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姐逛歷史
-
2 # 史海泛舟擺渡人
俗話說:兵不在多而在精。《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的心腹並不多,但是雍正皇帝的這些心腹,都處於朝廷的關鍵位置。雍正皇帝能夠在奪位的最後關頭,將這些心腹的力量集中起來,為自己贏得皇位創造條件。康熙皇帝的皇子中,除了十三阿哥支援雍正皇帝之外,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也支援雍正皇帝,這一點從康熙駕崩的時候就能夠看出來。
雍正皇帝的三大支柱雍正皇帝能夠奪取皇位,主要依靠著三個大臣的幫助。第一個大臣是張廷玉,張廷玉是內閣大臣,能夠掌握朝廷的核心機密。雍正皇帝繼位的時候,張廷玉首先控制住局面,宣讀康熙皇帝的詔書,為雍正皇帝繼位立下了大功。
第二個大臣是年羹堯,年羹堯掌控著西北的糧草供應權,雍正皇帝繼位後,年羹堯立刻減少西北大軍的糧草供應,逼迫十四阿哥交出兵權,為雍正皇帝穩定江山打下了基礎。第三個大臣是隆科多,隆科多控制著京城步兵衙門的兵馬,雍正皇帝繼位的時候,隆科多接受康熙皇帝的遺詔,支援雍正皇帝繼位,並且在關鍵時刻拿出了康熙皇帝的遺詔。
雍正皇帝最好的兄弟在雍正皇帝的所有支持者中,跟雍正皇帝關係最親近的人,就是皇十三子胤祥。胤祥是雍正最鐵桿的支持者,也是雍正在朝廷裡面最有力的支持者。康熙皇帝口頭傳位雍正之後,雍正立刻派遣張五哥將胤祥釋放,為自己成功繼位增加了一張底牌。
胤祥也沒有讓雍正皇帝失望,胤祥被釋放之後,立刻拿著金牌令箭來到了豐臺大營。豐臺大營提督是八爺黨的人,他拒絕交出兵權,並且想要武力對抗胤祥。胤祥直接示意手下手起刀落,將豐臺大營提督殺死,成功奪取了豐臺大營的兵權,為雍正皇帝繼位鎖定了勝局。
雍正皇帝還有兩位隱身支持者很多注意細節的朋友會發現,康熙皇帝去世的時候,八爺黨和雍正展開了正面對抗,這時候有兩位皇子站出來為雍正皇帝說話。九阿哥和十阿哥立刻出手打人,這兩位皇子也不甘示弱,同八爺黨的兩位核心成員打成了一團。
參與混戰的這兩位阿哥,分別是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的出身不高,年齡也不佔優勢,因此他們在“九子奪嫡”中出場並不多。不過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都明顯偏向於雍正皇帝繼位,從他們幫助雍正仗義執言,以及他們跟八爺黨打架這兩點就能夠看出來。
總結總的來看,雍正皇帝的支持者,遠不如八爺黨的支持者更多。不過雍正皇帝的支持者都處於朝廷的關鍵位置,他們能夠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幫助雍正皇帝。反觀八爺黨的支持者,雖然人數上佔據優勢,但是大部分人都處於比較雞肋的位置,這也是八爺黨鬥不過雍正皇帝的主要原因。
-
3 # 一花一世界說破看不破
支援雍正的,皇子裡面除了十三爺還有十七爺,只不過在這部劇裡十七爺只有幾個鏡頭,戲份很少。
真正雍正的心腹,並且真正替他賣命且出成績的,就是十三爺和李衛。十三爺多次力挽狂瀾,為雍正繼位奠定了基礎,並且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衛雖是奴才,卻最懂主子的心思,為排憂解難,忠心耿耿。他和十三爺就是雍正真正的左膀右臂!
-
4 # 意思-夢
劇裡心腹前期鄔思道 李衛 其實還有個隱藏的張五哥,此人是康熙近衛,關鍵時候非常有用。後期主要是張廷玉 李衛 田文靜
-
5 # 從前1那些事兒
真正的心腹往往是自己一步步培養出來,知根知底的。
劇中當然指的是是李衛了。雍正對於貪汙腐敗的官員是非常痛恨的,李衛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在民間威望非常高。因此雍正不用去擔心李衛因貪汙腐敗,敗壞了自己的名聲。而且李衛對於雍正的忠心耿耿,為人不居功自傲,也是雍正信任他的主要原因。
至於貝勒中除了老十三還有誰會支援雍正這個問題,應當是沒有了,畢竟誰也不會想到皇位會落到不起眼的雍正手上。
-
6 # Mer86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雍正的心腹和支持者還是很多的。不過,心腹和支持者不完全是一個概念。因為心腹必然是支持者,而支持者則不一定是心腹,也有可能是政治投機分子。
按照劇集中的人物出場順序,加上十三阿哥和鄔思道,雍正一共有十三個支持者。
年羹堯——最早出場的心腹除了十三阿哥之外,年羹堯是電視劇中第一個出場的雍正心腹。不過要說明的是,年羹堯在影視劇作品裡面的形象,跟他真實歷史形象的反差很大,不能把電視劇中的年羹堯直接套用在歷史真實的年羹堯身上。
在電視劇裡,年羹堯是雍正的包衣奴才,一手提拔的心腹。早在雍正赴江南賑災時,年羹堯就跟著雍正混了。先後為雍正辦了:找尋鄔思道,追討戶部欠款,屠滅江夏鎮,制約大將軍王胤禵等等,只有心腹之人才有資格乾的事。
此外年羹堯為了接近雍正,還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雍正。兩人從純粹的主奴關係,變成了姻親關係。
到後來,年羹堯更是一躍為雍正旗下的頭號心腹,不僅統領西北二十萬大軍,還有密摺陳奏和先斬後奏之權,威風比十三阿哥個張廷玉還大。只不過最後太過於囂張跋扈,得罪了雍正在內的朝野上下,最後被逼死。但是年羹堯死前,雍正其實並不想殺他,對他仍然有很深的君臣之情。
