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剃髮易服令到底是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嗎?
21
回覆列表
  • 1 # 北洋海軍炮手

    因為剃髮令根本執行的不徹底,到了康熙平定三藩天下整體太平後,剃髮令也不再強制執行。

    不過有意思的是,由於剃髮令具有強迫性質且激起了反抗,清朝不得不做出妥協,很多地區歸順之後不得不緩上一段時間再執行剃髮令;即便是執行剃髮令也基本上就是意思一下,要不然清朝的文書當中怎麼有不少關於各地沒認真執行剃髮令的檔案。

    江南一堆發不如式,且公然包方巾。

    這充分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老百姓剃髮也就是意思一下,壓根就不把朝廷禁令當回事。最後清朝也不了了之,也就聽之任之了。這次僅僅是城市或者是近郊,如果是接受資訊較晚且控制力度不強的農村,估計很多發不如式者。尤其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由於天下太平,康熙也不再強制執行剃髮令,我估計強制的也就是官員和軍隊。所以老百姓只要不給朝廷扛活也沒必要非得剃髮留個辮子,我估計這是康熙向老百姓妥協的結果。

    當然,這方面不僅《康熙南巡圖卷》當中有所刻畫,《農村演戲圖》一樣也有所體現

    還有《康熙耕織圖》

    再比如乾隆早期的《羊城夜市圖》

    而且,清末也有不剃髮的,比如大清遺民牛兆濂和夏震武兩位,都是束髮古裝,給清朝帶發效忠。

    牛兆濂

    夏震武

    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辮子才逐漸流行起來,但是這未必是強制的結果,很大可能是上層引領下層的結果。這就好比日本的月代頭一樣,最開始只有武士剃月代頭,但是到了江戶時代民間也有不少人剃月代頭,這就是上層引領下層的結果。

    所以,越往後留辮子的越多,但是留辮子不完全等於剃髮。因為要前腦袋鋥亮那得三五天就剃一次,而過去老百姓一來沒那麼多閒錢二來沒那麼多閒工夫,就好比比較偏僻的農村農民,可能一年才進城一兩趟,根本不會頻繁剃頭,也就只有大戶人家以及官宦子弟有那麼閒錢和閒工夫三五天跑一趟剃頭鋪子。

    總的來說,電視劇《闖關東》裡面對於清末男子的髮型還是比較寫實的。

    而朱開山淘金髮了財當了地主,全家團聚之後照相,這時候才剃髮,可見清朝剃髮並非是普遍現象。

    全文完

  • 2 # 故國明月照

    誰跟你說沒剃髮?當時流行的是剃了前額,剩下頭髮綰髻。 剃髮令一開始很嚴,後來多爾袞見此狀況就不推行那麼嚴了,只要剃掉前額就可以。剃髮易服主要針對的是官紳階層。在清初百姓基本都是滿漢混搭風。

  • 3 # 鴻觀大歷史

    清朝入關後,當時清朝統治者頒佈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苛政,當然是為了奴化漢族百姓的行為,可是具體實施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了,自從明朝滅亡,後,揚州七日,嘉定三屠,加上其他地方的殺戮,殺了大概9000萬的漢人。

    後來為了實施這條命令,又殺了不少人,發現抵抗的人實在太多,如果再強行推行這條政策,可能會激起更多的反抗,清朝剛建立不久,需要和平的環境,所以到康熙年間,也就沒有那麼嚴格了。

    殺人就是殺心,人心不穩,難以服眾,剃髮易服並沒有大規模實施,清軍剛入關的時候,也是為了加強統治,所以才頒佈了這條法令,想從思想上改變漢人的觀點,還是要有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場入關漢人和關內漢人之間的博弈,關內的漢人不贊同剃髮的居多,所以這個政策並沒有實施多久。

