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ack老默
-
2 # 泉州正鼎堂
現在哲學,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及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的矛盾是:本體論必須突破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爭鬥對立、認識論必須突破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爭鬥對立。
因為這些爭鬥對立正是當前人類社會一系列尖銳問題背後的思維對立。如果這些對立無法破解,那麼人類社會一系列尖銳問題也難以破解。
-
3 # 韓立木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哲學是人類各族所處時代文化精神的最抽象的理性正規化,從而對社會各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教育人文、自然科學等具有啟示和指導作用。中國目前缺少的不是哲學,而是哲學家。更確切地說,是缺少孕育哲學家的土壤(生存空間)。
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國從事哲學研究的專家學者,無一不是在政治家的指導下進行的。這恰恰是哲學研究的大忌,這樣如何產生真正的哲學家呢?民間從事哲學研究的空間其實一直是被封殺的,沒有任何地位可言,更不可能借此產生收入維持生存。改革開放以來,言論與思想受外部大環境的影響,變得寬鬆了許多,但哲學研究的倒置現象仍然未有根本改變,所以說至今沒有產生有影響力的哲學家。而當代中國是最需要哲學家們的時代,就如同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以來不斷湧現的哲學家,從理論上給歐美乃至人類帶來的現代工業文明。
比如華人最為熟悉的馬克思,他看到了生產者在自由資本的時代,受到資產者不顧及其生存保障的剝削。於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有了共產主義革命和運動。但歷史的發展似乎並不完全符合其哲學理論,如經濟危機並沒有使資本主義加速滅亡等。我們很難否定西方世界沒有受到馬克思的影響並吸收了其有價值的部分,如給予工會足夠的權力,給工人群體有充分保障的生存空間等。如果他能從十九世紀穿越到二十一世紀,很有可能會著手修正自己的哲學理論,因為他確實是有超凡智慧的哲人,雖然我們無法臆測其面對全新的世界作何感想。
總之,人類每個民族每個時代都需要哲學家們的智慧,而不只是照葫蘆畫瓢從舊世紀哲學家理論詞句中找依據。因為人類總是要向未知領域進軍的。
-
4 # 說三追四
哲學從本質上講是人類價值體系的思維科學,也可以說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社會觀念。儘管哲學這個名詞是伴隨現代自然科學而來的,但在人類自從有了認識開始就客觀存在,但由於人類發展處於一個相當長的自然發展階段,很大程度上偏向於對自然的迷信因而對人類自身的價值體系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隨著人類自我實踐,人類生存的人工技能逐步向人工智慧轉變從而產生了科學這一概念,科學本身也是圍繞人類生存運用的工具,因而科學全面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哲學這個名詞,或稱現代哲學,現代哲學既是從古代認識觀念發展而來同時也是現代科學的體現它與自然科相互並存,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它們同屬於人類知識的範疇,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它們科學價值是相等的,只能說哲學是科學中科學,但人類科學價值是有限的(我不同意科學是無止境的),如果說自然科學停止了發展不是因為哲學失去自然科學指導意義而是自然科學本身已達到制限……反之如果自然科學一旦脫離哲學的指導意義那將是人類的最終消失,但我相信這一天不會到來,這也是哲學做為人類自我科學的價值所在……
-
5 # 哲學科學觀察
只能說自然科學越來越不需要哲學的指導了!l
從理論上來說,哲學可以為一切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和方法論→但如果認為:今天的自然科學家還離不開哲學→如果還這樣認為,那就是老舊觀點了!
→隨著自然科學的縱深發展,自然科學越來越把哲學拋在腦後了。
霍金有句名言:"哲學已死!"→這句話是有道理的:A>哲學在黑格爾、休莫、馬克思那個時代就基本成了一個完善的體系,知識體系己基本完成了,自此以後沒有什麼發展和建樹!
→後來的存在主義/虛無主義只是在概念上打轉,或鑽牛角尖!!
B>自然科學的發展,使自然辯證法不斷髮展,在各學科內形成了自已的學科哲學→科學技術哲學。
→當代科學家馬里奧·本格 的《科學技術哲學》一書體系是:形式科學一物理科學一生命科學一社會科學一技術科學。這個科技哲學體系是科學—技術一社會:
1>.形式科學:從邏輯到數學,包括數學、純數學與應用數學、邏輯;
2>.物理科學:從物理學到地球科學,包括經典力學與統計力學、相對論、量子論、化學、大物理學(地球科學與宇宙學);
3.>生命科學:從生物學到心理學,包括分類學、遺傳學、進化論、神經科學、神經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生物學;
4>.社會科學:從人類學到歷史學,包括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
5>技術科學:從工程學到決策論,包括工程技術、生命技術與心理技術、資訊科技、社會技術、一般技術(系統論與決策論)、技術在社會中的作用。
→從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學已基本沒哲學什麼事了。
C>現代哲學家的嘮嘮叨叼,往往被自然科學家不屑一顧→就是有點看不起的意思!
→很多理科生/自然科學家也不會花很多時間去學哲學了!!
→不信,你去問袁隆平,他學沒學哲學?!
→近代及當代的科學家,用最嚴謹的數學方式去研究其它幾乎所學科<含經濟學、社會學都用數學模型>,從而去探索知識的極限,他們比哲學家更敢否定自已,更有思辯思想,從而使科學站得更高。→形式數學、量子物理、空間理論→這些科學之高度己經與哲學無關!→當然,在中國的社科工作者/官員,哲學是必修課,原因:你懂的!
-
6 # 嶽翰濤
哲學就是哲學,自然科學就是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完全是默認了人與自然的天然對立,或者不考慮人的意識與觀察物件之間的關係,只是以感官自然生成的概念,如時間、空間、質量、數(量)等為基本材料,透過不斷的實踐活動,來確定自然界各種現象之間的關係(或規律),數學手段和科學實驗是自然科學的生命,任何具體的自然科學,天然就是唯物論的自發表現,這中間真的沒哲學什麼事兒。是自然科學的發展才奠定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和依據。但是,自然科學發展到今天,尤其是在量子力學領域,人們發現,觀察者與被觀察物件之間不是截然分離的,是相互影響的,觀察者的觀察方式不同,觀察的客觀結果也不盡相同。這時候,以往的主、客觀截然分離的哲學思想顯然不夠用了,需要從本體論角度綜合考慮人與自然同為一體(同為本體存在)的條件下,人的意識活動與本體存在之間的關係。例如,感覺到的東西,在離開感覺之後,還有絕對的客觀意義嗎?時間和空間只是人們生命過程的自我體量,離開了這個過程,時間和空間有絕對的客觀意義嗎?此等問題就是現在基礎自然科學理論和哲學同時遇到的問題,談不上誰比誰高、誰指導誰。
回覆列表
如果放下各學科的矜持身段、利益圈子以及(!)把任何哲學絕對真理化等等,那麼,哲學的寬闊視角和抽象思辯,對所有具體科學都有開拓視域、引導反思的方法論作用。不過,能有此作用的哲學,一定是一直堅持堅持尊重所有科學實證成果的概括出來的產物。這樣的哲學,如一個閱歷豐富、極目遠眺又極具自我批判精神、不墨守成規的智慧老頭。虛但廣遠。比如,為科學提供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各個方面已經總結出來的基本原則。而科學,由於實證性要求,必須真憑實據就事論事,有如拳打一點腳踢一片的青壯年,實而侷促。整體看,各學科優點也同時就是缺點,真正合理的相互關係是,相互借鑑。從抽象概括程度而言,哲學的指導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