李衛——最有心機的心腹在電視劇中,李衛、高福和年羹堯幾乎是同時間出場。一開始雍正並不重用李衛,後來因為巧取百官行述,李衛的機靈才被雍正發現,並委以重用。而他的乾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知縣的身份替雍正暗中監視年羹堯。從這開始,李衛就正式被雍正納入了自己的核心朋友圈。一步步的高升,最後被委任為直隸總督。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雍正其實在暗中也防著李衛。
在推舉老十四出任大將軍王時,雍正曾經將李衛召回京城(李衛回京述職,由糧道高升為陝西布政使),讓李衛把老婆翠兒和兒子李忠留在四爺府做人質。李衛對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在日後也是非常的小心謹慎,就怕雍正會抓他的把柄,藉機弄死他。
後來雍正把鄔思道甩給李衛,讓他暗中監視鄔思道。但是李衛很明白,鄔思道是個燙手的山芋,於是他轉手又把鄔思道扔給了冤大頭田文鏡。
最後,李衛憑藉高人一等的機靈,在服侍雍正二十七年後,得以善終,沒有像高福一樣被秘密處決。
田文鏡——最實在的心腹在電視劇中,田文鏡跟著雍正的時間其實也挺早的。他在被雍正看中時,原本已經被上級罷官,是在雍正的提拔下才得以重用。因此非常感激雍正的提拔之情,先後替雍正辦了江南賑災、追討戶部欠款兩件案子。
不過雍正只是用他辦事,並不拿他當真正的心腹。他在雍正的眼裡,心腹指數遠低於李衛和年羹堯。
之後,田文鏡揭露了山西藩庫造假一事,雍正才真正委以重用,讓他在河南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他對雍正的重用也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報答。因此得罪了很多的同僚。後來還因為他在河南搞官紳當差納糧的新政,導致了一系列後續的政治事件。
總的來說,田文鏡屬於徇吏,是個好官,就是不討人喜歡。雍正對他很看重,只是因為他能不記名利的為自己辦事。但在很多方面雍正也不對他講。比如鄔思道的背景,雍正就一直瞞著田文鏡。
張廷玉——最有頭腦的心腹如果說田文鏡是雍正在外省的心腹,不得不委以重用的循吏,那麼張廷玉就是雍正在朝內的心腹,不得不重用的循吏。
其實,張廷玉並不是雍正的死黨。但是他的腦回路清奇,永遠只拍皇帝的馬屁。雖然康熙並沒有明說是四阿哥繼位,但是暢春園傳位的那晚,張廷玉憑藉自己極高的智商,猜出了康熙的心意。因此在暢春園傳位時,張廷玉果斷的選擇了倒向雍正這一邊,不管老九和老十怎麼鬧,他都是泰然處之,始終站在雍正一邊。
別看八爺一黨平時的勢力很大,但當時在暢春園內,除了八爺黨的三人外,大家都已經預設雍正為新君了。而這個大傢伙的帶頭大哥,就是張廷玉。
於是,原本是康熙心腹的張廷玉,順利得過渡成了雍正的心腹。
其後,張廷玉非常精明的每次都站在了雍正一邊。不管是新政還是儀政,張廷玉都把雍正的馬屁拍的非常舒服。最終,雍正也把他視為自己的絕對心腹。信任程度絕不在李衛之下。另外,張廷玉還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地方——該他做的事,他絕對不推脫;不該他知道的內幕,他絕對不多問。
這樣的一個人精,想不受重用都難吶!
張五哥——不是心腹的心腹其實張五哥也不是雍正的死黨,只是有點交情而已。他跟十三爺的關係更好一點,並且他還是十三爺的大舅哥呢。但是十三爺服雍正,張五哥也就順勢站在了雍正一邊。
在雍正繼位的那晚,張五哥本著敬仰十三爺和雍正的原因,忙前忙後,先是親自為雍正保駕護航,接著又拿著金牌令箭去宗人府釋放老十三。可以什麼說,如果沒有他,十三爺也不可能那麼順利的就接管兵權。十三爺沒有控制不了兵權,雍正也不可能那麼順利的就繼位。
張五哥在暢春園的價值,以及他手上的金牌令箭,抵得上千軍萬馬,是雍正能否繼位的關鍵因素。
我懷疑,就算康熙沒有傳位給雍正,張五哥也會支援雍正。畢竟士為知己者死。張五哥一直想救老十三,也只有老四繼位了,才能救老十三。
後來張五哥很知趣的急流勇退,在老十三去世後,聰明的選擇去給老十三守陵。最後張五哥也算是落了一個善終。
圖裡琛——奉行投機主義的心腹圖裡琛與張五哥一樣,也不是雍正死黨。他和德楞泰最早死忠於康熙。但是他們在康熙駕崩前後那段時間,立場轉變的很快,為雍正繼位立下了汗馬功勞。
比如九阿哥胤禟準備逃出去調兵時,雍正就是讓德楞泰和圖裡琛擋駕,讓九阿哥的小伎倆不能得逞。注意了,這個時候還沒有正式的遺詔公佈,康熙只是口諭傳位給老四。萬一遺詔的繼位人不是老四呢?
所以,德楞泰和圖裡琛此時也是在賭博,他們在心裡已經預設雍正為新主子了。賭贏了繼續高官厚祿,賭輸了就陪雍正一起人頭落地。真的是拿命在賭前程。
後來的劇情,沒德楞泰啥事了,只剩圖裡琛一個人。然而圖裡琛就是個人精啊!讓雍正不得不用他。(比德楞泰聰明多了)
清查山西藩庫案,是他去辦的;雍正密謀架空年羹堯,也是他去辦的;查抄八爺府,派去監視弘時的人,也是他;弘時派人暗殺弘曆,受雍正委託保護弘曆的人,也是他。就連替雍正掌管御林軍的人,還是他。由此來看,圖裡琛堪稱是武官版的張廷玉。
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的圖裡琛原型人物與電視劇中,不是一個人。電視劇中的圖裡琛與原著小說中的也不一樣。
電視劇是把小說中的劉鐵成和圖裡琛合二為一了。前者是康熙的貼身侍衛,後者是個八旗子弟。電視劇的前半段,全部是貼身侍衛劉鐵成的劇情,與原著中的圖麗琛無關。電視劇的後半段,全部都是八旗子弟圖裡琛的情節,與原著中的劉鐵成無關。
電視劇把兩個角色合二為一,也算是比較成功的改動。
隆科多——最讓雍正失望的心腹隆科多這個人,文學作品裡面的形象跟他的歷史形象反差巨大!
