步的降低成本。

    無論是當年的阿波羅、馬上要首飛的獵戶座,還是中國計劃中的新飛船,深空飛船+登月器一套下來就是45~50噸。所以載人登月的硬指標就是推力3000噸以上、近地軌道140噸,摺合地月轉移軌道運力至少45噸,這種火箭只能用作載人登月專用火箭,幹別的都不好使。

    歷史上出現過的只有土星五號符合這個標準(n1和能源號的近軌只有95/105噸),土五共生產13枚,箭體總耗資80億多美元(登月計劃耗資260億),光火箭每枚就6億多,當年的企業號核動力航母造價4.5億美元,尼米茲級7億,即將首飛的SLS火箭在擁有現成的發動機的情況下已投入400億美元,福特級造價105億。

    又貴又沒用,養在那邊,捱罵。。。所以除非下了狠心,沒有國家願意去搞這玩意。

  • 2 # 宇宙探索

    其實並不是不能,而是沒有載人等於的必要了!

    人類對月球的瞭解已經夠多了,對月球的瞭解甚至比對地球海洋的瞭解程度還要高(不要懷疑,事實真的如此)。月球上一片死寂,雖然有大量礦產,但以目前人類科技,基本上沒有任何利用價值。

    這裡我們有必要了解下半個世紀前美國為何實現了載人登月。我們都知道那個年代正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冷戰時期,誰都不甘落後。在蘇聯率先實現人類史上首次太空行走之後,美國當然不能落後,集結全國之力勢必要找回面子。

    載人登月確實帶動了美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因為整個登月過程非常漫長,主要是前期準備工作,需要上萬人的共同協作,最重要的就是火箭推進系統,必須擁有非常強大的火箭動力推動系統。

    冷戰結束之後,只有美國一個超級大國,他們沒有必要用載人登月炫耀自己。同時,雖然半個世紀過去了,事實上火箭動力推進系統並沒有本質提高,即使美國也是一樣。並沒有擺脫化學燃料作為動力的前提條件。所以,即使如今的美國能夠載人登月,也不是說登月就登月的,仍舊需要前期全面的準備工作。

    當然,“沒有必要載人登月”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對於中國來說,計劃在2030年左右實現載人登月。華人擁有的“月球情結”是一方面,對於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也大有好處,同時載人登月過程其實也是檢驗中國航天科技的最要一點!

  • 3 # 來看世界呀

    就目前來看,所有國家都沒有現成的、成熟的可用於載人登月重型火箭。如果投入足夠的資金和技術,現代人類登月要更簡單,當然是可以做到的,只是沒那麼急迫的需求。

    今時不同往日,美國的土星五號也退役了,也沒有登月的迫切需求,新一代的SLS運載火箭系統也還在研發中,這是美國新一代的運載系統,計劃在2020~2030年之間進行近月空間的飛行任務,建設月球空間站,組裝深空運輸系統;並計劃在2030年以後離開地月系統,前往火星軌道,甚至在任登陸火星。從NASA的這項計劃和SLS的研發進度來看,暫時是等不了月的,最快也需要等幾年,估計在2025年之後了,雖然沒有有足夠的技術製造大型火箭,但是這樣龐大的工程本身就需要時間的累積,需要大量的飛行試驗。雖然仍儲存著土星五號的圖紙引數等資料,然而土星五號的運輸效率比現代的運載火箭低不少,近地軌道投運能力僅僅是火箭自重的3.88%,而且發射成本高昂。要較大規模地開展深空探測活動,必須有更高效率相對更廉價的火箭發射裝置,SLS就是這樣的運載系統,有多個型號,適應不同的任務。

