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雨生

    上墳用的饅頭拿幾個,由於地方不同,可能規矩不同,說法也各有不同。現就我們這個地方的規矩和說法給大家說一下。清明節上墳用饅頭,我們這裡一般是人逝去後三年內才用饅頭,並且有五葷五素五個饅頭外加五種水果。關於五的說法很多,大概是說上墳用五是讓先人享用五性,五也代表了酸甜苦辣鹹五味,五也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又代表了青赤黃白黑五色,又代表了宮商角徵羽五聲等等

  • 2 # 小衝說

    這個可能不同地方的習俗不太一樣,我就說說我的家鄉的吧!

    我是河南洛陽的,我們那裡的風俗是,清明節前的半月,二月十五上墳,上墳要拿三碗貢(即祭品),其中一份是一個碗裡放三個饅頭,或者是一個饅頭,反正必須是單數的。這個應該是道教習俗的演變,我記得上香也是三根。

    其實,“饅頭”本寫作“蠻頭”,淵源於古代野蠻習俗中的人頭祭祀,而用人頭形麵糰代替人頭進行祭祀,則是始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話說,諸葛亮七擒孟獲時,看到當地人用看下的活人頭祭祀河神,因為太過殘忍,諸葛亮後來把風俗改造為用帶肉的饅頭代替人頭。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面粉,並做成人頭模樣,放人籠屜蒸熟。 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

    後來這個風俗流傳下來,就有了饅頭祭祀祖先的傳統。也有珍惜糧米的,不知是誰引頭,把祭過的慢頭食用了。 於是,專做祭品的饅頭又逐漸變成了食品。以後,人們為了省事,又簡化了做法,不再保持原先的人頭形狀,只保留了半球型,再在上面捏七個小孔,算是人的七竅。

    南朝時,朝廷命令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饅頭的別名,發酵後,蒸出來鬆軟可口,使之娛神。唐之後,饅頭不再是碩大的人頭形,而是漸漸變得小巧起來,方便了人們就餐拿取。宋代,因“蒸”與“禎”音近,“炊”與“蒸”義近,為避皇帝宋仁宗趙禎的名諱,遂將“蒸餅”稱作“炊餅”,因此《水滸傳》中武大郎沿街叫賣的“炊餅”,不是兩面金黃的烙餅,而是“蒸餅”——饅頭。

  • 3 # 心如蓮花173349538

    今年清明節墳用饅頭拿幾個?為什麼單單要問今年清明節呢?如果是地方鄉俗,或者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乏指清明節而不是今年清明節。要說今年清明節還真有它特殊的一面。就中國目前的形式,雖然疫情沒再發展,人們也還不能掉已輕心,應該自覺的繼續做好防控工作,不扎堆,不聚會,把好最後一道關。

    所以,今年清明節我們就在家裡勸勸我們的先祖亡靈,敬請他們原諒我們的不孝,我們不打算去墓地祭奠他們,讓他們清清靜靜過個清明節吧!之前的清明節,我們從來都沒有間斷過去給先輩亡靈掃墓祭奠。就我們益陽,清明節當天去掃墓的情況比較少,大多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去掃墓。我們祖先傳下來的說法是寒食節可以動土,而清明節不能動土。農村掃墓第一要去把墳頭雜草除掉,再用新土培培墳。

    現在人們富裕了,大多數的墳墓都用水泥沙子混凝土將墳墓周圍抹得結結實實,也長不去什麼雜草,可墳墓是不能用水泥沙子混凝土封頂的,封了頂對子孫後代不利。墳墓頂端都會留下家用篩子般大小的泥土部分,這一部分一年下來也會長出雜草樹木竹子之類,人們就是在寒食節這天把它們除掉。