在歷史上,康熙駕崩前夕,是隆科多第一個向康熙進言,應立即確定皇位大事,然後他下令將北京城戒嚴。讓步軍統領衙門的兵馬封鎖了皇城,斷絕了京城與外省的全部書信來往,導致八爺黨與領兵在外的十四阿哥胤禎無法內外呼應。而十四阿哥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雍正騙回京城軟禁的。因此不恭維的說,歷史上的雍正能繼位,隆科多的作用至關重要。
正是因為有了這份功勞,雍正才會在公開場合稱呼隆科多為舅舅,目地還不是為了拉攏。否則雍正為什麼要公開親切的稱呼他為舅舅?隆科多又不是雍正的親舅舅……
不過在電視劇裡的隆科多,就沒有什麼政治立場了,貌似誰拉攏他,他就倒向誰。暢春園傳位之前,隆科多和雍正沒什麼交集。鄔思道憑藉他的敏銳度判斷,隆科多這個人靠不住。不過康熙在臨終前神助攻,讓隆科多不敢再兩面三刀,實心實意的扶持雍正登基了。(也算是大功一件)
但是雍正繼位後,隆科多再次本性復發,他自認為自己失寵了,於是協助老八逼宮。連雍正都沒料到隆科多會反水,當他看到隆科多反水後,差點氣的沒吐血,連聲呵斥我瞎了眼了才讓你掌著九門提督。後來雍正將他軟禁,也是他自找的。
十七阿哥——隱藏的鐵桿心腹十七阿哥胤禮在小說中是雍正的死黨,而且是絕對的死黨。
在電視劇裡,十七阿哥露了個臉,作用不是很大。(另一個鐵桿粉十六阿哥更慘,連臉都可沒有露)。但是在原著小說裡,十七阿哥胤禮可是雍正繼位的關鍵人物之一。
按照電視劇和小說的解釋,拱衛京城的兵馬分為三支部隊: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步軍統領衙門。其中西山銳健營的管營提督跟十七阿哥是甥舅關係。後來勤王的西山大營兵馬,就是老十七調來的。
在老十七在搞定西山大營後,又去到宗人府放出了老十三。他跟老十三兩個人一起去到豐臺大營奪權,把豐臺提督成文運殺掉,才搞定了豐臺大營的兵權。
可以說,十七阿哥在原著中的作用,比十三爺還要大一點。因為老十三是被圈禁了,外面發生的事他不清楚;而老四又要在暢春園牽制住老八、老九、老十,走不開。所有的阿哥當中只有十七阿哥一個人在外面。
別小看了單獨在外面遊蕩的十七阿哥,因為在原著中對此專門解釋了這種安排:康熙宣雍正去暢春園時,雍正本打算叫上十七阿哥也一起去。此時鄔思道哈哈一笑,說四爺你一個人去就可以了。叫上十七爺,是打算被人家一鍋端掉嗎?
由此也可以看出,雍正和鄔思道對十七阿哥是非常的信任!因為他們都沒有懷疑老十七的人品。否則所有阿哥都被軟禁,老十七一個人在外帶兵。他要是有異心,他大可以派兵殺掉所有的阿哥,然後他繼位。
電視劇裡面雖然弱化了老十七角色,但是憑藉暢春園當晚力挺雍正繼位,他也擔得起雍正心腹這個名號。
孫嘉誠——最有個性的心腹電視劇裡面的戶部主事孫嘉誠,是編劇虛構的一個角色。在原著小說中,這個角色的名字叫孫嘉淦。而原著中的孫嘉淦,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的進士,以敢言直諫而出名。而電視劇中的孫嘉誠,比歷史上的孫嘉淦更厲害。他都不叫“敢於直諫”了,而是不要命的直諫。
除了不要命的直諫之外,孫嘉誠的身上還有五個優點:
第一、學問紮實,邏輯清晰。
比如雍正質問他,你憑什麼彈劾年羹堯?孫嘉誠理直氣壯的回答道:西北打了勝仗,是因為皇上運籌得當,將士用命,和各級官員鼎力支援。又不是年羹堯一個人的功勞,他憑什麼獨攬所有的獎賞?
就這一句話,直接點醒了雍正!
第二、實幹,不迂腐。
這點從他在雍正登基後,公然在御前敢跟八阿哥爭辯新錢鑄造就可以看出,他更關心國家的利益,不計較個人得失。因為古時候有一條硬規矩,叫:父死,子不改道三年。就是說父親死了,兒子在三年裡是不能更改父親定下來的事情。關於鑄錢的銅鉛比例,康熙的時候就是這麼定的,雍正剛繼位不能隨便改。但孫嘉誠不管這些啥子道理,他就是認定了這事這麼幹不對,所以一定要改。
第三、做事得體,以理服人。
電視劇中只有兩個人在時時刻刻都佔著一個理字,一個是雍正本人,另一個就是孫嘉誠。這點仔細看電視劇就清楚了。然而雍正佔理是因為他很有心機,而孫嘉誠佔理則是他足夠的正派,讓別人抓不到他的把柄。
第四、身心健康、性格頑強堅韌。
電視劇裡支援雍正改革的人,基本上都是病秧子。就算一開始不是病秧子,最後也都會累趴下。但是孫嘉誠的身體非常好!彈劾年羹堯的時候,他到大太陽下面曬了幾個時辰他都沒暈倒。這身板兒,槓槓的啊!如果他不死,起碼也是督撫級別。就跟歷史上的孫嘉淦一樣,能幫助雍正分擔很多工作。
第五、對雍正的忠誠。
縱觀孫嘉誠乾的每一件事,除了為國為民外的大義外,對雍正的忠誠也是他是辦事的動力之一。他的忠誠度應該僅次於李衛,比田文鏡還要高一點。因為田文鏡是因為得到了雍正的賞識才會那麼賣力的幹活,而雍正可是什麼好處都沒有給過孫嘉誠。但是孫嘉誠不計較這些東西,他還是非常有幹勁。
就這麼一個非常有前途的年輕人(電視劇裡面的演員太顯老了,其實很年輕),他本來應該是雍正在後期最看重的心腹之一。但是卻因為跟年羹堯不和,被年羹堯給殺了。
由此可看得出,雍正因為年羹堯殺孫嘉誠而罷免他,並不僅僅是年羹堯囂張跋扈。雍正更心疼的是一個人才就這麼沒了。他是由衷的感到惋惜。
馬齊——用來平衡滿漢勢力的心腹馬齊這個人在電視劇中的出場不算少,但總給人一種比較憨厚的印象,沒什麼亮點。他最早跟佟國維混,算是佟國維的小弟。基本沒有自己的主見。
康熙讓群臣舉薦新太子時,馬齊選擇跟佟國維站在一條陣線上。後來康熙因為佟國維結黨營私罷了他的官,馬齊也跟著一起捱了處分。但是康熙沒有罷他的官,只是罰俸。這其中的緣由,就是因為康熙擔心朝中沒有滿人擔任大學士(馬齊是滿人,與後來的富察皇后和傅恆一樣都是富察氏),會讓漢人的勢力坐大。
雍正登基前後,馬齊基本沒有貢獻。但是雍正登基後,還是要重用馬齊,以制衡張廷玉為代表的漢人官員。
不過好在馬齊還很識趣,基本上不跟雍正鬧彆扭。在八王議政時,雍正給了馬齊一個最精悍且最準確的評價——張廷玉是自己人,馬齊也能算一個。
在制衡漢人官員的同時,不給自己添亂,還能稍微辦自己點事,這就是雍正對馬齊的最高要求了。所以我覺得,馬齊其實也是雍正對選拔心腹的最低標準。低於馬齊這個標準的人,那就不屬於心腹了。
以上便是《雍正王朝》電視劇中,雍正最信任的十一個心腹,若再加上老十三和鄔思道,正好湊成雍正的十三太保。
另外,像高無庸、李德全這些人也能算作是雍正的心腹。但是就存在價值來說,遠不如以上十三位,這裡不細說了。
-
7 # 大霖論歷史
雍正的心腹其實還是很多的,當然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當皇帝前,一個是當皇帝后。大臣裡有年羹堯、田文鏡、隆科多、李衛、張五哥、張廷玉、圖裡琛、李德全、孫嘉誠、嶽鍾琪、劉墨林、尹繼善、王文昭、喬引娣,王公貝勒也有:三阿哥胤祉、簡親王三世子伊興阿。一共16人,都是或者曾經是雍正的心腹。
