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陳以蔡視界

    1.情緒症狀:在沒有明顯誘因的情況下,患者常常出現與現實情境不相符合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等。這種緊張害怕往往沒有具體而明確的內容和物件,患者內心始終處於這種緊張害怕的體驗中,無法自控。

    2.植物神經症狀:患者發作時表現出頭暈,胸悶,心悸,出汗,顫抖,呼吸急促等症狀。

    3.運動性不安:如患者常感煩躁不安,靜不下心來做任何事等。

    焦慮症可分為急性焦慮(驚恐發作)與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急性焦慮通常來得快去得快,但其焦慮程度較深,患者感到十分痛苦。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就是失控感和瀕死感,這種感受來的十分突然,往往事先沒有預兆,讓人措手不及,會持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患者體驗到巨大的焦慮情緒,極度緊張恐懼,甚至大呼大叫亂奔亂跑。同時出現胸悶,心悸,出汗,發抖等植物神經症狀。

    至於慢性焦慮,患者體驗到的焦慮情緒沒有急性焦慮那麼深刻且明顯,但其對與現實情境的過分都憂和容易引起緊張害怕情緒的痛苦體驗,也常常令患者感到頭疼。

    與普通人的緊張焦慮不同的是,焦慮症患者的焦慮物件和內容不明顯或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發生。而普通人緊張害怕的往往是現實中遇到危險或感到壓力時作出的防禦反應,屬於正常現象。

  • 2 # 話說心情

    焦慮症是心理疾病,是情緒的問題

    焦慮症在根本上是心理疾病,雖然不同程度的患者會伴有不同的生理病症,但核心還是心理的問題。而且焦慮症患者到醫院檢查,往往各類身體指標基本都是正常的,判斷不出身體有什麼特殊問題。

    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物件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及運動性不安。注意區分正常的焦慮情緒,如焦慮嚴重程度與客觀事實或處境明顯不符,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為病理性的焦慮。

    在這段文字介紹中,我們可以提取出焦慮的整個核心問題,就是情緒問題。雖然在提示說注意正常的焦慮情緒與焦慮症的情緒程度作為區別,也就是說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都是情緒的問題。有了這個判斷,我們就可以克服焦慮症。焦慮是情緒的一種,我們弄明白情緒的發生機制,我們就能找到解決焦慮及焦慮症的方法。

    克服焦慮等情緒的方法

    解決情緒的方法,我們可以追溯到《黃帝內經》中,其中記載:“膻中者,喜樂出焉。”意思是告訴我們膻中穴是喜樂等情緒的發生地,我們中國人的古代文字講究言簡意賅,喜樂代表的是喜怒哀樂憂思懼等所有的情緒,也就是說膻中穴是情緒發出的地方。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膻中穴在我們的胸口中央凹下去的地方,這個地方是我們老百姓說的心窩、心口、心門、心頭,意思就是心的窩、心的口、心的門、心的頭,就是在告訴我們膻中穴就是心。這個心是一個穴位,不是心臟的心,不是一個具體的器官。膻中穴是發出情緒的地方,那心也是發出情緒的地方。想通這一層意思後,我們真的可以聯想到很多詞語背後的深意。比如心情我們聽到就知道講的是情緒的問題,也正對應著心發出的情緒,而且情的忄也是代表心的意思,就是在提醒我們情緒與心是緊密相連的。

    心病需要心藥醫,不知道位置,藥往哪裡放都不知道,知道位置,我們開的藥就能放對地方了。

    那藥方是什麼?

    藥方就是《中庸》給出來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當喜怒哀樂等情緒沒有發生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的感覺似乎是很平靜的,我們只需要看著這個地方,去體會它沒有情緒的感覺,認識這種“中”的感覺。

    當喜怒哀樂等情緒發生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感覺就會生起各種感受,可能是上,也可能是下,可能比較快,也可能比較慢……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體會這種感覺的發生,不去助長,也不忘掉它們的發生,就是細心地體會和感受。這就是讓情緒發而皆中節,符合這些情緒發生的本來程度,符合它們應有的機制,也就是“和”的感覺。讓情緒的感受自由自在的發生,與它們和平共處。

    這個藥方與《道德經》所開的藥方也是一樣的:“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妙的感覺就是中的感覺,沒有情緒的發生的感覺;徼的感覺就是和的感覺,各個情緒發生的自由自在,符合情緒本身應有的節度的感覺。

    當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發生的感覺後,還讓這些情緒自由發生,說明我們本身的心胸就完全打開了。做到這一點後,我們再嘗試著說話、做事都為更多的人考慮,那我們的所有情緒包括焦慮甚至焦慮症都不會成為影響我們的生活困擾,這些情緒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任何的影響和傷害。

