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拜託學妹
-
2 # 容易140270934
一句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人有修養是一步一步來的,人品道德…一開始處事都是從自己小範圍接觸,能力慢慢擴大後彰顯豈能,後者接觸大的圈子,無論是科學家是領導者都得有追隨者認可者才能掃天下!大範圍有各國領導人.再大的有從古到今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有我們的道教、儒家等。
-
3 # 夕魄騰輝
《亮劍》大家都看過吧,孔捷團長在南京軍事學院背書,有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這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成大事者必放眼全域性而從小處著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把一系列的小事做好了就能夠成就大業,其實哪有什麼大事可做,都是一些小事的積累。
所謂掃一屋並不是指打掃房間,有些成大事的人不修邊幅,即使有時間也未必對打掃衛生有興趣,從字面上看,打掃衛生與掃天下沒有必然聯絡,掃一屋更多的是指一個人踏實誠懇的作風。有雄心並有執行力的朋友可以把這句話放在一旁,踏踏實實的做自己的事。
而對於某些人,這句話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掃一屋還有一層含義,就是掃淨心底的塵垢。如果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整日無所事事,昏昏噩噩,房間弄得跟豬窩似的,還美其名曰要做大事。其實是被垃圾矇蔽了心智,沒有自知之明。這就該清理清理自己心裡的垃圾,好好看看自己。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掃房間開始,一個整潔的環境有利於身心健康,從房間的整理開始自律的行為,如果實在沒什麼事兒幹,就管理好自己,早睡早起,鍛鍊身體,戒除不良習慣,有規律的生活會讓你找到方向,務實的作風會讓你看清手邊兒該做的事。
所以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無論你想做什麼事,要想做好,就必須從小處著手,做有意義的事,就像許三多說的,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許多有意義的事,打掃房間比亂扔垃圾有意義就去打掃房間,早睡早起比熬夜有意義那就早睡早起,看書比玩兒遊戲有意義那就去看書,掃一屋就是讓自己充實起來,善待自己,而不是坐在垃圾堆裡視而不見,整天幻想著做大事發大財。
充實的人生也算一件大事,做好並不容易。把自己打理乾淨,屋子乾淨了,心就靜了,身心都清清爽爽是美好生活的開端。
-
4 # 亮夫0422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凡事從小事做起。垃圾分類,保護環境,迴歸自然,生態文明,
利國利民,造福百姓。百川歸海,一切從我做起,試問,沒有建立
一掃屋之理念?豈能管好整個高樓大廈!
-
5 # 江湖夜雨92
一屋不掃,能掃天下嗎?從故事本身寄寓的道理看,一屋不掃,也能掃天下。
先來看看他的出處,一屋不掃,出自一個很著名的故事,小時候在書房讀書,他父親和朋友一起來看他,見到書房凌亂不堪,皺起了眉頭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陳藩回答說,大丈夫處事,當掃除天下,怎麼能在意自己的居室呢?父親的朋友很驚奇,認為他少有大志,將來一定了不起。也就是說,陳藩的意思是讀書很重要,我將來要做大事,這些小事就免了吧。看看結果,陳藩後來確實成為東漢名臣。北宋的王安石也是不修邊幅,不經常洗澡,很多人詆譭他,連自己的衛生都搞不好,怎麼能管理好天下。而事實上他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氣概,主持了變法,並且自己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現在我們是怎樣看待的呢?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你連一個屋子都不能認真去掃,怎麼螚掃除天下呢?凡事都是點滴積累的,你連小事都做不好,怎麼能做大事呢?老子不是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凡事皆作於細,再大的事,都是從小事做起的。
圖片描述,現在很少有孩子做家務了,父母為孩子們做的再多,孩子們都覺得,是應該的,並沒有感激之心,長大樂了,會孝順嗎?白眼狼就是這樣練成的。
做好身邊的小事,在今天特別有現實意義。現在的家長很少讓子女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孩子們不刷碗,不洗衣服,不拖地,不整理房間已成常態。不用幹家務,搞好學習就行,過多的物質享受,都助長了孩子受之無愧的心裡,淡化了他們的責任感。長大後,他們習慣了要這,要那,你給不了,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可見,你不想將孩子培養成白眼狼,那就不要替孩子做的太多,要去教導孩子,懂得感恩,懂得承擔。告誡孩子,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
6 # 楊小斌說歷史
第一種境界的人往往格局廣闊,謀萬世不謀一時,他只要身邊圍繞著很多專門“掃一屋”的人,他就可以“掃天下”。這種人才往往就是善於使用人才的人。
第二張境界,這類人注重細節,凡事必從基礎做起,靠積累完成最後的成就。他自身的性格不允許“不掃一屋就掃天下”,這類人很符合王國維說的人生三重境界:制定目標,付出極大的努力,回首觀看努力後往往能獲得巨大收穫!
回覆列表
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體現了“掃天下”與“掃一屋”的哲學關係,形象地說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業。
毫末長成合抱之木,累土築起九層之臺,腳步成就千里之行,涓涓細流匯成江海之大,皆非一日之事。故凡事皆有根源,循序漸進,持之以恆,自能成其大。
一天蘇格拉底給他的學生上課。他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不講哲學,只要求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把手往前擺動300下,然後再往後擺動300下,看看誰能每天堅持。
過了幾天,蘇格拉底上課時,他請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結果,90%以上的人舉起了手。過了一個月,他又要求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只有70%多的人舉手。過了一年,他又同樣要求,結果只有一個人舉手,這個人就是後來也成為了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此時的柏拉圖很年輕,在學識上與後來的哲學家柏拉圖相比仍顯稚嫩,但已表現出一個傑出人物所具有的執著追求、堅持不懈的優秀心理素質。他在成為哲學家之前,大部分時間仍然顯得平淡無奇,所不同的是在那些人們看似平淡、枯燥的重複中,柏拉圖能認準目標、始終堅持。
甩手固然甩不出一個哲學家,但是目標遊移、耐不住寂寞的人是很難有大的作為的。兩個同等條件的人,一個學習堅持不懈,一個學習淺嘗輒止,兩年以後,差別會很明顯。這個故事會給我們一個什麼啟示呢?值得我們深思一手不洗,滴水不補,片房不掃,何以御病魔?何以保健康?何以成大業?何以濟滄海?
對於陳蕃,還有一點不能不提,就是他特別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王勃在他那篇著名的《滕王閣序》中有言:“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其中的徐孺就是陳蕃最尊敬的學者朋友。雖然陳蕃的故事離我們遠去,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竟成無數後來人的名言,激勵人們持之以恆、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