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王子愛上狐狸
-
2 # 幼童教育分享
讓孩子一直哭,其實是放任他釋放自己的情緒。做為家長,我們沒有不讓孩子表達情感的權力。孩子本質是獨立的個體,是平等的人,我們應允許他哭。但做為有經驗的成人(我們都經歷過童年,而孩子正處於童年),重要的不是阻止孩子哭,而是引導他們如何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比如我對自己的孩子會教他用數數的方法,用漢語從一數到三十,再用英語數一遍,慢慢地數。非常簡單的方法,卻能轉移孩子的關注點,從不開心的事物到心態平緩。在孩子不哭的時候與他講解道理或讓孩子做什麼事情,會更容易讓其接受。這好比人不可能哭著學好習,哭著做好工作,哭著開好車一樣。哭的時候無論孩子還是成人,都只受情緒支配,而不再理智。因此,如何快速從哭中恢復到正常心態,才是家長要教孩子學到的。
-
3 # 慕珂育兒
“寶貝,不哭啊”
“別哭了”
“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這樣的話,大家是不是經常聽到?
在面對孩子哭這方面,我們中國家長似乎特別不能接受,似乎孩子一哭,世界就要塌下了來一樣。但是,孩子明明狠難受了,還不讓孩子哭出來,硬憋著,這是育兒當中的大忌。
敲重點啊:第一、孩子哭時一定要不阻止,要讓他把內心的情緒垃圾給宣洩出來。第二、父母一定不要讓孩子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當中。
先說第1點:孩子哭時一定要不阻止,要讓他把內心的情緒垃圾給宣洩出來。
我們來看看孩子大腦的相關知識,就會明白,阻止孩子哭,是非常不利於孩子大腦發育的。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博士(Daniel J.Siegel,M.D.),把人的大腦想象成一座複式的房子,分為樓上大腦和樓下大腦。
樓下是基礎建設,也就是杏仁核所處的區域。這部分體現的是大腦原始功能的一部分。比如負責呼吸、眨眼等基本功能,還有一先天的本能反應,比如憤怒和恐懼的情緒,以及遇到危險的時候,是選擇戰鬥、逃跑還是僵持等等。
樓上是高階建築,重要的前額葉就位於這裡。它與我們的思考、判斷、想象力、計劃性、同理心和道德品格相關。前額葉負責控制情緒,產生深入思考和判斷能力。樓上大腦要在25-30歲才能發育完善,這也是為什麼有“三十而立”的說法。而樓下大腦卻是一出生,就發育得相當完善了。所以 ,幾歲的孩子,樓上大腦遠未發育成熟,根本不可能學會控制情緒。一傷心難過,啟動的就是原始本能的樓下大腦,最常見方式,就是大哭打鬧。但是,很多父母卻在這個時候告訴孩子”不要哭“,有的還威脅”再哭就不要你了“。這不僅為難孩子,而且會阻礙孩子的大腦發育。打個比喻,當孩子感到生氣、憤怒和恐懼時,就相當於一樓裡塞滿了垃圾,而且阻斷了通往樓上大腦的資訊通道,根本無法思考判斷,更別說控制情緒了。那怎麼做呢?一方面,父母要允許孩子哭,也就是讓孩子把一樓打掃乾淨,讓他把垃圾情緒宣洩出來。
另一方面,接納孩子的情緒,說出孩子感受,告訴他:”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媽媽知道你很疼“等。當孩子清理完情緒,又得到父母的理解時,孩子樓上大腦才有可能工作,才有可能慢慢調整好情緒。但是,很多父母完全不會幫孩子打掃垃圾,反而會用諸如批評、懲罰、指責的方式,比如說:“有什麼好哭的?自己犯了錯誤還哭?“這樣的方式讓孩子雪上加霜。
所以,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讓孩子別哭,這樣的做法是極為不當的。
父母瞭解孩子大腦發育,至關重要。
第二,父母一定不要讓孩子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當中。
有很多父母覺得”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所以制定很多條條框框來著捆住孩子。
比如說回家必須先寫作業;必須幾點起床;今天我覺得很冷,你必須多穿件衣服;必須每天吃一個雞蛋,不然營養不良,必須……
其實這些所謂的“規矩”有很多根本就不是“必須”,但很多家長就是如此痴迷於這些“規矩”中。即使孩子不高興,哭著鬧著,也必須要按家長的意願來進行。
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講到:心理學研究已證實,長期不快樂和壓抑,會導致一些原本天賦很好的孩子越來越笨,在糟糕的情緒下,我們的思維也更抑鬱。
情緒宛如篩子,好情緒之篩疏密有致平穩均勻,既能濾去雜質,又能儲存有用的東西;壞情緒之篩則疏密不當,橫豎不勻,該篩掉的沒篩掉,該儲存的沒儲存。由於情緒不同,最後在心理上剩下的東西就不一樣。”
有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處處都要女兒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六年級的時候,媽媽不顧孩子的感受,強制把她轉到國際學校,結果孩子到那裡沒有朋友,學習壓力也大,性Grand SantaFe來孤僻。孩子13歲了,穿什麼衣服,都是由媽媽來決定,自己沒有絲毫的自主權。
長期的壓抑和壓力,讓這個孩子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在接觸很多抑鬱症孩子的家庭中,我發現有個現象很普遍,那就是大多數家長要麼有強大控制慾, 暴要麼脾氣暴躁。他們無視孩子的情緒狀況,只會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即使孩子患有抑鬱症,有的家長都只會去想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
做父母是一項專業的技術活,不是生來就會,真心需要去學習!
你成長了,你的孩子就幸福了。
回覆列表
哭和笑一樣,都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記得以前看過一部電影《哭比笑好》,那時候理解得比較片面,後來再看,才知其中深意。
笑很容易,要卸下防衛哭一場卻很難。真性情的人,往往都是在背後悄悄哭泣。
我認為孩子和成年人一樣,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情緒也需要宣洩。允許孩子哭泣,就應該像吃飯喝水一樣平常。至少,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理念:哭出來,有時候並不是壞事。誰都有情緒低落需要排解的時候,孩子也需要。
所以,家長應該給孩子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無論哭與笑,都不該籠統地去定義,去制止或干涉。給孩子一個舒緩的方式,比你硬生生哄他笑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