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玖天茗品
-
2 # 翱翔79400
啟功的書法,我是在一種雜誌上,第一次敬閱到的,那是一款稿費到條簽名,內容記不全了,只是初次見到此字,感重深羨,韻意不凡。無聲看了多遍,知其功運深遠,透習他已年至耄耋,乃禮筆簽名,謙藹和親的老人,字寫的好。"
-
3 # 子衿書法
啟功早年的字為什麼筆法更豐富?
早年的啟功,書法正處於成長時期,會對古代名家作品進行大量的臨習,所謂的“筆法豐富”,並不真正屬於他本身的,是模仿他人的。不單是啟功,我們每個學習書法的人都是這樣的。
當我們處於學習期的時候,自己的書風還沒有形成,如果把我們成長期的臨帖習作收集起來,各家各派,風格各異的筆法也會十分的豐富,這些東西實際上並沒有完全融入成自己的東西。而當我們的書法風格漸漸形成,有了自己書寫的風格套路,筆法趨於穩定,表現出來的就是自己的用筆套路,沒有成長期的那種集百家之長的筆法變化。
啟功的書法風格,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和我們熟悉的“啟體”一樣。他也要經歷成長期。他也是在臨寫別人的經典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他早年的筆法多變,道理和我們的一樣,多變的筆法是在學習吸收。當他成熟了以後,筆法套路就完全是自己的東西,筆法變化自然不會再再和早年一樣的變化多端。
-
4 # 宇宙國天子楊革風
早年的啟功,書法正處於成長時期,會對古代名家作品進行大量的臨習,所謂的“筆法豐富”,並不真正屬於他本身的,是模仿他人的。
-
5 # 翰墨今香
啟功早年的字,為何筆法更豐富?這個問題一點也不奇怪。很多的書法家其實都是這樣,早年的書法風格多變,用筆也比較豐富,到老了之後,用筆、結字反而趨於平淡。
我們說字如其人,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年輕的時候很有朝氣,性格特徵也比較鮮明。反應在書法之上,則是裝飾性用筆較多,因此給人感覺筆法相對比較豐富。而經歷了青年時期的激情,中年時期的辛勞,到了老年之後,經歷的事情多了,性子也被磨的沒有多少稜角了,這個時候反應在書法上面,給人感覺就是不激不歷,少了一些煙火氣,所以筆法看似就很簡單,其實這個時候也是最顯功力的,大道至簡。
從一個書法家成長的角度來說,早期是以學習古代名家法帖為主,這個時候就像海綿一樣,主要就是拼命的吸收各家所長,所以早期的書法作品會看到很多名家的用筆痕跡。
上圖是啟功先生二十歲左右的書法作品,我們能看到的是很明顯的唐楷的用筆,這主要是顏真卿《多寶塔》的風格,以及唐人寫經小楷的風格。用筆橫畫較細,豎畫較粗,撇捺伸展。
而上圖這幅字,是啟功先生三十多歲時的作品,以及看到了明顯的趙孟頫和董其昌的風格,離我們熟悉的“啟體”還有一定的距離。
上圖是啟功先生臨摹《張猛龍碑》作品,這個時候的臨摹已經不再是對原帖的還原,而是有了自己的取捨,取法自己所需,取我所用。
上面這幅作品是啟功先生文革時期的作品,作品中已經看到了啟功先生取法柳公權《玄秘塔》的痕跡,結體遒勁,筆法也很豐富。
書家一般快到晚年的時候,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這個時候書家要做的就是“取捨”,取自己所需,捨棄一些多餘的東西。
上面這幅手稿,是啟功先生即將步入花甲之年所書,已經有了我們熟悉的“啟體”的風格。
到了晚年時候,啟功先生身體也不是很好,特別是眼疾的影響較大,這個時候應酬之作也比較多。晚年時期的作品,是我們非常熟知的“啟體”風格,用筆確實簡化了很多,但在結字上更加老練。筆法上只是有些粗細的變化,很多裝飾性的用筆都沒有了,書法整體歸於平淡。
-
6 # 吳自強書畫藝術
啟功早年字“毛刺”很多,也就是說用筆的起收非常明顯,而晚年的字則相對光滑乾淨。
啟功早年字裡有很多古人的東西,可以從裡面看到褚、柳、趙甚至六朝寫經。可以看出啟功向傳統下了很大功夫。
啟功到晚年和很多人書家一樣,越到晚年筆法越單一。如趙孟頫、董其昌等。年輕時拼命學百家法,字裡字外都是要充分運用,並且力圖完整的表現出來,而經過幾十年硯池浸淫,老來歸於平淡,其筆法之大象也就泯於無形了。
-
7 # 翰墨書道
學習書法的過程有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在不斷迴圈往復的過程。
在早起的臨摹學習階段臨摹時掌握的技法越細膩豐富,我們的臨摹可能效果越大,學到的東西越多。技法繁是正常的,說明學習方法是正確的我。 當我們的技法純熟和豐富到一定程度或階段,就會開始出現一個簡化的過程,簡化,實際上並不是把過去的技法減去一部分,而是一位技法運用到嫻熟,化為了無,這個無是表面的無,其質仍然存在。就像我們常說的筆斷意連那樣,筆是斷的但意仍然存在,做到這一點,必須技法豐富而純熟,然後才能為之。如果熟而簡,其結果,筆斷意連的意必然淺簡薄,缺少那種厚重的意味。這有些像齊白石的大寫意繪畫。一筆下去,氣象萬千,又或如郵票那樣,與尺寸之間,表現大千永珍。記得鄭板橋曾經有一聯語云: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這種現在在繪畫中就畫素描的繁和大寫意的簡一般意思。
