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東來

    因為秦始皇滅了天下人的宗教信仰,這是事物的主要方面,所以這麼多年過去,人們仍然稱之為暴秦,這是有民族文化遺傳記憶的,秦始皇事實上建千古功績也是事實,不過是附帶的,他也根本應該沒有對後世的千秋大業考慮的打算,叫做“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而他所意圖建立的絕對思想控制的神國還得不到天下人的認可。

    先秦時代,中國人作為典型的無神論者,建立了一種名義有神,實質無神的宗教。

    堯舜禹湯以前的時期,中國實際上是一種“禮教國家”,實行政教合一。

    這種“禮教”造神實際上非常簡單,君主穿上專門的“禮”服,享受了專門的“禮”樂,制定了專門的“禮”制,人就可以成為神了,所以堯舜禹湯等三皇五帝,他們都是神而不是人。

    周王朝在此基礎上,將“禮教國家”變成了“儒教國家”。

    其方法是建立了士農工商四個社會階層的劃分方法,尤其是將“士”作為社會的領導層,“士”也就成為了國家的貴族。

    實際上士是有三個部分組成的,起核心領導作用的,是方士,也稱道士,或者術士,他們的職責主要負責將君主塑造為神,同時對其他計程車進行管控,以保證國家世俗管理體系的正常運轉。

    道家最高人物為三公之一的“太師”。

    他們的思想核心,在於一個“道”字,就是要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一切人類的力量,為人類爭取利益。

    他們的理論著作,被稱之為道家思想。

    輔助方士開展世俗管理工作的是儒士,也稱文士,他們為了謙虛,表明自己對方士的尊重,所以自稱為儒生。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這個意思。

    民間為什麼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成語,根源也在於此。

    文士的思想核心,在於君主對文士要“仁”,如果君主“仁”了,文士的報答是“士為知己者死”,代價是相當高的。

    儒家最高人物為三公之一的“太傅”。

    儒士的理論著作,被稱為儒家思想。

    輔助方士保護世俗管理體系運轉及君主宗教神權正常實施計程車,叫做武士,他們要熱愛領袖,永不背叛,君主作為領袖,也要愛民如子,形成一個強有力維權中心,墨子對其總結,就是“兼愛非攻”,核心是“義”,就是對君主的供奉。

    墨家最高人物為三公之一的“太保”。

    武士的理論著作,被稱為墨家思想。

    周王朝立足點已經不在國家的宗教神權事務,而是國家的世俗管理事務,有意淡化道家的關注重點,重點關注儒家這個與民眾息息相關的職能體系,所以被稱為“儒教國家”,周天子,就成為儒教教主與世俗王國一體的統治者,諸侯國國君,就成為了當地的主教。

    所以周王朝仍然是政教合一,只不過不是禮教的政教合一,而是儒教的政教合一。

    支援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從道家人物分支出來的法家人物,意圖將秦始皇塑造成為空前絕後的一個超級大神,意圖使秦國成為一個當時超級巨無霸型的“大秦帝國”,實際上就是“大秦神國”。

    在“法教國家”中,所有的官吏,都是“師”,在當時,“師”可不關儒家人物的事,他們是“生”,“天地君親師”那是上了牌位,擁有宗教祭祀權的,雖然只是基層的神權,但意味著法家人物都是可以享受祭祀權的存在。

    但是,秦始皇要和法家人物建立神國的主張,不可避免的遭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抵制。

    方士的主體不擁護秦始皇,本來他們還可以控制宗教神權,現在叫他們完全靠邊站,要知道能夠遺留下來的方士都是以前具備擔任諸侯國國君,國師,國相的主,不能妥善處理,肯定會造成社會動盪。

    儒士的主體也不擁護秦始皇,因為法家人物不安於道家的本來飯碗,討皇帝開心放棄了自己宗教神權的飯碗,卻來搶奪儒家世俗管理事務的飯碗,斷了正宗道家人物的財路,現在又來斷儒家人物的財路。

    武士的主體也不擁護秦始皇,本來他們是最講究兼愛的,認為不管地位怎樣,自己在帝王的心中,還是有一席之地的,結果才發現,“天地(代表人物是“皇帝”)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正因為擁護秦始皇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所以他們來了個消極怠工,不作好事也不幹壞事,總不可能自己來推翻自己以前的信仰吧!

