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農天下185

    三國時期,可謂是人才輩出。而其中的佼佼者,當屬諸葛亮,幾乎無人與其爭鋒。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完全成了神一般的存在,文韜武略兼具,同時還擁有不凡的智慧與氣度。縱然如此,諸葛亮也有著自己的性格缺陷,甚至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歷史悲劇。由此,我們就不得不思考這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諸葛亮真的這麼令人折服無人出其左右,那麼在他的輔佐下,為什麼蜀國反而是三國中最先被滅絕的一個呢?

    1.諸葛亮目光短淺,治國缺乏長遠規劃

    雖然《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賞罰分明,但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他卻是一個奉行人治的方式,法正睚眥必報,作惡多端,諸葛亮卻因為他曾輔佐劉備就毫無處理措施,令人失望。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喜歡事事專權,他以一己之力想要處理所有事務,對官員沒有基本的信任和授權。他難道無人可用嗎?其實本來是有的,但是諸葛亮需要的只是不折不扣的執行,這就使得他的身邊根本無人可用。更可怕的是,在他不再參與政事的時候,蜀國沒有人或者組織能夠抗起治國的重任,而這是諸葛亮之前埋下的禍根!

    2.諸葛亮用人存在重大問題

    這點我們在第一點中就有所提及。諸葛亮需要的是絕對的執行,因此只要是和他自己想法不同的人,他會千方百計的打壓不許採用。第一次伐魏時,魏延提出了和諸葛亮完全不同的戰略,諸葛亮拒絕了他,但真的是因為這條計策不夠好嗎?事實上,魏延的戰術在後來都被司馬懿所認可了。而諸葛亮之所以拒絕了,其實說白了,就是魏延和他的意見不同,也太有自己的想法了,這樣使得諸葛亮在眾人面前很沒有面子。同時這也為楊儀和魏延日後的嫌隙買下了導火索。

    容納人才,應當是一個優秀管理者具備的基本素質。而諸葛亮連這點都無法做到,又何談令蜀國鼎盛繁榮呢?

    3.諸葛亮做事其實是帶著謹慎名頭的自負

    諸葛亮在第二次伐魏時,仍然保持著自己在政務上事必躬親的態度,這其實是輕敵的表現之一。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諸葛亮在出兵之前,居然沒有做任何偵查工作,就直接出兵了陳倉道!他事先不瞭解情況,也沒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戰術,這比起他的對手司馬懿,簡直是差之甚遠了!事實也確實如此,諸葛亮屢屢敗於司馬懿之手,也只是覺得對手有謀略罷了。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想去刻意地抹黑諸葛亮。由於《三國演義》中作者刻意透過貶低他人來凸顯諸葛亮,使得他已經被神化了、不真實了,而這和我們回顧歷史的初衷是相悖的。歷史無法改變,而以史為鑑,才是歷史的價值與歸宿所在。我們應當以更加客觀、理性、公正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歷史人物,不僅僅是對諸葛亮,這樣才能真正曉情理、明得失。

    很認真的說沒有啦,三國演義這部劇幾乎神話了諸葛亮,尤其在軍事方面。歷史上的諸葛亮主要為蜀漢政權管理內政,軍事方面諸葛亮最主要的功績是平定南方叛亂,至於電視劇中的草船借箭、空城計之類的都是杜撰的,歷史上並沒有。另外劉備平定西川帶領的軍師是龐統,而征伐漢中帶的是法正也不是電視劇裡演的都是諸葛亮運籌帷幄。至於六出祁山也是負多勝少,在對陣司馬懿和曹真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

    另外一點雖然諸葛亮對內政治理較好,但是也有個缺點就是事必躬親,當時的諸葛亮並不完全信任蜀中人才,和李嚴的矛盾可見一斑。事事親力親為雖然顯示了諸葛亮勤於政事的品德,但不能知人善任就是缺點了,主政期間並沒有為蜀國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以至於諸葛亮去世後能接替其位者只有蔣琬費禕二人,後世常傳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言論可見蜀中人才匱乏至此。

    當然這些並不能否定諸葛亮的功績,在政治和外交方面諸葛亮絕對稱得上三國第一人,只是小說作者在其他方面神話了諸葛亮,另外諸葛亮對劉備對漢的忠誠絕對是那個年代忠義的楷模。每個人都有優點有缺點,並不是演義的那樣我們要理性看待。