    所以僅從目前這個時間節點來看,沒有國家可以登月,俄羅斯的重型火箭或者登月計劃也將登月定在了幾年後,中國的長征九號也在研發過程中,這仨國家都還沒搞定,其它的國家就更不用提了。在美蘇爭霸時代,登月或者建造空間站相當於是競賽,各自展示實力展示肌肉爭取夥伴,所以那時候有點不計成本地進行航天活動,早期的飛行器相當不穩定,美蘇在地面試驗的過程中都有人員喪生或者受傷,美國7次登月,阿波羅13號失敗了,阿波羅11號差點失敗,高昂的發射成本使美國僅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就停止了這一計劃,而且並沒有做到多少事情,在月球放置的那些裝置,完全可以用無人登陸器帶上去。而就現在來看,再次登月要不搞一票大的,也是在沒啥意思,所以美國瞄著在月球軌道建設空間站,測試深空飛行,為十幾二十年後的火星載人登陸做準備,還是有點野心的。

    總的來說,現代人類技術上可以登月,但是沒有現成成熟的裝置,也沒有登月的迫切需求,穩紮穩打慢慢磨礪航天技術,登月還不是遲早的事。

  • 4 # gghdsjhj

    不是登不了 是沒必要人上去 目前所有的月球計劃都不能帶來任何收入 花幾億 丟幾億 當年美國載人登月花費500億美元 天文數字 但是這500億除了帶來名望 和 喝彩之外就什麼也沒有了 丟機器上月球 幾乎都是不考慮回收的 但是人上去 那就必須要能回來 所以花的就更多了

  • 5 # 瘋狂知識點

    在50年前,登月是美國和前蘇聯“太空爭霸”的必然結局,現代人更追求經濟性,並不是沒有能力登陸月球,而是沒有必要。在未來,月球資源開採、登陸火星的計劃實施都有可能促成下一次載人登月。

    1969年7月20日,乘坐著阿波羅11號,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把他們的好基友,另一位宇航員柯林斯落在月球軌道,兩人踏上了荒涼的月球表面,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足跡。隨後幾年裡,美國又先後五次成功登月,分別是阿波羅12號、阿波羅14號、阿波羅15號、阿波羅16號和阿波羅17號。

    6次載人登月完成後就沒有然後了,在接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中,再也沒有任何一位地球人踏足過月球。登月是一種勞民傷財的事兒,美國怎麼說幹就幹,說不幹就不幹了呢?這主要與登月前的國際形勢有關。

    美國實現載人登月前的形勢——太空競賽

    上個世紀50至60年代,冷戰愈演愈烈,美華人和蘇聯人在太空競賽上打的不可開交。1955年,美國計劃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和蘇聯懟上了,蘇聯也表示我們的科技比你強,也要發射人造衛星。最初,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的優勢得到了體現,1957年,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從此月亮不再是地球的唯一衛星,到了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成為了第一個飛向太空的人類,蘇聯人直接甩開美華人幾條街。這還不算完,更催悲的是,1957年美國發射衛星時搞了一次全美電視直播,發射後沒幾秒就炸了,尷尬到了極致。

    意識到落後就要被動挨打的美華人在這個節骨眼上也只能奮發圖強了,儘管美華人的登月進展也不順利,比如阿波羅1號的三名宇航員被燒死在了飛船中。但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科學工程能力肯定不是蓋的,蘇聯人雖然在強佔了領先優勢,可就像一場足球賽一樣,上半場1:0領先根本不算什麼,美華人終於在1968年完成了反超,在那一年的聖誕節,阿波羅8號帶著三名宇航員第一次飛離了地球,他們用了三天飛到了月球軌道,並繞月飛行了10圈。阿波羅9號對登月艙進行了太空測試,阿波羅10號進行了登月彩排,從阿波羅11號開始連續6次成功登月。

    至此,美華人在競賽中證明了他們的優勢,就像一場足球賽大比分領先一樣,看到蘇聯人不再掙扎,美華人也就放棄了進攻。再加上美國在越南戰場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內經濟也陷入了困境,登月計劃就停止了。

    現在不登月的原因

    1976年,蘇聯發射了“月球24號”,此後整個世界對月球的探測都轉入了低潮期。蜜月期過去了,月亮被打入冷宮,地球人像拋棄舊歡一般,把重點幾乎都投向了火星,以及土星和木星的衛星。整整37年,全世界都沒有任何探測器著陸月球表面,直到2013年12月14日中國“嫦娥3號”以及玉兔號月球車的到來,才打破了這一沉寂。