  • 4 # 子屠龍

    1644年清兵入主中原,要求治下的世俗男人都要“剃髮”,對道士、和尚不做要求。這項舉措普遍遭到漢人的反對,清廷的統治根基還很薄弱,滿清的實際領導人多爾袞被迫公開廢除此令。

    之後還不到1年,整個政局發展對清廷有利,執行“剃髮”的時機變得成熟。這時候出現一個名叫“孫之獬”的漢人,他不僅自己主動剃髮,還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歪主意,結果被清廷採納。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蓄髮被視為孝,清廷讓他們剃髮,引發巨大的動盪不可避免。政治立場沒有妥協餘地,清兵立刻辣手鎮壓,“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皆非常悲慘。

    清初天下大亂,“剃髮令”對於清廷來說很有必要,有著“一石二鳥”的效用。什麼作用呢?一是迅速分辨敵我,有效剷除敵對勢力,儘管存在誤殺;二是可以向漢人傳遞1個重要的資訊,整個神州已經變天,要生存必須服從新朝廷。

    剃髮令被人為的擴大,以至於很多人認為有清一朝都在搞“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而事實上,剃髮令只是在清初被嚴格執行,天下太平就大打折扣,老百姓只要不出現在朝堂就沒什麼關係。

    剃髮令始終約束的人群很有限,其實就是公務人員,比如官員、小吏、軍人等。他們必須要穿著朝廷規定的官服、公服、軍服。這點無可厚非,畢竟任何朝代都要這麼做,所謂改正朔、易服色。

    《康熙南巡圖》以康熙皇帝南巡為主題,畫家王翬、楊晉等人所創作,年限有1691年到1693年。這幅圖中所繪人物、牲畜、山川、街巷、商店眾多,如實體現皇帝南巡途中所見的風土人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人們在《康熙南巡圖》中發現有趣的現象,畫裡的很多老百姓居然不扎辮子,還穿著傳統的漢服,扎辮子齊整的主要是官吏等公家之人。可見,早在康熙朝的時候,就已經不對民間做強制性剃髮要求。孤例說服力不夠,我們再來看另一個例子……

    古代沒有照片,我們還是隻能拿畫作來說事,比如清朝中期乾隆初年的《羊城夜市圖》,這是洋人傳教士郎世寧所畫。在這幅畫裡面,你會嚴重懷疑是不是在清朝,因為男人們普遍是傳統漢人髮式,不過他們真的是清朝人。

  • 5 # 圍棋豬

    康熙年間的剃髮令沒多爾袞時期嚴,主要是康熙對一些明朝遺老網開一面,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但他們的子孫必須剃髮。

  • 6 # 覃仕勇說史

    關於剃髮易服,是一個異常沉重的話題,其貫徹方式,是“暴烈如風雨,殺人如草蒿”的方式推行的,別幻想什麼“循序漸進,潛移默化”!

    皇太極登位,就明令公佈“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清太宗實錄稿本》卷十四)

    當然,皇太極時代,滿清尚侷促在關外遼東一地,其所強性推行剃髮易服的物件,主要針對遼地遼民。

    滿清入關之初,為收買人心,多爾袞於順治元年五月二十日代順治頒諭旨:“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髮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

    話說得非常好聽。

    到了次年五月,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弘光政權已相繼覆亡,多爾袞認為天下大定,遂兇相畢現,於六月惡狠狠下令全國男性官民一律剃髮:“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十五日又諭禮部,強調說:“盡令剃髮,遵依者為中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七月,再次嚴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剃髮易服,以風雷之勢滾滾而來,萬千百姓,稍有不從,即人頭落地。

    時人陳確在其文集《陳確集》卷三十中記:“令發後,吏詗不剃髮者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

    《東華錄》卷五順治元年條也記載:“不隨本朝制度剃髮易衣冠者,殺無赦。”

    “一人不剃髮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動”等等宣傳口號,均出於這一時期。

    相對來說,廣州地區的宣傳口號溫和一點,稱:“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但民眾並不認可這種“雅政”,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剪髮人。”

    本來嘛,漢族男兒自古蓄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稍加損害,這“金錢鼠尾”的髮型又形同禽獸,若非刀劍相加,誰肯相從?

