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鬥天鬥地鬥自己
-
2 # 丫丫侃神劇
說到秦國為什麼滅亡的問題,我就想談點教科書上沒有的東西,一家之見,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批評指正。
一、暴虐嗜殺、不講信義 雖然戰國時期連年征伐,各國普遍不懂得體恤百姓,然而,這其中尤以秦國最為暴虐嗜殺。周赧王五十三年,長平之戰,秦國一戰便坑殺了趙國四十萬降卒,其殘忍行徑與山東六國上至諸侯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結下了血海深仇,世代難忘。周赧王十六年,秦昭襄王約楚懷王武關會面,秦國卻背信棄義,將楚懷王押解至秦,直至客死他鄉,以至楚國人為此感到可憐、憤恨。秦始皇廿六年又在攻伐齊國時誘騙齊王降秦,降秦後卻不兌現可得五百里封地的承諾,而是將齊王遷到共縣的野外樹林,把一國之君活活餓死。
二、窮兵黷武、勞民傷財,政策未能及時作出轉變 秦軍之所以強盛在於商鞅變法後以耕戰獎賞百姓,百姓透過耕田以維持生活和國家所需,透過參戰以軍功獲取富貴。這種情況下,百姓對國家的對外戰爭就有了積極性,也保證了秦國上下一心,因而造就了一支令世人聞之喪膽的虎狼之師,在當時,商鞅變法確實對秦國統一天下,結束戰亂有莫大的幫助。
三、法苛刑嚴,雖然倡導法家思維,但實行的卻是惡法 我們現在經常倡導法治社會,法治雖好,但也有善法和惡法的區別,貫徹善法,會使民眾向上,國家欣欣向榮。貫徹惡法會使民眾飽受欺壓,社會趨於崩潰。 秦朝自從實行了商鞅變法,就以法家思維為重,以嚴刑峻法治理民眾。
當時的丞相李斯曾建議秦始皇:“有人敢談論詩經、尚書的,一經發現便在公開場合處死;以古非今的人夷三族;官吏知道罪行而不舉報,以相同的罪處罰”,秦始皇同意並實行全國。其法律苛刻,民眾稍不注意就會違法,而且秦朝實行的是連坐制,往往一人犯法,牽連之人甚多。秦朝的刑罰又以死刑、砍手、跺腳、削鼻子的肉刑為主,稍一違法就會有性命之憂。
四、前兩代君主暴虐誤國 政權建立之初,一個朝代的基本國策和各種制度,包括撫慰民心、穩固統治根基,都依賴於第一、二代君主。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乾綱獨斷、獨攬大權,全國所有事務事無鉅細,全由始皇帝一人處理,丞相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只是一個上傳下達的職位,相權和地方大族沒有對皇權形成任何制約。
秦始皇的暴虐便在沒有制衡的情況下傷害了整個社會,他給天下人留下了威嚴和恐懼,獨獨沒有恩惠。秦始皇畢竟是一位雄主,對天下還有一定的威懾力。但是秦始皇死後,繼位的秦二世不比其父,對天下的威懾力大大減弱,再加上秦二世繼位之後,法律日益嚴苛且不顧國事、只圖享樂,朝政也被權奸趙高把持而日益荒廢。
總而言之,秦國變為秦朝的階段,沒有根據時事的變化及時修改基本國策去撫慰百姓,收攏天下民心。又不懂得愛惜百姓,只知道奴役利用。便造成了“暴秦無道”的觀念始終縈繞在百姓心中。再加上秦朝內部勢力的內耗導致實力下降。種種因素堆積在一起,便成為了秦朝滅亡的主因。
-
3 # 羅西小南多
秦王嬴政掃六合(依次韓、趙、魏、楚、燕、齊),加冕為皇帝,君臨天下。這不知積了幾輩子的福,至少奮六世餘烈,但嬴政認為主要是自己的功勞,而且功勞比三皇五帝還要大,最後採用皇帝這個尊號,以展示自己的豐功偉績。始皇帝統一的六國,為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功不可沒。不光政治上的統一,秦國還統一的文字,這對中國凝聚力的增強,強化了中國大一統的基因;修建了長城,使得不同於內地農耕文明的遊牧民族壓制在長城線以外,增進了中原地區的和平;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等等。但是也存在些問題,在強勢的始皇帝時期被壓制下去,但皇帝死後馬上凸顯出來。首先,政治上的專制,始皇帝將權力都攬在手中,自己每天批閱奏摺就花大量的時間,所以即使專制帝國還是可以正常運轉。可到了二世時就凸顯問題了,成天享樂,權力基本被趙高架空,後者簡直是亡趙派來的,變著法的要亡秦,什麼指鹿為馬這事都乾的出,敢說真話的都被處死,行政機構基本癱瘓,官員集體失語,即使天下大亂時,趙高還騙二世是小毛賊搗亂不必放在心上。這和秦始皇末期相信術士不見大臣導致君臣容易被離間的傳統有關。其次,對征服地區的管理不當,把自己老家的法家那一套拿到相對開化的六國中去,肯定是不合適的。比如戍邊制,在關中不是很大的地方,委派百姓戍邊還行得通,但在那麼大的國家也這麼幹,並處罰嚴厲,不按期到達處死。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不就是因為要延誤時間了,反正都是死還不如拼一下呢?如果沒那麼嚴厲,追隨造反的人肯定沒那麼多。劉邦後來斬蛇起義,最初也是帶一幫人去驪山路上人有逃跑,這也是要被處死的,所以刑法過於嚴峻,逼的老百姓造反,一旦有造反的響應的人就會很多。還有其他很多原因,比如秦始皇雄才大略,所以輔佐的人相對弱一些,像李斯雖貴為丞相,卻有明顯的人格缺陷,他對帝國的崩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趙高的威逼利誘,他選擇了自認為有利於自己的妥協,最終被腰斬於市。在秦末起義時,派往南方的數十萬遠征軍未進行回防,而是在當地沉澱了下來,後來趙坨建國自立等等。所以說秦帝國更像個試驗品,她的很多制度都被漢繼承併發揚,成就了讓中國人為之自豪的大漢帝國,秦統一雖短短15年但功不可沒!
