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珂育兒
-
2 # 喜205409161
"小孩是自由教育好還是嚴厲教育好"?這個問題是很多家長父母容易混淆也很難把握或拿捏的"戒尺",由於小孩子的"啟蒙教育"是父母的言行,從"模仿行為能力"開始執行,而且小孩子的最大特點是"自由自在",激情四射。因此,父母如果過份地限制與壓抑,孩子的個性情緒得不到"適放",孩子的言行極端"受挫",孩子的天賦慾念機械"成人化",失去應有的"自由",給予孩子欠債的"嚴厲苛刻"是必走向相反的"歷程"。
孩子在"漸入佳境""成長育人"的過程中,難免會言行不一,行為失控,甚至犯錯"出軌"等等。這樣"界線不明",是非不清,立場觀點混亂,"好壞對錯"任意施展的"原則性教育",父母的態度應該是"黑白分明",思路清晰,"嚴格遵守","嚴厲教育"。不能去"自由化"發展,沒有原則"惡意中傷"地去教育孩子。
-
3 # 蘇氏推拿007
關於孩子教育問題:不管用什麼方法教育,得爭對孩子的性格來制度方案來教育,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外向,孩子本身是善良的,隨著年齡大了,環境會發生很大變化,只有用正確方式教育孩子,不能用打罵了,我個人認為多學習國外的教育方式挺好的。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遇上事自己能解決問題。華人太溺愛孩子了。小孩從小鍛鍊一下挺好的,長大了有本事。大人跟著舍心多了。
-
4 # 芯媽心語
每個家長都糾結這個問題。
總是會擔心,我是不是把孩子管得太緊了,約束的太多了,
遵從孩子的天性自由成長是不是更好呢?
天下沒有絕對的自由我以前以為自由教育就是不約束孩子的行為,“人之初,性本善”是不是?
讓孩子自由的生長,最大可能的釋放孩子的天性。
直到孩子“天性的”懶惰,“天然的”索取而不付出,“本能的”要挾大人。
我就知道了,這不是自由教育,這是放任放縱。
其實,人之初,應當是無善無惡的生命,取善還是取惡,看後天的家庭教育。
嚴厲的背後,禁閉著一個怯懦的生命鄰居小欣的爸爸是個轉業的退役軍官。對孩子的管理極盡嚴厲。
小欣的哥哥很頑皮,從小學到中學時不時的老師告狀家長約見,
小欣媽媽頭疼的要命,小欣的爸爸對孩子這種違反規定的行為直接進行體罰。
小欣說,他爸爸絕對不說教,直接用皮帶抽的那種。
小欣哥哥後來長大了,但是在他父親面前,他始終感覺自己就是一個罪犯。
縮手縮腳,唯恐出錯。
內心的緊張和畏懼,一直伴隨著他。
遵從自然規律,言傳身教、潤物無聲最有效。順應孩子的身體發展規律,適時適度的用大人的行為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情,
做應當做的事情。
鴨子媽媽都知道啥時間該交給小鴨子學習游泳,
過馬路的時候小鴨子都會知道緊跟著前面一隻小鴨子,排成一長串迅速跑過去。
所有的孩子都會有一個重要的特性,
那就是他會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人有十分高的相似度,
不僅僅是長相。更多的是性情、品質、愛好,甚至個性。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孩子的家庭環境,就是孩子可能受到的教育因素。
所以,從這個觀點上來說,孩子的父母或者直接撫養人,
他們的樣子決定了孩子可能接受到的教育的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 葉落臨秋
孩子的教育一向是長期困擾家長的一個難題,很多家長朋友們不知道小孩子是自由教育好還是嚴厲教育好,管鬆了吧,怕孩子往壞的方向發展;管緊了吧,又怕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對身心健康成長不好。
在葉落看來,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可一昧的進行到底,因為不管做什麼事,如果只用一種思維,那麼最終的結果想必都不會太好,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無論是自由教育還是嚴厲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優缺點,作為家長應該合併兩者間的優點,摒棄其中的缺點,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這才是完美的教育方式。
我們先來看看自由教育與嚴厲教育的機率:
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是由亞里士多德總結的古希臘教育傳統。它是指對自由公民所施行的,強調透過自由技藝的學習進行非功利的思辯和求知,從而免除無知愚昧,獲得各種能力全面完美的發展,以及身心和諧自由狀態的教育。
嚴厲教育:所謂嚴厲教育就是一種態度,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採取更加謹慎而且步步引導,不鬆懈的方式去進行教育。這不是一種方式,而是一種態度。對孩子的教育全權負責的一種態度。並不是說棍棒底下出狀元的那種“殘酷”式體罰或者精神壓迫為主的教育。
那麼什麼時候該用自由教育?什麼時候該用嚴厲教育?兩者應該把握的尺度又是多少呢?
