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年榮

    智永禪師為王羲之的七世孫,在永欣寺苦練書法三十年,而王羲之的《蘭亭序》又傳給了智永,所以深得王羲之筆法。並寫巜千字文》八百餘篇,分發浙東各寺院。

    二王筆法主要是以側鋒入筆,中鋒行筆為主;認真研究過巜蘭亭序》的人都知道,點畫之間很多牽絲引帶,要了解學習二王筆法,也必須從這些細節入手。

    題主所發兩個字的紅圈處用筆,都是有技巧的,對於初學者來說很難理解其起筆和收筆。

    我們先對“人”字的撇進行分析,首先要注意起筆角度,“人”字的撇起筆是較平的,也就是在落筆時的這點要15度左右的角度落在紙面上,然後再抵住筆鋒進行換面調峰,能不能把這一撇寫好,抵鋒是關鍵,筆鋒抵在紙上不動,透過筆毫的腰部發力,就像不倒翁一樣,底部不動,上面隨意搖擺,然後再順勢撇下。

    “師”字的橫折鉤也要認真分析其用筆才能寫好,起鉤時內圓外方,首先要保證您的筆毫不禿,內圓是透過鋒穎帶動做到的,外方是筆肚抵按做到的,出鋒是平推內收挑出,一系列的動作。用文字碼出來很難理解,但要是有人示範就一目瞭然,這也是古人學書都喜歡“口傳心授”的道理!

    當然,能否寫像跟書寫材料也有很大關係,我們現在所用的毛筆和紙張跟智永當年所寫的材料有沒有契合之處,在筆法沒錯的基礎上儘量契合《千字文》的書寫條件,也讓我們學起來更得心應手。

  • 2 # 千年蘭亭

    據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寫就後,先是被老丈人郗鑑拿去,經幾世後復歸王家,再傳書聖的七世孫智永。

    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那智永是世間少有的、能靜心欣賞與學習《蘭亭序》的人之一,其水平自然不低。

    作為出家人,智永一生抄寫《千字文》800餘本,分送江東多寺院,故有墨跡本流傳至今,此乃幸事。

    智永書法上承其祖王羲之,溫文爾雅,平穩安和,溫潤圓勁,含蓄端莊,是“二王”與大唐銜接的關鍵人物。

    對於智永《真草千字文》,清代何紹基說:

    智永《千文》,筆筆從空中落,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喻之。

    學習此帖用筆,必須注意:

    起筆

    多空中作勢,尖鋒翻筆入紙,但是又並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筆鋒落紙的一剎那,有一個極輕微的切筆動作。

    這種起筆法,初習者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才能穩住筆勢,不致浮滑。

    收筆

    收筆則多蘊藉豐潤,筆去而勢未盡。臨習時,心態要安靜,注意收筆時蓄勢,處理好收與放的關係。

      

  • 3 # 雲上於天

    看了這麼多回答,一個都沒在點子上,你看到的那幾筆是王羲之真正的筆法,可以說現在的人99%都不會,都在亂寫。

    師的最後兩筆豎和勾,在永字八法裡有說到,叫努和ti,這個字打不出來,連線努和ti的筆法叫做cun鋒,豎下來一蹲,然後順時針畫圈,再ti出。

    人的起筆也一樣,先寫一個短橫,然後提筆畫圈,再撇

  • 4 # 趙福

    【智永為學會這種筆法,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書法作品是非常出名的,其筆法就是講究傳統書法法則,是極具代表性的書法作品。

    然後,智永在書法創作運用的一種筆法,我們只能看看而已,現今卻學不到了,因為這種筆法早已經失傳了。

    智永的這種筆法,為了學會這種筆法,智永潛心研學書法三十多年的時間,才有所成就;後世對智永的評價是,雖有“智永書法全守王氏(指二王)家法,缺乏創新精”之一面,但無人不肯定“智永用法精熟超人。”

    哦,筆者才知道,智永的這種筆法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 5 # 王廙

    魏晉筆法有側筆取勢的用法,也就是側鋒起筆進而立鋒轉中鋒。

    你說的這兩個第一個圖是在起筆處,側鋒逆向起筆,然後筆鋒就被鋪開了,立鋒轉中鋒行筆。

    另一個圖是在收筆處,也是順勢由於豎畫在上筆鋒在換向時會倒下變粗,所以寫鉤時換向有一定的側鋒,只要提按立鋒即可直接右上方出鉤。

    這就是魏晉的玩法,不難,是逆向側鋒鋪毫,進而立鋒轉中鋒。還是轉折時側鋒進而立鋒轉中鋒都是一樣的用筆道理,沒什麼神秘的,注動作就可以了。

  • 6 # 棲山館王老師書法課堂

    王羲之的書法系統最關鍵的用筆方式稱作“一搨直下法”,題主所問的這個人字與師字,實際上都是屬於一搨直下法的用筆範疇。

    1、一搨直下法的概念

    一搨直下法是王羲之一路的楷行草的基本方法。

    一搨直下”起筆般是筆尖直接入紙,入紙後再根據筆鋒入紙的角度,調到中鋒狀態。

    如“玄”字的橫。

    直截起筆,有點像“打點”,入紙後襬正筆鋒有一個儲存筆勢準備發力的過程。

    形成了“打點”-“發力”-“迅猛筆勢”起筆三步驟。就是“快”、“準”、”“狠”。

    同樣的,屬於王羲之一脈小草的書譜,放大了這個動作,斜向下筆入紙,將筆豪頂起以後快速向右行筆。

    王羲之手札《喪亂帖》的“奈”字“橫”的筆法是非常清晰的,斜切,然後毛筆“蹲下”蓄力,然後斜上方行筆。

    題主所列的《智永楷書千文》實際上是對應這一套筆法的兩個動作。

    “文”的撇是典型一整套的“一搨直下”,而“師”字的收則是對應蹲筆發力。

    注意,是“蹲筆”而不是“頓筆”。

    2、如何書寫

    先說切筆。

    毛筆在順鋒的情況下斜向入紙,會形成一個斜切面,這樣的筆法被形象的稱為“切筆”。

    切筆因為其爽利的外輪廓,有斬釘截鐵的觀感。所以不論寫碑還是帖都大量的被運用。

    一搨直下的筆法就用到這樣的方法。

    再談蹲筆。

    當毛筆被下壓受力,會產生毛筆彈起有回頂的力,這個力度要適合中,太大鋒容易散開,太小則不會有回彈的力量。

    蹲筆就是要借用回彈的力量行筆,使得筆畫書寫飽滿。

    “人”字的撇,就是這兩種方法組合使用的效果,只切筆行筆容易疲軟,只蹲容易起筆太肉,不夠乾淨,二者結合方能成字。

    “師”字則是蹲筆,因為毛筆下壓而產生一個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諸葛亮真有三國演義中的那麼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