一開始,胤禛和胤祥奉命去江南籌款賑災,遇上了兩個人,遇上了官居四品、任杭州參將的年羹堯和官居七品卻被停職的揚州知縣田文鏡。在賑災濟民的過程中,這兩人為胤禛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此期間,胤禛又收了個叫花子李衛做為貼身奴才。
回京後,胤禛接手追討戶部欠款的差事,年羹堯和田文鏡又繼續為胤禛的得力干將。但是因為追款的事情涉及國之根本,最後不了了之,康熙為了保全胤禛,使出了罰大臣保皇子的招數,將田文鏡貶為地方官。而年羹堯則因為八爺胤祀的舉薦,接任四川巡撫。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起,年羹堯萌生了牆頭草的心態。
在追討戶部欠款的過程中,太子一黨為了湊錢還款匪夷所思的搞起了用人命換錢的勾當。對方則是八爺黨的部下——時任江南鹽道的任伯安,因為營救押在刑部大牢被判處死刑的兩個兄弟,買通了太子黨的部下——刑部尚書等人,安排自家莊子裡的張五哥去頂罪。但是令這些人沒想到的是,張五哥曾經在江夏鎮救過老四和老十三的命,就在張五哥問斬之際被老十三帶著皇上及時趕到刑場予以營救。於是,張五哥化險為夷,當上了皇宮侍衛,自然感激老四、老十三的救命之恩。
因為刑部冤案的事情,康熙大為震怒,眾皇子尤其是太子黨和八爺黨的鬥爭逐漸白熱化,眾多朝臣也有捲入其中的傾向。為了穩定大局,康熙先廢太子然後又復立,同時罷了首輔大臣佟國維的職務,卻安排他的侄子同時也是當年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戰將隆科多擔任京城九門提督。在接下來粉碎太子圖謀政變的鬥爭中,隆科多與胤禛奉旨密切配合,穩住了局勢。
二廢太子可以說是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的一次集體交鋒,動作尺度最大的除了企圖造反的太子黨外就是血洗江夏鎮、查封八爺黨的萬永當鋪收繳《百官行述》的四爺黨。最後按照康熙的處置結果來看,太子黨全軍覆沒,四爺黨內的二號人物老十三被圈禁算是折損過半,八爺黨看似沒有被處罰,但是隨著江夏鎮的覆滅和萬永當鋪被查封,整體實力也損失慘重。但是八爺黨明顯留了一手,那就是沒有像上次參劾在追繳戶部欠款時逼死老大臣的四爺黨人物田文鏡那樣參劾製造江夏鎮血案的年羹堯。筆者揣測,這是有意在拉攏年羹堯,達到削弱四爺黨的目的。而胤禛則在江夏鎮這件事中意識到了年羹堯的狠毒,由此產生了戒心,於是安排培養了數年的李衛擔任四川的地方官,以此監視年羹堯。李衛從此徹底成為胤禛真正的心腹!
直到康熙五十七年老十四出兵西北,為了防止軍權被八爺黨一家掌握,胤禛舉薦年羹堯去擔任後勤總指揮。從這一過程中,年羹堯牆頭草的心態表露無遺,胤禛自然也心知肚明,但是用人之際也只好用人不疑了,同時還是安排李衛去監視。從跟隨年羹堯去四川任地方官到西北,李衛始終將年羹堯的一舉一動及時告知胤禛,由此得到胤禛的器重。
康熙駕崩前後,傳位詔書由張廷玉和隆科多執掌,在康熙駕崩前後,二人鼎力協助胤禛順利繼位,成為雍正時期最為得力的股肱大臣特別是張廷玉在後來雍正一朝兢兢業業協助雍正推行新政,功不可沒。而在雍正繼位這一過程中,侍衛張五哥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先是護衛胤禛進入皇宮,在康熙傳位完成後又將調動兵權的金牌令箭交給胤禛,為胤禛放出老十三奪取豐臺大營兵權穩定局勢立下大功,因此也可以稱得上雍正的心腹。
雍正繼位後,第一次朝會上,位居阿哥之首的三阿哥胤祉第一個公開表態支援雍正,當然也是說到做到。在稍後的科場舞弊案中暗中幫助雍正,既維護了雍正的體面又成功緝拿了不法之臣。後來在奉旨查抄八爺黨財產的時候,胤祉也是毫不猶豫,因此也可以算作雍正的心腹吧。
雍正繼位後同時提拔田文鏡和李衛擔任河南巡撫和江蘇巡撫,並且在破獲山西官員營私舞弊和科場舞弊案中立下大功。並且在後來在兩省推行的新政過程中,兩人均堅定不移的執行朝廷政策,任勞任怨、敢作為敢擔當。作為大內侍衛的圖裡琛也開始嶄露頭角,先後多次擔任欽差大臣,在破獲山西官員營私舞弊和收繳年羹堯兵權兩件大事中也是功不可沒,算得上雍正的心腹。後來在鐵帽子王同朝議政期間率領大內侍衛保衛澹寧居,逮捕投靠了八爺黨的上書房領侍衛內大臣隆科多。
還有年羹堯,因為西北戰事緊張,雍正不得不再次讓他出任撫遠大將軍之職,但是卻已經表露出對這個人的不信任。於是運用密摺專奏的辦法安排人去監視,而其中最為倚重的就是皇族出身的簡親王三世子伊興阿,此人雖然戲份不多,但是在年羹堯任職大將軍期間,絕對是雍正值得信賴的皇族人物,既然有密摺專奏之權那就絕對是心腹人物,對於收繳年羹堯兵權、穩定西北也是立下大功之人。
雍正年間的第一場科舉考試雖然不順利,卻也為他網羅了一批人才,比如劉墨林、王文昭、尹繼善。劉、王二人都成為雍正的貼身大臣。劉墨林後來在隨寶親王巡視期間遇襲身亡,王文昭則在議政過程中第一個站出來揭露八爺黨的不臣之舉,尹繼善則被外放給李衛當了藩臺,三人也應該都算是雍正的心腹。
孫嘉誠原是雲貴司主事,六品官,因為在鑄幣一事上忠言直諫,受到雍正的關注,迅速被提拔到監察御史這一類似於當今中紀委的崗位上。在後來的幾場大案中全力支援雍正的決策,更是在彈劾年羹堯一事中再次忠言直諫。有人說雍正派孫嘉誠隨年羹堯去西北是為了借刀殺人,但實際真正意義並不在於此。西北也是朝廷推行新政的重中之重,需要一位得力的文官去執行,因此孫嘉誠擔負的任務不亞於田文鏡和李衛,因此算得上雍正的心腹。而年羹堯因為殺害孫嘉誠,引發朝野震動,徹底失去雍正的信任與庇護,被雍正先辱後殺。
年羹堯倒臺後,接任大將軍職務的是嶽鍾琪,劇中沒提他有什麼過人之處,但從正史來說,嶽鍾琪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期的著名戰將。劇中雖然沒有明說他和雍正有什麼關係,但是能一下子提拔到大將軍職位上並且還不是過渡人物,如果非雍正器重自然不可能擔任如此要職。因為西北不僅僅是邊防重地,同時也是推行新政主要內容之一——火耗歸公試驗之地。
大人物說完了,說說小人物。
第一個就是李德全李公公,侍奉康熙幾十年,深得信任,緊接著又侍奉雍正並且繼續得到信任,也算是心腹人物。
第二個是喬引娣。
原本是老十四的相好,雍正為了處置老十四將其拉到自己身邊當宮女。後來被雍正憂國憂民的所作所為感動,從此死心塌地為雍正效命,也算得上雍正的心腹。
-
8 # 夕陽下的晚楓
《雍正王朝》之中,與雍正一心的主要有怡親王允祥、張廷玉、田文鏡和李衛這四個人。
當八爺黨要求八王議政逼宮之時,雍正皇帝面對滿朝文武官員,在內心一一做了評價,當時朝堂之上,只有張廷玉和他一心,其他人均持左右搖擺甚至反對雍正皇帝的態度。
但張廷玉是否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呢?