這時我們學習書法或其他藝術門類都會要經歷的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由約到博由博到約,雖然都是博或約,前後大不一樣,境界不同。
-
8 # 正一品1
氣功的字開始不咋樣在一幫皇族書法家的提攜下進步很快五十多歲已基本形成風格。他人書協也是老人們吸收進去的。他早年的字並不成熟有點像而今的王剛、姜昆、趙忠祥之流的字毫無特色。問題是誰見過他早年(二十歲以前)的字。沒見過就別說。我見過,我有資格說不過那時啟功總去前輩那裡學字徵求意見文革中還抱著大字報去徵求意見使他的字在章法上有很大的進步。後來自己又肯下功夫所以晚年他的字獨樹一幟於他早年的學習請教和刻苦練習分不開。我不同意啟功早年的字筆法更豐富的說法我以為啟功早年的字並不成熟屬於生澀初始階段。
-
9 # 一笑貫長天
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題主的書法見識不一般!
因為,我覺得啟老年輕的書法的筆法更高超,雖說是臨摹永禪師的痕跡過重,但是,單就書法而言,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啟老年輕時的作品,而放棄啟老的後期作品!
我妄測一回啟老的思路,因為整個社會都提倡寫自己的書法,甚至,偏激地認為不寫自己的書法就夠不上家!啟老在性格方面也較隨和,所以呢!也就勉強地創了自己的書法,沒想到,竟然引起社會的極大推崇。無奈啊!啟老也只能寫這種無奈的書法。
其實,真心地位啟老惋惜,一個應該有大成就的人,就這樣被社會扭曲了!
-
10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
在學習書法的初期,當然會博採眾長,或者直接點說就是這個練練,那個也練練。經過取捨成為自己的字型啟功體。啟功(1912—2005),自稱“姓啟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
啟功先生可以是近百年最有特色的書法家,最終成型的啟功體。
在啟功體成形之前,啟功年前的時候,他的字是這樣的。
相傳上圖是啟功二十多歲的手稿,這個時候二十多歲。
啟功臨寫過王羲之的《十七帖》,啟功臨寫的非常認真。
啟功先生還臨寫過柳公權的《玄秘塔碑》,這時候已經神似形不似了。
一人有感一個書法家最終他的字寫成什麼樣,在他的控筆能力和欣賞偏好下,經過個人取捨之後而成。
以前啟功接受某個採訪,說他年輕的時候,被人說過幾次字不行。
每個人的字都有偏好,都有取捨,不要想著十全十美。尤其是成體的字,通常情況都有明顯的優點和缺點。
王羲之畢竟只有一個,書聖王羲之畢竟只有一個。
-
11 # 盛芯科技
啟先生早期的字多展示的是技巧,是謂筆法,此段時期,以巧勝之,後期個人風格形成,展示的章法和結構,線條去巧返拙,這個過積很像人的一生,開始的時候個性張揚,鋒利畢露,慢慢的有了經歷,懂得了人生感悟,就會開始內斂,是為藏也。書法裡,難的就返樸歸真,去巧返拙。
-
12 # 西廨七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關於題主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早年做加法,晚年做減法。
不是簡單的捨棄,而是理性的融合。是一種“九九歸一”,也可理解為融眾家之長化而成我。
-
13 # 五洲同畫
啟功先生的書法最佳創作期1975到2000年,這是啟功先生狀態最好的時候。啟功先生早年的字,其筆法豐富多彩,圖一是啟功先生1948年的作品,這個時間的作品有米芾的結構和用筆,有章草的筆意在裡面。
啟功先生進入1980以後的作品,筆墨功夫已經到了完美的結合。
啟功先生2003年的作品,下圖中結構和點畫無可挑剔。
其實書法跟武術是相似的,都是由思維和技法透過意志,來進行表現的。啟功先生的早年屬於盛年之際,身體的能力和意志的表現,都能隨心遂意支撐他的書法來展現給世人。當步入老年以後身體能力不足了,難以支撐其意志的達成。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書法有成熟期,有鼎盛期,所以勸世人年輕人早點用功。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不但啟功先生,其他的書家也是如此。吳未淳先生也是這樣的,從字型上就能看出來。早年我去丁文雋(《書法精論》作者)老先生家裡學習,見到老先生雖身體健壯,但抵不過年事已高,用筆的靈活性也遠遠不及當初年輕的時候了。尤其是在寫歐體、柳體、楷書時表現的將更為明顯。
學習書法是沒有捷徑的,初學書法只有不斷的無數次的進行重複的結構和筆畫的練習,才能練得筆法,等練到一定的基礎自然會拓寬視野。
-
14 # 梁園墨客書法
為什麼沒說啟功早年的字筆法更為豐富呢?
