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除了這樣可能存在的誤差,再就是官服的多樣化了,明朝的官服文武,品級,重大禮儀時穿的,或者正常上班穿的都不一樣,而且明朝系統比較多,錦衣衛啥的還單獨設計一套,而清朝也分這些,但是顏色和造型都一樣或者差不多,差別在於胸前的圖案(根據品級分龍啊,鳳啊,熊啊什麼的)和帽子後邊的珠子吧,動不動就說的頂戴花翎,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拍電視劇的時候,清朝的衣服多的是,也好租,而明朝的款式太多,想要全套的,估計要不少錢,劇組為了省錢,大概租一種類的就可以了。

  • 2 # 秉燭讀春秋

    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技術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明朝的官服品類很多,什麼場合該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有講究。皇帝,太子都有自己的平常穿的或者出席隆重儀式穿的都有所不同。就連大臣們的官服也根據品級不同而不同,就好比和現在軍隊服裝一樣,級別不同官服也不同。就連文武大臣的平級官服也不一樣,這也是儒家思想講究的身份地位,貧賤,富貴差別的具體表現。所以說明朝的官服可謂琳琅滿目,品種花哨,太多了,電視劇的導演自然選擇的餘地就大,各種服飾資料又全,提現出來就是明朝官服多種多樣的一種現象。

    說到清朝官服品種少這個問題,這也的從清朝的建立說起。清朝是最後一個少數名族代替正統的漢民族建立的一個政權。注意不是中國亡國而建立的國家,說清朝滅亡中國之說是極少部分人造的謠言。清朝是東北少數民族在後金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當順治進北京正式建立清朝以來,清朝抱殘守缺,害怕被強大的漢文明同化,從服飾到髮型都堅決保留,並且強行推廣其服飾。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明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這就是典型的官服。

    他的品級不同之處只是頂戴花翎不同而已。在我們看來就沒啥大的變化。所以,在電視中表現出來就是那麼幾種款式。其實是我們外行看不出門道罷了。

  • 3 # 芹香山房

    因為滿清入關後發了一條命令,漢人官員百姓私藏明朝衣冠服飾者判死刑。所以幾乎沒有傳世的實物。現在能看到的明朝冠服實物,一部分是孔府舊藏,一部分是古墓出土。其他都只能透過繪畫來看了。所以大部分人不知道明朝官服具體是個什麼樣子,加上編劇道具師沒有文化,所以滿螢幕都是意淫出來的影樓式漢服。清朝離現在很近,所以有實物留下來,加上不少地區都是以清朝官服當殮服的,所以人們都認識。

  • 4 # 有態度的老王

    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生活富足,特別是老百姓也很富,所以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打扮出不同的花樣,舉個簡單的栗子,解放初期到七十年代那時候中國很窮,大家有錢沒錢都是中山裝什麼的,床單什麼的都一樣,大家溫飽甚至都解決不了,哪裡有時間有精力去各種打扮穿各種衣服,等到2000年後大家都有錢了就開始追求各種化妝品衣服球鞋,然後是各種彩電冰箱洗衣機,摩托車汽車,只是因為富足了。

    同樣明朝時候也是很富足,只是因為清朝為了方便統治把不少明朝的書籍焚燒了,又透過編纂明史來把明朝黑了一遍又一遍,我們看萬曆十五年這些書可以看到當年國外人來中國的所見所聞,明朝其實是百姓豐衣足食,當然有更多精力來梳妝打扮,其實鄭和下西洋也是一個側面反映,如果大把大把錢,誰會不顧國家百姓死活去下西洋彰顯國威,畢竟朱棣也不是昏君呀,是因為明朝當時已經很富足了,下西洋雖耗費不小但充其量就像08年中國舉辦奧運會,花費不少但並不會對國家產生太大負面影響,富足了那麼大家當然也會有各種想法,做不同款式衣服,特別是和東南亞南亞的交流也可能導致一些服裝流行元素的變化,很正常。另外要說的就是錦衣衛的衣服也是歷史上最漂亮的古代警察服飾了,這些其實都側面印證了明朝的富足

