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中那些東倒西歪的字,是否破壞美感?
7
回覆列表
  • 1 # 茶與書法

    首先要弄明白,《聖教序》是怎麼來的?《聖教序》有兩個,一個是褚遂良寫的,另一個是王羲之集字,全名叫《懷仁集聖教序》。所以明白了吧,這版《聖教序》是懷仁和尚拿王羲之的字一個一個拼出來的,並不是王羲之親筆書寫的。

    那王羲之寫過這麼多字嗎?答案是沒有。懷仁在集的時候,有的是拿王羲之的原字,有的則是拿已有的偏旁部首,大的縮小,小的放大,歪的扶正,正的放歪等等。反正就是這麼拼的,用了20多年的時間才完成。所以《聖教序》等於是懷仁根據他對王羲之書法的領悟和發揮,用王羲之的字再創造了一件作品。

    懷仁是怎麼領悟發揮的?先看這個“而”,第一筆就不是平的,而是向左下甩。

    第二筆豎還是往下壓,這樣下去字肯定是歪的,所以橫折就開始往右上走,裡邊倆豎也是儘量靠右,左邊壓的越厲害,右邊上揚的越厲害,這就是書法中最牛逼的,所謂動感之中取得平衡。

    “其”也是,底下的右點整體偏右,但是收筆卻是往左,這樣就像有一股力量把整個字往左拽,這跟平常的寫成“八”字點不一樣的。

    左右結構的,本來左小右大的處理成左大右小。

    應該左大右小的也進行相反處理,放大了右邊。這樣處理,無形中把字的張力放大了很多。

    “仁”字,一般我們寫的時候右邊兩橫會寫的長一些,因為要把空填滿,但是,懷仁卻放大了中間的距離,處理成短橫,並且橫之間還有呼應,把字勢做足了。可見,字的氣勢不在乎筆畫的長短。

    《聖教序》中還有很多這樣的處理,就不一一列舉了。這裡要說,為什麼懷仁要這麼做?其實目的就是要脫離俗格,達到奇趣的目的。那麼,懷仁這麼理解對嗎?

    這個是王羲之《喪亂帖》中的“毒”字,不用我說大家也能看到,上下兩部分根本不在中軸線上,上邊左傾,所以下邊就調整為向右傾斜,這樣的處理,都是為了達到在動感中取得平衡的目的,是不是比平常的寫法高階多了?

    所以,懷仁的集字,為我們理解王羲之打開了一扇新窗戶。當然,也正是懷仁太好奇,也有人提出了批評,說懷仁這樣處理,失去了王字平淡沖和的味道。所以,我們看待《聖教序》應該有全面的認識。但不可否認,《聖教序》還是很精彩的,尤其對於學王行書的,是一個很好的入門選擇。

    由於我們都是看印刷字長大的,學書法又一般從楷書入手,所以一看到這種非常規的寫法就難以理解,這其實是我們學書法很大的障礙,讓我們的視野變得太狹隘。學習書法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相信隨著學習深入,對書法的理解也會深入,並不是歪就是不好,歪中取得平衡,才是書法的精髓。

    孫過庭《書譜》有云:“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才是學習書法的套路。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臨寫示範

    戀上八雅,圈子雖小,乾淨就好。

  • 2 # 浮壹白

    集王聖教序是一個結字寶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行書法帖,值得一生去臨摹。

    字勢:

    你說的很多字東倒西歪,是結字的勢。勢是一種重力、張力、動感的體現,是透過疏密、開合、向背,欹正等手法在險奇中求得視覺上的一種平衡。

    書譜雲:“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這裡的“分佈”,即是章法和結構的問題。

    字勢,是結構打破平淡、嚴整,透過遵循某些可道或不可道的美學規律求得視覺的再平衡。

    平正的字猶如在平地上行走,而險絕的字猶如高超的體操運動員,在平衡木上做很多高難度的動作卻依然保持穩健和諧。

    具有一定字勢變化的書法更具藝術感染力。但並不是字字追求險絕,險絕中亦須有平正。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無限地追慕自然。