    福州遺民在《思文大紀》中悲憤無限地寫:“時剃頭令下,閭左無一免者。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羶。”

    顧炎武作《斷髮》詩發聲:“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

    江陰十萬民眾在陳明遇、閻應元等義士的帶領下,勃勃不屈,為反剃髮易服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滿城男女老少,被斬盡殆絕。

    義大利人衛匡國的《韃靼戰紀》,也沉痛地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髮而戰的狀況,當真是屍骨成山,血流成河。

    所以,諸君別不要為《康熙南巡圖卷》上出現的人物髮型服飾所迷惑。

    其實,不單單《康熙南巡圖卷》,出現漢人裝束畫面的宮廷圖卷,隨便一搜一大堆。

    如《御製耕織全圖》、《康熙萬壽圖》、《雍正像耕織圖》、《雍正行樂圖》、《羊城夜市圖》、《乾隆南巡圖》、《姑蘇繁華圖》等等。

    諸位,您能根據《雍正像耕織圖》雍正和他的妃嬪身穿農夫、蠶婦衣服,就斷定他們是真的農夫、蠶婦嗎?

    您能因為《雍正行樂圖》裡雍正身穿道袍而認為他是戡破紅塵的方外高人嗎?

    在這些圖畫裡,雍正不但峨冠博帶,標準的漢人裝束,還有紅髮赤胡的西洋人裝束。

    您絕不會因為這樣,就認為雍正本人沒有剃頭結辮吧?

    可惜的是,沈從文大師卻根據這些宮廷畫作在他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 “婦女野老、平民工農普遍服裝和明代猶多類同處,並無多大區別。”

    更加可惜的是,高校教材《中國服飾史教程》中竟根據沈從文大師的結論得出一更加錯誤的結論,稱“在服飾髮式上推行清令也就不了了之。所以大部分南方和北方的山區鄉村尤其是廣大百姓的服飾,仍依明制”。

    經《中國服飾史教程》此說推演,有人就會抹殺掉清初反抗剃頭那一段血腥歷史。

    有一位寫了不少晚清作品的金姓的作者,就曾在他的著作裡叫囂說:“什麼‘剃髮易服令’?根本就是你們漢人自己臆想的東西,清朝沒推行過!漢人自己剃髮易服,全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自己的追求。”

    看了他這一段話,我真想摑他兩大嘴巴子呀。

    實際上,剃髮易服令並非“最後不了了之”,而是非常成功了,除了邊遠蠻夷部族,天下漢人,莫敢不從。

    順治十年,曾有兩個戲子沒有剃頭,被刑部擒獲,順治皇帝立即頒詔:“剃頭之令,不遵者斬,頒行已久,並無戲子準與留髮之例。今二犯敢於違禁,好生可惡。”

    看看,就捉到了兩個沒剃頭的戲子,尚且如此大發雷霆地宣佈斬立決,普天下還有誰敢留髮?

    至於說百姓的服飾和髮型“仍依明制”,這有可能嗎?

    說一則軼聞:乾隆三十年,北韓賀歲使節者洪大榮前來北京朝拜乾隆帝,客居北京期間,一個名叫潘庭筠的落魄漢人,看見洪大榮“以方冠,著廣袖常衣”,並不知道這本是明代的秀才常服,嘖嘖稱讚它“制度古雅”,洪大容只得告訴他,“我們衣服皆是明朝遺制。”

    康熙此人,雖然沉猜好殺,卻好名好利,喜歡以“寬仁”的形象示人。他曾假惺惺地對近臣說“朕以為俗不能驟變,當潛移而默導之”,但天下剃頭已成定式,而他的話又是朝堂宮廷裡的“悄悄話”,誰又敢以身試法,束髮以明衣冠行世?

