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一下童年,你有偷拿過別人的東西嗎?
其實每個孩子都曾經有“偷”別人東西的經歷,那麼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本篇先從幼兒時期說起。幼兒偷拿東西的行為,在我們看來“偷竊”這樣的詞語是被成人新增上的,我們以“拿東西”來替代。因為幼兒期的孩子心理發育的成熟度還很低,他們的行為多數不具有主觀性,幼兒拿東西的原因相對兒童期的孩子也簡單很多,幼兒期的孩子拿東西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1、物權觀不成熟
年幼的孩子暫時還弄不清楚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在他的觀念裡,只要他喜歡的就是他的。
因為在孩子還沒有具備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時,通常孩子小手一指,媽媽就會把玩具拿來;一哭鬧,爸爸就會把想要的東西給他。所以在孩子的心裡,世界就是一個大同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按需索取,不分你我的。
2、父母放縱孩子,不建立是非標準
很多家長把孩子的要求當成聖旨,不論孩子要什麼都予以滿足,導致他心中沒有是非標準,想得到什麼就會毫無顧忌的拿。
這類家長往往會默許孩子把公共財物帶回家(如幼兒園的玩具),甚至認為孩子的這種表現是聰明的行為。也有的家長認為這是無足掛齒的小事,但是孩子的不良觀念和行為就是從這些細小的事情中慢慢形成的。
幼小孩子的拿東西行為不加以重視就會發展成後期的有意識的偷竊,須防微杜漸。
3、譁眾取寵,缺乏關注
有的孩子拿別人的東西並不是因為自己真正喜歡或者需要,而是想透過這種行為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關注。這類孩子在父母無暇顧及其生活和情感的家庭常見(如父母工作忙、離異等家庭)。
孩子內心會產生失落感,認為父母不注意自己、不關心自己,於是就透過偷拿別人的東西引起父母的關注。這和家長常說的“多動、多動症”孩子的主要成因有類似的家庭環境,所以創造和諧的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回憶一下童年,你有偷拿過別人的東西嗎?
其實每個孩子都曾經有“偷”別人東西的經歷,那麼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本篇先從幼兒時期說起。幼兒偷拿東西的行為,在我們看來“偷竊”這樣的詞語是被成人新增上的,我們以“拿東西”來替代。因為幼兒期的孩子心理發育的成熟度還很低,他們的行為多數不具有主觀性,幼兒拿東西的原因相對兒童期的孩子也簡單很多,幼兒期的孩子拿東西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1、物權觀不成熟
年幼的孩子暫時還弄不清楚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在他的觀念裡,只要他喜歡的就是他的。
因為在孩子還沒有具備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時,通常孩子小手一指,媽媽就會把玩具拿來;一哭鬧,爸爸就會把想要的東西給他。所以在孩子的心裡,世界就是一個大同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按需索取,不分你我的。
2、父母放縱孩子,不建立是非標準
很多家長把孩子的要求當成聖旨,不論孩子要什麼都予以滿足,導致他心中沒有是非標準,想得到什麼就會毫無顧忌的拿。
這類家長往往會默許孩子把公共財物帶回家(如幼兒園的玩具),甚至認為孩子的這種表現是聰明的行為。也有的家長認為這是無足掛齒的小事,但是孩子的不良觀念和行為就是從這些細小的事情中慢慢形成的。
幼小孩子的拿東西行為不加以重視就會發展成後期的有意識的偷竊,須防微杜漸。
3、譁眾取寵,缺乏關注
有的孩子拿別人的東西並不是因為自己真正喜歡或者需要,而是想透過這種行為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關注。這類孩子在父母無暇顧及其生活和情感的家庭常見(如父母工作忙、離異等家庭)。
孩子內心會產生失落感,認為父母不注意自己、不關心自己,於是就透過偷拿別人的東西引起父母的關注。這和家長常說的“多動、多動症”孩子的主要成因有類似的家庭環境,所以創造和諧的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