    結束語

    綜上所述,焦慮的本質是情緒,焦慮症的問題本質還是情緒的問題,我們要善於從根本上來解決情緒問題,我們就能克服焦慮而引起的各種生活、交際等問題。

    克服情緒的問題關鍵是找到內心情緒的發生位置,然後去感覺這個位置的情緒感受,敞開心胸與它們和平共處,讓情緒自由發生,我們在說話、做事的時候再為更多的人考慮,不僅僅包含他人,也一樣包含我們自己在內。

    透過不斷地體驗各種情緒發生的狀況來讓我們慢慢認識到情緒發生的真諦,近而控制住我們的情緒問題,焦慮症的克服也就順手而為了。

  • 3 # 李愚公笑不死你740

    焦慮就是焦躁不安過份憂慮,伴有生理症狀,比如顫抖、失眠、性功能低下等。最好找出導致焦慮的原因,然後消除原因。為了預防再次發生,可以接受身心保健指導

  • 4 # 安米心理小課堂

    在現代社會,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症。焦慮是一種對未知的恐懼情緒(the fear of fear),快節奏的生活很容易引發人們的焦慮,因為瞬息萬變,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更何況在中國這樣快速發展的國家,所有人都在拼命地往前衝,如果你慢下來了,那你註定被淘汰,所以每個人都籠罩在焦慮的陰翳下,鼓足了幹勁兒,期待終有一日可以重見陽光。

    誘發焦慮症的客觀原因各有不同,或遺傳,或性格,或生活上的應激創傷,或無法承受的壓力,而主觀原因只有一個——想太多。其實這也不怪我們,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我們每天都徜徉在資訊的海洋,又是某對明星離婚,又是某位貪官被抓,當我們大腦無法處理這些資訊時,自然會萌生出恐懼情緒。看到離婚率慢慢升高,害怕結婚;看到房價居高不下,害怕談戀愛;看到中國平均工資和物價的對比,害怕花錢;看到絕望的未來,害怕活著……

    患者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認知方式,才能真正根除焦慮。

    改變認知方式,最主要的就是“接受”。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一遇到問題,我們想的不是怎麼解決問題,而是先逃避傷害。比如害怕在公共場合被人嘲笑,於是逃避所有公共場合;害怕被別人綠,於是逃避所有戀情;害怕出車禍,於是從此步行上班。如此一來,害怕的東西越來越來,而逃避的地方越來越少,最終蜷伏於狹小的一隅。

    不再於焦慮症敵對,不再認為它是一種可怕的疾病,而認為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然後在某一天起,再也沒有驚恐發作過。僅僅是因為那天空氣很清新,陽光很充足。

    我知道,這麼聽起來有一絲玄學,但是生活就是這樣,我們畢生所求的金錢、榮耀,一生為其奮鬥,但往往你越在意,它越不會到來,而當努力成為習慣,不再覺得奮鬥是一種負擔,你想要的,都會在不知不覺中送到你面前。

    我們會覺得焦慮,無非是因為現在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離,每天拼了命得奔跑,看不到重點,永遠不會被滿足,慢慢地忽略了當下的自己。焦慮不是主要目的,我們畢其一生,最主要的,就是活著。

    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當下應該做的事,而不是投身於漫無縹緲的未來。

  • 5 # 慎始如終話人生

    許多時候,我們都誤解了焦慮,認為焦慮一定是心理的敵人。事實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焦慮是我們大腦的一種防禦機制,它可以提醒人周邊潛在的危險,是我們對周圍環境作出的恰當的反應。 適當的焦慮能幫助你更客觀地認識處境,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但是如果焦慮過度,那麼作用就適得其反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焦慮是個體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危險或威脅的情境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複雜情緒狀態。焦慮產生於危險不明確而又會來臨時,人們對危險持有警戒態度,並伴隨無助、不安、緊張、憂慮等心理狀態。焦慮是一種常見情緒狀態,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將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於應付的不愉快情緒。一般說,在心理學中通常把有明確物件的不安、擔心和憂慮稱為恐懼,而沒有明確物件的恐懼就是焦慮。也就是說,焦慮是根本找不到目標的恐懼,它表面上比恐懼的程度要淺,但正因為它沒有清晰的物件,沒有明確的方向,才讓人無從下手,從而使人更加惶恐、無措。事實上,它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困擾絲毫不亞於恐懼感。

    當然凡事都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焦慮也是如此,我們將必要的焦慮稱為合理性焦慮。合理性焦慮是危險來臨之前的警笛,它能夠讓我們時刻保持警惕,並主動尋找解決方法。也可增加我們抵抗不良刺激的能力。在略微感到焦慮的情況下,我們的大腦會保持高速運作,注意力更集中,工作也會做得更完善。而過度的焦慮卻又使人衰頹喪志。判斷在什麼情況下,我們的焦慮是不必要的,主要有三個指標:一是焦慮的範圍;二是焦慮的作用;三是焦慮的強度。