    祭奠亡靈我們從不用饅頭,就點燃一柱香(三根香為一柱),一對蠟燭,一杯酒,兩杯茶,一小碗飯,雞鴨魚肉任選三個,擺在墳頭。祭奠完畢把食品全部撒在墳墓周圍不能帶回。另外畢不可少的是要在墳頭掛彩球稱著“”掛山”,聽說掛球對亡者很重要,具體怎樣個重要法我也不清楚。反正能寄託哀思做做也無防。農村的墳地是比較集中的,每到清明節,那些五顏六色彩紙紮成的球兒大大小小掛滿墳頭,遠遠看去,成片成片的像是彩蝶飛舞,還真成了清明節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今年清明不掃墓,來年再去表孝心。我們的先祖們也不願意看到他們的後代生活在霧霾中,他們的在天之靈一定會支援我們不去祭奠,少出門少聚會,健康平安再重要。

  • 4 # 小陳的日常A

    我在這裡有一個答案要回答你的提問。第一點根據你的提問,題目是:今年清明節上墳用的饅頭拿幾個?有啥講究?首先我要回答的是我自己應該怎麼去做這件事,我想我會拿2個饅頭去上墳,第一個先拿出來祭奠祖先,第二個拿出來祭奠大地,因為這樣做即可以向祖先表白自己尊重祖先,又很好的說明自己的誠心和孝心,在這世間如果沒有了誠心和孝心 ,那我們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祭奠大地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赤裸裸的來,也是赤裸裸的離開這個人世間的,所以大地是值得我們尊重的,我們必須敬畏大自然。第二點我們報答完父母的恩情,然後再感謝祖先的恩德,最後我們安然沒有任何牽掛的離開這個世界,那是件多麼美好的事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是我們現在這一代人的新的思想觀念。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實事求是的把我心裡的想法告訴你的原因。第三點我用我自己的文章闡述了你後面的一個問題,有啥講究,這個問題。你也應該明白了吧?

  • 5 # 陳爐的瓷瓦諞

    中國地大,各地清明講究和風俗也必然有所不同。所以,討論這些具體問題意義,應該就不重要了,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自己家鄉的風俗。即便很少的人真不懂了在家問問四鄰,自然就明白了。反道是清明上墳的人,隨年令結構的由老到小,上墳的熱情也在降低,且城市低於農村。我們渭北一帶誰家沒如期上墳,眾人都會認為這家後人死的沒人了,所以才沒人上墳,墳頭也就可以隨時根據情況拆平。

  • 6 # 早春記憶

    在我們這裡是要供四個的。

    俗話說:“神三鬼四”。意思是說如果要“敬神”的話,供品數字一律都是“三”,如三碗菜、三杯酒、三碗水餃或是三個饅頭;如果是給故人上墳,都是按四個數上供品:四碗菜、四盅酒、四碗水餃或四個饅頭。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這是古人留下的“遺訓”吧,“四”的諧音為“死”,也就是代表已故去之人,這種“遺訓”就給我們“規定”了要用“四”的數字,一直延用至今。

    由於生與死的區別(活著的和故去的人),平時我們這裡吃飯、喝酒、待客也是有講究的,那就是一律用“吉祥”數字:“三、六、九、八、十”等,如最少要三個菜,多的可達到六至十個,喝酒勸酒最少要喝三個或者是六、九個以上,而絕對忌諱“四”字,認為這是不吉利的數字!

    這些古老的習俗也不知來自哪朝哪代,雖說是具有明顯的唯心和迷信色彩,可是直到今天,人們仍然認真遵循著而不曾違背!可見舊有的傳統習俗對我們的影響之深!

  • 7 # 龍飛鳳舞20190425

    這個問題應該是地域不同,習俗有別吧!山西吉縣清明節上墳只帶一個饅頭,是用來祭地神爺的,一般放在墳墓的右側(平時都這樣),墳前放的是“子福”和“子福娃娃”,然後是長輩們生前喜歡吃的食物!祝願天堂裡無病無災!

