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帳er洛笙
-
2 # 齊魯書畫院楊老師
德雲社的創始人之一,德雲社早期的發展離不開張先生的支援和幫助。他是中國早期的相聲藝人,科班出身,出色的捧哏相聲演員
-
3 # 張長存書道
張文順先生是德雲社的創社人之一,老先生是相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了,白駒過隙,時光如梭,不覺間老先生已經駕鶴仙遊十年矣!老先生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好相聲,都是傳世之作,具有很高的欣賞性,若果大家有空得閒,一定要好好欣賞欣賞,即可修身養性,又可愉悅心情!
-
4 # 雪飛書法藝術交流
張文順做為德雲社創始人之一,對德雲社的貢獻功不可沒,只是當時相聲這門藝術不被重視,不溫不火,後來郭德綱這個後起之秀反而風頭蓋過了張文順,但老先生不計較個人得失,努力的培養新人,提攜後輩,對推動相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努力。
-
5 # 岑詮
年輕時的張文順絕對是相聲界的一朵奇葩,能因為愛情而不惜丟掉體制內相聲演員身份、在那個年代堪稱是驚天駭俗了吧。
被體制內開除之後的張文順也就基本告別相聲了,幹嘛去了呢?下海經商!用當時的流行話說,他絕對是個時代“弄潮兒”。
幹了十年左右生意,張文順沒能成為企業家、但也實實在在賺了點錢。“上岸”之後時常請相聲學員班時的好哥們吃飯喝酒,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留下了不少體制內相聲界的人緣,這也為其後來能不斷擺平德雲社初創時期各種麻煩事留下了伏筆。
雖然脫離了相聲界多年,張文順還是懷念這門自己從小喜歡的藝術——尤其是人到知天命之年特別容易懷舊。
偶然的時間和地點,張文順遇見了懷揣夢想而“北漂”的郭德綱,相差三十多歲的爺倆成了莫逆之交、忘年之交,一起離開“京味茶館”弄了個“北京相聲大會”(德雲社前身)。
拿自己的錢補貼“北京相聲大會”虧空,用自己的人脈呵退找麻煩之人,早期幾年裡如果沒有張文順,也許就沒有今天的德雲社了。
所以說,把張文順定位為郭德綱早年間遇到的貴人——或者說張文順是德雲社真實的締造者,一點也不為過。
也真是因為如此,德雲社總店後臺至今還供奉著張文順的畫像。
斯人已逝,又有誰還會記得這個曾經無所畏懼的老頭呢?好在郭德綱不忘恩情,非但每逢節日、忌日必須親自跪拜老頭之外,還把張文順女兒、外甥(後來離開了)一直留在德雲社。
逝者如斯夫,黃泉之下老頭看到今時今日德雲社之盛況,也應該感到十分欣慰了。
-
6 # 郝人讀詩詞
張文順先生可稱“德藝雙馨”藝術家。德,在不被大家看好的郭德綱身上,投入巨大支援,不怕得罪同行,不在乎收入,還制定了年青一代相聲藝人的傳輩字號,雲鶴九霄龍騰四海。藝,師承名家,迄今為止給郭德綱捧哏的演員中,唯一一個可以讓郭德綱接不上話的演員,《全本大實話》是經典,後來于謙都不捧這段了,郭德綱自己唱去吧。
-
7 # 柴門聞犬吠666
不談個人的藝術水平,捧哏的太突出是一種不好的風氣。
郭全寶、趙世忠、範振鈺、石富寬、孟凡貴、杜國芝、李文華,這都是好捧哏。 于謙如果不是老扯著脖子一個調門兒的嚷,他會比現在更可愛。但是方向是沒錯的。
趙佩茹、朱相臣、謝天順這種風格,非有高超的藝術造詣不可。
包括劉寶瑞的捧哏,也並不討喜。
你看看楊少華。乍一聽好玩,聽多了就狗血了。
你看看馮鞏……
你再看看王聲……那就別看了……
藝術不是一刀切。都有可取之處,也都是這麼等而下之的。
所以說有了參照物,評價任何一個人就都好評價了。張文順捧哏真不如他說單口的水平。大方向不對,用雞賊去彌補是沒有前途的。論雞賊程度屬於跟楊少華仿上仿下的水平吧。
好多人還提他捧的《大實話》,這算舞臺事故好不好!