  • 2 # 北域風影

    沒有那面神,大部分是《三國演義》誇大的,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等,個人認為對蜀國的戰略,政治,軍事,經濟發展還是有很大貢獻的。

    戰略方面: 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隆中對》,彌補了整個劉備集團在大戰略上的空白。鼎盛時期也在一定程度實現了“跨有荊、益”的前提條件。當然後來荊州被孫權奪取,蜀漢只能依靠漢中進攻漢中和隴右,缺少奇兵牽制曹魏的兵力,最後困死在益州。

    政治方面:《三國志》中陳壽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句話並非是說諸葛亮是政治高手,軍事水平不行,而是說,諸葛亮在治軍方面很在行,但是,在用兵方面過於謹慎,缺少奇謀。陳壽在評價中,將諸葛亮比作漢初的蕭何,春秋時期的管仲,這個評價是很高的。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堪稱偉大的政治家,畢竟蜀漢不過一州之地,並且在劉備去世時,面臨內憂外患,是諸葛亮力挽狂瀾,攘外安內,方才讓蜀漢勉強站住根基。

    軍事方面: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經濟方面:諸葛亮曾經說:決敵之資惟仰錦耳。為了鼓勵農桑,諸葛亮親自示範,種桑八百株從事養蠶和織錦生產。為了提高蜀錦的產量,諸葛亮設立了專門的官員負責管理蜀錦的生產。這樣的官員叫做錦官。諸葛亮還對都江堰進行保護,開發鹽井,對蜀國經濟做出極大貢獻。

    以上內容才是真實的諸葛亮,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

  • 3 # 文史並蒂

    諸葛亮智慧無雙這個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說現實中能夠達到《三國演義》的水平,我是持懷疑態度的,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這其中有作者的愛恨情仇在裡面,一些關節與歷史事件上肯定是有所誇大的。

  • 4 # Lizhaogong

    沒有那麼神!是羅貫中把諸葛亮鼓吹的神乎其神,什麼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都是虛構的。諸葛亮是當時的傑出政治家,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軍事方面也有一定水平,可謂是治軍有方;但統兵作戰並非他的特長,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足以說明他沒有三國演義那麼神!

  • 5 # 249的歡哥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認為——三國演義乃七實三虛惑亂觀者。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三國演義》的評價: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這說明《三國演義》和正史還是有出入的。至於諸葛亮,並不是小說所說的那樣神乎其神,也並不是現在很多人說的哪麼差。

    對於政治才能方面,《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很高,“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這裡說諸葛亮有和管仲、蕭何不相上下的才能,這個應該評價很高了吧?

    在軍事方面,諸葛亮位列武廟十哲之一,這足夠說明諸葛亮的軍事才幹了。雖然北伐中原沒有小說寫的那麼精彩,但是以小國攻大國,以寡擊眾,斬殺魏國大將張郃、王雙,把司馬懿打的閉門不出這些都是事實。

    後世對諸葛亮的推崇,主要是受戲劇和評書演義的影響,漸漸的把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當成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我們瞭解歷史,並不是為了貶低演義,或者是貶低歷史人物,而是更加深入的去了解歷史。試問一下,誰對歷史的認知是從《二十四史》開始的?

  • 6 # 武神85992

    在三國那個人才璀璨的時代,造就了大批的英雄,也造成了大量平民的傷亡。其中在文官這方面最為傑出的當屬於曹魏一方。其中最牛的人個人分析下。有郭嘉 戲忠 荀攸 賈詡等等 。不是有句古話嗎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諸葛亮在內政方面絕對一流,龐士元在軍事上可堪和郭嘉一比,可惜這兩人都英年早逝。只有賈詡才是真正的第一。不相信看看其人生平。

  • 7 # 談談歷史中的那些事

    “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空城計”等等這些大家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事件了,在世人的眼中諸葛亮一直給人的印象就是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形象。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真有這麼厲害嗎?其實並不然大家瞭解到的諸葛亮多半數都是從《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知道的,但事實上的諸葛亮並沒有小說中寫的那麼神,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真實的諸葛亮。

    一、諸葛亮的簡介

      《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的出身還是屬於高貴人家的,祖上也是在朝廷中任職過,自己的父親也是太山都丞,並且早年的自己也是做過官,不過後來自己把官職給辭掉了。然後來到了南陽隆中這個地方一直等待著自己尋求之人的出現。

    諸葛亮在隆重有時候一個人待著時喜歡吟唱《梁父吟》來抒發自己的心情,並且在當時還把自己和管仲與樂毅來相提並論,但是除了自己的好友徐庶和崔州平之外並沒有人看得上他,這一點的歷史我們可以從《隆中對》中“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瞭解到。

    二、三顧茅廬真相?並非登門拜訪而是登門自薦?