  • 8 # 我是一號傻子

    無論上墳或進廟,拿的供品都能吃,過去的窮人吃供品很正常!現在的人不稀罕吃的了,小孩子們都不吃,大人家不儉省節約,還嫌髒。好多流浪漢還是吃的,其它沒有講究。舉例子,過去好多孩子沒吃的,紙活站堂人胸前的饃都搶了,並說吃了成人,嗩吶隊吃飯時給嗩吶隊要半個饃或一個,孩子吃了成人啊,這都是大人窮教孩子的方法。這是題外話,清明拿幾個饃??我們這裡是四個就行了,上四個盤,因為祭典興四個,如果進廟是三個饃、三個盤。與週年上供不同,上整供是二十五個半供十五個!

  • 9 # 昌滿莊園

    這個可能要給各地的風俗風習有關了,如果要說規定拿饅頭上墳掛清,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因為我們這裡,要拿也是拿肉飽子,上完墳還可以帶回去吃掉。但這只是以前,現在有很多人都不帶飽子了,一般可以用蛋糕糖之類的代替。除了用傳統的紙錢外,前些年還買過比如萬丶千新制的大冥幣燒過。我們這裡除了拿飽子和蛋糕糖之類的食品上墳掛清外,還必須要帶白酒和肉。肉要事先煮熟。肉一般都是豬頭肉,如果沒有豬頭肉,就買連瘦帶肥的肉也可以。還要有水果,水果一般都是柑子和蘋果之類的。上墳掛清時,還要給墓碑和墓進行整理,要把墳上和俯近的雜草除掉,保持墳墓周圍整潔乾淨。

    不過我是家裡五兄弟最小的一個,以前沒有跟父母上墳掛清過,但是跟著現在的兄長,和岳母家裡的親戚去上墳掛清,一般都是我上面說的這些食品。另外,墳上完了最後還要燃放事先買來的便炮和大炮。現在除了買便炮,大炮都換成了沖天炮了,衝的高,響的遠。

    我們這裡上墳掛清,並不只是清明那一天正日,而講的是前三後四;也就是說,清明的前三天就可以上墳掛清了,一直可以到清明後的第四天,在這一段時間裡隨便哪一天去都可以,看你自己對時間的安排。

    總之,我感覺現在對清明節上墳掛清,是原來原隆重,原來原熱鬧了。

  • 10 # 輕風拂柳x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清明節上墳各地風俗是不一樣的。我們這裡遵循著"早清明,晚十一”,即清明節上墳不在當天,要提前,十一上墳是過了十月初一。女兒清明節還不能上墳,買了供品、紙錢帶到孃家,再由哥哥或弟弟帶著供品、紙錢去。親人去世前三年不添墳,過了三年每到清明節上墳時帶著鐵鍬去,清理乾淨雜草,風颳雨淋造成塌陷的地方添添土,墳頭整整。不過現在規矩也在逐漸打破,女兒上墳的也有了。清明節上墳主要帶什麼供品呢?以前條件差,主要以饃頭為主,所以就延襲下來了,至於上墳帶幾個,各地應該不一樣,以前見哥哥帶兩個,再放點其它的。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帶的供品種類也多了。前天與老公去老家給他爺爺奶奶上墳,我們帶的是水果、麵包、火腿,爺爺弟兄三個,我們一個一個都為他們燒了紙錢,燒過後又把供品開啟放到墓碑前。爺爺生前愛吸菸,老公還為他燃了一支菸。不管什麼方式,不管帶什麼,不管多少,都是表達對去世親人的思念之情。心意到是最重要的。

  • 11 # 平安165076456

    好無聊的話題,活著孝順,陪伴,生病了陪侍,端水倒尿,用親情安撫痛苦的病人,做到這些已經足夠。清明掃墓,祭奠逝去的親人,沒有規定,隨自己的心意,有錢人拿金條祭奠不是不行,至於饅頭幾個,我不在乎,平時親人喜歡吃的食物帶些,不必大費周折,本著愛心看望,親人們永遠活在心裡。