    現在的世界已經早就不是兩極爭霸的冷戰時代了。當年把宇航員送上月球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也已光榮退休,截至目前“土星”5號仍是人類用過最大的運載火箭,總推力超過3400噸。現在的美華人如果想把宇航員送上國際空間站,還得藉助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的幫助。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不再擁有冷戰時期的預算經費了,當年為了實現登月,美國付出了相當於現值2000億美元的投入,這對國內經濟是一個不小的衝擊。與冷戰時期大手大腳地、不計回報地,勞民傷財地投入經費搞太空競賽不同,現代人似乎更加看重經濟意義。

    人類一定會再次實現登月

    月球上有一類非常重要的資源——氦3,它在月球上儲備豐富,而地球上幾乎沒有。氦3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核聚變清潔能源,不僅釋放能量高,而且不會產生輻射,不會為環境帶來危害。一旦人類商用可控核聚變實現,那麼氦3將是人類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如果把月球上氦3利用併為地球提供能量,以現在人類的能量消耗水平來看,可以至少提供1萬年。

    除了經濟意義外,我們也有必要登陸月球。火星是目前人類太空工作的重心之一,世界各國發射了大量火星衛星和著陸探測器對火星進行資料採集,掌握了大量火星的地質、天文資料,已經開始考慮將宇航員送上火星了。可是,火星那麼遠,在登陸火星之前,拿登月來練練手似乎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因為已經40多年沒有送宇航員登陸其它星球了。火星離地球太遠,技術難度太大,費用太高,登陸月球可以作為跳板。

    近年來,航天專案的“私營化”和“民營化”已逐步成為新潮流。多年來,只有國家機構才有資金、有技術、有意願勞神費力幹這些事情,可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和難度門檻的下降,未來登陸月球很可能代表一個全新的市場。雖然現在還很難想象未來月球上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可是已經有許多公司開始謀劃這個全新的市場了。例如,SpaceX和特斯拉公司的老闆馬斯克放出豪言,要在2023年用自家的火箭將日本億萬富翁前澤友作送上月球軌道進行繞月旅行。

    基於以上原因,我個人認為人類重返月球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至少從動機上來說,從技術上來說,答案都是肯定的。如果說還有什麼阻力的話,我想就是錢的問題了。

  • 6 # 法緣石

    這不是我們能思考的事情。一般人連槓桿原理都理不清,怎麼能想這種比登天還難的破事。月球上沒有嫦娥,但地球上癩蛤蟆卻多如牛毛。天天量子糾纏呀,宇宙大小呀,唉,快歇歇吧。

  • 7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前蘇聯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探月工程,開啟了人類探索月球的序幕,短短20年就向月球發射了20多顆探測器。1968年,美國發射了“阿波羅”11號飛船,並於1969年成功實現首次載人登月,阿姆斯特朗成為人類登月的第一人。那為何時隔整整50年,還沒有哪個國家再次進行載人登月呢?

    首先是國際大環境的變化。上個世紀50至70年代,正是美蘇爭霸時期,兩個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力量,太空探索方面也不例外,前蘇聯在月球探測器方面取得領先,美國就在載人登月上取得突破,目的都是冷戰時可以獲得科技的制高點,爭取國際話語權。當前,冷戰早已結束,各個國家對太空軍備競賽的熱情已經不在,也沒有太大必要冒險再搞載人登月。

    第二,載人登月花費巨大。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美國當時的載人登月計劃共包括前後三個部分,一是“水星計劃”,目的是訓練宇航員在太空的活動和適應問題。二是“雙子座”計劃,目的是統籌航天器變軌對接等問題。三是“阿波羅”計劃,目的是實現載人登月。這三個計劃,在上世紀60年代,花費了大約260億美元,如果折算成現在的水平,那麼就不知道要翻上幾番甚至幾十番了,很多國家的財力也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巨量花費。

