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山陽
-
2 # 法度之家
民哲是什麼?是人民的經驗教訓與經力!民哲需要理論支撐!如果科學比如成物質發展的動力,哲學就是維持人類生態與生命健康的尖兵!民哲就是哲學的最前沿!科學發展於集中的高階!而哲學產生於廣闊的大眾的經驗集壘空間!因為人民更貼近生態,生活於自然!所以弱者的生命才最有生態空間重要性的認識與理解!不象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吃喝不愁!冷暖無知!這也佩研究生態與生命學!?愚人牟志法原創!
-
3 # SoulCarib
那天剛看完一篇西方哲學漸漸敗落的原因是走到了高門檻的過分專業化的精英路線,今兒又看到這個問題~
如果說科學排斥民科是因為基礎理論的話,哲學這種人類與生俱來的思考方式也要強加專業與業餘,總感覺有點彆扭,就像心理學,每個人生活環境不一樣,自然產生的問題各種各樣,怎麼可能一個權威說你得什麼病就是什麼病呢?如果這樣毀人的事只會多不會少,甚至因為意見相左利用地位打壓也不無可能。
要我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哲學家,也都是自己的心理學家,很討厭那種莫名其妙就有優越感的人,大家從來都不會急於否定,因為物種多樣性才可以使群落經久不息,哲學參與者多了才會出現一個盛世,哲學學到職業才會扼殺興趣。現在很多精英學者都在自媒體上教學,這才是時代走向。
當然出題人未必說的是這個,我也是藉此發下牢騷,不是針對出題人。
-
4 # 自然之子一一彼岸花
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太陽底下盡是新鮮事。人還是那群人,嘴除了吃飯,就是用來編排的。
非要如題而言。個人以為民哲就是民族的,人民的哲學。看問題要一分為二,解決問題不必這樣嗎。非要人為地製造對立,搞階級區別。
大學的時候讀過一個故事:
一個億萬富翁休假的時候來到一個海灘。看到一個漁夫躺在小船上曬太陽。他很奇怪地問漁夫:“這麼好的天氣,你為什麼不去打漁?”。漁夫看了看富翁反問到:“然後呢?”
富翁回答:然後掙多了錢,就可以買條大船。
漁夫又問:再然後呢?
富翁答到:再然後你就可以請更多的人幫你打漁,賺更多的錢。
漁夫又問:然後呢?
富翁答到:等賺到了更多的錢,然後就可以象我一樣出度渡渡假,散散步,曬曬太陽。
漁夫回答到:我現在不正在曬太陽嗎?
故事肯定是有心人編的,寓意很豐富。漁夫若有此境界也不會去打漁了。編編小哲理寓言自可哄得一群人了。
大學的時候我猛然一驚,漁夫說的太對了。
今天在我心裡己經沒有了這個問題。
不知比民哲高的“科哲”該怎麼看這個寓言?請賜教。
-
5 # 木子哲學
不符合學術研究規範,缺乏基礎知識的,而又對哲學類問題有興趣琢磨,但所提說法在學術上又很不靠譜的,被蔑稱為民哲。
-
6 # 何處是家鄉
真正的哲學就應該是民哲,或者說,真正的哲學探問必須去除了官方的意識形態要求的,獨立思考和獨立探尋才對。任何因為官方資助,就必須按照一定預設的思路的研究和思考,永遠只能遊離於哲學或科學的最邊沿。這是哲學和科學的基本途徑。任何頭銜都只是對他過去成績的肯定,都不代表他依然處於最前沿。絕大多數人,一生也難有一次突破性進展,偶爾的成功,往往就是他的人生巔峰了。頭銜正是對他過去的肯定,從來不代表他未來還能夠配得上頭頂的光環。
回覆列表
哈哈,“民哲”這個詞有點嘲諷的味道吧。是自我嘲諷那很好,如果不是,也許會有些許的遺憾吧。民哲,指沒有受過系統的哲學學課的學習與訓練,又喜歡思考和發表一些有關哲學方面的看法言論的民間哲學愛好者吧。中華民族是個愛講大道理的民族,起碼明清以來是這樣,“民哲”隨處可見,這不奇怪,國民性的某種嗜好,也正常,不必過於介意。