捧哏的不可不機靈,但是一定要藏住了。 捧哏的“反擊”逗哏的,一定要以棉裡藏針為努力的方向。我們不是花錢看臺上雞吵鵝鬥去的。三分逗七分捧,也是建立在逗哏主動配合捧哏的基礎上。現在的逗哏,捧哏這邊都繃臉了,那邊還自顧自叨叨叨,那這舞臺還有什麼意思呢。
所以捧哏也是沒辦法。再不搶戲就變成電線杆子了。
王玥波講過一個張文順的軼事:有年輕相聲演員想找他借錢,剛往他跟前一走,還沒張嘴,他先來了句“老了,不中用了,早晨坐車讓小捋把錢包掏走了……”
雞賊如此,不搶戲是不可能的。不然拿什麼跟郭德綱要錢啊。
-
8 # R娛記
張文順是郭德綱早期的搭檔,二人合作的一些作品很經典,張文順的捧哏水平還可以,當然他的藝術造詣相當高,比某些所謂的相聲表演藝術家強多了。
張文順的捧哏獨具特色張文順(1938~2009),生於北京,天資聰明,是北京市曲藝團第一科學員,師從佟大方先生。
上世紀50年代末,張文順以某大學大一學生的身份,進入曲藝團學員班,相當驚世駭俗,那時候能上大學又說相聲的都不是一般人。
張文順十八九歲進團,而李金斗、王謙祥那時才十一二歲,張文順負責給他們帶文化課。
本來張文順發展挺好的,可由於早戀,學校不允許,但張文順不願意背叛愛情,就曲藝團給開除了。
離開體制以後,張文順做生意賺了點錢,後面認識郭德綱,很認可郭德綱,很快與他成為好朋友,共同創立了北京相聲大會,即德雲社的前身。
德雲社早期後臺沒幾個人,郭德綱缺搭檔,便與張文順合作。那時候,郭德綱才二十多歲,相聲說的很好,有老藝術家的風格,而張文順年齡稍微大了一點。不過,二人合作的還不錯,一捧一逗的,非常默契。
張文順的捧哏不按套路出牌,“你比我說損,我比你更損”的那種,蔫壞蔫壞的感覺。張文順與郭德綱早期的作品有很多經典,《論50年相聲之現狀》、《大實話》等等,包袱很多,效果很好。
郭德綱成立德雲社之後,一門心思撲在說相聲上,他對捧哏的水平要求是相當高的。如果張文順水平不行,即使他人再好也沒用,會影響郭德綱的前途。
三分逗,七分捧,既然郭德綱願意跟張文順合作,說明他對張文順還是認可的,張文順的水平並不差。
張文順後來沒有跟郭德綱合作,是因為身體原因,年齡大了,再加上有病,在舞臺上站久了會支撐不住。
張文順可惜去世太早,如果他活到現在的話,還會有經典作品出來,他是發自內心熱愛相聲。
張文順是真正的相聲行家,比某些所謂的表演藝術家強太多了主流相聲界有很多的表演藝術家,相聲大師等等,其實都是沽名釣譽,不會說相聲,也不懂相聲,而張文順是真正的行家。
德雲社早期的小劇場表演,張文順經常一個人在臺下坐著,看臺上演員的表現,演出結束以後,當場就會給他們提意見,督促他們改進。張文順在那時候就相當於一個把關人員,既是觀眾又是演員,評價比較中肯。
徐德亮、王文林等人離開德雲社的時候,張文順就說了,當初和郭德綱一起創立德雲社,不是為了指著這些演員賺錢,而是為了讓相聲更好的傳承。
張文順和郭德綱一樣,是真想為相聲做點事,無論幹什麼都是全力以赴。張文順和郭德綱合作過一段時間,在臺上鍛鍊的機會挺多,他的水平也是相當高的。
張文順幫了郭德綱很多忙,是德雲社的元老和工臣,到現在,德雲社的後臺還供著張文順的頭像。如果張文順有在天之靈,看到郭德綱和德雲社今天的成就,他肯定會非常欣慰的。
