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句話品歷史
-
2 # 大漠孤煙落日長圓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很多人人為這句話是霍去病說的,其實是出自西漢名將陳湯在攻滅匈奴郅支單于對漢宣帝的上疏中所說的一句話,霍去病和陳湯並不是一個時代的人。這句話的大意是膽敢冒犯我強大的漢朝,即使離得遠也必須得殺死你。
-
3 # 文藏
(網路配圖)
陳湯自幼喜好讀書,卻因家中貧困只能以乞討借貸勉力支撐,常常被鄰里看不起。打小混跡在底層社會,摸爬滾打,陳湯對功名和錢財愈發看重(這也是他立有大功卻多次被人排擠的原因)。於是,他跑去長安謀求官職。陳湯很聰明,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哥哥王鳳曾說“陳湯多籌策”,陳湯靠著才識成功當上了太官獻食丞。
(網路配圖)
在長安經營了數年,陳湯漸漸與富平侯張勃交好。張勃很欣賞陳湯的才能,向朝廷推薦他為茂材(出眾的優秀人才)。在陳湯滿懷希望等待官職升遷時,他的父親去世了,按理他應該回家奔喪,守孝三年,無緣新官職的分配。陳湯冒險沒有回家,不想這件事卻被人知道了。有人彈劾他不守孝道,張勃因舉薦不實被削減食邑二百戶,不久張勃去世還因此得了“繆侯”的謐號,陳湯則直接被捕下獄了。
(網路配圖)
後來陳湯被重新舉薦為郎,他深感在朝廷受人鉗制,不如出去建功立業。他幾次主動請求出使西域,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後他被調任為西域副校尉,同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一同出使西域。彼時北匈奴郅支單于遷居康居,與康居王聯手,扣押漢朝使臣,欺壓大宛、烏孫等國,強迫各族進貢。陳湯這一去,便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
(網路配圖)
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當時西域情況危急,陳湯便假託皇帝命令,擅自從各處調兵,迫使甘延壽與他一起攻打康居。陳湯一舉打敗郅支單于,威震邊庭,這才有了甘延壽與陳湯上疏漢元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當然,因為陳湯學文很淵博,寫得一手好文章,他與甘延壽上奏漢元帝的奏疏也就出自他之手了。此外,因為妙筆生花,陳湯後來還經常接受別人的錢財代為起草奏章,並因此被罷過官。
回覆列表
這句話最早的原話是漢元帝時期校尉陳湯的上書:“宜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東漢班固《漢書》卷七十)意思是:對有冒犯我強大漢朝行為的人,即使再遙遠也要誅殺。
西漢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與漢朝久已無事的匈奴平地起驚雷——大漢派往匈奴郅支單于的使臣谷吉被對方殺害。一代名將陳湯,就是在這個時候出場的。
陳湯,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陳湯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郅支單于明白對方這是找他算賬來了,退無可退的他只能硬著頭皮死守。第二天漢軍就擊敗了外圍救援的一萬多康居騎兵,迅速攻破城池,郅支單于也在亂兵中被殺。此役漢軍斬殺敵軍一千五百多人,俘虜一千多人。陳湯與甘延壽隨後向朝廷上疏告捷:“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也確切的反映了當時漢朝百姓的民族凝聚力,至今提起這句話都讓人感覺無比自豪。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如果有誰膽敢侵犯大漢的王土,即使再遠,漢朝軍隊一定會無情地踏平敵人。霸氣沖天,鐵骨錚錚,多麼有力,多麼雄壯,多麼振奮人心,當然這後面有強大的國家和強大的軍隊做後盾。這句話也確切地反映了當時漢朝百姓的民族凝聚力,面對外族時的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夠喊出這樣的口號,有這樣的行動,那必然是一個強大的民族,是一個不可戰勝的民族。這就是這句話能夠流傳千古、振奮人心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