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笠翁先生論定 民國 石印本《芥子園畫傳初集》線裝一函四冊六卷 用筆方法 ,具體景物的筆墨技法, 創作示範 ,章法佈局,包括 樹譜,石譜,山水譜,人物譜,翎毛譜,房屋譜,橋樑譜,亭臺樓閣譜,舟船譜等 學畫必備 此畫譜堪稱中國畫的教科書
《芥子園畫傳》創始人李漁(李漁人生的最後三四年是在杭州度過的。他住在“吳山之層園”,自號“湖上笠翁”。)出生於明末1610年,卒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享年七十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李漁不是畫家,但他對中國畫做出的貢獻,卻是任何畫家都比不了的。
《芥子園畫傳》問世之後,幾乎所有的畫畫人都受到它的教益,“丹青家罔不家置一編”便是明證。即使普通百姓,家中收藏此書者亦極普遍。
《芥子園畫傳》是李漁逝世前一年,給世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李漁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劇作家、戲劇理論家、小說家、詩人。他出生於江蘇如皋,長期居於南京。他在南京建了一座園林式別墅,起名為“芥子園”。
為什麼叫“芥子園”?用李漁自己的話說:“此餘金陵別業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狀其微也。往來諸公見其稍具丘壑,謂取‘芥子納須彌’之意。”“芥子納須彌”是佛家語,意謂小小芥子能容納巨大的須彌山,人的小小頭腦其實比整個世界還大。
李漁一生不為官,靠才情超邁,見解新潮,長期引領著藝術的潮流,他的小小芥子園成為當代鴻儒、文人學士談文說藝的“藝術沙龍”。有了強大的作者隊伍,李漁便順理成章地做起了“出版商”。從選題、刻印到發行,他樣樣精通,一時贏利可觀。
李漁特別看重圖書的選題,也長於選題策劃。他出的書既適應官方要求,又貼近讀者,群眾不買賬的書他不出,朝廷不喜歡的書他也不出,既不惹朝廷生氣,又迎合讀者需求。隨著一大批暢銷書不斷問世,南京“芥子園”的名氣很快打了出去。
芥子園圖書獨步書林,一些不法書商便開始盜印芥子園圖書。李漁一開始還能容忍,後來形勢愈演愈烈,眼瞅著出一本盜一本,芥子園的業務陷入艱難處境。李漁無奈,只得大張旗鼓地給自己“維權”。
當時蘇州、杭州的一些書商紛紛盜印李漁圖書,李漁前去交涉,然而效果不大。眼睜睜看著別人把手伸進自己的銀櫃,自己卻束手無策,李漁慨嘆,這個世界哪有說理的地方!在蘇州、杭州這樣就近的地方尚且難以“打假”,在偏遠省份發生的盜版現象,李漁就更是鞭長莫及了。後來甚至出現了冒用他的名字寫作的小說、劇本。
被逼無奈,李漁只得在自己的出版物上寫上種種警告之詞,警告不法書商不得任意胡來。比如在康熙七年(1668年)出版的《芥子園箋譜》一書的醒目位置,李漁寫道:“是集中所載諸新式,聽人效而行之。惟箋帖之體裁,則令奚奴自制自售,以代筆耕,不許他人翻梓,已經傳札佈告誡之於初矣。倘仍有壟斷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減一二,或稍變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亞也,當隨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伏望主持公道。至於倚富恃強,翻刻‘湖上笠翁’之書者,六合以內不知凡幾,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一死戰,佈告當事。”
李漁晚年,貧病潦倒,芥子園的經營業務交由女婿沈心友負責。
李漁人生的最後三四年是在杭州度過的。他住在“吳山之層園”,自號“湖上笠翁”。
面對大好湖山,病中的李漁又在琢磨著出書的選題。他在想:“繪畫一事相傳久矣,奈何人物、翎毛、花卉諸品皆有寫生佳譜,至山水一途獨泯泯無傳。豈山水之法洵可意會不可形傳耶?抑畫家自秘其傳不以公世耶?”他想補一補山水畫教學基礎教材這一空白,讓“世之畫山水者皆有畫山水之樂,不必居畫師之名而已得虎頭(東晉顧愷之名虎頭)之實”。