-
9 # 張釋澤
張文順老先生藝術造詣,非常棒,,捧哏捧得天衣無縫,見縫插針,讓大家從頭笑到尾,非常親民,語言通順活學活用,不可多得的人才,對大家和藹可親,藝人藝德不是一般相聲演員做得到的,風格別出心裁,捧哏每一句話時間點拿捏分寸,順暢如流水,口德藝德非常棒,做藝先做人,太值得後人學習了
-
10 # 休閒畫題
大家好,我談談對張文順先生藝術的造詣及對相聲的貢獻。①現在每提起相聲界的郭德綱和德雲社那是如雷貫耳,無人不知,在這當中有一個重要人物就不能不提,他就是張文順先生。張文順先生是北京曲藝團第一科學員,師承佟大方,後又跟隨架東冬學習滑稽大鼓,其捧哏風格含蓄幽默,自成一家,併發掘儲存上演了一些已少演出的傳統單口相聲。②張文順先生在復興相聲這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德雲社的前身是北京相聲大會,三位發起人是郭德綱張文順和李菁。老先生很欣賞當時還沒名氣的郭德綱的相聲才華,大力支援。在德雲社遇到困難時,一身正氣的張文順總是挺身而出,畢竟老先生在相聲界輩分很高,誰都會給面子的。如果沒有老先生的盡力支援,估計德雲社也很難堅持下來。眾人的艱辛努力終於迎來郭德綱與德雲社今日的輝煌成就和相聲藝術的復興。這一切都有張文順先生的功勞。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還望您多多交流與關注,謝謝大家。
-
11 # 一個鄉村歌手
若論張文順先生的地位,毫不誇張的說,是中國相聲復興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相聲經歷了三個時代,侯寶林時代、馬季時代、郭德綱時代,而張文順就是開創郭德綱時代中不可或缺的。
-
12 # 精彩藝生Z
若論張文順先生的地位,毫不誇張的說,是中國相聲復興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相聲經歷了三個時代,侯寶林時代、馬季時代、郭德綱時代,而張文順就是開創郭德綱時代中不可或缺的。
張文順,北京市曲藝團第一科學員,佟大方先生弟子,滑稽大鼓師從葉德霖。退休後與郭德綱一起創立北京德雲社。據文從沈夢瞭解,傳說青年時期因為談戀愛被曲藝團開除,未曾得到證實,但可以從側面看出張文順是個性情中人。
《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這段相聲並不是張文順捧得最好的,甚至是他難得的話少的一段,但是是一段德雲社裡程碑式的作品。還可以聽聽《揭瓦》《大富貴圖》《賭論》《跳大神》等作品,張老爺子蔫壞的捧哏特色基本上就展現的淋漓盡致了。張老爺子的捧哏風格沒有那麼沉穩,愛放冷箭,動不動就扔出一個大包袱,搞得郭德綱也接不住,他是一位大實話捧哏藝術家。
看過了那麼多的相聲段子,你會發現,于謙的捧更多的是透過給郭德綱樹一個草靶成為襯托的;張老先生的捧是帶節奏、翻包袱、獨樹一幟,大家可以去看看德雲社早期的影片,相信你會喜歡這位藝術家表演風格的!