  • 5 # 樂山悅水1

    明朝的官服,分為祭祀用的禮服,上朝辦公用的公服,還有常服,居家還用居家服。衣服的布料,顏色都有嚴格規定。這是明太祖制定的規則。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民間富足,面料的品種,花色更加豐富,所以就更多了。但主要在民間,官員們的官服還是有嚴格規定的。

  • 6 # 那美剋星上的何大壯

    從90年之後至今,唯一符合明制服飾、髮飾、鎧甲武器的影視劇只有電影《大明劫》,和電視劇《女醫明妃傳》,(還有徐克的老版《龍門客棧》),剩下的所有明朝有關的電視劇都是意淫的產物,包括張黎導演的《大明王朝》,多好的劇被服裝扣了一分。

  • 7 # 清風知水

    明代官服屬於漢族傳統服飾,自周以來,(商代不可考)官服就有其規制,最簡單的一點就是顏色不同,一般大臣中紫袍為貴,紅袍次之,綠衣最賤。滿清統治時代實際也繼承了明代一些服飾,比如補子(明是整塊,滿清是兩塊拼起來的)一品文官就是仙鶴。滿族文化相比中國正統文化,要落後得多,所以官帽簡單的多,貴賤唯二不同的就是頂子的材質和花翎有無、數量。對現代人來言,明朝官員們官服顏色,官帽形制各品級差別很明顯,滿清官吏只有補子,頂戴花翎三處不同而已。

  • 8 # 營三千

    並非服飾專業,所以對於這個問題還是從常識的方面來談一談。

    一方面,歷史上清朝的官服款式確實比較單一,也就是那個馬褂的款式,區別就是涼帽暖帽,還有根據官職不同,胸前補子的圖案不同——這一點繼承明朝。而明朝官服的款式比較多,公服、朝服、常服,還有什麼“忠靜冠服”、居家的衣服……等等等等,名目眾多,長得完全不一樣,反正我是分不清……表現在電視劇中,當然是清朝的官服會相對“統一”一點,而明朝電視劇的衣服就不統一。另一方面,因為清朝離現在比較近,而且還有了拍照技術,這個真的很重要。根據一幅古畫來設計電視劇裡頭的服裝,肯定比根據照片來設計要難得多了。各種“晚清老照片”的存在,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清朝服飾的印象,也更加方便了設計師們去參考。所以影視劇拍的時候,比較容易找到參考,然後根據參考來做衣服。而明朝的參考沒有清朝好找,就算找到了,也是畫像,沒有照片那麼直觀,所以相應的,道具組在搞的時候,腦洞也會比較大一些,所以五花八門的戲服就多了。

    當然了,其實現在電視劇裡頭的清朝官服,也不是完全一樣,就拿我看的甄嬛傳和雍正王朝對比,我發現一個差別,那就是帽子上的紅纓。《雍正王朝》裡頭無論是什麼官職,帽子上頭的紅纓都特別特別稀疏,基本上能透過紅纓看見帽子裡面。

    雍親王時期,紅纓還是很稀疏而且短,旁邊的老十三,紅纓都蓋不住帽子。大臣們就更不用說說了,感覺規律就是官職越小頭上的紅纓越少,也算是官中區分官職大小的快速方法吧。

    後面那位醬油同志的帽子,紅纓真是根根可數……

    而《甄嬛傳》裡頭所有大臣頭上的紅纓都很密,哪怕是太監頭上的紅纓都很密。你看看雍正旁邊的蘇培盛,後面的醬油小夏子,還有那個醬油黃馬褂,紅彤彤的帽子頭上戴。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呢,可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劇組都比以前有錢了吧……