這就要從書法的學習過程來說了。
對於一個書法家來說,早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時自己的風格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需要大量的臨帖,在臨帖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瓶頸,這時就需要刻意求變,而求變的過程中就會形成更加豐富的筆法。以前看過好多啟功早年的臨帖,其中包括了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北魏楷書《張猛龍碑》,小楷《靈飛經》等,無不臨摹的惟妙惟肖,而這些字型筆法各不相同,這樣就為其形成豐富的筆法提供了基礎。
而啟功後期的書法,由於筆法趨於成熟,更加程式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了匠氣,其筆畫更加光滑圓潤,從而缺少了早年的靈動多變,這是大多數書法家成熟期的作品共有的特點。
-
15 # 礦化原料
這是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我覺得。
書法家們都是從小習書,臨碑帖無數,經過數十年正統的訓練,也往往到了中老年才能有自己的理解和風格,對過往所習進行總結取捨,進而自成一派。
但在自成一派之前,自然會有各類臨摹的作品出現,風格多變且沒有固定。
以啟功為例,他青年之前就有很好的傳統教育基礎和國學書畫基礎,歷經磨礪,後來把書法與黃金分割點聯絡起來,將字的結構重心重新定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
16 # 素里布衣楊半
寫書法就是寫人生。
少年,青年壯年時期大家都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儘量使生活豐富多彩,充實活躍,人們想要更好的生活,車越高階越好,房子越大越好,錢賺的越多越好,每一個的生活細節都不想錯過,每天忙忙碌碌樂此不疲。
-
17 # EVER一畫
1.先生早年廣泛臨習古代經典法帖,從墨跡上看,對唐人用功較深。
2.成熟後才真正理解書法的本質,這一時期筆法看似豐富卻質感木訥,靈動不足。
3.先生見多識廣後,深入晉人、反覆實踐,仍無法“自為起、自為結”,無法破解晉人高深莫測、兼顧效率與精美的典雅氣息和攝人心魄、精彩絕倫的神采。產生敬畏!
4.不得已只能放棄,重新回到唐人的書寫理念。
5.化繁為簡,以結果為導向,側重字型、章法,提高完整性、可視性。
6.此時先生以“中庸雅緻的形式”功成名就,徹底放棄筆法研究。
7.心存敬畏、深藏遺憾、晚年坦承“我不是書法家”。
先生實事求是、直面真理的求學態度值得敬重。何況,視覺均衡舒適的形式美,不也是美的一種形式?!只可惜,似乎已拋離了書寫的本質。
-
18 # 牧龍氏1
後期形成的啟功體是完全走進書法的死衚衕了。現在很多人在追捧,其實是害人不淺的。筆劃象被閹了的太監,沒勢沒力。不要作怪了。
-
19 # 金領獅王
書法的進步與人生的閱歷息息相關。不同年齡對道與術的參悟深度不同。一般來說,年輕時學習書法都側重於“術”,即書法技巧、筆法、墨法、章法等的研究揣摩,希望用更豐富的“術”來表達自己對書法的理解。但隨著年齡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學習書法,逐漸側重於“道”,即個人風格、審美取向等。所謂大道至簡。書法大家可以用最簡單的“術”來表達更豐富的“道”,這也是與其它藝術的相通之處。比如齊白石晚年的畫風至簡,卻更有味道。
回覆列表
書法體現的更多是性格涵養意境,一個年紀有一個年紀的不同,心境改變了。後期的啟功字法單一沒有早年時的豐富,也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簡單越好,或許這也就是所謂的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