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暢意仁德

    這是一個廣泛龐雜的課題,我這裡僅從明清瓷器的造型及紋飾上如何區別鑑定展開論述。

    遠古瓷器,因年代久遠,儲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現有出土文物,可藉助館藏品比較參考,同時還可藉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鑑定。

    而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製摹古之風盛行,所以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鑑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瞭解外,還要靠我們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徵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透過實踐,在自已腦子裡形成了概念後,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鑑定。

    通常認為,當代瓷器的仿品中,仿明清的較容易魚目混珠。這是因為明清瓷器是傳世品相比前代多的多,特別是清代瓷器,很少有出土器,所以單單從釉面、造型上與當今仿品比較,很難分辨清楚。但明清瓷器和元以前的瓷器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那就是多數瓷器都有紋飾。因而,紋飾就成了鑑定明清瓷器真膺的重要依據,現代仿品也最容易在紋飾上露出馬腳。

    原因很簡單,明清官窯上的紋飾大多是當時一流藝術家的作品,有相當部分甚至是宮廷畫師所為。而現代仿品上的紋飾不會是一流畫家所為。即使是當代中國一流的畫家參與了造假,也難以與當初的一流畫家相提並論。古人運用毛筆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沒有其他書寫工具,即使寫一張小條子,也必須用毛筆,線條自然流暢、隨意。而且那些宮廷畫師不惜工本,不計時間,努力把每一件瓷器畫好為止。現在的情形和過去剛好相反。毛筆基本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一些畫家、書法家偶爾運用。一流的書法家都無法做到拒絕其他書寫手段,更何況在窯場裡謀生的畫工了。那些畫工為了趕時間,提高收入,儘量在最短的時間裡多出東西,這種狀況下怎麼能畫出精心之作?

    即使是優秀的畫家,在這種急功近利的情形

    下,也斷難發揮出好的水平。 瞭解了這一點,會對鑑定有紋飾的明清瓷器帶來方便。比如一件乾隆花卉粉彩瓷器,其畫功必定是一流的,線條運用也必定是筆筆流暢。其鑑定訣竅,就是看運筆是否多為中鋒,即使中鋒、偏鋒混用,也是分配清楚,合理得當。現代仿品往往是兩種運筆方法混用,原因就是畫家的運筆功夫不到家。要想判斷這種’細微差異,鑑賞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書畫方面的修養。

    明清瓷器除了紋飾精緻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製作精巧規整,比如瓜稜形的瓷器,一定從上到下都做到等分,不會偏廢一點。一個官窯瓶的肩膀部分的弧度一定是流暢的,絕不會有坑坑窪窪的現象,這就就做造型規整。

    當然在鑑定造型時,還得提防模子翻造。仿造者為了達到造型規整的目的,在真品上翻模取造型,但仔細看還是會露出馬腳。這類仿品一定會留下修坯的痕跡,其次模子翻造的瓷器不是拉壞而成,因此質地粗松,敲擊時缺乏瓷器應有的清脆聲。以上兩點可以說是鑑定明清瓷器較重要的方法。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當代仿品和明清留存下來且儲存完好的瓷器,不像當代仿品和高古瓷器對比,首先有一個釉面新舊的問題,很容易看出真偽來。

    所以鑑定明清瓷器更重要的在與製作質量和紋飾畫風上的特點,愛好者要多多瞭解工藝和造型上的規律,多多瞭解當時的紋飾畫風對瓷器裝飾的影響,以及過去和現代在畫法上的區別,是大有裨益的。

  • 2 # 到古鎮祠堂來見面

    當你看多了好物件。偽的遠遠都知什麼情況。唯有一種情況不用鑑的…嘿嘿嘿嘿!(真需要鑑別需幾套眼手功夫)或是實物參考!

