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闍藝文
-
2 # 躁靜有徒
不能排除鄭莊公打心裡邊對自己的母親仍有深厚的感情,但更多是政治上的考慮。
鄭莊公和他母親有深厚的感情嗎?
有句話古話叫“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這句話解釋了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嫡長子繼承製,長子是要繼承父親的一切。在貴族家庭裡,長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身為長子的春秋鄭國“春秋三小霸之首”鄭莊公卻有些不一樣了。
鄭莊公是母親武姜在睡眠中生下的,醒後方知,先是生下來腳,最後才生下頭,驚嚇到了姜氏,姜氏一直都不喜歡他,荒謬地說他是“大逆不道”,倒著生的,天生的不孝。
從一出生對他心生厭惡,姜氏就取名“寤生”(就是俗稱逆產)。在幾年以後,同胞弟弟段就出生了,相反母親對弟弟百般寵愛,自己就像撿來的一樣。
按照古制,寤生是嫡長子,將來要繼承了王位。在繼承王位前母親武姜幾次都想廢掉寤生,但他父親都沒同意,認為這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不能改,莊公在成為鄭國君主後,更加心懷不滿,想盡辦法為叔段培養勢力,以便強大後取代莊公。
於是她就替叔段請求封地想要制邑,制地易守難攻是個軍事重地,莊公不同意,武姜又請求封到王城,莊公同意了。求得封地後武姜對段說,到襄城後準備好,有機會就襲擊寤生,我給你做內應。叔段到京後,修築城牆,招兵買馬為起兵造反做好準備。
卿士祭仲發現後告訴莊公,祭仲說:“武姜是沒有滿足的時候,不如早早給她們找個地方度過餘生就行了,不然以後壯大後就沒有辦法了。”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公元前72 2年,叔段認為時機成熟,自己也做好準備,就寫信商量如何謀反,武姜作出決定後就回信給叔段,讓他立即起兵, 自己做為內應。鄭莊公早已發現他們的陰謀,拿到密信後,鄭莊公即派人包圍了京襄城,叔段措手不及倉皇出逃,又被莊公一路追殺而被迫自殺。
莊公見自己母親盡然和弟弟一起謀反,對她更加不滿,說道“ 不到黃泉不見面”。莊公就把武姜送到城潁 居住。
過了一段時間,莊公有些後悔,可是君無戲言。在設宴招待管潁地的官員潁考叔時,於是在用餐時把一些好吃的東西放在了袖子裡。莊公感到非常奇怪,就問:“這是什麼意思?”潁考叔說:“我母親常年在鄉下,沒吃過君主賜的飯食,我想給她帶一些回去,給她嚐嚐。”
鄭莊公很是感動,就講了與自己母親的情況。穎考叔說:“這好辦。我們可以掘地道到可以看到泉水的地方,在把她接出來就行了”莊公覺得這辦法很不錯,就讓潁考叔辦理此事。於是在襄城很快挖成了一個地道。母子二人見面後抱頭痛哭,從此言歸於好。
-
3 # 麥子麥子在一號
先談談掘地見母發生的背景故事:一家四口,爸爸鄭武公,媽媽武姜,哥哥鄭莊公,弟弟叔段。兩兄弟同父同母,並有一個偏心的媽和公正的爸。哥哥出生據說難產,所以母親不喜歡他,在爸爸跟前吹枕邊風,廢老大的太子位,改立叔段。爸爸倒是公正,一直沒答應,直到嚥氣。
後來,媽媽就拿出母親的姿態強行要求鄭莊公給弟弟封地。第一次要軍事要地,被拒絕,第二次要富饒之地成功。母子倆一心要取得大統,內外接應,意圖謀反可惜失敗。
鄭莊公就把母親安置在外地,揚言黃泉下再相見。一年後,他思念母親,聽取臣子意見,掘地見母。
初次從史記中看到這個故事,覺得不可思議。哪有這樣狠毒的母親,帶頭謀反兒子。兒子也是愚孝,母親這樣對你,你還要掘地見她。奇葩的一家人。
鄭莊公愚孝嗎?媽寶男嗎?單說以鄭國不具備優勢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狀況,他能成為三國初期小霸王,又敢於射箭周天子,說明此人有勇有謀,不是遇事躲在媽媽懷裡哭的笨蛋。那這樣理由是什麼呢?有人認為是作秀,我覺得不是,古人沒有現代人這麼愛搞輿論。
偏心的媽加上不明事理聽媽媽話的弟弟做這件事,結果就想弟弟當王,並不是非要鄭莊公死無葬身之地。給他個不錯的封地,安享餘生,應該是母親的構想。鄭莊公能夠思念母親並採取行動,說明母親在其成長過程中對他還是不錯的。既然最終以他的勝利而告終,重新接納母親體會親情又有什麼錯呢?
掘地見水,立個牌子,上書黃泉。真能想的出來。臣子為了皇家尊嚴,真是煞費苦心。該賞!
-
4 # 把書讀薄
說明仁德是可以“秀”出來, 任何話語都是能夠被“修正”的。
鄭莊公掘地見母,在我看來,就是一場作秀。
鄭莊公是一步步欲擒故縱地算計弟弟段,才一舉將弟弟共叔段趕跑了。武姜一直幫助共叔段,並且在共叔段準備起兵襲擊鄭國都城,武姜打算作為內應開啟城門。莊公對此很生氣,將武姜從都城趕到穎地,還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到死後,咱們再也用不著見面了。
不過,說完之後,他就後悔了。不知道是因良心發現,還是因思念母親,抑或是因為覺得作為一個國君如此對待母親在華人的輿論上受不了。
這時,恰到好處地出現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故事:當時潁考叔在潁谷做邊疆護衛長官,聽說這件事後,就拿了些東西獻給鄭莊公。莊公賞賜給他食物,他在吃的時候,把肉留下不吃。莊公問他這是為什麼。潁考叔說:“我家有老母,我孝敬她的食物,她都嘗過了,但沒嘗過您的肉湯,請求您讓我帶給她吃。”
潁考叔前面這些行為倒是可以設計得出來,如果鄭莊公接下來不接茬,潁考叔這齣戲又如何唱下去呢?
