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uhcchd

    小謝爾頓因為在學校的科學博覽會上只拿到了榮譽證,決心放棄科學,改去學習表演。由於他有出色的學習天賦,很快被蘭迪先生相中,讓他出演舞臺劇的主角。

    但最後臨近上臺的時候,他發現臺下有很多人,感到萬分驚恐,臨時決定不上臺演出了。

    在後臺,蘭迪先生用盡方法鼓勵他,勸他登臺表演。

    但無論老師怎麼說,他就是不肯再回去舞臺上了。最後,老師不得不親自上陣替演……

    其實,很多人都像小謝爾頓這樣,經歷過表演前的怯場。但是還有一些人,僅僅是被他人寄予期望,就已經想要退怯。Ta們自身有時也為這種對期望的恐懼感到苦惱,因為這種恐懼阻礙了ta們的個人發展。

    “KY,我發現自己有個問題,就是特別害怕別人看好自己,害怕別人期待的目光和鼓勵的話語。之前有一次,部門領導想指派給我一個重要專案,說他認為我一定沒問題的。別人可能都巴不得被領導看好吧,但我反而感覺很害怕,很想逃跑。

    最終,我還是認慫了,跟領導說我承擔不了這樣重的任務。我看得出來他挺失望的,我也知道我錯失了很好的機會。KY,你說我該怎麼克服這個問題?”

    通常來說,被看好是件讓人高興的事。但為什麼有些人反而會特別害怕被人看好?在深入講解這其中的原因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這些害怕被看好的“期望恐懼者”可能會有哪些內心體驗:

    經常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可能不太靠得住聽到別人對自己說鼓勵的話,立刻會感到壓力和緊張通常不願意去表演或是展示自己如果一定要展示成果或登臺演出,傾向於一個人默默準備比起被看好,寧願被低估會表現得很謙虛,甚至隱藏實力,只為避免他人對自己有較高的預期認為一旦無法實現他人的期望,自己就徹底完了

    在人際關係方面,“期望恐懼者”也可能會陷入一系列困境:

    在社交、合作關係中時常感到壓力很大在社交方面退縮,更可能在有需要時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無法及時得到老闆、導師或前輩認可,錯失重要的發展機會吸引來的朋友或伴侶總是一些有些“bug”自己不那麼好的一面很容易在交往中被戳到很難找到真正欣賞自己的朋友或伴侶

    為什麼被看好也會讓人心生恐懼?怎樣的人會更容易成為“期待恐懼者”?作為一個被看好就想退縮的人,怎樣才能從容應對他人的期望、改善社交與個人發展中的尷尬處境?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積極期望也可能會讓人心生恐懼。一方面,積極期望是結果導向的,“看好他人”的背後,包含著“好與壞”的評判。另一方面,過高的積極期望會給人帶來壓力,挑戰我們的個人邊界。

    當我們真正明白,自己其實不用為別人的失望感到抱歉,也不必因為滿足了別人的期望而有成就感,我們就可以不再害怕被人看好。

    很多人都認為,他人對自己有積極的期望是件好事,因為這意味著自己受到他人的認可和信賴。但事實上,積極期望也可能會讓人心生恐懼。

    “看好他人”的背後,包含著“好與壞”的評判

    表面看來,積極期望與單純的支援很相似,其實它們有著不同的內涵。對他人的支援是圍繞關係展開的。當有人選擇支援我們的行動、選擇或決定,我們會感到有人站在自己這一邊;他人的支援讓我們不至於孤立無援。

    但是,對他人有較高的期望不僅是在表達鼓勵和支援,更意味著他人為我們的行動、選擇或決定預先設立了評價標準。當某個人對我們在做的事情持有期望時,ta同時也參與了對我們行動結果的評判。而我們會感到自己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夠達成這份期望。 結果導向的積極期望圍繞關係的支援你一定沒問題的搞砸了也沒關係你能拿到名次重在參與我非常看好你別給自己太大壓力期待你凱旋,回來給你慶功忙完回來一起吃飯吧(示例:積極期望的話語 vs. 支援的話語)

    因此,對積極期望的恐懼背後,也包含了對被評價、被批判的恐懼。

    他人過高的期望會帶來壓力

    當他人給予我們的期待過高,超過了我們給自己的期待,這份積極的期待就很容易轉化為壓力甚至負擔。

    一方面,過高的期待使得失敗的代價變高了。在他人期待的目光下,成敗不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的事。一些人有可能會害怕一旦自己失敗了,就需要承受他人表達的失落,也有可能失去再次被看好的機會。

    另一方面,過高的期望可能迫使我們讓渡一部分自主權。當他人在某件事上賦予我們較高的期望,我們也就更難放棄或改變心意。即使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才是對自己的行動和選擇負有責任的那個人,我們依然可能因為他人的意願做出妥協。