  • 12 # 寶塔佑我心

    各地風俗不同,上供方式不一。具體該怎麼辦,可以問下當地老人長輩。針對供品,我也說一下本地風俗。

    一、供品在發生變化。北方一些地區,以前的供品,以饅頭和肉品為主。25個饅頭,每5個擺成一個造型:下面3個頭上底下正三角型擺放,中間一個頭下底上放中間,上面一個頭上底下壓在第二層那一個饅頭上。肉品可以是紅燒肉5塊,大小約10*10cm,或者整魚5條、整雞5只等,先輩生前喜歡什麼,就上什麼。不過現在,很多上供的都用水果代替了,五樣水果,每種5斤左右即可。有些地方上供,還會帶瓶好酒,帶上一盒香菸,酒開啟倒在墳墓前,煙點上插在墳墓前,估計是先輩生前生活所好。

    二、供品之外的禮祭。添墳是為先輩修房,燒紙(或元寶)是為先輩送衣送錢,修碑是為永久銘記先輩教誨、感恩懷念、標記區位,掃墓是為先輩清潔庭院房屋,栽柏是為先輩綠化標記和祝福,壓紙是的告訴世人後輩已祭拜,後世有人有根等等。

    三、清明上墳時間。因風俗不一,時間也有各自說法。總體情況是清明易早不易遲。一般是清明節當天早上和上午,過了中午就不上墳了。如果清明節當天沒時間,可以提前幾天上墳,一般是清明節前三天內為易。

  • 13 # 對對迷

    無論清明節還是逢年過節或紅白喜事,供奉先人是一種民族傳統。但與信仰神仙、祈禱上供不一樣。

    一般供奉先人(祖先),每盤中都是放四個,不論是糕點、果品或其它。致於放幾個盤,一般是四、六、八、十二個都行。

    而供奉神仙一般放單數,每個盤放三個為好,也可以是一、或五個。放盤數也為單數。

    有句俗語說是”神三鬼四“”所以說一般供祖先每個盤中應放四個,總數就看放幾個盤了。而供神則每盤放三個。

  • 14 # 好山好水好心情3

    因民族地域有別,所以祭祀禮節各異;特別是民間家祭,沒有固定規格標準。在京郊永定河左岸部分地區,一般選擇在清明當日上午掃墓填墳。首先是除去墳塋上的雜生蒿草,清掃墓地周邊雜物,稱掃墓。然後為墳塋添新土,稱填墳。最後擺放供品,供品一般為糕點果品四種,每種為四件。亦有擺菸酒之類的。現在,隨觀念及殯葬改革,許多傳統習俗已不復存在。其實,只要心中有感恩,供品不重要數量更不重要。

  • 15 # 味哎兒

    各地風俗不一樣,不可概論。

    本人現居地有一式,廷好的。

    清明那天是最後掃墓的日子,過清明節後不再掃墓了,此為早清明,即可提前掃墓不延後掃墓。

    掃墓又稱添土。即,一秋冬了,墳上雜亂整理一下,培些新土,讓旁人知此墳仍有主,不可侵撓。

    培土除整墳包除雜草雜物外,尖上放一祭紙,再用土塊壓上。再講究點的墳四角扎紙幡呈護持狀,正面用磚疊成几案狀,中空處大小可容瓦盆一個,瓦盆內填滿幹細黃土,插各三角彩紙旗滿盆,此旗為祭物,且永置於幾內。

    供品視參祭人定,祭後成胙食,參祭人分食,可保永福。此如基督教禮拜時分聖餐一樣。

    因此,供啥,由小孩子說了算,任由他們挑自愛吃的備。

    另一祭祀日是晚十一,即秋祭,此祭不趕早,可拖的晚幾天。

    式樣儀程與清明一致,僅不是掃墓添土,而是修墳了,即,春夏遭雨淋,草又長得多,整理一下。

    再就是忌日上墳,及節日拜祖了。

    再就是喜慶及遇難事墳上嘮嘮,此式隨事進行,無定時日的。

    不論哪一式,焚香,不燒紙放炮的。

    拜供與祭奉都歸:早請示.晚彙報的易形形式。即:出門須告之家人一聲,返家打聲打呼,防出意外家人有尋找方向,回家通告一下令家人放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業就業率90%以上是不是前景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