    1)焦慮的範圍,是指我此時的焦慮是否合理?並判斷我們的焦慮是否已經超出了威脅所涉及的範圍。有些事情與我們無關,卻讓我們感到憂心忡忡;還有些則是曾經發生過的不幸的事情,造成了心靈的陰影,這都是不必要的焦慮。

    2)焦慮的作用 ,焦慮最開始出現時的作用,是提醒我們為臨近的危險做好準備並積極地採取行動,以此改變事態的發展趨勢。但如果焦慮不受自己的控制,開始肆無忌憚地壯大,達到極致時,它的作用就改變了。它會麻痺我們的感受,讓我們變得無動於衷,甚至一直消極下去。

    3)焦慮的強度,有心理學家將焦慮的程度用遊樂園給人的感受作比喻:遊樂場能引人入勝的原因恰恰在於,在可以控制的情況下,給予少量焦慮的刺激,可使我們享受到焦慮消逝時的歡暢。相反,如果遊樂場的遊戲每分每秒都有生命的威脅,就不會有人願意一試了,因為這會讓人的焦慮感達到極致,沒人會對這種感覺有興趣。

    焦慮的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1、廣泛性焦慮,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通常會將生活中每件事情的嚴重程度過於誇大。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會不斷幻想潛在的危險,並逼迫自己尋找保護自己的方式。他們的內心世界迴圈播放各種可怕事件的特寫鏡頭,這些細節既有真實的,也有想象的。

    2、強迫型焦慮者,顧名思義,他們會無休止的強迫自己去做某件事情,通常會伴隨焦慮、恐懼和緊張的情緒。他們總是覺得最壞的事情即將發生,經常坐立不安、茶飯不思,又缺乏安全感,整天心煩意亂,對外界事物都失去興趣。

    3、創傷性焦慮症,顧名思義,就是指在目睹或遭受重大事故(比如死亡威脅)後,對人的內心造成巨大傷害,從而導致的精神障礙。在外部事件的刺激下,患者會表現出情緒激動、緊張和恐懼,整夜不能入睡,夜夜做噩夢,夢見自己仍在遭受創傷的場景。

    4、社交恐懼也是焦慮症的一種,是一種知覺上的反常現象,當事人往往將本來不具任何威脅性的正常社會交往,誤認為具有可怕的意義。社交恐懼症主要表現是,在社交場合中幾乎不可控制地出現焦慮情緒,並對社交性場景持久地、明顯地害怕和迴避。具體表現為患者害怕在人多的場合出現,一旦發現有人注意到自己,就會表情尷尬、發抖、臉紅、出汗或行為笨拙、手足無措。因此,他們會盡量回避這些場合,不敢在餐館與別人對坐吃飯,害怕與人近距離相處,尤其迴避與別人談話。

    每個人都會焦慮,所有人都可能被焦慮所環繞,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引起焦慮的原因有很多,但其產生規律都是相似的——我們總是逼著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並且毫無樂趣可言。

    對於焦慮的調整關鍵還是自己要有強大的內心。

    莎士比亞說:“事情沒有好壞,全在於你怎麼看。”同樣的困境,對於不同的人,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這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心態。 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傷害一顆強大的心。做內心強大的人,養成理性思考的習慣,培養積極的情緒,能夠有效地阻隔焦慮。

    生活中如何調整自己的焦慮情緒還是有些小妙招的:

    1.一旦覺得疲倦,就在地板上躺下;儘量伸展全身,如果可以的話,一天做兩次。

    2.合上雙眼。約翰遜教授建議你對自己說:“陽光普照大地,藍天一望無際,自然如此平靜——自然天成,我應與宇宙天人合一。”甚至試著禱告默唸。

    3.如果沒地方讓你躺下,坐在椅子上也可以。硬直背的椅子最有易於放鬆。學埃及人那樣直坐在椅子裡,手臂放鬆,手掌朝下,放在腿上。

    4.現在,收緊腳趾,放鬆,收緊腿部肌肉,再放鬆。慢慢從下往上做,放鬆全身的肌肉,一直做到頸椎。再搖一搖你的頭,不斷暗示自己:“放鬆……放鬆……”

    5.以緩慢均勻的呼吸使神經安寧下來。用丹田呼吸,印度瑜伽的理念很有道理:放鬆神經最好的方法是有韻律地呼吸。

    6.想想臉上的皺紋,幻想它被你撫平了。試著放鬆眉間的皺紋,嘴邊的線條。一天自我放鬆兩次,即使不上美容院按摩,也許你心裡的意念也能令皺紋奇蹟般地消失。

    焦慮是一種我們所共有的基本的情緒狀態,也是一種綜合的情緒體驗。就像月有陰晴圓缺一樣,焦慮只是我們情緒中令人感到不太愉快的那一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職或者跳槽時我們應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