    過度的刻意和經營只會顯得粗鄙不堪。

    王羲之的結構不激不厲,不溫不火,正是做到了這種和諧。

    王鐸亦是追求險絕變化的高手,如果說王鐸的書法寓動於外,那王羲之則屬於寓動於內。

    再觀陸柬之《文賦》以及趙文敏的字,相比王羲之則顯得較為平庸。這也是王羲之書法更高、更雅、更難的原因之一。

    時人學王多未能得其筆,而繼學孫過庭趙文敏諸家,繼而借宋人體以求變化,因而千人一面,相顧不知其誰。

    補充:帖主所貼圖片是否是一個姓w的人所書?其人自詡所臨為墨跡版聖教序在很多群中售賣,或好或壞餘不想妄評,建議還是以原帖為範本為好。

  • 3 # Martian28

    集字《聖教序》是從唐代皇家館藏王羲之手跡中集2400字組合而成,因此來自不同的作品,裡面有行書、草書、楷書不同字型,雖然出自同一人,但覆蓋了不同的創作時期和不同的作品,自然不如一次書寫那樣一氣呵成,統一完整。個別字甚至會有些歪歪扭扭的感覺,這正是集字者懷仁和尚儘量保證同一個字有不同的寫法,避免重複所致。聖教序是王羲之各種書法作品之集大成,對學書者非常重要的參考和臨習摹本。這樣回答有益否?!

  • 4 # 度道書法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個“而”字,左邊這個“而”是大家經常見到的寫法,但是王羲之將中間一撇拉長並和橫畫連寫,給人以出其不意,令人衝動的感覺。在我們看來:完了,這一筆寫壞了,但王羲之卻又巧妙的將第三畫變的極短並與橫折彎鉤又連寫,與橫撇形成極大的反差,裡面兩豎相逗,輕鬆活潑。使此字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變化極大。

    其次,再來看遠字。一般我們寫字橫畫基本寫成“左低右高”,但在《聖教序》裡面有好多橫是左高右低。例如下面的“遠,使”的右邊第一畫都是。“遠”字第二橫向右上出,與第一橫形成了一個“左開右合”的體勢,下面的豎畫變成一點,撇和點連寫成一筆,留出空白與左上互應,形成了一個“左合右開”之勢,使此字變得特別耐看,有情趣。與左邊的字對比,左邊的遠就顯的非常普通。

    最後,“使”字,從結構上看“上開下合”,中間留大片空白。單獨看“單人旁”和“吏”字都是斜的,整體來看這個字又是正的。單從右半部分“吏”來看上部“左開右合”,下半部分“左合右開”,達到了“造險化險”遊刃有餘的地方。這也是書法與寫字的區別所在,左邊這個字只能算寫字,右邊的可稱為書法了。

    這上字只是《聖教序》的冰山一角,像這樣的字,在《聖教序》還有好多好多,你會驚訝他是怎麼想到的,佩服之餘,希望大家在臨摹的時候仔細體會,爭取早日寫出有味道的書法。

  • 5 # 青州牧

    我臨《聖教序》也有些日子了,從來沒有感覺裡面的字東倒西歪。東倒西歪,就說明重心不穩,而《聖教序》中沒有一個字是重心不穩的。行書講究變化,靈動,險絕而不失穩重。以下是我臨的,臨得不好,見諒啊!

  • 6 # 雲齋

    想要理解王羲之的字,就得研究王羲之字的審美觀和魏晉時期書法審美觀。研究透了以後,你才會豁然開朗。為什麼王羲之的字不好看,甚至有些筆畫歪歪扭扭,王羲之為什麼稱為書聖?這個東西需要自己研究,研究透徹就如醍醐灌頂,再看別人的字,就知道哪裡有差距了,哪裡好哪裡不好,其餘人皆不足觀。

  • 7 # 劍歌硯田

    聖教的重點在結字,雖為集字,但字字有勢,意不中斷。所以臨聖教,千萬不可以抄帖,應當一個字一個字的去臨,直至形似,再求神似。

  • 8 # 子衿書法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懷仁耗時二十五年而成。碑文分為唐太宗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求取佛經,回國後翻譯經文要義而作序文。第二部分是太子李冶所寫附記。第三部分是股若波羅蜜多心經。

    全碑每一個字,均從王羲之遺墨中精挑細選出來。號稱天下第一的蘭亭序,也僅選入二十多字。平均每年完成百字左右,也就是說要四天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個字。以四天寫一字來說,就算是一個初學者,也能寫的像模像樣了。而懷仁,可是書法高手,高手又從書聖的字當中,挑選出代表王羲之最美的字,你還懷疑他東倒西歪,不堪入目?就是專門寫醜書的幾個代表人物,都不敢對聖教序說三道四。而一般人,除了頂禮膜拜,還是頂禮膜拜。