    應對這兩方面的壓力,對我們的個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y)是一種挑戰。簡單來說,個人邊界可以幫助我們分清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他人的。如果個人邊界不夠清晰、堅固,我們就容易去揹負他人的心願,將他人的積極期望當作自己的聲音,從而不允許自己失敗、犯錯,或是選擇另外的道路。

    而當我們不願意接受他人的失望和審視,但是又沒有能力為自己的失敗或行為改變負起責任,為了迴避這其中可能的衝突,我們就有可能會對來自他人那份積極的期望心生退怯。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積極期望是無處不在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期望恐懼者。哪些人會特別恐懼來自他人的期望呢?

    1. 自尊感脆弱的人

    恐懼被看好的人內心總有一個聲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看好”。低自尊者也常常會有相似的想法。不過,並不是每個自尊水平較低的人都會恐懼來自他人的期望。

    有一些人雖然自尊水平較低,但相對穩定。無論外界對ta們的看法如何,ta們總會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這些穩定的低自尊者並不害怕被看好,只會覺得他人的鼓勵對自己沒什麼用。

    但還有另一類低自尊者,也被稱為有著“脆弱自尊感(fragile self-esteem)”的人。一方面,ta們對失敗的經歷記憶更深刻,更高估事情落敗的可能(Rosenberg & Owen, 2001)。而另一方面,ta們的自尊水平較為不穩定,很在意他人的眼光,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Kernis & Goldman, 2003)。

    脆弱的低自尊者更容易恐懼來自他人的期望。Ta們在遇到挑戰時,傾向於認為自己很可能失敗。此時,一旦他人對ta們有了積極的期望,ta們就可能進一步想到,別人在看到自己失敗之後一定會對自己失望。而在自尊感脆弱的人看來,失敗且讓他人失望的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2. 父母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

    如果一個人的養育者有完美主義傾向,從小對孩子期望非常高,那麼孩子長大後,也可能會發展出對積極期望的恐懼。

    那些事事追求完美的父母,也將孩子視為自己最完美的作品之一,不容許ta有半點“做不到”。一旦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高期望,父母就可能會對ta表達嫌棄或指責,比如“你怎麼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你看看你這樣,哪裡像我們的孩子”。

    在孩子成年後,為了避免陷入童年時頻繁體會到的羞恥感(shame)和尷尬(embarrassment),ta依然會盡力迴避與童年時相似的情境,即揹負著他人的積極期望去實現某個目標(Madjar et al., 2013; Sagar & Stoeber, 2009)。在ta心目中,積極期望等同於不值得被愛的危險訊號,會觸發ta早年間在與父母關係中體會過的恐懼感。

    3. 疏離型依戀型別的人

    這一類的“期望恐懼者”有一些特殊:ta們可能並不害怕個人成就方面被人看好,卻尤其恐懼在關係中被賦予期望。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則諮詢案例,來訪者身邊有一位同學非常欣賞他,想和他交朋友,平時對他很好,每到節日、生日的時候也會為他送上祝福。來訪者卻在這段關係中感到莫名的恐慌,坐立難安,最終選擇了與這位同學絕交。因為他認為,同學的這種主動示好,隱含了一種希望在關係中獲得回報的想法。

    諮詢師在後續的分析中指出,這位來訪者真正恐懼的,是對方對於他“在關係中會做出回報”的期望,而這一恐懼與他在關係中疏離、迴避的依戀模式有密切的關聯。

    如果你看完今天的文章,認為自己是一個期望恐懼者,你可以看看以下三點。

    1. 你恐懼他人的期望,是因為不夠相信自己

    在嚴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有“冒充者綜合徵”。總是擔心他人對自己的看好都是因為自己的假象,深信真實的自己遠不夠好。更多的期望意味著更多地努力迎合和扮演。

    對於這樣的你來說,你需要的是現實檢驗能力。有能力分辯別人對你的期望是否客觀、且符合你自己的實際情況。

    一個練習現實檢驗的常見技巧是,在感受到他人的積極期望時,嘗試從客觀的角度看待它。你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放入“我以為……其實不一定”的句式中進行重述,比如:

    原本的念頭:“一旦我讓ta失望了,ta就再也不會賞識我。”重述的念頭:“我以為一旦我讓ta失望了,ta就再也不會賞識我,其實不一定。”