    歸根結底一條,天下人由於秦王朝要往神國的方向發展的話,大量的人員將會失業,而且以前人們一直比較散漫,突然一下子進入狂熱的純宗教國家體系,我沒有那麼狂熱,你偏要我那麼狂熱,不然就狂熱的來個殺無赦,人民不適應是顯而易見。

    沒有那麼大的指甲,偏要剝那麼大的蒜,這就是天下人不得不恨他的理由。

    宗教狂熱分子只有一種思維:不是我的朋友,就是我的敵人。

    就是要逼人們選邊站。

    秦始皇的思想更極端:不是我的奴僕,就是我的敵人,一種是屈辱的慢慢死,一種是有尊嚴的馬上死。

    就像五胡亂華時代不能向羯族人屈服一樣,要嘛投降讓他們慢慢吃,有計劃的吃,要嘛不投降讓他們馬上殺了馬上吃,或者死相太難看了,羯族人還不會吃,只是進入亂葬崗而已。

    以前的人們,都不願意被他人所奴役,所以征服者用了宗教神權的概念讓他放棄抵抗,安於被統治的地位,這是無神論者發明宗教的目的。

    秦始皇的最大失誤,是他本來清楚了法家造神的奧秘,但他竟然聽著聽著把自己當神的聲音,別人相不相信不清楚了,他自己卻已經相信了,還成為了一個宗教狂人。

    所以人們對於宗教狂人,只能選擇以殺止殺,不過秦始皇運氣好 ,一直沒有人殺得了他,他自己壽終正寢了。

  • 2 # 丹頂鶴的薯片

    現在人都這麼腦殘的嗎?淨問些腦殘問題 。有人殺了你全家 難道你不想殺回去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天下人想殺他不是很正常的嗎?還問天下人為什麼想殺他這種腦殘問題,上面一樓更搞笑 秦始皇老年什麼什麼,秦始皇四十多歲就死了哪來的老年。

  • 3 # 龍井茶葉虎跑水

    謀殺秦始皇的人,無非是當時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愚蠢傢伙。有些人有名,有些是刺客,有些逃之夭夭。比如燕太子丹(後被秦軍追殺之),荊軻,秦武陽,以及餘孽高漸離,蘭池逢盜(查無線索,不了了之),始皇廿十九年,東遊,被韓國張良狙擊博浪沙中,誤中副車。…這些人總歸是螳螂擋道,自不量力,不甘心自己失敗,最終還是失敗了。

  • 4 # 藍天沃土成愛民

    首先,所謂天下人都想殺秦始皇是個偽命題。哪有什麼“天下人都想殺秦始皇”的事!想殺秦始皇只是被滅掉的原六國貴族。秦國本國人民是擁護秦始皇的,如本國人民反對,秦始皇哪有力量橫掃六國?當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濫用民力,加重了人民負擔,最終爆發了人民起義。那是後話,是秦始皇死了以後的事,和所謂“天下人都想殺秦始皇”不是一個概念。第二,對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中國,創下千秋大業,成為千古一帝的評價,是後人作出的。當時的人們並沒有這樣的認識。也就是說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到了秦朝的偉大,秦始皇的歷史作用和對歷史的重大貢獻、對中華民族發展的重大貢獻。而在當時,由於原六國貴族的宣傳和秦對人民大眾的殘酷壓迫,人民群眾對秦始皇的反對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 5 # 葉子雜談

    秦始皇統一六國,創千功偉績。這是後世人民對他的評價,這個是從整個中國整個歷史程序角度出發的。雖然秦始皇結束了戰國時期列國連年戰亂,開創了大一統局面。對整個中國歷史程序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從當時歷史角度出發,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為什麼都要殺他呢?

    當時中國大地有七個國家——秦楚燕韓趙魏齊,也就是戰國七雄。七個國家雖然都位於中華大地上,但是是屬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域文化。秦國強大以後,將其它六國都消滅了。雖然對秦國人民來說,是統一了六國,但是對其餘六國來說,秦國是妥妥的侵略者,佔了自己國家的城池,殺了自己國家的人民 ,你說六國遺民能不想殺秦始皇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法家思想,嚴苛刑法,焚書坑儒,燒了好多古聖先賢留下的書籍,殺害了很多儒家術士,不要忘記了,儒家思想可是當時的正統思想。信奉儒家思想的民眾和士大夫肯定不願意啊。秦始皇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騷擾,發動數以萬計得的民眾修建萬里長城。萬里長城的修建確實對防禦北方匈奴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秦始皇沒有體諒民間疾苦,百姓生活艱難苦不堪言,這就激化了矛盾。後期有勞民傷財的修建阿房宮,更是進一步激化了矛盾。所以不管是六國遺留下來的貴族還是普通的百姓都想欲殺之而後快。

    這些一系列的因素便回答了為什麼當時歷史狀態下為什麼人人都要殺秦始皇。

  • 6 # 老視機

    你問我答,有問就答,我是小答人大白話。

    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裡寫道:天下苦秦久矣!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千秋霸業。將六國的領土連成一片,眼睛看的到和看不到的地方成為同一個國家,從此再沒有頻繁的戰亂,天下百姓能夠過上安定太平的日子。同時派蒙恰北築長城而守䉒籬,卻匈奴七百餘里;南征百越,以為桂林、象郡,按照這樣的狀況,如果紿秦始皇一個地球儀,說不定他能征服全世界。

