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國40335

    時代不同了過去都說“人活七十古來希”。現在80,90,百歲老人也不少見。生活條件好了人的壽命越長了。何時去世為白喜事?90歲以上也不想死。為什麼農村叫喜葬?有人說“人活七十古來希,現在活八九十歲百歲就不錯了就叫喜葬”。人總有一死,早早晚晚得死。我認為只要身體好能活的長些更好,如果身體不好,得了絕症,到了80,90歲了活一天也是受罪,如果去世了也解脫了,應該說是白喜事。

  • 2 # 明天會更好110085241

    人的壽命,活到75歲以上就算高壽,在我們北方農村,75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了,就稱之為喜喪,場面是非常熱鬧的,根本就看不出,來弔孝人員的悲傷心情,而去世老人的女兒,孫女,請來的鼓樂手,吹拉彈唱,又蹦又跳,引來許多看熱鬧的鄉里鄉親,場面越大觀眾越多,主家臉上越有面子,也證明去世老人和家屬人緣好,幾千年遺留下來的風俗,一直沒有改變過,雖然這是陳規陋習,也提倡老人生前床頭一碗湯,死後勝過燒紙千噸灰,但喜喪還是一直流傳至今。

    唯一一次見過去世的人,沒有鼓樂手的又蹦又跳,而場面卻有幾千口人來送行的一次葬禮,來弔唁的人,個個莊嚴肅目,臉上掛滿淚水,這個去世的人就是,勇救2名落水兒童,獻出寶貴生命的38歲英雄徐樹山,他生在我鄰鄉邵店劉衝村。

    15年前的一個冬天,寒風刺骨,河裡冰層十幾公分厚,早上8點左右,徐樹山正在廚房燒飯,突然聽到他家門口幾十米遠的虞河裡,有孩子的哭喊聲,他把鍋底的火撲滅以後,就跑到河邊一看,一個小男孩指著河面上的冰窟窿說,有兩個小女孩掉河裡了,他二話沒說,棉襖也沒有脫,就跳下去了,他救起一個小女孩上岸以後,又二次跳下去,把另一個小女孩又託到岸,由於體力不支,滑到岸邊的厚冰層裡,再也沒有上來。

    送葬那天,徐州市委宣傳部,縣委人大代表,以及周邊四外鄉鎮的村民們,自發排成了一條長龍,來送我們的救人英雄徐樹山,他去世以後,被國家追認為革命烈士,他也是我看到的唯一次,葬禮上所有人都面部嚴肅的一次葬禮,一直到至今,每年的清明節,中小學生還會去緬懷我們心目中的英雄。。。

  • 3 # 使用者藍天白雲ABC

    多大年齡的老人去世算白喜事?這件事還真不敢說,因為古往今來的史書和民俗都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是,在我居住的小區裡確有一位老人為他媽辦了一個白喜事。此人男,今年88歲。今年三月的一天,我家門鈴響了,我開啟房門一看,原來是同小區192號的鄰居(我住186號),他給我深深地施了一禮,然後雙手遞上一隻紅包並說“請參加我媽的喜宴”,我不敢冒然接這隻紅包就問道:“請問你媽喜從何而來”?他說媽媽今年108歲,昨天駕鶴西去,請一定賞臉,陪我們送媽一程。他意真切,實在不好回絕就答應了,第二天,我們小區附近一家五星級大酒店宴會廳裡張燈結綵,他家子孫四代分站兩旁迊接著各位來賓。待大家都入座後,我悄悄地數了一下,哇塞,27桌,這在髙消費的上海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他去每家請人派發紅包裡都包100元禮金,而且拒絕來賓所有回禮。在“喜”宴開始前,我們聽了這個長子介紹了他媽的生平,他們祖籍浙江仙居山中,記得小時全家五口人只有一條褲子,誰外出誰穿。上世紀50年代未期,他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地質學院,三年學業全靠媽媽紡棉花掙錢供給。一席話說得大家都淚流滿面,都為這個偉大的媽媽祝願,祝她老人家一路走好。這是我今生第一次參加白喜宴,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吧。

  • 4 # 浪漫常伴

    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和理解。以下是我個人的理解:凡是上無父母,下有四世同堂,年滿90歲以上,且正常死亡的老人,方能稱為喜喪。

    人即使活到100多歲,只要是死,就不是喜,俗話說得好,好死不如賴活著,人只有活著才是好事。假若人死也是喜事的話,那天下沒有不是不喜的事了。

    為何稱具備以上四種條件的喪事為喜喪呢?實際上這四種條件本身就是答案。

    1,死者上無父母。為人兒女對父母的義務是養老送終,只有把對父母雙親養老送終完成,才算盡完了義務,做兒女的才算死而無憾。如果父母只要還有一方健在,做兒女的就是120歲死了,也是沒完成養老送終的任務,反而讓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兒女這個歲也應白髮了),傷心難過,被視為不孝。喜喪就會這一項徹底否決。

    2,下有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本身說明死者的後代人丁興旺,後繼有人,煙火不斷,90歲以後仙世,也應含笑而終。這還不夠,既然喪事沾了喜字,就應該有點喜氣,這喜氣最明顯的是呈現在穿孝上。我們知道喪事也叫白事,白事由穿白(也叫穿孝)而來,白事又是紅事的反面,死者後代一片白孝稱不起″喜”,既然死者後代最低四世同堂,起碼有曾孫,曾孫穿藍孝,玄孫穿黃孝,來孫穿紅孝。過去人即便早婚早育,穿紅孝的也比較少見,穿黃孝的不少。奔喪人的孝衣,五顏六色,這才配稱喜喪。