    有疑問當然應該問,但應該以求知的方式提問,以我認為某某某某的作品,東倒西歪,毫無美感這樣的方式提問,就要分一分物件。

  • 9 # 魏保良

    這就好像是問王羲之書法美,還是宋體美術字美一樣。

    任何藝術門類其實都是相通的,有矛盾、有衝突,才能彰顯藝術的張力。所以書法需要製造矛盾和處理矛盾的能力,並且能做到恰到好處,將書法藝術性發揮到最大化。

    什麼叫做製造矛盾,我們寫一幅作品,每一個筆畫都寫的端端正正,那麼這和美術字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把一個豎畫寫傾斜使它和其他筆畫產生矛盾、衝突,這就會打破原有的呆板局面,使其顯得活潑靈動。就等於製造了矛盾。

    什麼叫做處理矛盾,還是上文的例子,這個豎畫要傾斜到什麼程度,才恰到好處,才不會使其顯得突兀,與整體格格不入。這就是功力,這就是才氣。

    歷代書家,又何止王羲之一人,象歐陽詢、李邕、蘇軾、米芾等等,都是個中好手。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歷代書家是怎麼製造矛盾和處理矛盾的。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例字王羲之尺牘例字歐陽詢例字1歐陽詢例字2李邕例字1李邕例字2米芾例字1米芾例字2

  • 10 # 墨寶

    行書講究變化,以斜取正,雖然單字會左搖右擺,但是對於整行來說是正的!單字的開合擺動的變化,會使整行的行氣更加十足

    比如單字,左右結構上開下合,整個字的左右兩部分都是歪的,但是最終這個字會很穩的站在那裡比如下圖,仰字,下開上合,字也很穩定

    這樣的字在王鐸行書中有很多明顯的體現

    想這樣的字,在聖教序之中有很多例子,這叫單字的以斜取正,這正是變化之美

    整行也是如此,如下圖所示,仔細看又細微的左搖右擺!但整行仍然很穩定

    這樣處理的很多,後來的書法家很多都這樣做,比如王鐸

    上圖為王多臨寫的蘭亭序,整行擺動非常明顯

    再如下圖

  • 11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字型大小、正斜、方扁、寬窄、高矮、錯落、疏密、收放……這些是書法藝術創作中,章法上必須具備的基本法則,也是書法節奏感、韻律感所要求必須做到的,用以破除字法平淡無味、姿態呆滯無神,力求通篇字行整體默契一致,渾然天成,氣氛活躍,情緒卓然……從而藉以抒情達意,使人悅目舒心、深受鼓舞。

    △圖為本人習作

    為什麼常有人說,×××楷書作品{尤其是唐楷),寫得太死板、太僵硬、不活脫,像沒有表情的美術字? 因為,犯了一個大毛病,那就是缺少變化,比如一幅字當中,幾乎所有的畫,像事先用模具塑造好了似的,而且書寫過程好玩兒像拼圖遊戲似的,一點一畫地擺在一起,絲毫沒有筆斷意連、顧盼呼應、一氣呵成的跡象……實質上,這樣做法根本不符合藝術原理要求。

    也就是說,單個字型寫得再好,當把多個字放到一起,組成段落文字的時候,一點律動沒有。在書法創作範疇裡特別講求的是,不能直接按帖的字原形不動去佈置,需要妥善技術處理,將字形或筆畫姿態作相應的變換,尤其是同類畫挨著的時候,必須將其中某個畫形制予以改變,儘量避免雷同排列,否則,像地面磚似的,過於整齊劃一,與電腦印刷體沒什麼區別,也就失去藝術性了。

    △圖為本人習作

    實際上,書法是手寫體藝術字,必須有適度變化,不然只能屬於寫毛筆字,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毛筆書法,這一點必須清楚。

    我們今天看到的古代碑帖,其實,是實用書法字,並不屬於“書法作品”,它是特定條件下時代產物一一書法工藝品。我們在臨寫的時候,要巧把刀法變筆法,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變通,決不能原字照搬,否則,不算創作。

    △圖為本人習作

    回到正題。那麼,怎麼理解章法上所說的“東倒西歪?

    我打個比方,一堆字排列在一起,好比一個舞蹈隊演出實況瞬間定格,每一演員要擺出不同造型與姿態,這時候,主要表現的是整體意境美,在如此特定的情景中,個人的肢體動作語言及其面目表情,肯定不能一個樣子,這是為集中表現舞曲主題思想,而精心設計的,此刻,每一個人便是一個個小小藝術元素,所以,這就是舞蹈與廣播體操、廣場舞的最大區別之處。書法何嘗不是如此呢?