  • 3 # 雨辰13902212991

    這個題目太大。只能大概的回答。首先分清明瓷的種類。然後分清不同類別中相同和不同的瓷品。一丶明繼承宋丶元儲存了官窯。主要官窯器有青花丶青花釉裡紅。釉裡紅。創新了“青花加彩瓷。明早期永樂丶宣德值眚花瓷有很大名氣。蘇麻裡青和中國產青料並用永樂青花釉裡紅丶釉裡紅少見。宣德丶成化青花加彩(嘉\萬至晚明到清初有文字記載稱“填彩"。永宣青花如永樂雞心碗丶壓手杯聞名世界。弘治黃釉(雞油黃)直至清丶民國都不能及。成化朝青花加彩(今人叫鬥彩,實不妥)實際沒有宣德大器,填釉工夫也劣於宣德。但成化加彩瓷也是當朝名品。嘉、萬時青花加彩至明末還是受到世斧矚目。二丶清同樣繼承明保有官窯,制你官用瓷。繼承了青花青花釉裡紅。康丶雍丶乾三朝青花多用中國產混合料工藝製作極精,康熙朝大量生產五彩瓷,有人認為五彩丶粉彩都是康熙朝創燒。筆者有幾十件元青花釉裡紅器,也有多件宣德麥花加彩器。是鐵證。但康熙朝確實燒造了很多粉彩丶五彩瓷。康熙後期到雍丶乾時在明青花加彩的基礎上做出十分美麗的填彩(鬥彩)瓷。特別是琺琅鬥彩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就是明丶清瓷大致相生相類情努。

  • 4 # 瓷器鑑定真知堂

    要回答這個問題,難度比較大。

    明清瓷器是明代和清代的瓷器總稱,包括官窯和民窯,也包括景德鎮和地方瓷器。

    明清瓷器鑑定,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先生寫了一部500頁的厚書,這是耿老先生一生心血的結晶,需要研究如何鑑別明清瓷器的朋友,首先要去買這部大書來好好研讀。

    我們這裡主要講一講如何鑑定明清官窯瓷器。

    明朝分為明早期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時期,

    明中期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時期,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時期。

    清朝分為清早期順治康熙雍正時期。

    清中期乾隆嘉慶時期。

    清晚期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

    明初瓷器主要以青花,釉裡紅,紅釉,甜白釉,藍釉為主,出現了最初的五彩瓷器。除宣德多年款外,洪武,建文,洪熙沒有見過出土器和傳世品有年號款,永樂時期只有極少數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所以,明早期瓷器鑑定主要看器型和青花釉裡紅髮色以及紋飾。

    明中期瓷器處於轉變期,成化鬥彩極為有名,弘治時期的嬌黃,正德時期的素三彩也獨具一格,頗受後世喜歡。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由於政局不穩,國家動盪,沒有見過出土和傳世器有年號款,需要和宣德瓷器對比起來鑑定,把特徵介於宣德成化之間的定為空白期三朝瓷器。

    明晚期瓷器嘉靖主要是回青髮色和五彩,隆慶萬曆時期和嘉靖類似,但萬曆後期回青絕了,主要使用浙江青料,髮色淺淡。嘉靖以後,釉裡紅和紅釉瓷器基本上燒不出了。泰昌年號只有一個月,天啟崇禎帶年號的瓷器少見,主要以青花為主。

    清早期的順治,康熙前期沒有官窯,主要靠民窯燒製。康熙臧應選去景德鎮之後,進入康熙官窯時期,以顏色釉為主,後期郎廷極以仿古瓷為主,康熙時期還創燒了琺琅彩瓷器。

    清中期雍正官窯,在琺琅彩基礎上發明了粉彩瓷器,開創了新的時代。雍正朝瓷器極為精美,所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說的就是這個。乾隆時期國力強盛,洋彩是在琺琅彩基礎上發明的,繁華富麗,各色釉都能燒到一件瓷器上,瓷業到此達到了頂峰,然後開始走下坡路。

    清晚期瓷器乏善可陳,慈禧太后時期的大雅齋,道光時期的慎德堂名款瓷器還是比較有價值的。

  • 5 # 大元文化

    【鑑別瓷器的真假方法】

    (一)造型是鑑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 、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鑑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複。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鑑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