張廷玉只能說與雍正帝執政理念一致,但算不上心腹。張廷玉是漢臣,且也偶爾面對朝中政務搖擺不定,特別是面對旗人問題之時,張廷玉也曾隨從八爺黨和隆科多等人的觀點,後被雍正帝點醒。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實際上扮演的是一個輔助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角色,他支援雍正帝,並非因其與雍正帝關係好,而是從朝政大局出發,如果換個皇帝,他仍然如此。
至於怡親王允祥自不必言,絕對是雍正帝的心腹了。雍正帝當阿哥之時,兩人關係便十分要好。曾協助胤禛治黃河,幫助他處理瑣碎事務,遇有四阿哥不能出面的情況,他都出面予以解決。在雍正帝即位之時,幫助調兵救援;自己病重之時,為找人接替軍務,不惜放下感情糾葛,去求老十四。在八爺黨逼宮之時,雖身患重病,冒死也要幫雍正帝解決軍事問題。怡親王允祥當為雍正皇帝的第一心腹之人。
李衛和田文鏡同樣如此。他們與年羹堯一樣,是當時四阿哥胤禛的門人和家人,但年羹堯隨著軍事方面做大,一意孤行,手握兵權,不知天高地厚,惹怒了朝中文武百官,觸怒了雍正皇帝,最終身死。
田文鏡和李衛則不然,如果說田文鏡尚且是為了國家政局,任勞任怨,甚至揹負了酷吏的罵名。那麼李衛當官則完全是為了雍正皇帝,替主分憂。甚至在曾靜釋出逆言之時,李衛氣不過,去勞中對其大打出手。由此可見李衛和田文鏡對於雍正帝的忠誠。
在真實的歷史中,還有一部分官員也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如鄂爾泰,但《雍正王朝》中沒有提及。
就影視劇中而言,除了以上官員和怡親王允祥之外,與雍正帝一心的貝勒爺可能就是三阿哥允祉了,他雖然沒有真正參與到朝政中來,但也沒有如八爺黨那樣反對雍正皇帝,遇有事情,也是加以幫助。後期主要是一種不爭的態度了。至於十四阿哥以下的一些小阿哥,也有與雍正皇帝一心的,如在即位之時,便有小阿哥說聽到皇父說要傳位於四阿哥了。雖然後面也沒有演繹他們具體的事件,但在當時,他們也可以算作與雍正皇帝是一心的。
整體而言,《雍正王朝》是以九子奪嫡貫穿始終的,即使最後雍正暴斃之時,還出現了胤禩的Phantom。實際上,並非如此,雍正帝上臺不就便將八爺黨治罪了,雖然歷史小說和真實的歷史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也不妨一看,以瞭解作者或編劇的精彩構思。
-
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先糾正提問者的一個錯誤,清朝的皇子並不像明朝那樣,生來就是親王,是要有一定成績才能被授予爵位的,而且最低只是貝子。並不是所有皇子都是所謂的王爺、貝勒爺,沒有爵位的皇子大有人在。諸如胤祥、胤祿、胤禮,終康熙一朝都沒有被授予任何爵,他們的爵位都是四哥清世宗給的,而不是父親清聖祖。因此,提問者的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
電視劇《雍正王朝》刻意在為即位前的雍正營造一個“孤臣”的形象,因此除了胤祥以外,並沒有過多地提到與之有盟友關係的其他兄弟。換句話說,如果就電視劇《雍正王朝》而論,雍正的心腹兄弟只有一位,那就是胤祥。
但是,真實歷史上,在一眾兄弟當中,清世宗的盟友遠不止胤祥一位,最起碼還有胤祿和胤禮兩位。雖然這兩位在所謂“九子奪嫡”期間並沒有公開為清世宗站臺,表面上擺出一副與世無爭的姿態。但是,從清世宗即位之後給他們的待遇來看,應當說這兩位早已倒向了清世宗的“雍黨”陣營。
先說胤祿。他是清聖祖的第十六子,終康熙一朝沒有得到任何爵位。康熙六十一年,清世宗即位當天就把自己的保衛工作交給了胤祿,可想而知,清世宗是信任胤祿的。否則,即便胤祿只是一個置身事外、沒有參與“九子奪嫡”皇子,清世宗也斷然不敢把生家性命交付出去。畢竟,理論上胤祿也是清世宗的皇位競爭者之一。雍正元年,莊靖親王博果鐸去世,清世宗違背常規,跨過承澤裕親王碩塞系的小宗旁支,以過繼的形式硬生生幫胤祿搶來一頂鐵帽子。要知道,與清世宗關係最鐵、沒有之一的胤祥,一輩子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為清世宗賣命,到頭來也不過就是得了一頂鐵帽子而已。說胤祿不是“雍黨”骨幹,你信嗎?
