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許悅愛書法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語出自米芾《論書.答翟伯壽》。

    歷代書家把這句話當“八字箴言",費盡周折去解其真意,可是解法又不一而足!可見此“八字箴言"於筆法運用何等重要!包括當代書家們仍有各種解法各俱爭議!可見…米顛書法技法上何等保守…言其一半,又留一手!不過,古代書法技法都如我們讀武俠小說中的武功秘籍一樣,傳承非常講究,一般不外傳。

    讓我解這“八字箴言”,以我不才…說“解"…不如說“侃"吧: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我認為首先要定義這個“垂"字,因為“垂"字多義,我定其為“邊際、邊界"之意。有書家定“垂"義為:垂露豎;也有定其為:所有筆劃的收筆(這個更無根據);還有定其為所有向下行的筆劃;亦有定其為垂露豎和懸針豎…等等。

    我認為“垂"字,應定為“邊際,邊界"。確定好了“垂"字之意,才能論述下去…

    “無垂不縮”也就是在筆意的盡處,腕力不能趨筆,筆毫的彈力也不能再往前彈出。也就是說把執筆處看成一個“支點",這個“支點"虛劃一圈就是“邊際,邊界",筆意該盡時縮回,意尤未盡也只能到這個“邊界"必須由“支點”縮回。也就是說米芾書寫一個字或兩個字時(根據指腕可控範圍內),其“支點"是固定在一個地方的。這就完全與篆籀筆法不同了!!!

    這個“支點"和“邊際”,如下圖所示。也即是說…米芾書寫一兩字時“支點"固定,在寫完這一或兩個字時,已超出了運腕“管轄"範圍,那麼必須挪到下一個“支點"繼續運筆。

    我再截米芾《惠柑帖》其中一豎列,如下圖來分析。這裡六個字,米芾書寫時至少變換了五個“支點"。也可能六個(也與他書寫時的執筆高低有關)。看“用”和“水"兩字的鉤,可以想象到其沒寫完一個字的時候“支點”固定不動,硬是把“鉤"鉤出來,繼而想象到“支點"大約所在之位置。如果按慣我們慣常寫法是得把手下移一點兒出鉤的,篆籀筆法亦如此。難怪米顛總是對唐法嗤之以鼻!因為唐不用此法,“張顛狂素"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我認為執筆的“支點"與手腕運筆活動範圍(即運筆的“邊際”),應聯絡起來理解其“無垂不縮"。這也正是米芾所迷戀的“晉法",也是歷代書家要解開米芾此語中所要尋求的“晉代筆法"。

  • 2 # 篆刻與卜者老寬先生

    垂者,下也。

    往者,去也。

    收者,止也。

    縮者,回也。

    筆行乃氣行,如欲其生動,則必使其行而有駐,駐再發力。所謂提按頓挫是也。及欲止而不止,欲行而不行,氣韻悠揚,凝聚於內,斯為美。

    垂往,行筆之全過程也,非單指一筆終了也。

  • 3 # 二無布衣

    “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個人覺得最好體會字外之意,書法古為“心畫”,重在多寫多練,功夫到了就開悟了。如多注重字內之意,琢磨在文字之間,最易沉淪和迷失在理論之中。“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是指運筆的動勢,“勢”如長江之水,或急或湍,或沉或緩,或蜿蜒曲折,或一馬平川,字亦如此。運筆如流水,欲往必先有回收之意,欲垂必先做好內縮的打算。“往”和“垂”屬於去勢,擴充套件之意,有去就會有回,多多意會。

  • 4 # 張裕釗書法公益課堂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語出自米芾《論書.答翟伯壽》。

    在晚清大書法家張裕釗的筆法也有這句,聽我的老師王樂同先生講解過。前邊還有兩句,合起來就是:“欲下先上,欲上先下;無往而不收,無垂而不縮。”意思是藏鋒起筆,回鋒收筆,起筆收筆都不出鋒,筆筆中鋒。往一般去的筆畫,多指撇筆,寫到末尾不要出鋒,而是回鋒收一下筆。垂一般指豎,楷書豎收筆有懸針、垂露之分。無垂不縮是寫垂筆的時候要收鋒回筆,不出鋒,呈含蓄之勢。這樣,寫出來的字顯得高古渾穆,圓潤飽滿,中庸正道,柔中帶剛,剛柔相濟,富有廟堂之氣。

    不知道說清沒有,如有不妥,敬請海涵。

  • 5 # 南山易人易學

    所謂意猶未盡,留下痕跡,筆畫轉折之際,根據後筆而言。換個角度說,就是寫字之時,下筆運筆留有餘地,不可使盡。無往不收者,控筆於疑似未盡處。無垂不縮也然,不可發興垂太過。

    此理如同做人,凡事適可而止,不能太過。分寸把握在似乎未足最好。如飲酒而論,未醉先停杯最好。常見武林高手將致人於死地之時,突然停手,留一線生機給對手。方顯出武德之高來。若是一劍穿心,固然痛快淋漓,卻也少些意境。

    想到一個典故“深山有古寺”----

    某官人請諸畫家作畫“深山有古寺”,有賞。

    第一個畫的是:一座巍峨雅靜寺廟,坐落於山巒之間。大雄寶殿是字閃著金光,甚是美觀。眾人齊聲喝彩“畫得好啊 !”

    第二個畫的是:山峰巍峨,林葉茂盛,山坡上松樹後掩映之間,露出半截寺廟殿角和匾額。眾人一看,伸出大拇指:“好啊,妙啊,若隱若現,山寺顯然啊!”

    第三個畫家呈上畫作:一副峻嶺松梅圖,山形生動,層林帶風,沒有寺廟。“啊?這算什麼深山有古寺啊?都看不到寺廟嘛。”

    “咦,山路上有人,快看,是一個小和尚,在挑水呢。”

    對,就是一個小和尚挑水,有和尚肯定有寺廟啊。太高明瞭!意境高明!高明啊!

    這就是含蓄吧。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本文圖片源於網路,敬請原諒。)

  • 6 # 苦瓜姜哥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已成為書法用筆的妙乎神的總結,此語出自米芾《論書.答翟伯壽》。對這句話有很多錯誤的解釋,說什麼每一筆都要有回收的動作,即使不能有明確回收動作也要空中回勢等等。這樣理解未免太過片面,他的這句話絕對不是僅僅指這一方面。

    “無垂不縮”一方面指堅畫終了有個回筆的動作,使得收筆處圓融。另一方面指當大放縱堅畫時,筆行至筆畫終端時筆尖觸紙且立。比如長的懸針堅和絞鋒堅都是筆到畫端而立。顯然是指“垂露”。“無往不收”是指無論向哪個方向行筆都要有收筆,這個收筆也是如“無重不縮”一樣的兩層含義。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筆勢”尚未到盡時將筆鋒轉向,即轉筆不等到勢盡,就開始再次轉筆銜接下一個字。因此往往有“銜接”的筆畫痕跡。如何轉呢?明代的董其昌說發筆處常拎得筆起,乃千古不傳法。拎筆起就是立,我本人認為這仍在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範圍之內。

    孫過庭《書譜》裡,這樣的筆法字字可見,也就是所謂的力送毫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西方的哲學有沒有關於地球未來的描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