    (三)掌握住明、清兩代款識的規律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鑑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並且各有其特徵。只以明代款識而論,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識,首先要注意其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肩等八筆的特徵,都須認真加以領會和對比,以有助於識別真偽。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型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寫仿款的人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處。既然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侷促,筆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動。這種破綻,只有多結合實物反覆印證方能看出。

    (四)細緻觀察胎釉的特徵

    由於時代和地區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因此在鑑別一件陶瓷器時決不能離開這方面的細緻觀察。觀察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可以說耳、目、手三者並用,方不致限於表面或拘於一格,而對於舊坯新彩、補釉提彩、舊彩失色重畫,以及舊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識等各式種樣的仿品。尤其應當

  • 6 # 藝術之收藏

    瓷器鑑定無外乎幾個方面:釉,胎,工藝,款識,器型,年代,窯口,器型,紋飾,用途等。另有一點,整體看起來都要美,或華麗,或莊重,或淡雅。

    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問題,細分下來可能要講幾天。講一個收藏界常見的釉色吧,青花。

    明景德鎮青花用料,各個時期都不同。形成千姿百態的藝術效果和觀感。為了鑑賞歷朝的青花瓷,首先須掌握他的不同時期用料。

    洪武青花:鈷料主要使用淘洗純度不等的中國產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進口料。大體可分為三: A、 清新明快的淡藍色,色調穩定,不暈散,紋飾濃重之處也能呈現出青花的層次。 B、 青花髮色淺淡,少有暈散,紋飾中常有明顯的深色小點無規律的星布其中。似群星遍佈。 C、 青花色澤泛灰 ,釉面承灰乳色。由於鈷料中含有較高的錳雜質,所以紋飾中常有較大斑狀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永樂青花:鈷料有分為進口料和優質中國產料和進口中國產的混合料。其表現為: A: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從南洋群島帶回的“蘇尼勃青”或稱“蘇麻裡青”的鈷料使景德鎮地處珠山官窯燒製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以青花料繪出的紋飾多帶有伊斯蘭細密文化裝飾影響:線條有粗有細,或二者兼用。運用一筆點畫技巧,藉以呈現青花色澤的濃淡層次;效果極為絢麗鮮豔,清新明快;紋飾中常帶有高鐵低錳的結晶斑點。滲入胎骨,用手扶摸可感凹凸之處。此為“蘇尼勃青”鈷料在高溫中自然暈化現象。清及近現代仿品均有著重塗染,刻意摹仿。觸控不到凹凸感。因為\蘇尼勃青\有暈散的特點,所以永宣青花少繪人物,多寫走狩、花鳥、海濤、庭園等而收到絕佳的渲染效果。有件典型永樂青花胡人奏樂起舞紋扁瓶堪稱精絕品。往日是“永宣器不分”今人總結為永樂器青花“體輕、色雅、紋疏”。 B、另一類,呈色清淡而雅緻,很少甚至沒有鈷鐵斑點者,則為優質之中國產料和進口中國產的混合料。