再說胤禮。他是清聖祖的第十七子,和胤祥、胤祿一樣,終康熙一朝也沒有獲得任何爵位。當然,真實歷史上的胤禮可沒有像《甄嬛傳》裡那樣給四哥送頂綠帽子。雍正元年,胤禮被即位伊始的清世宗冊封為果郡王。雍正六年,晉封果親王。和胤禮一樣沒有爵位且沒有涉足“九子奪嫡”的皇子並不少,比他年長的也有,憑什麼這頂郡王的帽子會落到他的頭上? 但是,為什麼胤祿得了一頂鐵帽子,而胤禮為僅僅得了個郡王呢?這可能和他的岳父阿靈阿有一定的關係。實際上阿靈阿不是別人,正式清世宗的親姨父,可偏偏這位姨父卻站到了其政敵胤禩一邊,搞得清世宗非常氣憤,直到即位之後氣都沒有消。清世宗即位之後,對阿靈阿進行了總清算,順帶著連自己的表弟、阿靈阿的兒子阿爾松阿一起清算了,足見清世宗對這位姨父有多痛恨。雖然胤禮早已倒向了清世宗,畢竟有這一層關係,清世宗對他可能多少還是有些不放心的。只封郡王,很可能還是一種試探,既試探胤禮的反應,也觀察之後處理阿靈阿父子時胤禮的態度。當然,從後來晉封親王來看,胤禮交出的答卷還是很讓四哥清世宗滿意的。自此,胤禮徹底成為了清世宗的心腹,從清世宗臨終前把胤禮留給兒子清高宗做顧命大臣也能看出一二。
此外,胤祺、胤祐等人雖然沒有涉足“九子奪嫡”。但是,即便沒有站到清世宗一邊,與清世宗之間的關係應當還是比較親近、融洽的。否則,僅憑胤祺是胤禟的胞兄這一點,也夠他喝一壺的。
-
10 # 達摩說
在《雍正王朝》中,胤禛是一個“孤臣”,所謂孤臣,就是沒有派系沒有黨羽,不通人情,六親不認,完全按朝廷法度規矩辦事的人。像這樣的一個人,能有真正的心腹和支持者嗎?
答案是肯定的,必須有!
事實上,像老八胤禩那種所謂“賢王”,反倒是沒有真正的心腹。雖然八爺黨門徒遍天下,從官僚到幹吏,從清流到士紳,似乎不乏其人,但這些人支援胤禩終究是有所圖的。說白了共同利益在,八爺黨就在,共同利益無,八爺黨就散。但胤禛不講利益和人情,只講法度和規矩,這樣的人肯定跟從者寥寥,但只要有人跟從,那就不是為利益而來騎牆派,而是死心塌地的追隨者。
而我個人覺得,心腹和支持者所屬的圈層又不太一樣。心腹的圈層更近一些,屬於胤禛最放心的一類人,為支持者的圈層稍遠,屬於有一定距離感的一類人。綜觀全劇,胤禛真正的心腹有胤祥、李衛二人,支持者有張廷玉、鄔思道、田文鏡三人。
首先說心腹二位,胤祥自不必說,從做皇子時二人便不分彼此,共謀大事,為朝廷風裡來雨裡去。可以說,關鍵時刻,胤祥替胤禛背了很多鍋,頂了很多雷,扛了很多負擔。尤其是兩度幫胤禛奪回了豐臺大營的兵權,可以說是居功至偉。雖說胤禛做皇帝后,二人開始有了君臣的距離感,但也唯有胤祥可以真正參與到胤禛的政策制定、選人用人甚至是儲君選擇的問題上來,絕對是心腹中的心腹。
相比於與胤祥的兄弟情深,胤禛與第二心腹李衛的關係名為主奴,實似父子。十二歲就跟著胤禛入府為奴,李衛比胤禛的親兒子都懂得主子愛什麼,恨什麼,歡喜的是什麼,擔憂的又是什麼。李衛雖說是奴才,但跟主子也不藏著掖著,他是發自內心地感激和敬愛他的這位主子:給兒子取名叫李忠四爺,卻看不到一點諂媚之心;吃飯時能對坐在龍床上,看到主子飯量銳減竟哭起了鼻子;讓主子抓到了自己養歌妓,像個犯錯誤的孩子似的求主子能幫自己瞞著老婆;聽說主子被曾靜造謠中傷,招呼都不打,跑到天牢裡就是一通暴揍。這哪裡是一對普通君臣和主奴能做出來的事,這明明就是一對親密的父子,說是心腹毫不過分。
再說三位支持者。張廷玉是一個超級職業的官僚,他支援的永遠是皇帝,而不是別人,他效忠的永遠是皇權,而不是其他。他辦事有分寸感和距離感,知道什麼該說該做。這樣的人看似沒有感情,但朝廷需要什麼,國家需要什麼他是瞭然於胸的,胤禛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他是看在眼裡的,他從內心支援胤禛的新政,所以在八爺黨逼宮的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替胤禛道出了公道話,袒露了肺腑言。
田文鏡也是這樣,他不是胤禛的兄弟兒女和家奴,胤禛也有很多事不便讓他知道,二人不過尋常君臣而已,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為了朝廷百姓願做孤臣。所以,田文鏡從一開始就跟著胤禛辦各種難差,以至於被貶到陝西去做知縣。後來在山西發現諾敏欺上瞞下,毫無顧忌,上本啟奏,不惜得罪封疆大吏,反覆查訪,這才真相大白。主政河南後,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得罪任全河南的官員士紳都在所不惜,堅持胤禛的新政從沒有過一絲動搖的念頭。而就是這樣一個死倔死倔的酷吏,卻整夜整夜地泡在洪水裡,不忍看到一個老百姓捱餓受苦。
那麼,鄔思道呢?奪嫡時他多次獻計,幫胤禛順利繼位,卻甘冒兔死狗烹的危險。正如他自己所說,是為天下蒼生而來,亦是報答四爺的知遇之恩,這恐怕不完全是客套話,而是真心支援胤禛這個能為國家辦實事的孤臣。即便是在逃過一劫,無奈“半隱”之後,鄔思道都沒有徹底喪失過初心和熱血,透過李衛向胤禛舉薦年羹堯為大將軍,幫助田文鏡搗毀諾敏欺上瞞下的陰謀,以老邁之軀遠赴西北協助年羹堯平定羅卜藏丹曾。如果沒有對胤禛發自內心的支援,他是不會做這些的。
-
11 # 黎蒿蒿
不久前剛剛看完《雍正王朝》這部非常經典的電視劇,下面就這個問題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1.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給人的感覺就是與世無爭,在片尾雍正與弘晝的談話中就能體現出來了,雍正對弘晝說,我像你這個年齡的時候每天都是在家裡吃齋唸佛的。後來太子倒臺,在十三爺與鄔先生的建議下才在暗中參與奪嫡,(當然這不排除雍正本事就沒有這種想法,可能是在做戲)在這一時期劇中雍正的心腹除了自己府裡的奴才在朝堂上基本上沒有人,畢竟雍正一直在康熙面前以孤臣自居 主要心腹就是年羹堯,李衛,十三爺還只是兄弟關係而不是君臣關係,把十三爺作為心腹還不是很合適。至於鄔先生只能就是藏在背後的智囊。結論:在這一時期,年羹堯是主要心腹,(雍正府裡出來的奴才裡在朝廷裡當的最大的官,官至陝甘總督)雍正此時進行的一些政治活動都是圍繞年來進行的。李衛當時還是一個小縣令而且大字不識幾個,跟年羹堯的封疆大吏相比還是提不上臺面的。