    所以,當我們欣賞一件書法作品的時候,主要看整體效果,是否符合技術要求和藝術倫理規範,不能把單個字逐一拿出來品頭論足。

    △圖為本人習作

    簡單的說,一幅行書或行草作品,每一字都是跳躍的音符,有高低音、強弱聲、長短拍。書亦如此,一件作品,字字如亂石鋪路,奇形怪狀卻合理分佈,行行曲折彎延,張猶如小溪流水一般,能給人遐想回味。如果能寫出醉漢遛街似的趟泥步就對。當然,我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還需要加強字外功修煉。

    △圖為本人習作

  • 12 # 翰墨書道

    準確的說法帖的名字叫《唐懷仁集王羲之字聖教序》,不是王羲之集字《聖教序》。《懷仁集王聖教序》中的一些字不像平常我們常見的書法那樣四平八穩,端嚴方正。說其“東倒西歪”是不正確的。在書法裡常用的術語叫“崎側”或“奇正相生”。

    一般情況下我們看貫的多是平整工穩,清楚整潔的書法作品。

    不過行草書中那種打破絕對的平穩的書法作品佔最大數量,只不過造險的幅度不同而已。

    《集王聖教序》作品裡奇正相生造勢的字的確不少,他之所以具有藝術性的元素之一也正在於此。因為《集王聖教序》裡部分字的造險和破險技法高超,整個字的重心卻是穩正的。險絕穩正這種對立統一技法正是美學元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東倒西歪”是弊病,而“奇正相生”是書法藝術美的一個元素。

    這種奇正相生的技法在《聖教序》不但非常巧妙,而且形式多變。

    宣的寶蓋頭偏左,下部偏右。

    行字的左右部分上下錯落。

    陰字的左低右高。墜字的左奇險右端嚴正等等。

  • 13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我認為不破壞美感,是正常現象。形成這樣的風格有三個原因:

    第一、形成方式上的特殊

    我們都知道王羲之的聖教序其實是當年唐太宗命令懷仁和尚集字而成的。集字的特點就是擷取種種作品中的某一個字,然後將這些字組合起來,成為一篇書法作品。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導致字與字之間氣息的不連貫、不通暢的地方。

    因為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其氣息應該是一致的、連貫的。而每一個書法作品又與其他書法作品的氣息、韻脈是不一樣的。正如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脾氣、性情。

    從每一個書法作品中抽取一點,然後組合成整體的書法作品,必然又有不通順、氣息不一致的地方。這些不通順、奇怪的地方,其實就是讓人感覺東倒西歪的原因。

    假如一幅字,整體上的取勢就是歪一點、斜一點的,那麼人們反而不會感到這個字是歪的,或者這個字是傾斜的。

    所謂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就是這個原因。

    感覺字型傾斜、東倒西歪,就是因為這個字和其他字取勢不一樣造成的。因為有變化才會感覺差異。如果都是一致的風格、取勢恐怕也不會覺察出來有多少變化吧。

    第二、字型和書風特色

    集字聖教序所採用的書體是王羲之的行書字型,而行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靈活多變,富有變化。所謂的東倒西歪,其實就是書法上面說的整體取勢是傾斜的,追求險絕的。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所謂寫好字就是要一板一眼的書寫。很多人在教育小孩子寫字的時候也是說要一撇一捺,橫平豎直的書寫。其實我感覺這樣教育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在書法上就有用很大問題。

    因為如果真的把字寫得過於橫平豎直,其實又死板了、僵硬了很多,就談不上書法的美感、變化了。

    而我們知道,王羲之的書法風格是靈活多變、飄逸瀟灑的,因此,其人其書絕不可能四平八穩,這樣寫既沒有趣味,又毫無生機可言。

    第三、獨特的時代追求

    我們都知道,聖教序在本質上來講,是王羲之書法的再次創作,而且這兩次創作(王羲之的書法是第一次創作,懷仁集聖教序是第二次創作)的時期都處於中國歷史上文化大發展、繁榮的時候。

    魏晉時期,各個小國、朝廷紛紛林立,互相之間戰爭不斷,因此很像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思想上面的開放、繁榮促進了中國文化在這一期迸發出了生命力,魏晉時期也成為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轉折時期。

    中國文化的自覺,尤其是中國書法藝術的自覺,就是在這個時期之內發生的。

    而盛唐高度統一和繁榮的格局、氣魄,讓文化呈現出不一樣的局面。由此帶來文化上的第三次繁榮。

    而且,經過這兩次淬鍊,創作出了這篇行書名作——聖教序,這是兩種文化的融合,也是兩種時代精神碰撞的產物,其中的美感自然是體現了魏晉以來魏晉風骨中慷慨激揚的一面,以及盛唐卓越豪邁的氣魄。