    書同文,車同軌,將全國各地的文化和交通統一規範起來,便於對地方上的控制。同時取消了周朝的分封制,而是設立郡縣制,派賢能廉潔的官員去管理各地郡縣。這一開創性的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後的歷代帝王都是按照他的模式來建國立業。秦始皇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稱他為千古一帝一點也不過份。

    然而在這些輝煌的功績背後,卻是鮮血淋漓的歷史。統一六國的滅趙戰爭,坑殺了趙國四十萬降卒;修築長城動用了全國1/20的人口,近百萬人累死在長城牆根下,每一塊磚牆下就有一個慘死的冤魂;南征百越發動了50萬民夫,多少家庭妻離子散;為了堵住儒生的口,焚書坑儒,天下文人遭受劫難……秦始皇在用近乎殘暴的方式來實現他的一個個遠大的理想。於是就有了天下苦秦久矣這樣的說法,於是陳勝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反秦運動揭杆而起。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商鞅變法,為天下苦秦久矣埋下了禍根。

    商鞅變法,讓秦國自強,有了一統天下的資本,但變法中提出了”民弱則國強“的主張,將百姓視之為敵人。”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民貧則力富,力富則淫,淫則有蝨。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他主張極力的去壓榨人民,這樣才能激勵人民在貧苦之下的動力。

    《資治通鑑》曾經記載到“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為了貫徹他自己的“霸道”,對於人民他肆意揮動著自己的屠刀。在渭水河畔,一日處決七百餘犯人,渭水都因此染紅。

    亂世用重典,商鞅殘苛的法家思想深深的影響了秦始皇的治國理念,由此招致了天下人的憤怒和怨恨,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電影《荊軻刺秦王》裡有這樣一個片斷,荊軻刺殺失敗,秦始皇質問荊軻,你為什麼要殺我,你知道我在做什麼嗎,你知道我的理想嗎?言下之意,我做一件偉大的事情,你們這些阻礙歷史發展的跳樑小醜又怎能理解。

    秦始皇到底是功蓋千秋的千古一帝,還是殘暴嚴酷的君王,觀察的角度不一樣,格局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

  • 7 # 本昌談歷史

    為什麼秦始皇多次遭刺殺?根源在觸犯了某些人的利,或是要保護自己的利益或是要報仇,因此使用謀殺一招。

    一,先回顧下秦始皇的幾次被刺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共四次被刺。1.是燕國的太子丹買通荊軻去刺殺他。2.是荊軻的朋友高漸築想用擊築砸死他。3.是韓國的張良買兇錘殺他。4.是在秦皇宮附近一個無名刺客想刺殺他。

    二,秦始皇被刺原因分析

    在上述四次刺殺事件中,1和3都是外國的貴族買兇刺殺。為什麼?因為在統一六國程序中最大受害者是六國的國君和貴族,國家一旦滅亡,他們就會遭殃,但又看到秦如此強大,想敵抗又不是對手,只有用謀殺一招。

    再是秦始皇代表的是新興封建者的利益,國內那些奴隸主貴族對他恨之入骨。還有秦始皇的暴政使得百姓痛苦不堪,這也是國內有人想殺他的原因。上文說的第四次刺殺事件,是秦始皇在出宮遊玩時發生的,這很可能就是秦國人所為。

  • 8 # 舊事舊人歷史說

    正是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所以才有那麼多人殺他。

    韓趙魏,楚燕齊。6個國家綿延數百年,形成了龐大的貴族集團和統治集團。這些統治集團在韓趙魏楚燕齊這些國家政權沒有覆滅之前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等到完了以後他們才發現哦,原來只有國家存在,才能保證自己吃喝玩樂。

    因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消滅了其他六國,摧毀了六國貴族賴以生存的生活根基和玩樂享受的生活資料。他們要為國家復仇,要為他們自己復仇。

    所以他們要伐無道,誅暴秦。他們要復辟。他們要復國。

    這些原先不知道體恤老百姓的6國貴族們,一些有志氣的六國貴族們開始聯合起來。打著六國百姓的旗號,說秦朝殘暴,秦始皇就是一個魔王。

    我不否認,當時秦朝的嚴刑峻法,的確使得一部分老百姓生活困難。但是嚴法酷刑在亂世來說是非常有效的治理手段。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只不過六合貴族為了保證他們的意思出有名,復辟言之有理。所以必須要派刺客殺死他。正是因為這樣,秦始皇不斷東秦六國,就是為了鎮壓六國貴族的反抗。

    秦始皇以一人之力來抗爭整個天下的反動勢力。秦朝雖然完了。但是秦朝的政治制度,並沒有隨著清朝的滅亡而消亡。這說明秦始皇的政策是順應歷史潮流的,那些落後的復辟分子是永遠都不能得逞的。並且秦始皇最後也不是屬於刺客的刺殺,而是病死的。假如他再多活10年,歷史往哪個方向發展也是未可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情令》到底講的是兄弟情,還是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