    這樣做會幫助我們區分主觀臆想和現實,避免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恐懼。

    這種能力還需要不斷在實踐中得到提升:你敢於挑戰一些自以為做不到的任務,然後在做成之後,對自己有了更客觀的評價和認知。

    具有這樣的能力以後,你會衡量他人的期望是否合理,並且不再會恐懼那些本來就適合你的期望。

    2. 你恐懼他人的期望,是因為渴望無條件的愛

    有的人恐懼他人的期望,是因為從來沒有感受過無條件地被愛和被接納。這導致他們經常在面對外界的期望時過於敏感——覺得委屈、覺得世界很功利,而難以感受到他人的期望中也包含了很多肯定、鼓勵和美好的祝願。

    對於這樣的你來說,在面對期望的時候,你要學會辨別自己的負面情緒,究竟是來自此時此地,來是來自過去的某些其他人對你的苛刻要求。

    學會認真感受眼前這個人的初衷和意圖,也許他們的期望裡包含了遠遠超過你想象的善意。

    3. 你恐懼他人的期望,是因為總是為他人考慮令你厭倦而疲憊,是習慣了用孤獨的代價換取獨立的安全感。

    在一些人的成長過程裡,他們可能一直承擔著為他人考慮的角色人物,這個他人可能是兄弟姐妹、朋友、甚至是父母。

    這種角色令他們有很少的精力可以為自己考慮,優先滿足自我的需求,而總是“很懂事”、“很成熟”,沒有被允許做過一個任性的小孩。

    於是對他們而言,一旦有人對和他們發展親密關係(不僅限於愛情)懷抱期待,他們就會進入戒備狀態——他們無法不為他人考慮,因為童年的道德要求已經滲入血液,不能做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但又實在疲於承擔這樣的角色。

    所以他們更願意選擇孤獨,以此迴避人和人之間發生親密關係可能要承擔的麻煩。

    對於這樣的你來說,你要知道你不是不需要親密關係,也不是無法承擔他人的期待。而是這種承擔應該是相互的、輪流的,這些期待應當是合理的,且你也能感受到對方對你需求的體恤和關懷。

    你只是需要拒絕那些單方面、不合理的期待。如果一開始你覺得很難,你可以嘗試詢問他人。參考多人的意見,做出自己的判斷。

    在寫作這篇文章時,我和一位朋友聊起這個話題。她曾經也很害怕被看好,現在已經能夠以平常心來應對他人的期望。我問她是如何完成這一轉變的,她說:

    “不用為別人的失望感到抱歉,也不必因為滿足了別人的期望而有成就感。歸根結底,那都是別人的喜怒哀樂,不是你的。做你自己生命的主角,不要做他人生命的配角。想清楚這一點,就不怕了。”

    從她的回答裡,我感受到了一個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時的力量。希望這份力量可以傳遞給看到這裡的你,帶你走出長久以來的恐懼。

  • 2 # 林武師de文散打

    期望和恐懼是一對矛盾,是駐紮在人心裡的魔鬼。

    其實每個人都曾在這對矛盾中翻滾過——只是有的人用不停的勝利累積了自信,最終戰勝了恐懼。

    期望恐懼者有兩極:一端是為了追求完美而產生的不自信,另一端是要不斷完美而錘鍊出的勇敢和自信。

    比方說你要去幹一件大事,臨出發時突然顧慮起來:萬一做不好咋辦,萬一失敗了咋辦,那別人(特別是自己在意的人)會咋看我?……於是你害怕了,你退縮了。

    這是好多人身上都可能出現的陣前怯懦。

    但有的人就不同了。儘管他也可能有此怯懦,但旋即他就擄清了思路:怕啥呢?不去做又咋曉得成功、失敗了?即使失敗——我不是又學了一會乖?管他的,幹!

    後一種人就是我們看到的各行各業的許多大腕兒們。

    我也有過“期望恐懼”的情緒。但我卻不願臨陣退縮,因為我覺得,人生就是從不會到會,不完善到不斷完善……這樣走過來,走向高遠的。

    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老闆交辦一件要緊事——當然是很棘手那種。能夠從公司眾多新手中選派我,我知道只一種賞識,一種信賴中的期望,我也恐懼怕自己幹不下來……不過話說回來,你不去做/害怕做——又咋顯得出你來呢?你又咋脫穎而出呢?

    每一項難事都是一場機遇嘛。恐懼是怕做不好/做不完美,但失敗了有怕啥呢,不失敗又咋修煉成更加完美呢?

    於是硬著頭皮、咬緊牙關去做。同時鼓勵自己:沒有我做不到的——盡全力去!

    於是就一塊骨頭一塊骨頭去啃下來了。

    人生來是不完美的,只是要善於學習周邊,同一類事情優秀者是咋處理的,自己的差距在哪兒?不斷觀察,不停總結,恐懼的事情就越來越少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儀下山想要投奔蘇秦,蘇秦為何不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