李漁的這個創意非常切合實際需要。
古時沒有專門的美術學堂,沒有照相技術,學畫者只能靠師徒間一對一的言傳身授。學山水畫之難可想而知,一般人想看到歷代名家的真跡更是難上加難。於是李漁向女婿沈心友(字因伯)談了自己的想法,並把編書的任務交給了沈心友。
編這樣一本書談何容易。沈心友四處活動,總算找到明末畫家李流芳課徒用的43幅山水畫稿。李漁看過之後,認為這些課徒稿“隨意點染,未有倫次,難以啟示後學”,達不到教科書的基本要求。於是重起爐灶,自己找人從頭做起。沈心友請來畫家王概(字安節),大量增繪圖譜,分為若干條目,加以評說,終於形成了山水畫教學的啟蒙性讀物。
這本山水畫譜完成後,李漁審閱了全稿。李漁認為全書質量甚高,“不禁擊節,有觀止之嘆”。他不顧身在病中,親自為畫譜寫了序言,稱讚該書“若為分枝,若為點葉,若為巒頭,若為水口,與夫坡石、橋道、宮室、舟車,瑣細要法,無不畢具”,且“上窮歷代,近輯名流,匯諸家所長”,足以“為初學者宗式”。李漁給這本書如此之高的評價,決不是商人的胡亂鼓吹,而是符合該書實際的大實話,讀者相信了他的話,是半點都不會吃虧的。
沈心友用五色套印出版了第一集山水畫譜,書名仍用“芥子園”之名,稱為《芥子園畫傳》。這本山水畫譜一面世即成為暢銷書,一時間不斷增印,供不應求。
然而不幸的是,李漁在夏至後給這本書寫完序言,次年正月十三日便逝世了。
李漁逝世30多年後,芥子園主人已換了三任,而《芥子園畫傳》一直暢銷,許多人盼有第二集問世。於是,它的二集(梅蘭竹菊)、三集(花鳥)相繼面世。100多年後的嘉慶年間,有一家書坊將丁臬的《寫真秘訣》、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等人物畫譜合為一部,仍以《芥子園畫傳》之名出版,這就是現在看到的《芥子園畫傳》四集(人物譜)。至此,山水、花鳥、人物俱全。
李漁這位文化名人給予後人甚多,留給世界甚多。如今,認真利用好《芥子園畫傳》,是我們對李漁最好的紀念
有具體圖片嗎?一般的我們見到的芥子園畫譜都是清末民國上海一些書局的印刷品,根據你的描述,如無缺冊少頁,無汙染,無破損蟲鑄,其價值應該在300~500元左右。
李笠翁先生論定 民國 石印本《芥子園畫傳初集》線裝一函四冊六卷 用筆方法 ,具體景物的筆墨技法, 創作示範 ,章法佈局,包括 樹譜,石譜,山水譜,人物譜,翎毛譜,房屋譜,橋樑譜,亭臺樓閣譜,舟船譜等 學畫必備 此畫譜堪稱中國畫的教科書
《芥子園畫傳》創始人李漁(李漁人生的最後三四年是在杭州度過的。他住在“吳山之層園”,自號“湖上笠翁”。)出生於明末1610年,卒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享年七十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李漁不是畫家,但他對中國畫做出的貢獻,卻是任何畫家都比不了的。
《芥子園畫傳》問世之後,幾乎所有的畫畫人都受到它的教益,“丹青家罔不家置一編”便是明證。即使普通百姓,家中收藏此書者亦極普遍。
《芥子園畫傳》是李漁逝世前一年,給世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李漁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劇作家、戲劇理論家、小說家、詩人。他出生於江蘇如皋,長期居於南京。他在南京建了一座園林式別墅,起名為“芥子園”。
為什麼叫“芥子園”?用李漁自己的話說:“此餘金陵別業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狀其微也。往來諸公見其稍具丘壑,謂取‘芥子納須彌’之意。”“芥子納須彌”是佛家語,意謂小小芥子能容納巨大的須彌山,人的小小頭腦其實比整個世界還大。
李漁一生不為官,靠才情超邁,見解新潮,長期引領著藝術的潮流,他的小小芥子園成為當代鴻儒、文人學士談文說藝的“藝術沙龍”。有了強大的作者隊伍,李漁便順理成章地做起了“出版商”。從選題、刻印到發行,他樣樣精通,一時贏利可觀。