-
4 # 依與夢
暴政,沒有休養生息 ,加上秦二世是個奇葩。
秦朝統一六國後,同時進行了太多超級工程,這些工程同時壓在百姓身上,拖垮了秦朝。
秦朝總共2000萬人口,而修長城,修水渠,修秦始皇陵,修阿房宮(存疑),修秦直道,北征匈奴,南征百越,就徵調了國內數百萬勞動力,能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就少了太多。而這些勞動力從事的又都是重體力勞動,不能餓著,因此沒被徵召,從事農業的人就得負擔鉅額賦稅,來養活這些人,無論是否被徵召,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造反是遲早的事。
另外,秦二世真真是個奇葩,他登基後不久就不見大臣了,因為他認為大臣見到自己的,遲早會被大臣抓住自己的弱點,因此拒絕接見大臣,過上了“與世隔絕”的日子,秦末農民起義都快打到咸陽了,他都不知道有起義這件事。。。
-
5 # 嘿嗖
飲一壺老酒,講一段歷史!
大家好,我是醉漢。
秦始皇的滅亡是可以讀史分析出來的。至於有的朋友亂言秦始皇殘暴。
要知道秦始皇死後,才有的叛亂。而不是在秦始皇在位期間。
而叛亂更是針對的是秦二世以及趙高。
是秦二世的“不作為”以及趙高的“宦官亂權”把秦朝的暴掠推向了極致。才有的後來反抗。
如果具體瞭解秦朝滅亡。醉漢是詳細分析過的。可以看醉漢之前寫的《深度剖析:秦始皇是怎麼玩兒死大秦王朝的?》
-
6 # 我有我的世界觀
唉!想想都覺得悲哀!秦始皇死不眠目啊!嗚呼,哀哉!
“始皇始皇”,贏政給自己封為“始皇”。原本“奢望”自家的帝業千秋萬代,卻未曾想到,自己親手締造的帝業在短短的15年時間裡,就迅速地走向了滅亡。為什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引起史學家們和後來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的深思。
“族秦者秦也,而非天下也。嗟乎!”。這是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發出的感嘆。
①中華大地經過春秋戰國時期長時間的諸侯混戰,百姓早已民不聊生。天下剛定,就應該”輕徭役,薄賦稅”,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百姓的負擔,讓百姓有一個平穩度過困難的時期。
可秦始皇非但沒有這樣做,反而變本加厲,大興土木。修馳道、築長城、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等等,且每一項都是浩大工程,極大地消耗了國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樣更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使人們本就艱難的生活更加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②戰爭帶給人民的痛苦是深重的。本以為國家統一了,戰爭的夢魘從此離我們遠去了。此時應該大力發展生產,提高百姓生活質量。但秦始皇繼續窮兵黷武,南征南越,北擊匈奴。雖然抵禦外侮的戰爭很有必要,但人們或許還沒有從戰爭的陰影走出來,甚至還會存有“畏戰”或“厭戰”的心理。此時應該讓百姓先“緩過一口氣”來,減少百姓兵役之苦。結果呢?南越三年沒打下來,趙佗後來在南起自立了。
而且南50萬,北30萬,造成兵力分散,國家核心區域兵力不足。以至於後來為了對抗項羽的進攻,竟然需要釋放驪山之囚來組成軍隊。
秦國得益於”商鞅變法”,施行法家思想,逐漸成為最強大的國家,才有實力統一六國。但任何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根據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現狀而相應作出調整、變更。社會穩定下來了,此時就應該推崇“儒家思想”,主張“博愛” ,愛民如子。增強百姓的向心力,尤其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歸屬感。
但秦始皇卻“焚書坑儒”,禁錮人們的思想。繼續將法家理念推向極致,制訂嚴苛的法律制度。
秦的刑法體系中有罪名近200種,方式有:死刑、肉刑、鯨刑、笞刑等多種殘酷刑法。一家犯法,鄰里“連坐”;並沿用了夏、商時期的”一人犯法,株滅九族”。
這樣的暴政使人們時時處於恐懼之中,終有一天會爆發,誓要推翻這種制度。
④秦朝廢除了周朝的“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各地的管理者不再是“世襲制”,而是由中央直接任免。這本來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它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政權割地為王的勢力。
