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塊醜石
-
2 # w先森
行腳僧
1.解釋
行腳僧是指無固定居所,或為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遊四方的僧人。
(簡單來說,就是身無分文,一雙赤腳,一個飯缽,一個包袱,一條扁擔,窮盡所有精力和時間去遍尋佛門遺址走遍名山大川。)
2.為何要雲遊?
遊方僧人是眾多修行僧人中的一種,參悟佛法是重要的部分,但是去遍尋各地古佛寺佛窟,尋經問法,流通各地理念級佛門經典,算是他們的使命。
3.行走有何意義?
行走本就是一種意義。以時間為軸來看,從出生到老去本就是一段行走的路程。
佛祂老人家留下這麼多的經典和法地,尋到它而後諦聽它,才是發現生命諦義的必由之路。
唐僧騎馬西行取經
唐僧騎馬西行取經,的確屬於自我修持,教化他人,雲遊四方,但是嚴格意義來說並非標準的用腳丈量雲山大川的行腳僧。
另外,唐長老並非身無分文。
唐僧到女兒國,過子母河的時候,
“身登西岸,長老教沙僧解開包,取幾文錢鈔與他。——《西遊記》第五十三回”
原來,沙和尚的擔子裡,是有錢的,難怪師徒幾個把行李看得那麼重,畢竟這行李中,藏著他們的家當。
而這些錢又是怎麼來的呢?原因只有一個:別人給的!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唐僧的行腳僧之名,都不純粹了!
-
3 # 魯大叔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行腳僧”是什麼意思呢?所謂“行腳僧”並不是從字面上所理解的靠腳走路的和尚。行腳僧是指沒有固定的居所,也就是雲遊四方去尋師訪友或者教化眾人,也是自我修持的過程。行腳僧無掛無礙,一心向佛。宋朝陸游《雙流旅舍》一詩寫道“開門拂榻便酣寢,我是江南行腳僧。”用行腳僧進行比喻足以說明這一點。所以唐僧符合居無定所,雲遊四方,自我修持的行腳僧的條件。跟騎不騎馬沒有關係。
-
4 # 凡人小兵
首先,我們判斷唐僧是不是行腳僧,可以看腳僧的解釋。行腳僧是指為了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遊四方的僧人。唐僧西行,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就是為了求取真經,弘揚佛法。《西遊記》裡不僅明確說明前往西天的路途有十萬八千里之遙,坎坷重重,還在第十三回中有過這樣一段話,唐僧答曰“我曾在化生寺對佛設下洪誓大願,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使法輪迴轉,願聖主黃圖永固”,這也清楚的表明了唐僧行腳僧的身份。
其次,白龍馬是唐僧遠行求經的一件工具。行腳僧弘揚佛法,一直就是僧侶的志業。他們的遠行不是為了遊山玩水,更是為提高自我修持、度化眾生而進行的一場求學苦旅,無關於任何享受。僧人們在漫長而艱苦的旅程中攜帶的都是最基本的用具。依佛制,三衣(袈裟)一缽是出家人最重要的持物,同時,也攜帶臥具、濾水壺、拂塵、手杖、雨傘等,更重要的是帶上度牒——是僧人的身份證明,上注德號、隸屬寺院等資訊。白龍馬之於需要歷經長途跋涉的唐僧來說,就是一件必備的基本工具。唐僧出發之前,唐王曾贈馬一匹,囑為遠行腳力。《西遊記》第八回中記載,小白龍受觀音菩薩點化,送在深澗之中,只等取經人來,變為白馬,上西方立功。我們不難看出白龍馬也是觀音菩薩為了唐僧能夠西天取經成功而送。
再次,《西遊記》第九十八回記載,“在藏總經,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檢出五千零四十八卷,與東土聖僧傳留在唐。現俱收拾整頓於人馬馱擔之上”。想想唐僧要帶這麼多的經書返回大唐,白龍馬可是立下大功。
最後,我們拋開《西遊記》,根據史書記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曾派大臣蔡音、秦景等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永平十年東漢使者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回到洛陽。後永平十一年,為紀念白馬馱經,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寺院,取名“白馬寺”。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唐僧是確確實實的行腳僧,同時白龍馬很重要。
回覆列表
遊方之僧,即稱為行腳僧,也叫雲遊僧,與禪宗參禪學道的雲水同義。指無一定的居所,或為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遊四方的僧人;可一人或多人同行,居無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