首先,自由教育應該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孩子喜歡什麼東西或者想去什麼地方玩,作為家長的應該可以適當的滿足一些,但不能全部答應,否則就會讓孩子養成一種有求必應的心理,這其中的尺度,家長要自行體會,畢竟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另外,自由教育還表示一切按照孩子的興趣來,例如報課外班,要看孩子對什麼比較喜歡,而不是家長強行讓他們去學。自由教育還有很多,這裡只舉兩個例子。
另一個嚴厲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當孩子有不良的習慣以及行為時,家長要及時制止,例如青春期的孩子都喜歡去上網或者抽菸或者一些有關自身道德問題等,家長要明白,這些行為是完全不對的,從根本上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屬於原則性錯誤。這時候,家長必須要站出來反對,如果孩子還是不聽勸阻,家長可以採取一些硬性手段,進行嚴厲教育,用行動告訴孩子們這些壞毛病必須立刻改掉。這裡的尺度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可以罵或者思想教育,但切不可使用暴力手段。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遇到的問題還有很多,家長朋友們要針對問題來合理引導,總之不能一昧的使用自由或者嚴厲教育,一張一弛才是正道。
-
6 # 我是杜佩玉
學生的家庭教育,基本上還是以道德教育為主,知識學習方面,因人而異,方法沒有固定。
我們如果嚴格的選擇,自由教育還是嚴厲教育?哪一種更為優秀的話,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標準答案。
套用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這個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孩子,家庭教育因此而變的繁雜而不同。
因此在任何時候,我們還是需要針對自己的家庭特點,選擇家庭教育的方式,嚴厲?自由?因人而異,一個父母整天懶散悠閒,想讓他嚴厲也嚴厲不起來。
當然,在對於學生的培養,對於孩子在家庭的培養,道德方面必須嚴厲,因為這關涉到一個人,在長達幾十年的人生中的立身之本。人是社會的產物,所作所為必須遵守法律和道德,這是無法更改的。
學習方式,從小的思維方式,綜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有關,這一方面思維發散式的教育更為迫切一些,所以對於知識的學習,自由一些,對於孩子成長的範圍更寬泛一些,才是更適合孩子的。
因此對於教育來講,道德方面從嚴,其他方面隨意。
-
7 #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我們可以想象下在自由教育和嚴厲教育下的家庭,我們常常感受到什麼?
自由教育下的家庭,我們常看到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分自由,管教不足或者無能為力乾脆不管,採取到方式偏放任、散養。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給到了非常充分的自由和選擇的空間。好的一面或許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有部分的孩子會因此自學成才,因為沒有人在旁邊指指點點,孩子反而發揮了他的自主權。但是不好的一面是,這樣家庭的孩子規則感和界限感會比其他孩子差,同時過度的自由還會成為溺愛和以自我為中心的產物。
嚴厲教育的家庭呢,我們常常會聽到父母非常嚴厲的管教孩子,要求孩子做什麼和不做什麼,同時也期待孩子按照他們的規則方式成長、學習、生活。這樣的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規則感很強,也會比較有條理,也有因此成才的,比如虎媽的教育。但當父母嚴厲過度時,孩子很容易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也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如果未來孩子可以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那麼親子關係還有緩和的餘地,但實際上我們往往看到很多案例是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親子關係就變得越來越糟糕,成年後相互埋怨的狀態非常普遍。
我認為自由和嚴厲之間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有限的自由裡給出明確的規則。讓孩子清楚的知道在什麼範圍內可以自由發揮,但是邊界線很明確。這樣孩子既可以充分發展自己的天性也不會成為一個熊孩子。父母一定會問這樣的界限如何把握,我建議父母要學習孩子的成長知識,比如兒童思維的發展、心理、行為的發展,這些基本常識要有。當孩子長到這個年歲裡,大概知道孩子有什麼樣的發育發展規則,才不會過度限制孩子或者制定一些孩子都達不到的規則,導致形同虛設。