    第三,載人登月的謹慎程度進一步增強。以前美國載人登月,實際在技術上並不成熟,有很大的冒險性,無非是要在太空競爭中取得領先優勢,對登月安全性、科學研究等方面的保障還不是太充分。現在如果載人登月,那麼將會在經濟因素、科學價值、技術帶動、國力影響以及技術成熟性等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衡量和評價,這是一個漫長和漸進的過程,需要做相當多的準備。

    中國從2007年以後,先後發射了1到4號嫦娥探月衛星,先後對衛星軌道、衛星姿態、探測器壓力、測控通訊、生命支援系統、軟著陸等方面不斷進行著技術除錯、突破和更新,目前正在進行突破的是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而且在大直徑大溫差低溫共底貯箱設計和製造技術、百噸級推力貯箱箱底傳力結構設計和製造、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電靜壓推力向量控制3項技術強為國際首創,預計2028年前後就要進行載人飛行和登月活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8 # 漫步科學

    “人類大約50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為何現在有人說反而不能了呢?”,個人認為,並不是人類沒有了登月能力,而是目前來看並沒有登月的必要。

    阿波羅登月工程開始於1961年五月,歷時11年,共將12位宇航員送上月球,無疑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探險活動。同樣,阿波羅登月工程消耗了美國大筆的資金,整個阿波羅計劃共耗資約255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近千億美元。為什麼美國甘願消耗如此巨大的國力來推動阿波羅計劃呢?其實和冷戰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格局重新洗牌,美國和蘇聯成為地球上的兩個超級霸主,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美蘇爭霸拉開了局面。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蘇聯在太空探索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而同樣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自然心有不甘,於是他們將目光瞄準了月亮。

    登月成功標誌著美國太空霸主地位的確立,這無疑是巨大的政治利益,然而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一家獨大的霸主,沒有了競爭,也就缺少了動力。在不考慮政治影響力的情況下,登月計劃怎麼看都是一樁賠錢的買賣,雖然阿波羅計劃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但並未直接產生收益,如果此時美國突然提出進行登月計劃,估計納稅人是不會買單的,缺少了政治利益與現實收益,登月活動就變成了純科研專案,而且是幾乎看不到回報的科研專案,美華人會“犯傻”嗎?

    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探險活動,登月之旅無疑是充滿兇險的,甚至在阿波羅11號起飛前,美國總統就準備好了登月任務失敗的演講稿,將人類送往三十八萬公里之外的月球,怎麼看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太空探索熱消退後,美國連月球車都沒有再發射過,更何況載人登月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載人登月其實並不划算,一個月球探測器可以實現事情,並不需要宇航員去“親力親為”,從科研角度來看,載人登月中的登月艙、返回艙、宇宙飛船等等裝備設施對於運載火箭來說都是“無效載荷”,因此當登月變成了科研專案,就必須著重考慮其中的成本與風險的問題。

    所以綜合來說,並不是人類不具備登月的能力,而是缺少登月的“動力”。目前來看,唯一具有登月實力的美國,是沒有必要再次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來進行登月冒險的,如果單純從科研角度來看,發生月球巡視器或者月球衛星是比載人登月更划算的事情。

  • 9 # 日出8458

    “人登月返地”根據證據不成立!。當年美國採用西德(今德國)哈蘇120型別膠底片相機,無安特製防護罩衣普通相機,絕不可能拍出照片。現在已知在月球與地球距38.4萬公里,表面真空,300多攝氏度溫差及強烈宇宙輻射,膠底片將受高溫及強烈宇宙輻射而曝光失效。結論,所看登月照片,不是在月球表面上拍攝的;膠質充氣輪“月球車”的能源驅動都成問題,沒有小型可控核電池,只能夢去月球;今中國月球背面嫦娥4號傳訊送號至鵲橋L2中繼衛星再傳到地面基站,歷時77秒,光速來回地球與月球也要約2.56秒,當年1969年“人登月”直播,見看人動作流暢的畫面。你話在月球上拍攝你信嗎?;1972年美國駐荷蘭大使送給荷蘭總理“月岩石”,後來證實是地球“木化石”。總之,不可能及疑點眾多。望大家擦亮眼睛理性分析,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雞”光子官宣SS6新地圖,可免費升級槍,有2個“良心最佳化”!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