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見少年穿新衣
-
2 # 文化裡的中國
這個問題,說法版本很多,其我個人認為,最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沒有完成父母的遺願,父母就離開了人世!比方的說是,張三父母希望兒子三十成家立業,一晃張三年過四十還未成家,他父母就去世了,作為孩子來說沒有完成父母的心願就是不孝!
凡是碑刻不孝男之字的碑刻大多是因為後人沒有了卻長輩的心願!而覺得自己不孝!
-
3 # 秦一農夫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大部分的墓碑都是子輩為父母輩所立,(當然也有孫輩代父輩給祖輩立碑,但只是少數),碑文一般都是由立碑人自寫。其中也有因各種原因找人代寫,(代寫也是依照立碑人的口氣)。在落款處署名時,大部分都要寫上"不孝男“某某等,這只是立碑人自已的"謙稱"而已,並無其它含意,也並非在父母生前就真的不孝順。如果寫上"孝男",就有點“自誇“之意,反而易招來別人的詬議。就種現象就如平時晚輩給長輩的書信落款處署上:愚子,愚侄,一樣,只是自已對自已冠以"謙稱"而己。
-
4 # 奔三的獅子
應該都是自謙的說法。
這種類似的自謙說法還有:
不肖,鄙人,不才,在下,下官,愚,卑,竊,拙,等等。
古人還是很謙卑的。
-
5 # 小島知風
這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的謙稱,就像犬子、愚兒、拙荊一般。
這裡的不孝並非指真的不孝順,只是自謙而且以示對父母的尊重,中國古代傳統都是謙虛,即使自己真的孝順真的很優秀,也不能自己自誇,而是要有別人來傳頌,華人的性格幾千年來就是含蓄而內斂,所以墓碑更不能對外自誇。
試想一下,如果墓碑上寫上忠義仁孝大孝子某某立,你作為旁觀者會如何想這個人對吧。
中國的傳統文化向來是自謙,尤其是在父母長輩面前更不能自誇自大,所以只能以不孝子自謙。
對這個問題,簡單說兩句。之所以這樣銘刻,個人認為一是生前確實沒有盡到兒女的本分,悔之不及;二是父母在時儘管盡心盡力,但仍然感覺孝順得還不夠。中國是一個提倡孝道的國家,有很深厚的孝道文化,二十四孝的故事人人多少都能說出幾個來。
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齧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古人的思想裡雖有愚忠愚孝的成分,但有許多也是有可取之處的。
人們常說,父母在,不遠遊,然而年輕時卻總是心大夢遠,離得很遠很遠。最難捨的是家人,我們卻走得義無反顧,在他鄉的奔波中愈發思念,在父母老去生命垂危時哭得像條狗。即使在父母身邊,沒到一定的年齡,不經過一些事,也還是不懂得珍惜。終有一天父母離去,再也無法當面親口叫著爸爸媽媽的時候,所有的遺憾都已經來不及彌補。
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參加的婚禮越來少,葬禮卻越來越多,當一輩人的繁華落幕,你只能默默為他們送行,終有一天,我們也會面臨這生死的洗禮和告別。生於天地之間,走如浮雲飄散,風雨百年,歸於原點。
生前盡孝方為孝,莫要死後墳前哭。在來得及的時候多做一些事,這一輩子為人子女,也是莫大的緣分。只願父母無病無災,身體安康,能一直叫到老。畢竟下輩子在哪裡誰也不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