比如要求3歲的孩子安靜的坐著聽課30分鐘,父母認為孩子如果沒有做到,孩子就是好動、不愛學習。顯然這樣的規則沒有任何意義,對孩子也是不公平的。3歲的孩子注意力非常短,可以把學習時間縮短為10分鐘以內,並且用遊戲等靈活的方式和孩子做互動。這讓孩子在課堂上既能享受到自由的狀態,又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完了一節課。
所以,無論給孩子自由,還是給孩子規則都要符合孩子的這年齡段的發展規律,而不是隨著自己的性子或者看別人怎麼養我們就怎麼樣的隨性態度。
-
8 # 夢田的稻草人
我是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就您的這個提問,我給您的建議是:
1. 順應兒童發展的客觀規律,瞭解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孩子需要培養和關注的重點。學習兒童的敏感期,每個孩子都是吸收性心智,按照內在的需要發展的,瞭解孩子是在探索和遊戲中學習,不錯怪、不限制、不阻礙、不破壞。
2. 給孩子充足的愛和自由,但是規則下的自由。規則有三條:不傷害自己、不妨礙他人、不破壞環境。
除此之外,允許和接納孩子的探索行為,孩子內在秩序會讓孩子自動朝著好的方面發展。
3.嚴厲是父母的標準嚴格,但是態度要和善和善而堅定,是父母的最好態度。過於和善,會縱容孩子,讓孩子缺少規矩。過於嚴厲,會讓孩子壓抑,或養成完美性格。每種不良態度的反面都會讓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大嚐到苦果。
-
9 # 達達學院
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生物,是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的高階生物。面對人的主觀能動性,只借助單一的標準去教育孩子,是很難達到期望的教育結果的。嚴格要求與自由發展應該是相對的,是辯證的關係,不能只是偏重或者單純依靠某一方面。
涉及是非曲直、對與錯的客觀事情要做到嚴格要求。例如,小偷偷東西是不對的,釣魚島是中國的等這樣的客觀事情必須要做到嚴格要求。因為這些事情涉及到是非曲直,一定要讓孩子從小把這些常識牢記心中,一旦教育出現偏差是很容易犯錯甚至違法的。此外,教育孩子從小最重要的是養成各種行為習慣,習慣的養成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嚴格要求,堅持原則。
教育孩子是需要自由發展的,但是這個自由發展是相對的,必須是在正確的方向與範圍內的自由。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對於一些事情還沒有評判好與壞的標準,所以很多事情必須要在引導下進行自由發展。例如孩子世界觀與價值觀的樹立,很多觀念都是自由的,但是大前提卻必須要在正確的方向上。還有比如想象力、創造力等著這些事情,也必須要自由發展。
堅持原則,堅持原則,堅持原則。對孩子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父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該嚴格的時候就必須嚴格,該自由的時候就要放開手讓孩子自己來。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的一點是:勿要自己制定了原則,但在施行的過程中擔心對孩子太嚴格傷害了孩子,或者是對孩子太自由怕收不回來,有這樣的顧慮而半途而廢。如果這樣的話,教育的負面影響會更大。所以,作為家長要做到“鬆緊自如”,助力孩子的成長!
-
10 # 周麗瑗親密關係學
我在實際的諮詢當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家長,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吃夠了苦,也意識到曾經父母對自己有條件的愛造成的傷害,於是他們就過度補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再加上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孕育,於是他們就給了孩子所謂“無條件的愛”,但是現在已是青春期甚至成人早期的孩子,卻症狀百出。
最大的問題是,做什麼事兒都不能堅持下去,沒有辦法用自己的意志力去自始至終完成一件事。可以想見這樣的父母,是把溺愛理解成無條件的愛了。也有很多的家長會困惑,國內的競爭太激烈,對孩子身心的催殘都很嚴重,不願意讓孩子參加高考,但似乎又有所遺憾。
我想,真正讓父母擔心的是“如何不讓孩子努力過度和不能讓孩子不夠努力”之間的平衡。不管是孩子要不要參加高考,還是要不要堅持做一件事,其實本質都是要鍛鍊孩子在經歷考驗的過程中所培養起來的堅毅的品格。帶著這樣堅持做事的習性,就像是給這個孩子打下人格的基礎,長大後他知道自己不爭取不努力就得不到回報,這種韌勁已經是血液裡的習慣,不輕易放棄,才在成年後有機會定義自己的成功。沒有這個基礎,就只能混日子,終其一生也從未觸碰過自己的潛能。
但是這個讓孩子培養堅毅品格的度在哪裡?