李漁特別看重圖書的選題,也長於選題策劃。他出的書既適應官方要求,又貼近讀者,群眾不買賬的書他不出,朝廷不喜歡的書他也不出,既不惹朝廷生氣,又迎合讀者需求。隨著一大批暢銷書不斷問世,南京“芥子園”的名氣很快打了出去。
芥子園圖書獨步書林,一些不法書商便開始盜印芥子園圖書。李漁一開始還能容忍,後來形勢愈演愈烈,眼瞅著出一本盜一本,芥子園的業務陷入艱難處境。李漁無奈,只得大張旗鼓地給自己“維權”。
當時蘇州、杭州的一些書商紛紛盜印李漁圖書,李漁前去交涉,然而效果不大。眼睜睜看著別人把手伸進自己的銀櫃,自己卻束手無策,李漁慨嘆,這個世界哪有說理的地方!在蘇州、杭州這樣就近的地方尚且難以“打假”,在偏遠省份發生的盜版現象,李漁就更是鞭長莫及了。後來甚至出現了冒用他的名字寫作的小說、劇本。
被逼無奈,李漁只得在自己的出版物上寫上種種警告之詞,警告不法書商不得任意胡來。比如在康熙七年(1668年)出版的《芥子園箋譜》一書的醒目位置,李漁寫道:“是集中所載諸新式,聽人效而行之。惟箋帖之體裁,則令奚奴自制自售,以代筆耕,不許他人翻梓,已經傳札佈告誡之於初矣。倘仍有壟斷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減一二,或稍變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亞也,當隨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伏望主持公道。至於倚富恃強,翻刻‘湖上笠翁’之書者,六合以內不知凡幾,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一死戰,佈告當事。”
李漁晚年,貧病潦倒,芥子園的經營業務交由女婿沈心友負責。
李漁人生的最後三四年是在杭州度過的。他住在“吳山之層園”,自號“湖上笠翁”。
面對大好湖山,病中的李漁又在琢磨著出書的選題。他在想:“繪畫一事相傳久矣,奈何人物、翎毛、花卉諸品皆有寫生佳譜,至山水一途獨泯泯無傳。豈山水之法洵可意會不可形傳耶?抑畫家自秘其傳不以公世耶?”他想補一補山水畫教學基礎教材這一空白,讓“世之畫山水者皆有畫山水之樂,不必居畫師之名而已得虎頭(東晉顧愷之名虎頭)之實”。
李漁的這個創意非常切合實際需要。
古時沒有專門的美術學堂,沒有照相技術,學畫者只能靠師徒間一對一的言傳身授。學山水畫之難可想而知,一般人想看到歷代名家的真跡更是難上加難。於是李漁向女婿沈心友(字因伯)談了自己的想法,並把編書的任務交給了沈心友。
編這樣一本書談何容易。沈心友四處活動,總算找到明末畫家李流芳課徒用的43幅山水畫稿。李漁看過之後,認為這些課徒稿“隨意點染,未有倫次,難以啟示後學”,達不到教科書的基本要求。於是重起爐灶,自己找人從頭做起。沈心友請來畫家王概(字安節),大量增繪圖譜,分為若干條目,加以評說,終於形成了山水畫教學的啟蒙性讀物。
這本山水畫譜完成後,李漁審閱了全稿。李漁認為全書質量甚高,“不禁擊節,有觀止之嘆”。他不顧身在病中,親自為畫譜寫了序言,稱讚該書“若為分枝,若為點葉,若為巒頭,若為水口,與夫坡石、橋道、宮室、舟車,瑣細要法,無不畢具”,且“上窮歷代,近輯名流,匯諸家所長”,足以“為初學者宗式”。李漁給這本書如此之高的評價,決不是商人的胡亂鼓吹,而是符合該書實際的大實話,讀者相信了他的話,是半點都不會吃虧的。
沈心友用五色套印出版了第一集山水畫譜,書名仍用“芥子園”之名,稱為《芥子園畫傳》。這本山水畫譜一面世即成為暢銷書,一時間不斷增印,供不應求。
然而不幸的是,李漁在夏至後給這本書寫完序言,次年正月十三日便逝世了。
李漁逝世30多年後,芥子園主人已換了三任,而《芥子園畫傳》一直暢銷,許多人盼有第二集問世。於是,它的二集(梅蘭竹菊)、三集(花鳥)相繼面世。100多年後的嘉慶年間,有一家書坊將丁臬的《寫真秘訣》、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等人物畫譜合為一部,仍以《芥子園畫傳》之名出版,這就是現在看到的《芥子園畫傳》四集(人物譜)。至此,山水、花鳥、人物俱全。
李漁這位文化名人給予後人甚多,留給世界甚多。如今,認真利用好《芥子園畫傳》,是我們對李漁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