2,雍正登上帝位以後,首推心腹,十三爺,在劇中為雍正可以順利登基是居功至偉,可以說沒有十三爺也就沒有雍正皇帝 。
其次,年羹堯。為了西北的戰事,雍正可是把年羹堯寵上了天,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了年羹堯那裡,甚至不惜在佛堂面前祈禱,年羹堯獲勝歸來以後甚至百官跪迎,妹妹立即晉升為皇貴妃,基本上可以說能賞的都賞了 ,當然後期年羹堯狂妄自大以至於被賜死,這都是後話了。
再就是李衛,這時候的李衛就已經是一位封疆大吏了而且最主要的是李衛的忠誠是隻針對於雍正的,從雍正把推行新政的任務交給他就可以看出,後期曾靜辱罵雍正李衛如此生氣也可以看出來,李衛是一種把雍正當主子的,眼裡一直都只有雍正,這也同李衛的出身有關,從一個小乞丐當到兩江總督 ,這都多虧了雍正。
圖裡琛,圖裡琛一直是忠於康熙帝的雍正登基以後也一直深得雍正信任,好幾次比較重要的欽差大臣都是派的他,對於雍正也是忠心耿耿,不過個人觀點,他的信任是隻針對於皇帝的,如果八爺即位他可能也忠於八爺,是個合格的侍衛首領。
隆科多,康熙臨死前密詔隆科多,讓他為了確保新皇即位做了很多措施,當然雍正即位以後也是很感激很信任他,公開叫他舅舅等,隆科多也是一直身居要職,後來隆科多逼宮也是雍正所沒想到的,所以隆科多給雍正帶來的傷害也是很大的。
張廷玉,張廷玉在劇中作為兩朝元老,兩朝宰相,上書房首輔,高官厚祿,作為漢人真正是把官當到頭了,在劇中八爺組織八王議政的時,在雍正處於劣勢而沒人幫他說話的時候張廷玉站了出來,也就像八爺說的 滿朝文武除了張廷玉還有他親自給掌過燈的王文昭還有誰給他說話的。張廷玉作為康熙的老臣,甚至是託孤大臣,他對雍正的忠誠可能更多的是對雍正的認可,雍正畢竟也是古往今來最勤政的皇帝。
以上就是一些個人觀點 ,不足之處,請大家互相交流
-
12 # 醉美木瀆
在《雍正王朝》中為了打造雍正皇帝銳意進取,不畏艱辛改革家的形象,雍正的支持者設定的不是很多,我在這裡把他們分為三類:第一,生死兄弟;第二,心腹;第三,寵臣。
一,生死兄弟只有一位就是十三阿哥,怡親王允祥。從南下籌款賑災,到催討戶部欠款再到銷燬《百官行述》,兄弟倆一直結夥辦差,推心置腹,共對危局,從未有過齟齬。允祥被康熙圈禁,對他念念不忘,時時找機會想把他放出來還是當時的雍親王。
直到康熙駕崩,雍正返回潛邸,為保萬無一失,鄔先生建議從不同衙門調兵負責安全,只有一人能完全節制這些隊伍就是允祥,這種權利一直伴隨允祥終身,京城防務除了皇帝親自下旨,只有允祥有權調動,連雍正的親兒子也沒這個權利和信任。可見,雍正把身價性命託付給了這位十三弟。
後來八爺一黨逼宮,在關鍵時刻,雍正不問別的,就問“允祥在哪,你們把他怎麼了?要是允祥不測,朕絕對不會放過你們。”人在最危險的時候想起的人,就是最親近的人。允祥絕對是雍正最親近的人。
兄弟倆最大的分歧竟然在於如何對待八爺黨,允祥被這幾位兄弟陷害長期圈禁,但是他經常勸諫雍正要善待他們,心胸寬廣,雍正不能比。允祥也是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王。
雍正與允祥是清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兄友弟恭的典範,也是君臣一心,共襄大業的典範。
二,心腹
在這部劇中雍正最親近的兩位心腹是年羹堯和李衛。田文鏡包括張廷玉只能算作寵臣不能算作心腹,所謂心腹,“可言私家事也”。也就是說心腹是能給領導辦私事,辦髒事,甚至報私仇的。
在劇中,雍正的母親要做壽,給他準備壽禮的是年羹堯,雖然雍正為此事和福晉發了火,也是為了年羹堯的前程著想。雍正在江夏鎮受辱,屠了整個鎮子給雍正報仇,又把雍正想要的當票弄到手的也是年羹堯,年羹堯的妹妹是雍正的寵妃,就是在《甄嬛傳》中恃寵而驕的年貴妃。
後來,年羹堯升陝甘總督回京謝恩,沒有先找雍正反而跑到八爺府,被雍正責罵,甚至讓他端洗腳水,為雍正洗腳,但是正所謂“自己的狗才好打。”正是因為他是心腹,他才會如此在意年羹堯的動搖行為,也才會用如此低階的手段進行懲罰。
李衛不用說了,他給兒子起名李忠四爺,雍正知道了大笑,給改了名字叫李忠。但是認可了李衛的一個“忠”字,這是很難得的。
科場舞弊,敢直接去科場抓人的是李衛,有人寫書罵雍正,雍正為表大度命令監牢好好照顧,敢過來把他打一頓的是李衛,殺年羹堯的還是李衛。
雖然年羹堯後來恃寵而驕,導致雍正不得不殺了他,但是就整部劇而言,雍正真正信得過的心腹只有兩位,年羹堯,李衛。
三,寵臣
在劇中雍正的寵臣還是不少的例如:隆科多,張廷玉,田文鏡以及孫嘉誠。
隆科多可以說有擁立之功,前期雍正對他頗為倚重,但是隆科多過分貪婪,以至於逐漸失寵,最後竟然和八爺黨攪在一起。
張廷玉老成持重,身為漢臣,最後位列宰輔,大臣中排名第一,死後雍正許他配享太廟,整個清朝,漢臣中只有張廷玉一個,可見恩寵,但是張廷玉所辦多是國事,“九龍奪嫡”時他也從未站隊,雖然做不了雍正心腹,但是老成持重,不涉黨爭,可以說是國家柱石了。
田文鏡,孫嘉誠辦事肯出死力,不畏強權,不謀私利,是雍正重用的改革先鋒,但是田文鏡手段酷烈,難容於眾,孫嘉誠做事迂腐,行為孟浪。兩人也算不上潛邸舊臣,能成為寵臣已經不錯了。
相關內容
- 若《雍正王朝》中九子奪嫡雍正出現意外,康熙能否直接傳位乾隆?