  • 9 # Mer86

    我覺得主要是三個方面造成的。歸納來說就是時間太久遠、當代人的審美差異性、明朝官服本身也很複雜。下面詳細解釋。

    第一點,清朝的民族政策導致漢服斷代。

    這點很好理解。清朝的政策民族,導致明朝服飾在中國絕跡,華人搞不清楚明朝的官服是什麼模樣的。(少部分漢服愛好者除外)

    清朝因為離現在近,官服乃至龍袍,在社會上的存世量很大。從清初到晚清,都有實物可以參考。電視劇要是能把清朝官服搞錯了,那就是沒長腦子。

    而且,明朝本身的跨度也有將近三百年。明朝的前期、後期,官服的樣式也不相同。

    舉個例子說:

    上圖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下圖為萬曆皇帝畫像。兩張畫像對比,可以明顯的看出皇帝頭戴的黑紗翼善冠,樣式不一樣。

    即:前期較為樸素,無任何裝飾;後期冠上鑲有金龍,比前期花哨。

    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就把這頂帽子搞錯了。

    左圖為真實的明英宗畫像,右圖是霍建華扮演的明英宗劇照。劇組把明朝後期才出現的黑絲翼善冠(鑲有金龍樣式),戴到了明英宗的頭上。這就好比拍抗戰劇,讓1937年的國軍提前戴上了抗戰後期才出現的美式鋼盔。有一種道具穿越的感覺。(不過實事求是的講,這種錯誤可以諒解。)

    第二點,當代人的審美個性化。

    不得不承認,當代觀眾的審美,影響了電視劇的服飾設計。因為電視劇是拍給觀眾看的,歷史上的官服長什麼樣,並不重要。關鍵是要迎合觀眾口味,讓觀眾覺得好看就行了。

    舉個例子:大名鼎鼎的金絲翼善冠。

    上面提到的《女醫明妃傳》,雖然電視劇把後期才出現的款式,穿越到了明朝早期。但是起碼劇組準備的還是黑紗翼善冠這個道具。其它的劇組,在CROWN的道具準備上,簡直是令人髮指。

    當年郭老賊從定陵挖出一堆寶貝,其中就有一頂名為金絲翼善冠的CROWN。因其金燦燦的外表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在近二十年時間裡面,成為明朝電視劇中,大明皇帝標配的CROWN。

    而究其原因,僅僅是因為金絲CROWN看起來比較好看而已……

    PS:金絲翼善冠並非冥器,因為據定陵發掘資料的記錄,萬曆開棺後頭上戴的也是黑紗翼善冠。金絲翼善冠是擱在旁邊的。所以這頂金絲冠,應該只是萬曆皇帝的私人玩物。

    第三點,明朝官服樣式很複雜,款式也分為很多種。

    明朝的官服,哪怕只是老百姓穿的衣服,都是一個龐大的門類。就比如現代的軍裝,就分日常的、訓練的、檢閱的、作戰的、多達五六種樣式。明朝的官服也是如此,不同場合要穿不同款式的官服,種類很多。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區分清楚。

    拍電視劇的那幫人,沒時間,也沒有精力去系統的研究明朝的官服。導致最終拍出來呈現給觀眾的明朝電視劇,只是一鍋大雜燴而已。

    所以,如果覺得明朝官服亂,那就對了。當代人就是如此浮躁。而浮躁的社會,對潛心治學的人很不友好。世界這麼大,卻找不到一處安生的土壤。

    ——————手動分割線——————

    我不是漢服愛好者,對明朝的官服了解的也不多。根據我淺薄的瞭解,明朝的官服最少好像也有五六種。最常見的,比如文武官員的官服就分為:

    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等……

    除此之外,還有皇帝御賜給官員的賜服,有蟒服、飛魚服、鬥牛服三種樣式。另外還有一種燕服,嘉靖時期才出現,也叫忠靜冠服。

    我盡水平解釋一下這些官服的區別,如果不對望指正。

    先說皇帝御賜給官員的三種賜服。

    從左到右分別為蟒服、飛魚服、鬥牛服。是皇帝賜給一品、二品、三品,內使監宦官或者宰輔的賜服。屬於蒙恩特賞,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