    3,年滿90歲以上。凡活到90歲以上時,死者的父母都百歲開外了,健在的基本沒有了。養老送終的義務完成了。到這歲數曾孫,玄孫也面世了,孝衣顏色也不單純白色了。90歲以上人間的酸甜苦辣也嚐遍了,兒女也到了古稀之年,該盡的義務差不多了,伺候父母也伺候夠了,到這個高齡以上辭世,兒女的哀傷度也降低了。相對說他喜喪也說得過去。

    4,正常死亡的就是壽終正寢。如果是車禍,溺水,火燒,自殺,他殺等,這叫不得善終,過去叫橫死。即便年滿百歲,也稱不起喜喪,應屬兇喪的範疇。

    這種喜喪的由來,根本原因出於外界安慰死者親屬的一種說辭,目的為了讓死者親節哀。

  • 5 # 盛廣學雜家雜論

    中國民間,歷來有“紅白喜事”之說。“紅喜”當然是指男女大婚之喜!有時,也包括古時的秀才,舉人,狀元得中之喜。如果發了意外之財,也是可以“弄喜”的。還有“添丁進口”,也就是生孩子之喜。

    生生不息,是為中華民族之喜!這是我說的。但事物都是辯證的,也是無情的。既有生之喜,必有死之哀。死是人生的必然,但死時的年齡大小,差別甚大,令人唏噓不已!嬰幼兒謂之“夭折”,中青年稱為“英年早逝”,要是老人,就是“壽終正寢”了!在舊中國,平均壽命很低,只有50多歲。但現在,平均壽命已經超過80歲了!

    大家都知道,過去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在過去,如果是活到70歲以上去逝,而且是善終,就可以稱之為是“白喜事”了。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細,複雜,分類明確,感情充沛之一斑。這也表現了華人的寬廣胸懷和“大愛”觀。用今天的話說,也就是對生死認識明確,充滿了“正能量”!死,本是一件壞事,但如果你看淡了,看透了,就是平常事了,某種情況下,比如年齡比較大了,就變成喜事了!

    還說今天。中國之大,民風民俗各地大有不同。題目說,多大年齡去逝,可以算白喜事呢?這是要“約定俗成”的,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硬性的規定。當然,標準是越來越高了,七十歲好象不行,有點不夠標準了。那就改嗎!改到多少?我看也要根據各地的不同的平均壽命來定為好。你那裡的平均壽命是多少?在此基礎上,再提高十歲以上,這樣去逝的老人,才應該是白喜事!

    比如,你那裡的平均壽命是70歲,那就80歲為標準。比如北京,上海平均壽命已經到了80多歲了,那就得90歲為標準。這樣稱之為白喜事才能是“實至名歸”。

    其實,現在百歲老人很常見。人們都期望自己的命能活得更長久,這大約也是太平盛世的創造力和暴發力太強大的緣故。

  • 6 #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人多大年紀去世稱為"白喜事",古話講:"人到六十花甲子",意思是說,人到了六十歲過後就可以稱為"老年人"了。可以這樣說,人到了六十歲,兒女甥孫滿堂已有三四代人了,這個時候老年人去世可稱為白喜事。 有些人因生病災禍六十歲之前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父母健在,兒女沒有成家立業就算不上白喜事了,只能算喪事了。山上只有千年樹,世上少有百歲人。人有生必有死,世間萬物皆如此。人生在世要尊敬父母,關愛妻兒,生死難以預料,無論是多大年紀離開人世,你都不會留下任何遺憾,因為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

  • 7 # 開熱買

    夫妻 死了人為什麼也叫喜事,是白喜事? 死了人為什麼也叫喜事,是白喜事?那麼說結婚當天去世,是不是又有紅喜事又有白喜事,,是專指達到一定年齡(一般在七十以上)的人死了才可以這樣叫。這是一種安慰親人的說法,也是一種唯心的說法,意謂人活到這個年紀,福壽盡享了,兒女的孝心也已盡到了,死了也是其自然之事,是去"昇仙"了,不必為之傷感。 紅喜事和白喜事同日發生,也不是稀罕之事,但叫做雙喜臨門,似乎欠妥。畢竟親人的離世,意味著天人永隔,今生再無見面之機。其"喜"實際上還是有無奈之感。

  • 8 # 一切皆有可能tl

    我在東北的一個小縣城生活,我們這裡管你說的白喜事叫喜喪,一般80多歲的老人去世就叫喜喪了,辦理喜喪的流程和辦理普通喪事的流程沒有什麼區別,因為現在的喪屍都在殯儀館辦理,區別在於辦理喪事的時候去弔唁的人會弔唁完畢後拿一些主人家擺的供果,回家給家裡的小孩子(一般都是很小的孩子)吃,說孩子吃了好,我今年已經40來歲了,只知道這麼一個習俗,也問過別人怎麼好,但是並沒有告訴我原因,慢慢的也就只知道這樣一個習慣了。

  • 9 # 照大地2

    人呢七十三為壽,八十四為長壽。怎麼個意思呢,孔子七十三離世,孟子八十四離世。至此古人就把聖人的生日稱之為壽辰,離世的日子稱之為喜喪。那麼有的人為什麼六十就過壽了呢!因為六十歲是人生當中,更年期過後的第一道坎。也是人生中最難過一道坎,也是延長壽命的開始。為了高興慶祝也可以辦生日,有錢有勢力的人家,可以稱之為壽辰就可以過壽。只要是六十歲以過離世,有錢有勢力的人家也可以大辦稱之為喜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隻柯基長大後會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