- 《雍正王朝》雍正潛邸的人真的都被處理了嗎,高無庸為什麼不在了?
- 《雍正王朝》雍正登基當晚,十七阿哥去拜見的雍正,鄔思道不讓見是在保護十七阿哥?
- 雍正的文治武功對雍正王朝之後的王朝有什麼影響?
- 《雍正王朝》曾靜策反嶽鍾琪,羅列雍正十大罪,興起文字獄,為何雍正卻沒有殺他?
- 《雍正王朝》八爺逼宮,雍正到底知不知道?
- 《雍正王朝》中雍正一登基就殺死了高福,如果鄔思道不走,和高福有關係的他會被殺嗎?
- 《雍正王朝》中同樣都是太監總管,為何高毋庸被殺,李德全能被雍正重用?
- 《雍正王朝》中為什麼雍正殺高福,卻重用李衛?
- 《雍正王朝》中,雍正剛獲得大位便要殺鄔先生,是怎麼回事?歷史上是這樣嗎?
在《雍正王朝》中,胤禛是一個“孤臣”,所謂孤臣,就是沒有派系沒有黨羽,不通人情,六親不認,完全按朝廷法度規矩辦事的人。像這樣的一個人,能有真正的心腹和支持者嗎?
答案是肯定的,必須有!
事實上,像老八胤禩那種所謂“賢王”,反倒是沒有真正的心腹。雖然八爺黨門徒遍天下,從官僚到幹吏,從清流到士紳,似乎不乏其人,但這些人支援胤禩終究是有所圖的。說白了共同利益在,八爺黨就在,共同利益無,八爺黨就散。但胤禛不講利益和人情,只講法度和規矩,這樣的人肯定跟從者寥寥,但只要有人跟從,那就不是為利益而來的騎牆派,而是死心塌地的追隨者。
《雍正王朝》裡誰才是雍正真正的心腹?李衛——最有心機的心腹
在電視劇中,李衛、高福和年羹堯幾乎是同時間出場。一開始雍正並不重用李衛,後來因為巧取百官行述,李衛的機靈才被雍正發現,並委以重用。而他的乾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知縣的身份替雍正暗中監視年羹堯。從這開始,李衛就正式被雍正納入了自己的核心朋友圈。一步步的高升,最後被委任為直隸總督。
最後,李衛憑藉高人一等的機靈,在服侍雍正二十七年後,得以善終,沒有像高福一樣被秘密處決。
田文鏡——最實在的心腹
在電視劇中,田文鏡跟著雍正的時間其實也挺早的。在雍正的提拔下才得以重用。不過雍正只是用他辦事,並不拿他當真正的心腹。他在雍正的眼裡,心腹指數遠低於李衛和年羹堯。
他對雍正的重用也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報答。因此得罪了很多的同僚。總的來說,田文鏡屬於徇吏,是個好官,就是不討人喜歡。雍正對他很看重,只是因為他能不計名利地為自己辦事。
張廷玉——最有頭腦的心腹
如果說田文鏡是雍正在外省的心腹,不得不委以重用的循吏,那麼張廷玉就是雍正在朝內的心腹,不得不重用的循吏。其實,張廷玉並不是雍正的死黨。但是他的腦回路清奇,永遠只拍皇帝的馬屁。原本是康熙心腹的張廷玉,順利得過渡成了雍正的心腹。
其後,張廷玉非常精明的每次都站在了雍正一邊。不管是新政還是儀政,張廷玉都把雍正的馬屁拍得非常舒服。最終,雍正也把他視為自己的絕對心腹。信任程度絕不在李衛之下。另外,張廷玉還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地方——該他做的事,他絕對不推脫;不該他知道的內幕,他絕對不多問。這樣的一個人精,想不受重用都難吶!
張五哥——不是心腹的心腹
其實張五哥也不是雍正的死黨,只是有點交情而已。他跟十三爺的關係更好一點,並且他還是十三爺的大舅哥呢。但是十三爺服雍正,張五哥也就順勢站在了雍正一邊。
另外還有十三弟胤祥,胤祥和他的四哥雍正都是君臣一體的,基本上在雍正初期即位的時候全靠他的十三弟來支援,如果不是老十三,雍正恐怕在康熙駕崩當夜就有可能被殺。之後幾次更是如此,老十三胤祥一直以來無條件的支援四哥雍正。雍正帝也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貝勒爺中除了老十三還有誰支援雍正?為什麼老十三無條件支援雍正呢?看電視我們都知道,雍正打十三弟十幾歲呢,基本上,老十三出身低微,小時候受了欺負一般都是雍正給討回公道。所以從小他們之間就建立了非常好的兄弟情。
之後老十三成年17歲的時候更隨康熙南巡,這個時候的老十三文武兼備,尤其是武藝,冠絕兄弟。之後胤祥開始帶兵。之後再太子失寵之後,胤祥也別圈禁十多年。
在這個十年之內,他的四哥幾次三番想把胤祥給救出來,但是次次都是無果而終。據電視劇講述,康熙是為了保護這個正直的兒子才將其圈禁的。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康熙爺是想給後繼之君留下一個能幹的兄弟,而且從老十三被圈禁之後,康熙此時已經確立了要立老四為儲君。也有人說老十三此時已經身患重病,從他46歲就早亡的情況下看,老十三可能那個時候就身體不好了。
在九子奪嫡之中,胤祥屬於是太子黨,之後太子被廢之後,並沒有選擇老八,老十四,而是選擇了他的四哥,除了和他的四哥親近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老十三本身就是為國為民的俠士。
老十三被稱之為俠王,見義勇為,平時也是伸展正義,對於虛偽的老八一直看不上,而且對於十四弟也一直都是選擇勸解的態度。老四是個能幹的皇帝,為國為民,在擔任皇帝期間,攤丁入戶,讓老百姓從苦海中脫離。
從這點來看,老四和十三弟是心意相通的。
當然,老十三早逝,雍正帝為了表彰起功績,封他為“鐵帽子王”配享太廟。胤祥的功績是無人可比的。他們君臣之間,兄弟之間是沒有隔閡的。眾皇子中除了十三爺沒人了。其他皇子要麼自己想當皇帝,要麼有其他的派系,跟四阿哥都不是一路的,所以全都排除。雖然十七阿哥最後支援了老四,但十七阿哥年紀小,他也只是對於康熙的遺詔實話實話而已,不能算作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