    PS:皇帝御賜給官員的飛魚服,和錦衣衛的飛魚服不一樣。

    (上圖為明朝賜服之蟒服的真實畫像。)

    再次強調,賜服並非官服,只是一種皇帝的賞賜,可以在家裡穿。如果在電視劇中上朝的時候看到這種賜服,那就是電視劇搞錯了。

    下面三種是在電視劇中並不常見的明朝官服

    從左到右分別是,朝服、祭服、公服。

    朝服是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時穿的官服。注意,朝服不是上朝時穿的。

    左圖為楊洪,明中期名將。右圖為沈煉,明中後期著名諫臣。二人身穿的都是朝服。因為顏料問題,導致服裝顏色不一樣。(其實是一樣的顏色。真實顏色,以左圖為準。)

    二人的區別在於頭飾不一樣。左圖的梁冠上加有籠巾,右圖則沒有。

    左圖的楊洪因為是侯爵,所以可以在梁冠上增加一條籠巾。

    而沈煉沒有爵位,他就不能加籠巾。

    能否在梁冠上加籠巾,與品級無關,只取決於有沒有爵位。

    說到這裡,舉個電視劇中的錯誤例子。就是豆瓣排名第一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

    這部劇在內容上堪稱第一電視劇,但是朝服的設計上,搞的一塌糊塗。

    比如這張劇照,徐階和陳洪二人。

    衣服先不論,就說頭上戴的頭冠。陳洪是梁冠+籠巾,而徐階只有頭冠。

    我上面也說了,能在梁冠上加籠巾的人,必須是有爵位的人才行。而電視劇卻把這個待遇給了陳洪。而陳洪是太監,宦官哪來的爵位?所以這是一個明顯的錯誤。

    而徐階頭上戴的梁冠樣式也不對,屬於道具意淫的結果。真實梁冠具體長啥樣,請看下圖。

    (顏色褪色了,但是樣式基本符合原貌)

    PS:電視劇中內閣官員頭戴的梁冠樣式,我還真說不出來是哪個朝代的。多半是服裝設計自己YY的吧。

    至於祭服,就是皇帝親祀郊廟、社稷時,文武官分獻陪祭時穿的官服。注意,祭服也不是上朝時穿的。

    最後是公服。明朝的公服是在初一、十五開大朝會,升官,見駕時穿的官服。也就是上朝時穿的。

    明朝畫像中公服,和我們平時在電視劇中看到的明朝官服有兩點區別。

    一是,帽子不一樣。明朝的公服帽式和宋朝的官帽類似,但是也不一樣。明朝官帽的展角幞頭上有兩個褶角,而宋朝的沒有。

    (老版水滸傳劇照)

    二是,公服的胸口沒有補子。

    這裡要吐槽一下前些年的大雷劇《神探包青天》。

    包大人是宋朝人,但是他的帽子明顯就是明朝的公服官帽。而他的胸口居然有補子,這是明朝才出現的規制。所以說,中國產電視劇不能較真,否則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接下來是電視劇中最常見的明朝官服之常服

    上圖中,兩套官服都是常服,也就是電視劇中最常見的明朝官服。同時也是錯漏最多的明朝官服。

    最容易出錯的地方不是胸口的補子,也不是烏紗帽,而是脖子那一圈的花紋。

    另外明朝的常服官帽有兩種樣式,一種類似於唐朝的官帽,一種則是標準的烏紗帽。官服則是一樣的。

    (明朝畫像中的兩種不同烏紗帽)

    總的來說,明朝官服門類非常齊全。就比如說服裝,常服靠胸口的補子區分品級,公服則是靠身上的花紋,而朝服什麼都沒有。而這三種不同的官服,帽子又完全不一樣。隨便一種服飾的搭配搞錯了,行家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錯在哪裡。