哲學,本質上說都圍繞著如何做人展開的,不論它的展開方式是純思辨性的,還是追求“知行合一”的信仰式的,不論它是感性直覺先行,還是理性分析為據,哲學都是人類自身的意識建構,沒有人,也就無所謂哲學存在了。大哲學家康德當年立下的三大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能做什麼”“我能期待什麼”,是對哲學存在價值的適當總結與勾勒,所有專業的和非專業的哲思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迴應。在這一點上講,哲學的思想、品鑑與言說,乃是全民之權利。
但是,當然,哲學成為學問之後,畢竟帶有專業專門性,這又是需要客觀承認的。有些人的思想周密精嚴,有些人則漏洞百出,要者皆人為性的表現。民哲的水平如何,某種意義上看,也是國民思想水平的折射,是有關注的意義。鄙人的專業不是哲學,所以也是民哲一名,愛好哲學三十年,讀書思想是我一大樂趣。所以這個話題,權當先是自省,同時也與同好分享吧。
我們在讀哲學文字時,一般情況下都比較容易分出作者是專業還是非專業的背景。兩者的語言形態、邏輯理路、論證過程,均有較多層面的差別。我以為,以時下的網路非專業哲學愛好者的表現為例,比較容易出現的“短板”有:
一、觀點與證據的組織不嚴密,跳躍、缺失、錯位隨處可見,扭曲單薄,立不起來,幾成通病。民哲一般都比較簡單,一個命題以為自有所得,雀躍而起,以為前賢皆廢,獨吾光明,單刀直入,迫不及待。殊不知,往往對物件的概念還沒完全掌握,縱向橫向的關係還未搞清,就開始“吹”了。這一點的確很業餘,很單純。而究其原因,是我們從諸子百家時代開始,就流傳下來的文章思維,常有“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邏輯缺陷而不自覺,把寫雜文、寫感想的文人手法,過多地應用到哲學思考當中去,從而顧此失彼。中國思想的嚴謹度,向來是一個問題,民哲很容易繼承了老祖宗這種單向思維,直覺先導,這是我們“講大道理”這麼容易的一個病灶。
二、不懂中外古今哲學之變。這裡的例子很多,例如民哲們大多不能理解為什麼說中國傳統思想與西方哲學傳統有著本質的差別,不能理解為什麼認為嚴格意義上講Philosophy這門學科只能是“西方的”,不能隨便把中西方思想命題加以直接的簡單的比較。同樣地,為什麼說Ontology翻譯成“本體論”是對西方哲學的誤解,為什麼中文學界會對這個詞的翻譯有曠日持久的至今仍未有完全一致共識的爭論,相當不理解,以為是咬文嚼字,飣餖蔬盤,炫耀學問的文人毛病。同時,民哲們也很難能理解,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為啥就不再圍繞著“存在”(bing)立論,玩些什麼語言哲學、邏輯哲學、科學哲學、後現代哲學,他們會茫然“這還能叫哲學嗎?”。
之所以如此,其中一個主因是九十年代之後,國內哲學界已經不再用八十年代那套“啟蒙話語”,而是學習跟從西方同一時空下的國際哲學主流來操持哲學這項事情,專業化、精細化特徵日漸明顯,獨特的概念、非形而上的詞彙、介於哲學與文學、數學之間的概念遊走,非哲學背景的人,很快就聽不懂了。其實這也意味著,哲學不再是“大眾事業”,不再“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哲學不再讓自己繼續承擔時代社會革命思想策源地的角色與責任,這樣一來,民哲們就再無機會登堂共坐,論道安神了。
二、對哲學之為哲學的本質把握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方法論上出了問題,邏輯思維不健全,不敏感。更深層面看,中國民哲對“語言”的定位、特性和形態就一直是懵懂的,往往不知道語言內呈出的“可信”“可靠”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哲學實際上都是寄生於語言的運作,這點認知上的不足,不要說民哲,連不少只研究中國學問、沒有多少深入的西方哲學訓練的學術界人士,都存在。我以為,這一項弱點是哲學思維不能正確開啟的致命制約!哲學方法論上的訓練,本質上就是語言的訓練(注意,這裡說的不能等同於語文課上說的“寫作訓練”,兩回事):我們是憑藉語言構建出自我、世界和萬有圖景,我們的精神世界實質上就是“語言的”,包括邏輯與數學,都是一套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哲學,也可以說就沒有我們這樣的“人”了!這一點,民哲們鮮有領悟,這樣,對哲學之為哲學的特徵就很難躍上一個大的臺階,站到專業哲學的門檻上了。