    相信大家對三顧茅廬的故事都非常的瞭解,劉備在徐庶離開之時聽從的徐庶了的建議前往隆重拜訪諸葛亮,想要邀請他跟自己一起振興大漢,前二次的拜訪無功而返,在第三次的時候終於得以見到諸葛亮,並在諸葛亮的請教下了解了天下的形式,最終請得諸葛亮出山相助,這便是大家都耳熟能詳“三顧茅廬”的故事。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禮賢下士的特點,也從側面渲染出諸葛亮作為一個世外高人的形象,但是近年來卻有學者在質疑認為三顧茅廬並不是真的,真實的情況並不是劉備前去三次拜訪而是諸葛亮主動的登門自薦?

      我們可以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從這裡可以看到諸葛亮確實劉備親自前往去尋找的不過不是主動是在徐庶的勸說下才去的,並且特意強調了說諸葛亮是能人必須要親自前去找他,並且若不能真誠還不能請到他出山相助。

    我們又可以在《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從《出師表》的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三顧茅廬的故事是真實的,諸葛亮也是因為劉備的三顧才得以感動決定幫助劉備的。

    可是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劉備來到荊州後,將軍隊駐紮在樊城。諸葛亮料定曹操將要討伐劉表,而他知道劉表是個庸才,不會打仗,於是主動去見劉備。沒想到劉備並沒有把諸葛亮當回事,什麼也不問他,而是拿起犛牛尾巴編織工藝品。諸葛亮看到劉備這般模樣,當即質疑道:“劉將軍,難道你的志氣就是做這個嗎?”

      劉備這才恍然大悟,答道:“不是”,我編那個是為了排憂解悶。”隨後,劉備就向諸葛亮詢問計謀。

      諸葛亮:“將軍您覺得劉表和曹操想比,怎麼樣呢?”

      劉備:“比不了。”

      諸葛亮:“那你覺得你跟曹操想比,怎麼樣呢?”

      劉備:“還是比不了。”

      最後,諸葛亮給出了建議,那就是讓劉表鼓勵百姓自力更生,以此增強荊州的實力。劉備聽到後,才覺得諸葛亮有謀略,於是待他如上賓。

    但是也有人認同,比如劉嘯先生就認為,諸葛亮更需要劉備,很多人只看到了劉思賢若渴的一面,而沒有看到諸葛亮思君若渴的一面。所以我們不必去究竟真相到底是什麼,只需要明白他們雙方都在等著對方便好。

    三、孫劉聯盟僅是諸葛亮一人做的?

    在當初博望坡之戰後,劉備大軍一路向江夏敗退,可以說當時劉備的形式非常的危險,後有曹操大軍的追殺,前有百姓的拖累導致大軍行進速度極其緩慢。面對這種情形諸葛亮主動請纓要出使東吳,尋求東吳的幫助達到雙方結盟的地步,而最終的結果就是諸葛明舌戰群儒最終說服了孫權實現了孫劉聯盟,並且在赤壁共同一起擊退了曹操,之後孫劉二家結為親家更加鞏固了聯盟的程度,可以說諸葛亮在這個聯盟的事情上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若是沒有他的話劉備早已就被曹操給消滅掉了,雖然後來孫劉聯盟出現了破裂並且還發動了大戰,但是最終在諸葛亮的調解下還是和好如初了。諸葛亮在整個孫劉聯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後世對諸葛亮的評價

    從三國之後晉朝開始人們便對諸葛亮開始了尊敬與膜拜,並且尊他為“千古名相”更是世間上忠臣的代表,而後世的人們對他的評價更是一個比一個的高,這些都能夠凸顯出諸葛亮的個人魅力是如此之大。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他為“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詩聖杜甫評價他為“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康熙皇帝評價他為“史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唯諸葛亮能為之。”

    總結: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並非是歷史上的諸葛亮,事實上的他並不能夠神機妙算、未卜先知,他真正的才能在於能夠治理國家穩定社會,而他讓我們真正敬佩的地方就在於他真正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精神令後世人們都值得學習。

    過去已過去,但過去的那些事,總有奧秘值得你去探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圖寫話要開頭和結尾嗎,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