    康熙三年(1664),北韓使者洪命夏到北京,所遇漢人官員,見到北韓使者的衣冠,“皆有唏噓嘆息之色,欲語未語……蓋見我衣冠,自不覺其感慨而然也”。

    是的,面對奉行明朝衣冠的北韓人,入清漢人也只有豔羨的份了。

    當然,回家關上門,偷偷製作一套,穿在身上過過癮,或者讓畫師畫在圖畫裡自我滿足一下,也還是可以的。

    這不,秉承康熙旨意的宮廷畫師在作《康熙南巡圖》時,就畫了漢人穿著明朝服飾的形象,而且,腦後沒有垂辮,而是把辮子紮成髮髻,粗看確如明制相差不大,但前額那塊地方的頭髮,仍是性命攸關,萬萬留不得的。

    所以,說剃髮易服令是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甚至最後“不了了之”,是不符合歷史實情的。

  • 7 # HuiNanHistory

    網上一些人覺得清朝剃髮是嚴格的金錢鼠尾,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

    剃髮和辮子這種事,在不同時期和地區,形制都是不同的。清朝只能控制朝中大臣留哪種頭,老百姓其實是管不到的。

    甚至於就連清朝皇帝本人,有些也不是金錢鼠尾。情看下面這張順治帝的畫像,鬢角兩側能夠看到茂密的頭髮。

    再比如下面這張《乾隆南巡圖》:

    地方官員跪著接駕。

    注意白框中的大臣們的髮型,能夠看到大家也不是什麼金錢鼠尾,每個人後面的辮子都很粗長。

    再比如徐揚所作《姑蘇繁華圖》:

    圖中紅圈中的人物髮型甚至都是明代的髮髻造型,並沒有留辮子。

    還有,下面這張圖是《康熙耕織圖》:

    沒想到吧,老百姓居然留的還是明朝的髮型,根本就沒有剃髮呢。

    當然,有正例,自然也就存在反例。

    我們不能說清朝就一定沒有金錢鼠尾。

    請看下面這張1799年日本出版的《清俗紀聞》中的畫像,就有人留著金錢鼠尾的樣式。

    以上的諸多案例,其實就是要告訴大家:

    清朝對辮子的樣子並沒有統一的要求,大家只要剃髮就行。

    除此以外,由於朝廷的力量並不能深入到地方的每個角落,所以剃髮主要是針對官員、士大夫、讀書人而言,這些人容易進入官方視野。

    對於平頭老百姓,有時候管不到他們那裡去,再加上自給自足,所以也就沒有剃髮了。

    總之,就連清朝皇帝本人,都有未曾剃光前半腦袋的案例,就何況其他民間普通人呢?

  • 8 # 歪史

    滿清的辮子一直是個玄學問題,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留髮不留頭制度引起大量漢人的誓死抵抗。

    我們後來受到滿清眾多戲劇的影響以為滿清的制式頭髮髮型就是沿著耳邊的對稱陰陽頭。但是翻看很多的滿清時間畫作可以找到很多蛛絲馬跡。

    如果說市井小民是偶爾的疏漏的話,畢竟當時道士都不落髮不改服裝。或許會有大量的漢人不願意剃髮易服而打扮成道士模樣。

    但是滿清的皇帝應該不會出現剃髮不正確的可能可是這張康熙的畫像可以明顯的看到鬢角,頭髮非常多。

  • 9 # 鳶飛九天2018

    滿清在入關後,為了鞏固對中原的統治,馴服數以億計的百姓,頒佈了“剃髮易服”政策,想以此改變了漢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習俗。漢人被強迫變其發、換其衣,在政治力量與文化力量的推動下,清朝漢族男子留起了大辮子,穿上了帶有滿族特色的長袍大褂,即使是沒有被強迫易服的女性,也開始轉變為了滿族旗裝。