三、觀念陳舊,學養不足。客觀地說一句,中國當代的民哲,以四十歲至七十歲這一年齡段為多,這部分人大多得益於新中國早期的政治運動才有了哲學興趣的鍛鍊,才覺得哲學對自己有作用。還有文革後到九十年代,十九世紀式的啟蒙理性、國學復興熱等,這幾股因素,成為中國民哲們的最主要精神背景。這幾者都存在較明顯的感性多、理性少,紮根淺,胡椒麵等缺陷。延續擴充套件開來,大多數民哲就出現因過淺過表面,而焦點模糊或對物件理解錯誤,過分相信自己所得,不知思考方式陳舊不全,所汲取的材料主體往往有顯過時和業餘。例如九十年代及之前國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材料,例如帶通俗性的國學讀物等等。本來,民哲不懂外語,不能直接讀原文以及相關外文研究材料,就已經註定了業餘將始終是業餘了,再加上這些制約,出來的東西,品質就可想而知了。
西哲如此,中國傳統思想方面也不見得好。能讀原文和古注,有訓詁、名物、考證、文獻等方面的基礎功夫,民哲中有多少個?
當然,哲學的確可以業餘的,也很好玩。定位好自己就成了。
但是如果按照問主的提問“如何走出民哲,走向真正的哲學之路”,那就得講究了。我的想法是:
一、你還是要往學術的尺度上靠。哲學命題的真偽判斷,邏輯是第一大關口,這一關你必須得過好,否則一切無從談起。說話表述都不健全,光有啟發,而立論不實,行之不遠。還有就是,當今哲學系從本科到碩士研究生的課程,你要設辦法即便自學都好,都要認認真真的過一遍,基礎要打牢。否則,哲學界的很多現象你無法面對。再者,跟哲學有關的一些知識,你要具備,例如語言學、宗教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等等,如果是中國傳統思想方面的,還要加上古漢語,以訓詁學為重點,此外文獻考證,你要下死功夫把它攻下來,某些地方你還得成為半個甚至大半個專家。同時,最最最重要的,你的外語關必需得過,有能力直接讀原文。
二、摸清哲學發展的脈絡。西方哲學幾個大時期的特徵和思想主題問題,主要貢獻以及社會土壤,你要很清楚很熟悉。從古希臘到羅馬,從哲思到宗教,從近代理性啟蒙到現代的“脫魅”,為什麼會如此,內在邏輯如何演變,道理在哪裡,問題在哪裡,你要理解準確,心中透徹。中國也同樣,為什麼先秦諸子會變成兩漢經學,為何魏晉南北朝儒學衰落,佛道興盛的意義與正反表現,唐末以還的新儒家,至現代的西化與中用之爭的本相,馬哲為何在中國勝利,社會主義國家內馬哲發展的得與失,等等。
三、改變閱讀習慣。你的“主食”就不能再是那些通俗普及的讀物了,要讀專著。例如,要攻克兩三本最經典的原著,裡面的結構、命題和材料,象熟悉你自己行為一樣熟悉它,包括了它們的傳播史也要相當熟悉。同時,還要做到能夠圍繞著一個問題,努力蒐集閱讀一批一流的研究,夯實自己的基礎。要留意大師們的治學方法,讀一讀他們是如何治學的經驗。努力尋找學術圈中人,進行交流,觀察品味他們的迴應與你的思想之間的異同,特別要注意差異的地方,這往往才是關鍵所在。同時,訂幾本哲學雜誌也是需要的。我們不要指望自己是維特根斯坦,對前人思想一概不理,憑一己之思,成為曠世大哲,人類也只出了一個維特根斯坦吧。
四、保持愛哲學的初心。哲學的本質就是對人的本質的思想和言說,這也註定是它跟宗教、美學、藝術、心理是許多共通之處的。保持初心就是不要忘記哲學是為了什麼,你如果不是為了進入學術圈,那你就要始終保持自我的思想與行動之間的高度契合,讓哲學成為你精神世界的支柱,讓你看透徹,行而快哉,做人的清晰度、通透度、深度和廣度,遠比其他人要高。如此,你就不枉與哲學相愛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