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濮淮布衣

    如果一個北方人,到了廣州以後,聽廣東人講話,他是分辯不出廣東話有什麼差別。聽起來都一個樣子,跟講外語差不多。

    其實廣東話差別也很大,都講粵語廣西跟廣東不一樣,廣州和江門有所不同。珠海和潮訕廈門區別更加明顯,粵北江西粵語和海南粵語交流起來也不怎麼順暢,特別潮汕方言講起來,別的講粵語地方人聽起也蒙盹。

    香港人大多都是來自各個講粵語地方。這其中以潮訕,東莞,惠州人最多。所以在香港生活了一代,或幾代以上的人,講粵語都差不多,但跟大陸粵語還是有點小差別,在粵語中以潮汕地區人,講話鼻音較重,一個香港人講話鼻音重,有可能他父輩來自潮汕地區。

  • 2 # 縱覽千古

    香港人說話就是有點讓人感覺是鼻音,但是那的確不是,他們都那麼說話。閩南味兒。為什麼香港人說的粵語和廣州人說的不同?我看外來媳婦本地郎說的粵語和看tvb電視說話口語不同

    我來答

    fongmanwing

    LV.2 2012-08-16

    我是香港人哈哈哈,其實香港遊粵語多多少少受英語影響,因為香港之前英文才是法定語言,例如【士多】就是由英語store譯音來的,

    另外,粵語是發源於北方的中原雅言(漢族母語)而於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與當地古越語相融合產生的一種方言,是一種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粵語”事實上是廣義上的“嶺南語”,而非特指“廣東話”。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有用北方白話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趨勢,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沒有多大限制,一度還有把粵語定為全國普通話的提議。但建國之後,在全民推廣北方語言作為普通話的運動中,粵語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在中國大陸粵語分佈區的許多年輕的一代不懂得一些專門名詞的粵語讀法。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產生一種母語危機感,不但粵語,中國各地的方言都受到普通話很大的影響。

    香港在這個時候是英國統治的,所以沒收到這個影響,而廣州就有一點。

    廣州音是約定俗成的粵語的標準音,大多粵語字典以廣州音為準。廣州以粵劇、粵曲等傳統藝術長期保持廣州話的標準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後,香港粵語流行曲、粵語電視劇及粵語電影強勢影響廣東地區,繼而輻射影響中國內地的非粵語省市。民間的香港口音跟廣州口音並無明顯分別,只是在語感上有少許差異,因兩地在不同社會體制下沿用不同的習慣語彙,用詞有所不同,以及兩地教學改革所導致。針對近年來香港年輕人懶音增多的現象,香港的一些大學教授發起了粵語正音運動,以何文匯主張的讀音取代現時通用的讀音,此主張受到廣東及香港的粵語學者反對。有些粵語方言和廣州音較為接近,如廣東西部的肇慶和茂名市的高州(舊稱茂名縣)、信宜和廣西東南部的某些粵語;而廣東臺山、廣西玉林一帶的口音和廣州話差異就非常明顯。

    粵語一共分為九聲: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粵語拼音表

    九聲各自代表字有:詩 史 試 時 市 事 色 錫 食

    廣州方言

    中國南方地區的重要方言之一。廣義的廣州方言又稱“廣府話”、“白話”,屬粵方言廣府片,是粵語的代表方言,通行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粵中,粵西及粵北部分地區,以及廣西東南部。狹義的廣州方言指廣州話,專指廣州市區通行的粵語。廣州方言由古代漢語演變而來,它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廣東、廣西地區的是稱為“南越”(百越的一種)的少數民族,包括壯、瑤、黎和疍家等。後秦始皇派兵戍守嶺南,開始了早期漢語與百越語言融合的先聲。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粵方言最早的源頭,應該是楚人南遷、楚語南來所導致的結果”(李新魁《廣東的方言》)。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的變化較小。

    廣州方言又稱“廣州話”,為粵語的典型代表,但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地變化發展。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響也較少。

    廣州方言主條目:東山口音、西關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廣州方言即狹義“廣州話”,因地處珠江流域中心城市,為廣州、香港等大都市數千萬本地居民的母語,長期引導傳統的粵語戲曲文化和粵語流行文化,影響力強大,被各粵語方言區人們接納為約定俗成的公認標準音。廣州話本身亦在不斷緩慢變化。廣州音的收音範圍比較廣,連佛山、中山、香港的部分口音也一併收錄。

    廣州話特點:廣州方言一方面繼承、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漢語的成分,與普通話和其他方言有較大的差異,具有自己特有的語音特點。

    (1)無濁塞聲母,保留古微母M-的讀法

    (2)聲調多達9個

    (3)連讀變調不明顯,但有豐富的語義變調

    (4)單音節古詞較多

    (5)語法方面量詞可單獨與名詞構成量名短語

    港澳粵語

    粵語於香港與澳門的官方、媒體以及社會廣泛使用,語音為廣州音,部分專有名稱的詞彙則與廣州方言有一定差別,但不影響雙方溝通,在生活上也不易察覺。澳門粵語長期受香港粵語影響,因此完全一致,外來語更多使用英文外來語,而葡文外來語並不多見。香港於1997年前仍有相當人數稱之為廣州話、白話;1997 年後基本以粵語、廣東話作為香港粵語的正式名稱。但近年出現了不少對“廣東話”這個名稱的質疑,為避免名稱衝突也有人稱為廣府話。

    香港新界的本地粵語以莞寶片圍頭話為主。

    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粵、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即香港客家話和香港廣府話在音調和詞彙相互影響)。當中以錦田話為代表,但這種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後,香港方言出現大量音簡現象,當中以鼻音消失 (即n/l不分) 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部份年青人把「你」[nei]和「我」[念成 [lei]和 wo 。把「國」[gw?k] 誤讀成「角」[g?k],「過」[gw?] 讀成「個」[g?] 。香港部分學者稱之為「懶音」。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 n/l 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景亮、一龍、方便、李小龍,四個人誰最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