2009年張文順先生因患癌症,雖經多方全力搶救,但終因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71歲。郭德綱率德雲社全體成員為其送行,當時曲藝界的人士也都紛紛前來悼念,張老雖已去,可是他的經典作品我們還可以時常回味!
-
13 # 電影基本法
張文順先生在相聲方面的造詣,毋庸置疑,不僅高,而且別具特色。
要不然,他怎麼會和郭德綱搭檔那麼長時間?郭德綱之所以會和張文順搭檔,就是因為張文順的水準和造詣是沒有問題的。
郭德綱對搭檔的要求很高,如果張文順水準達不到郭德綱要求,郭德綱也不會和他合作那麼長時間。“三分逗,七分捧”的道理大家知道,郭德綱對張文順的尊敬與認可,就是起源於張文順先生的水準。
而且,大家都知道,張文順的年齡可比郭德綱大了不少,而郭德綱在相聲圈是出了名的反應快,一般的相聲演員與他合作,往往接不住哏造成冷場。而張文順與郭德綱搭檔那麼默契,由此可見張文順反應很快,高齡又反應快,側面可以反應張文順的實力。
張文順的風格有一些“焉壞”,很是活躍,並不像于謙那麼沉穩,而且會冷不丁出個大包袱,郭德綱接起來也有些吃力。也許在外人看起來有些搶戲,但是這種風格也容易帶動氣氛,絕大多數觀眾還是十分認可的。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張文順的相聲功底深厚是有原因的。第一,張文順有文化基礎。
說相聲的大多草莽出身,很多知名相聲演員讀書不多,包括郭德綱,還有岳雲鵬、郭麒麟等等都是。但是張文順先生可是貨真價實的大學生。
要知道,張文順上大學的時候是上個世紀的年代末,那時候大學生的含金量可不是現在能比的,那時候的大學也不像現在這麼容易考。
雖然張文順先生沒有唸完大學,還沒有畢業就退學去學相聲了,但是能考上就足以證明張文順的文化基礎。雖然說文化基礎不取決於學歷高低,但是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張文順的文化基礎是相當不錯的。
第二,張文順先生是正宗相聲科班出身
當時張文順退了學就直接來進入了北京曲藝團學員班,是第一科的學員,相聲師從佟大方,滑稽大鼓則師從葉德霖。有文化基礎又好學,又有名師指導,他的相聲造詣怎麼可能不高?
題外話一句,當時李金斗、王謙祥等人也在北京曲藝團學員班,但是他們只是十一二歲,而張文順已經成年且是大學生,所以李金斗等人的文化課大部分都是張文順帶的。從這方面看,張文順可以算是李金斗等人的老師。
這兩點是基礎,再加上張文順的好學和勤奮,決定了張文順的相聲造詣。
張文順不但相聲造詣高,而且也是相聲復興的重要功臣之一,早期和郭德綱一起創辦德雲社,為德雲社和相聲都立下汗馬功勞。
在郭德綱沒有拜師侯耀文之前,要是沒有張文順的遮風擋雨,德雲社的命運還真不好說,某種程度而言,張文順和郭德綱一起復興了相聲。
他對德雲社的貢獻不止於此,郭德綱收徒八科,“雲鶴九霄,龍湖四海”的名字就是他取得。
德才兼備,用來形容張文順再貼切不過。
回覆列表
張文順先生是中國相聲21世紀復興的奠基者之一,北京德雲社創始人之一。北京市曲藝團第一科學員,師承佟大方先生,後跟隨架冬瓜冀德霖先生學習滑稽大鼓。後與郭德綱搭檔表演傳統相聲。其捧哏風格幽默含蓄,自成一家,多年來發揚、儲存、上演了很多瀕臨失傳的傳統單口相聲。代表作:單口相聲《海棠花》、《教書匠》、《燈下神算》、《邵康節測字》,對口相聲《財迷回家》、《相面》、《跳大神》等,群口相聲《秦瓊賣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