      宣德青花: A、 鈷料與永樂相同。品質則各有千秋,但永樂還是稍勝一籌,青花用料宣德時更多進口優質料,使用更普遍,技藝更嫻熟,永樂注型,宣德重紋。存世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對後世影響頗大,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自宣德以後,仿品日增。已故陶瓷鑑定專家孫瀛先生,在三十年代,就已能精確地鑑別永宣青花。仿製宣德青花非常成功、維妙信肖、形神兼備、今時景德鎮黃雲鵬先生主持“黃窯”及熊氏,向氏等眾多窯口、技藝頗高。流傳海內外。 B、 中國產鈷料:髮色清淡,藍色不穩定,並有流散走釉,明初青花釉面常顯影青型,特別是淺色的青花常與釉面混淆不清,如菱花口纏枝蓮紋盤就有此現象。 C、 進口料蘇尼勃青與中國產料合用:取其優點、去其毛病。髮色明快,濃郁與淡雅相輝。濃郁者,色泛黑藍或深藍;淡雅者,色灰暗猶如隱身雲霧中;亦有淺淡鮮明的色調。這種二合一青花鈷料,以濃郁的進口料渲染為主,中國產料輕描為輔,突現紋飾層次的效果。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青花:這三個朝代,歷時約三十年,其中正統,天順均屬同一位皇帝,景泰為其皇弟,其時外族進逼,社會動盪不安,景德鎮官窯進入低朝的時期,甚至停燒,史稱“空白期”,迄今不見署有確切紀年款識的官窯瓷器。民窯器物還見一些延續生產,近年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景德鎮珠山出土元明官窯瓷器展覽”展出九件正統地層的出土青花器。計有:纏枝花四樓雙耳瓶,纏枝蓮託八寶紋侈口碗。九龍紋直壁碗,海濤紋侈口,海濤白龍侈口盤、瑞獸紋蓮池紋盤、海鳥紋四鋪首器座,海濤紋把杯,青花千彩蓮池鴛鴦紋侈口碗。 鈷料:多數是中國產料。亦有宣德時留下的蘇尼勃青進口料,色調濃豔,濃郁處有鈷鐵斑,深入胎骨。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前文物館新收藏正統一景泰青花人物大罐。中國產料前期呈色藍中偏黑,後期髮色淡雅的較多,鐵鏽斑暈散較少。

    先說這麼多吧,這明代才說了一小半,比較知名的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康雍乾等。如果做學問建議多聽多看多實踐,如王國丙老先生寫的《元明清瓷器鑑定口訣》就深入淺出,易學易懂。如果是自己有藏品想鑑定,那還是找個權威的專家老師吧

  • 7 # 收藏家雜誌

    這個題目有點大,我們不妨選一個方面,即從龍紋的演變看明清時期的御窯瓷器都有什麼特點。

    明代

    明宣德

    從歷史上看,嘉靖皇帝按照宗法制中的“兄終弟及”側入皇帝之位始,明代社會就發生重大轉折。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歷時99年,處於明代晚期。這一時期社會的多元性、皇帝個人的偏好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加之景德鎮制瓷業“官搭民燒”盤剝現象的普遍,如“今器貢自京師者,歲從部解式造,特以龍鳳為辨。然青色狼藉,有司不能察,流於民間,其制無復分”。這些都造成代表皇權的瓷器上的龍紋獨具特色,與其他各代、各朝形成鮮明對比。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是一個立規矩的時代,頒佈《大明律》等一系列制度,體現出“重典治世”的中央集權思想。明初的龍紋較元代變化不大,洪武朝瓷器上出現的龍紋頭部變化很大,呈圓形貓臉,俗稱貓臉龍。

    明正統

    永樂、宣德時期更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呈現青春陽剛的狀態。永樂朝建紫禁城、遷都、下西洋、盛世修書《永樂大典》,傳遞出霸氣、勃然、陽剛之氣息。永樂、宣德時期除仍保留少數細頸長身的龍紋外,已出現形體粗壯肥大的肥身龍,並有平直披髮和豎發的不同處理,形象威武兇猛。龍頭比元代變大,龍發有怒髮衝冠的氣勢。爪有三爪、四爪、五爪等,龍爪呈鷹爪形,爪部也顯得較肥。

    明成化

    人們常把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稱為明代御窯發展史上的空白期。近年,透過將傳世品與考古發掘地層出土的瓷片標本進行對比,人們逐步認識到空白期並不“空白”。這一時期御窯瓷器上的龍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空白期”初年御窯瓷器上的龍紋依舊保持永、宣時期龍紋瀟灑、兇猛的氣勢,“空白期”末年御窯瓷器上的龍紋則趨向成化朝御窯瓷器龍紋平穩、秀美的態勢,這與朱祁鎮几上幾下的個人經歷不無關係。這一時期龍紋多與海水紋、纏枝花紋、火焰紋、朵雲紋等搭配。過去很多人認為穿花龍、應龍是正德前後開始出現的,由此看來需要更正。