    雖然在清朝初年,剃髮易服令在全國頒佈以後,曾引起過漢族民眾的極大反抗。但是,為了徹底降服漢人,維護滿清長遠統治,滿清政府實施了血腥的壓迫政策,比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瘋狂口號,最終使得金錢鼠尾成為了清朝時期中國男人的唯一發型。

    剃髮易服圖畫

    然而,儲存在故宮博物館《康熙南巡圖卷》中,竟然能夠看到大量未剃髮,而且穿著漢族服飾的平民。要知道,《康熙南巡圖》是為了描繪康熙盛世而作。這樣的一幅畫卷之中,竟然出現了未按照“剃髮易服”政策穿著滿族服裝,留有滿族髮式的眾多平民,豈不是打臉了“康熙盛世”。

    究竟是何原因,讓這一件作為紀實、紀史之作的《南巡圖》,在展現江南繁華的同時,又出現了令人不可思議平民身著漢族服飾的畫面?

    康熙南巡圖

    經資料文獻推測,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滿漢融合”過程中所出現的“十從十不從”這個折中政策,保留了漢族庶民服飾特點。清朝初年,清政府採用強權手段所推行的這項民族政策,經過漢族人的激烈對抗以後,清政府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只能實行“十從十不從”這一政策。

    正是由於折中政策的出現,才讓女性、兒童、庶民,以及一些特殊職業者的漢族服飾,得以繼續保留。比如在《康熙耕織圖》、《點石齋畫報》等清朝畫卷中,可以看到許多婦女,還有一些普通的勞動人民,仍然穿著類似於明朝的漢裝。由此可見,康熙年間,漢族服飾並沒有徹底被滿族同化,所以《南巡圖》中出現大量身著漢族服飾的平民也就不足為奇。

    正本第十一卷區域性

    第二:直到康熙年間,江南地區反清復明意識仍然較為強烈,因此也會出現明朝遺民身著漢服表明自己反抗剃髮易服的決心。清朝初年,地方民族衝突不斷,江南地區由於經濟和文化的發達,導致漢民族傳統意識最為強烈,長江流域曾多次發生過震驚天下的反清復明事件。

    更何況,採用強權所推行的剃髮易服政策,不可能將這一些江南地區一代懷念明朝的“遺老遺少”們趕盡殺絕。所以,江南地區許多平民也在這些人的影響下,繼續漢族服飾的穿著,這也是《南巡圖》中出現漢族服飾的原因之一。

    《南巡圖》盛況

    第三:清朝根本做不到全國上下所有人的剃髮易服。明清時期,皇權不下縣是典型的政治生態。剛剛佔領天下,本族人數極少的但清政府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足夠的人員可以將剃髮易服的政策推廣至每一個鄉村。

    因此,地域最為廣闊,人數也最多的廣大農村地區,也許知道天下已經改朝換代,但是,除了亙古不變的納糧納稅,他們沒有多少切身的體會,更沒有多少機會接觸“滿洲大爺”,自然也沒有人逼迫他們剃髮易服。更何況,連溫飽都沒能解決的平民農民,又何來多餘的錢財扔掉明朝服飾,置換清朝樣式的衣物呢?

    滿清政府的剃髮易服,更多的是針對頻繁接觸官府和試圖科舉的文人士大夫階層。這部分人是否認同滿清,才是清廷最為在乎的。至於絕大多數麻木甚至掙扎在生存線上的普通百姓,只要他們納稅不造反,清政府既顧不過來,也不在乎。

    因此,《南巡圖》作為“盛世”寫照,畫中主體人物、尤其是康熙身邊的人物,面貌都是以清朝服飾為主,反倒是數量最多,但是無足輕重的眾多商賈小販、市井行人,不但用筆較為粗糙,而且很多人仍然保留了明朝的服飾和髮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巔峰時期的太極大師王佔海,實戰能力排得上世界前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