    而對於不懂的人,或者說懂一點,但是不精通的人來說,搞清楚那些門道太費事。乾脆簡單一點,大致按照明朝常服的樣式設計,再加一點自己的“創作”,自然而然的,明朝的官服就是千奇百怪的模樣了。

  • 10 # 雪花不好看

    僅從電視劇的角度來說,清宮戲拍的比較多,產業比較成熟,導演和投資方可能就是那麼幾個人,所以服裝租用可能有固定穩定的來源,就比較統一,而明朝戲數量少,可能每部戲都是獨立製作服裝,那當然不統一了。類似的情況還有港劇,什麼朝代都是租的那幾套衣服。

  • 11 # 喉嚨裡冒油的感覺真好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因為清朝離我們是最近的一個王朝。現在還有在清朝出世的老人呢!不但有清朝的服飾在博物館在收藏,就連清朝的一些東西我們都還在使用呢!所以說清朝的歷史我們是知道的非常清朝的。而明朝呢?一方面是明朝離得我們很遠,歷史也並沒有寫得那麼細把朝服完完全全地記錄下去,而另一方面就是清朝入關入對漢人實行的剃頭易服政策,雖然漢人提出男服女不服,但在清朝的二百多年的統治下,漢人也漸漸地忘記了漢人的傳統服飾。

  • 12 # 劉三解

    理由很簡單啊,清朝的戲拍得多,明朝的戲拍的少。

    因為清朝的戲拍得多,所以很難看全,其實各種神奇的不同也有不少,只不過,在90年代末開始就有一群民俗學家藉著機會科普,清朝的頂子、補子、朝珠、涼帽、氈帽之類的錯誤也就少了一些,再有就是戲多,美工服裝做得道具也就多,可選的餘地也就多,好配。

    舉舉例子,早期的瓊瑤劇,也有清朝題材的,各位看官可以看看,頂子之類的很有60年代老港片的風範,那是真不寫實啊,都有抽象派的意境。

    而且,所謂的一樣,其實也是不研究不同場合配套的衣服的問題,比如朝服和官服的區別,頂戴和頂戴的不同,朝珠的材質、顏色等等,乃至於皇帝的帽子和常服的式樣,這些其實不同的劇,考究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只是可能不熟悉的人覺得,臥槽,都一樣。

    而明朝的戲,說實話,真的是不多,包括明朝背景的武俠劇,都不算太多,而其中出的錯誤,往往就是純粹的低階錯誤了,比如皇帝戴著金制的紗帽,好吧,這個是按照定陵那個仿的,問題那是陪葬的啊,我們的道具、美術,難道也和洪秀全一樣,覺得當皇帝頭頂上就得扣個幾斤、十幾斤重的真金冠才顯得他尊貴嗎?

    你還真別說,真就是。

    事實上,中國的影視行業裡的服務崗位一直都是非常不靠譜的,不少的高中都沒畢業的混了幾年圈子,就去幹道具、美術、服裝了,基本文化常識都不具備,而且,他們和同樣無知的導演會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比如《軍師聯盟》的電視劇,就和上圖中的《萬里首輔張居正》、《大明1566》一樣,服裝為了他們認為的“好看”,胡整。

    《軍師聯盟》裡直接把青銅器上的紋樣弄到了官服上,文官的冠上弄了一圈銅釘,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好看”……

    那麼老《三國》的官服不好看?

    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影視行業的從業人員的審美越來越走向日韓遊戲、動漫風,所謂的中國風也好,古典文化也好,都去日本南韓漫畫、網遊裡找靈感,弄一個硬肩陣羽織的小坎肩,搞得中國歷史上,從商朝封神榜,一直弄到明朝,就沒有人知道,這玩意兒只在日本服飾裡有嗎?

    當然,服裝的理由也很簡單,這樣看起來不溜肩膀,問題是,中國古代服飾,就是tm溜肩膀的自然美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喜歡下圍棋,象棋,但學習一般,長大後從事什麼工作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