    明弘治

    明代中期經歷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成化、弘治皇帝父子二人生性軟弱,政治態度趨於和平守勢,國家開始出現頹勢。正德皇帝我行我素,自稱“威武大將軍朱壽”,英年早逝。這些因素導致御窯瓷器上的龍紋較前朝有所變化,主要體現在呈現精巧清秀的特點。龍頭呈扁長方形,龍鬚較短,毛髮向上捲曲飄動,上唇鼻處凸起呈如意狀,兩眼並列,圓睜平視,龍身較長。這一時期大量出現穿花龍。

    明嘉靖

    明代晚期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嘉靖皇帝痴迷信奉道教,將紫禁城欽安殿大加修葺,作為道場,在此設齋打醮,貢獻青詞,奉祀玄天上帝。將養心殿南側的無樑殿作為修道煉丹的場所。影響瓷器上的龍紋最大的方面即龍紋與八仙、暗八仙、壽字、雲鶴紋等道教題材組合。龍身多用平塗的繪畫手法體現,不追求立體感。頭方眼圓,龍眼常勾描圓形輪廓線後,再以實筆點出圓點狀眼珠。龍嘴呈豬嘴狀,有張嘴和閉嘴兩種形象,張嘴時常露舌,且舌呈“S”型曲線。龍爪呈明顯的“風車爪”,爪甲不如前代的鋒利,但比萬曆朝的略強。龍發沖天,常採用平塗後勾線描繪,不像清代龍發分縷。總體而言,龍紋畫得較草率、隨意,無論與前代宋元比較還是與後世清代比較,這時的龍紋都明顯描繪得簡化,形成一種灑脫、奔放、不拘泥於細節的風格。

    明隆慶

    隆慶初年順應時代要求開放海禁,允許民間海外通商,促成了明晚期海外貿易的發展。明朝與蒙古開放互市貿易,解決了明代的北部邊患問題。此朝御窯瓷器上的龍紋更顯中規中矩,在嘉、萬兩朝中形成過渡。

    明萬曆

    萬曆皇帝近30年不上朝,在立儲等問題上與群臣嚴重對立,並縱容宦官搜刮全國,尤其是南方的民脂民膏,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種子。在嘉靖朝以前,明代統治者有關封建等級的禁令十分嚴厲,龍紋很多時候不能在民窯瓷器上應用。但是在萬曆朝,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官搭民燒”制度的普遍實行,一些封建殘餘思想受到衝擊,瓷器上龍紋的採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嚴格了。這時的龍紋已完全失去氣勢,有老態龍鍾之態,呈現沒落乏力之感。

    明萬曆

    此時龍紋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青花瓷器上的形象,與嘉靖朝龍紋相比變化不大,但明顯纖瘦、無力;另一類是在五彩瓷器上的形象,較此時的青花瓷器上的龍紋更為隨性、狂放一些,甚至呈現一種張牙舞爪的怪異狀。龍頭縮小,身體曲線常採用呆板、無理由的多“S”型扭曲,更像卡通形象。與其他朝代對比,沒有了龍紋與皇權相對應的威嚴。龍發常採用平塗後勾線描繪。

    清代

    清康熙

    清代的龍紋已經程式化、圖案化。順治初年仍帶有明代遺風。自康熙以後,龍頭如額、腮、眼、嘴、鼻、須、耳等均刻畫細膩,龍身、四肢、腳爪、背鰭、鱗片都描繪得非常細緻。龍頭變化很大,形如老者,長眉長鬚。下頜突出,有如兜齒。眼睛圓而有神,頭部的角長,龍發分縷。龍爪呈雞爪形,龍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龍爪那樣緊緊相靠,而是間距較大,其形象給人以老態龍鍾的感覺,似乎預示著清王朝的衰落、消亡。

  • 8 # 月老713

    臻瓷坊: 明清代瓷器的造型,是鑑別真偽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各類器型多能確切表現本時代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風俗面貌和技術成就。若能熟練並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掌握了一種比較可靠的鑑定方法。明代造型總的特點是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算什麼鋼筆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