去年熱播的一部日劇,DR倫太郎。裡面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他對著身患抑鬱症的患者說: 請你放棄努力吧。而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令抑鬱症患者起死回生。大家都知道,抑鬱症得病的原因是因為達不到預期的理想中的自己而產生的一種自我攻擊。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一種:“你不夠好,你不夠努力”的環境當中,久而久之他就會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達不到別人的要求,從而產生人生的無意義感。
所以,過度苛責的要求,而不給任何愛和接納的環境,才是導致一個人因為努力過度而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其實我一直覺得在傳統的中國家庭當中,嚴父和慈母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當然嚴母慈父也可以,關鍵是在家庭中這兩個角色都要有。對於孩子來說,規矩很重要,而愛和接納同樣重要。但環顧我們的成長史,很多人的問題就在於父母兩個人要不過分的“嚴”,那份對孩子情感上的“慈”很少或者乾脆看不見;要不就是過分的寵溺,讓孩子沒有規矩,長大後在社會上吃虧。
父母要能準確地判斷孩子的心理需求,認可孩子需要愛、限制和自由,以實現他們的全部潛力。在孩子培養堅毅品格的過程中,給他足夠的培伴。這個資訊就是在傳達:你看,我也很努力,你也要努力,但如果你堅持不住了,爸爸媽媽也能接住你。
所以更為重要的是,父母在教育過程中,要以身作則。先自問一下,你自己的生活目標是什麼,你是否有激情和毅力去實現目標。然後再問下自己,你的教育方式是否能鼓勵你的孩子去效仿你。
愛和管教,真的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回覆列表
當然不應該。
父母用打罵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其實是自己無能的表現。
因為不知道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而自己內心的情緒又到達了頂點,於是,透過打罵孩子的方式,來宣洩自己內心的不快和無力感。
還有呢,就是我們深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的影響。
這句話本身是沒有錯的,但關鍵在於父母怎麼理解,特別是針對於兒童,父母的解讀就尤為重要。
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講到,很多家長錯把“規矩”理解為瑣碎的管制,把“方圓”理解為服從,這種淺薄的理解只能產生一些淺薄的教條,誤導了很多人。
你是否是嚴厲的父母,除了樓主講的打罵外,還有很多或明或暗的懲罰。
尹老師曾經在網上做過一個調研,兩個初中生週末在家裡玩遊戲,到吃飯時間到了,叫了幾次都不願下線。媽媽的做法有兩種,一個媽媽把飯遞到孩子跟前,讓她邊吃邊玩,不和孩子糾結;另一個媽媽收拾完飯桌,把剩下的飯倒垃圾桶,懲罰孩子不讓吃飯。
尹老師選擇的是第1種。
這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讓孩子玩得高興,家長心中無任何負面情緒和懲罰行為;讓孩子玩得內疚,家長心中有負面情緒,有明或者暗的懲罰行為。
尹建麗老師說,圓圓10歲開始玩遊戲,剛開始玩時,一口氣在電腦前坐了7個小時,顧不上吃飯,她就把飯送到電腦前。
有的人會擔心這樣“放縱”孩子的行為,以後會不會變本加厲?
圓圓不但沒有變本加厲,後面還到美國一所常青藤盟校讀碩士,而且還會見縫插針的玩兒。
大禹治水,我們都知道宜疏不宜堵,但很多父母現在都採取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在父母身邊被壓抑的過於厲害,等到大學時報復性的反彈,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此外,從非常重要的親子關係角度來說,如果把飯端到孩子面前,讓他玩得開心了,你們的親子關係不受破壞。當他新鮮勁過後,你和他溝通時,他會聽取你的意見,也會適度的玩,對於孩子而言,一方面滿足了他剛開始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慢慢學會了自律。
但當你用懲罰的方式破壞了你們親子關係之後,你想讓他再聽取你的意見,難上加上。因為,人們不會聽取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的建議。
有的父母抱怨自己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孩子卻不聽話,甚至對著幹。而且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了哪裡。於是,有的父母會更加嚴厲管控,由此進入一個惡性迴圈。
此外,有的父母還擔心這種溺愛會毀了孩子。
尹老師說,給孩子送一碗飯和溺愛毫無關係,因為愛和溺愛根本不是一回事。溺愛往往是包辦,本質是成年人愛自己。愛則是理解和接納,本質是愛孩子。只要是正常的愛,給多少都不會讓孩子變壞,得到愛越多的孩子,成長得越健康。
得到越多愛的孩子,內心越是被滋養,幸福感越強。
當一個人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都是幸福喜悅,這股能量也會讓更多人願意接近他,自然能就容易用於良好的關係,當和周圍的人事物都能和諧相處時,自然也就容易感到幸福。
反觀我們生活中,你會發現那些滿是抱怨和快樂不幸福的人,他和周圍人的關係都是漏水的,自然就很難獲得幸福感。
而他們內心也是極為匱乏的,這些匱乏可能和他從小都是受到嚴苛的教育有關係,因為收到的都是嚴厲教育,所以只知道如何嚴厲對待他人,更不懂,如何去愛人。
冷酷和打罵從來不是教育,它們是教育的反義詞。冷酷教育只能製造冷酷,打罵教育只會製造打罵。
希望,當孩子想到你時,內心湧動的是溫暖、愛和信賴,而不是抱怨、恨或是難以名狀的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