    這兩種精神其本質就是創新,不甘於四平八穩,勇於突破和創新。因此,在字型結構上,魏晉時期和唐代的書法較之於其他時期有很大的變化和不同。尤其是唐代,出現了工楷,更加講究創作上的法度嚴謹,出現了面貌迥然不同的四家楷書以及狂草藝術。

    所以,如果從這個層面上理解聖教序的結構取勢力,也就容易了。

  • 14 # 程平

    首先聖教序是集字,而不是作者一氣呵成之做。有些字即使是原作也難免會有歪斜處。所以一幅字要縱覽全域性才能感覺到流暢度。可惜的是人本能的弱點竟然被後世用來討巧說成刻意為之,取筆意。聽來不禁唏噓。

    人無完人,只要是手寫定會有缺憾。這也許才是書法魅力。

  • 15 # 千年蘭亭

    欣賞書法作品,不僅要看單字的寫法,更重要的是看整體。

    對於行草作品,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避讓等尤其重要,很多時候還要善於製造矛盾,比如上一字左傾,下一字右傾,在搖曳中尋求字組的平穩。

    這正如行軍,我們不僅要重視每位士兵的強壯,更要注重士兵之間的配合,讓軍隊形成一個整體,這樣才有戰鬥力。

    當然,不可否認,《聖教序》畢竟是集字,不可能每個字都組合得完美,所以我們在臨習《聖教序》時,最好同時參考王羲之其他法帖,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王字。

  • 16 # 不二齋

    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對於書法還不是很理解,或者說題主只是一個書法初學者,只能理解和欣賞寫的很工整的字型。

    實際上真正好的書法,尤其是大師的經典作品,很少有非常工整的,要論工整,現在的列印體必然是第一名了。

    當然,王羲之的字也不是東倒西歪,他的每一個字的重心都是平穩的,或者說在整體中是平穩的,這樣才能產生氣勢。

    袁昂的《古今書評》裡說:王羲之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這種不端正,主要指的兩個方面:1、奇正

    就是指的平中見奇,本來是非常板正的字,作者為了達到一定的效果,故意做了一些變化,讓整個字更加生動。

    這就是漢字的藝術化的處理,這種變化的處理,讓整個字生機,不再呆板。

    比如王羲之《聖教序》裡的“蓋”,就在空間的處理和筆畫的方向上做了很多的改變。

    2、書勢

    平平正正的字是很難產生氣勢的,書法的氣勢就在一粗細、大小、長短、正斜的變化。

    透過這些變化,打破平衡的章法,從而產生氣勢。所以,真正好的作品很少是闆闆正正的,裡面充滿了各種的變化。

    所以,王羲之聖教序裡面的一些傾斜並不是水平的事,而是作者在具體的書寫中形成的自然的擺動。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 17 # 方圓行書

    對初學者來說,很多人還不懂如何欣賞書法美,就如題主提出的問題,會看到有些字東倒西歪,或是結字難看,不理解為什麼歷史上會對這種字型有如此高的評價?

    不僅如此,由於在網路上面的說法各不相同,仁者見仁,各持己見,因此,很多人或是人云亦云,或者因想到這種字型是經過歷史眾多書法家的認可的,只知道美,卻不知道哪裡美。

    因此,學習學會欣賞書法的美感是學習書法的基礎與捷徑。

    美在哪裡?中國有句古話:“字中有乾坤”。

    這句話說的就是每個字中凝聚著書寫人的“形、神、意”。

    由於線條是書法中的最基本元素,書法的神、形、意都是透過書法中的線條粗細、枯溼、濃淡來表現的。

    神是靈魂,形是骨骼,意是外貌。

    意對神的外在的表現。不僅是在單個字上體現,更是在整體內容上的表現。

    而其美感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精神美

    每個字整體平整,上下貫穿、左右揮灑,整體和諧,顯示了整個作品的平和,更能反映王羲之書法的特點。

    ⑵形態美

    儘管有的字有些傾斜,但是總能發現字下半部分有一條水平線幫助整個字調整重心,同時起支撐的作用。

    ⑶意相美

    線條有粗有細、有濃有淡,但置於一個一種卻有一種驚人的和諧,每個字都是那麼平和,但是仔細看其偏旁部首、內部的線條和筆畫,你就會發現其中技法之豐富、姿態之婀娜、曲線之優美是其它行書所不能媲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找不到合適的傘寧願被雨淋,天天被家裡催婚,我是該繼續堅持還是向命運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