然而,《左傳》裡的劇本是,鄭莊公很配合地嘆氣道:“你有母親可送,我卻沒有。”見鄭莊公接招了,潁考叔就可以將這齣戲按部就班地唱下去了。
考叔說:“請問這是什麼意思?”莊公就對他說明了原因。潁考叔回答說:“您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如果挖地見到了泉水,開一條隧道在裡面相見,誰又會說不對呢?”
就這樣,鄭莊公勞民傷財地挖了個地洞,完成母子相見的儀式。在相見的情節的書寫上,史家比較惡。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武姜最疼愛的兒子,流落他鄉,或是生死未卜,她能大樂得起來嗎?
黃泉,都能製造得出來。也真是讓人醉了!反正你們嘴大,怎麼說就怎麼有理吧。
-
5 # 吾觀歷史
單刀直入,從鄭莊公的不同身份說說個人見解。
兒子身份。鄭莊公是武姜的兒子,此舉表明鄭莊公內心仍有對母愛親情的渴望。以前得不到,會不甘,會心痛。現在,有母不奉養,內心也會不安,會痛苦。縱使她有過錯,如今一切都已成過去,何必還彼此互相折磨。母親,回來吧,有生之年讓兒子孝敬你。
政治家身份。說明那時的鄭莊公已經成長為成熟、理性的政治家。作為鄭國的掌舵者,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君主,鄭莊公做事情需要考慮國內與國際的政治影響。自己遷居生母,國內臣民會怎麼看自己?國際輿論又會做何評判?對自己施政和鄭國發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件事已經不單單是家庭或親情事件,而是上升為敏感的政治事件,作為君主,家事即國事。即使武姜有過錯,選擇原諒不是更能展現自己的胸懷嗎?
國君身份。說明鄭莊公是一個能納諫的君主。掘地見母是穎考叔想出來的辦法,對於大臣的合理化建議,必須採納,更何況是自己也想這麼做的情況下。藉此可向所有人表明,自己是一個能納諫的君主,這樣也能廣開言路,讓臣民為鄭國的發展貢獻力量。
回覆列表
蘭闍來答題~~
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春秋》所記第一年。這一年,鄭莊公姬寤生三十六歲,他的弟弟姬段三十三歲。
在此之前的二十二年間,姬寤生和姬段的母親武姜,始終期待著姬段能夠把姬寤生從國君寶座上拉下來,讓姬段自己坐上去。
勝利屬於姬寤生,他在這一年親自出馬,率兵伐姬段。姬段無力抵抗,一路向北逃亡。
往後的歲月,曾經意氣風發、眾人仰慕的大叔姬段將在流亡中度過餘生,他將和衛國發生某種隱約的聯絡,並因此陷入衛、鄭、宋三國的糾纏之中。而他的母親武姜,也再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偏愛和頑固了,姬寤生把她安置到了城潁(鄭地,在今河南省臨潁縣)。說是安置,其實無異於軟禁。
姬寤生似乎是懷著徹骨的仇恨把武姜遷走的,他的誓言聽起來人令人毛骨悚然:不到黃泉,就再也不相見!
但是不久之後,悔恨佔據了姬寤生的內心,他開始想念自己的母親。
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轉變,被武姜刻意忽略、厭惡了三十六年而且差點被她趕下君位的姬寤生,在終於掃除了心頭大患之後,似乎把武姜此前的所作所為全部忘記了。他像所有從小缺乏母愛的孩子一樣,終究流露出了對溫情的渴望。
雖然武姜是一個不正常的母親,姬寤生卻始終是一個正常的兒子。
他心有悔意,想去見武姜,曾經發過的毒誓讓他躊躇不前。
恰在此時,那守衛潁谷(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的地方長官穎考叔來見姬寤生。姬寤生賜之飲食,穎考叔吃的時候,把肉挑出來放到一邊。姬寤生不解,穎考叔說:小人家有老母,小人的食物,她都已吃過,卻不曾嘗過君王的肉湯,請讓我把這些肉帶回去給老母吧。
姬寤生聽了,黯然神傷:你有老母可送,我卻沒有。
穎考叔明知故問:什麼意思?
姬寤生告知原由,穎考叔答曰:這有什麼可擔心的,您可以挖一條隧道與母親相見,隧道離地下的泉水近,所以您不算違背誓言,別人也沒什麼可說的。
穎考叔把姬寤生的誓言當成了文字遊戲。
隧道挖成了,姬寤生與武姜終於得以相見。這是一次奇異的會面,不僅地點奇異,武姜的態度也十分奇異——姬寤生賦詩道: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武姜迴應: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兩人都很高興,彷彿過去的怨恨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如此劇烈的轉變,由於缺乏邏輯上的合理性,因而令人生疑。他們要麼是真的摒棄前嫌和好了,要麼就都是裝的。為什麼要裝?武姜要重新找回優渥的生活,姬寤生要樹立起孝子的形象。
如果是裝的,那麼前面那句話要改一下:武姜是一個不正常的母親,姬寤生也不是一個正常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