但是,歷史的車輪開得太快了。周朝實施了八百年的“分封制”,到此嘎然而止。
在那時,“世襲特權”早已深入貴族們的骨髓。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私有觀念十分嚴重,要讓自己經過戰爭或其它功績得到的或官階或爵位的特權現在只在自身,不能綿延至其子孫,這讓他們是難於接受的。這樣地方管理者們就沒有了積極性,他們離心離德。特別是燕、趙等偏遠地方,天高皇帝遠,中央管理會更顯得鬆散、薄弱。一旦混亂起來,會露出“手長衣袖短”的缺點。
後來的漢朝就吸取了教訓,採用了“郡國制”。這是“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結合。根據不同的地域和情況施行不同的制度。這既能加強中央集權的絕對領導力,又能安撫名族,起到“藩屬屏秦”的效果。
所以,“郡縣制”雖然是一大歷史進步,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採用“一刀切”的辦法肯定是行不通的,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⑤可以這樣說:秦朝滅亡是以秦始皇沙丘病故為重要轉折點的。
由於沒有儘早立太子,致使臨終遺詔被趙高和李斯合謀篡改。若是扶蘇治國,將會武有蒙恬、文有蒙毅等一批忠臣能將相輔佐。但驕奢無能的胡亥只是信任和器重擅於逢迎諂媚的奸臣趙高。
趙高唬弄胡亥說:“皇上不需事必躬親,儘管在宮中享樂就是了。若有事,微臣定當盡心傳達”。從此胡亥不理朝政。於是趙高獨得專寵,大權在握,剪除異已,並設計陷害了丞相李斯。
自己被封為丞相後,更是肆無忌憚,上蒙國君,下誤國民。致使天下已大亂,特別是楚軍攻城掠地,已逼近京師,皇上尚且不知。
鉅鹿大戰,王離兵敗,章邯請求援軍。而趙高非但沒給援軍,還追殺信使。致使章邯無從選擇,被逼迫投降項羽。從此,項羽、劉邦等反秦隊伍更是勢如破竹。這更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嗚呼!本身十分強大的秦朝建立起來的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卻在短短的十五年時間就迅速走向了滅亡。哀哉!
立國難!建設國家更難!如何在打下江山後,體恤百姓,愛民如子,是歷朝歷代的國家、地方的管理階層必須深思的重要課題。
-
7 # 張139558534
不能這麼看。因為,這樣的結論只是狹隘歷史觀了。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靠征伐、防禦生存,一切都以戰爭為中心。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割據,從此開創了新局面。當他宣佈,繼承皇帝位,開始新紀元時,已經滅掉了自己原來的秦國了,標誌著新的國家、體制的誕生。
只是,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不知道。而包括秦始皇在內,都仍然沉浸在原來戰國模式,無法適應新型國家體制變化。這樣,很快帶來天下大亂,而成就了漢朝天下,他們才開始適應這種新型國家體制,成為皇帝的二世,三世及後面的帝王。而歷史發展、演變二千多年,封建王朝雖然更迭不斷,朝代不少,但實際都是以秦朝制度為依託,發展完善的。不客氣的說,都是秦始皇后裔、子孫,只不過,沒有延續他的姓氏、血脈,政治上完全繼承下來了。
這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特點。從開始階段低階爭鬥的春秋戰國,到一統天下的高級別的封建國家。從此,不論什麼集團,派別,甚至外來民族,都是會沿襲這種國家建制而奮鬥、發展。最終追求的就是天下統一,華夏歸一。始皇帝嬴政的功績,不可小看了!
回覆列表
其實這段歷史從現在來看真的是一個小機率事件。劉邦不知道走了什麼狗屎運,成功了。
第一、劉邦不比嬴政小多少,只有幾歲。只要嬴政活著,東方六國都不敢造反。但嬴政偏偏早死了!
第二、秦國三大軍團都出了問題。長城軍團因為太子扶蘇事件,調不動。南越軍團趙佗,不服調動,回不來。中原軍團被平均分在各地鎮壓,無法集中人馬。這樣百萬大軍如同沒有。
第三.函谷關沒有守住。秦國自從得到函谷關以後,函谷關就是秦國的國運關。不管每次秦國損失多嚴重,只要撤回函谷關,派個千把人把守。東方六國就進不了秦國,秦國就可以休養生息。
第四、本來以上已經導致秦國無兵,無險,無力。但老天爺保佑,秦國出了一個章邯,帶著一群修皇陵的獄卒打的項羽劉邦哭爹喊娘。但在這個火燒眉毛的時候,趙高還在和章邯較勁,內耗。
真的,隨便換個人,秦國都不會亡國。可秦國偏偏就亡國了。諷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