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方甲子
-
2 # 養生男人699
儒家的內聖外王,內克己,以正心,誠意,修身,外設禮,以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後世學子皆得其外治而失其內治,僅得其皮毛,而非其髓也,孔子師於老子也是僅得老子皮毛,而不得老子之髓也,獨得其外形而不得其內意也,這就是學而猶則仕的學子們,修外而不修內,正人而不正己,修身而不誠意,誠意而不正心,心不正則邪,己不正則害,害則禍國殃民之原因也,
-
3 # 董海發
儒家文化為“內修”就是儒家文化安撫百姓。秦朝僅十五年完蛋了!
儒家文化為“外治”就是法家文化懲罰官員。漢朝盛世、唐朝盛世!
-
4 # 弘道
儒家思想中的“內修”是指個人要想內修自己的德性,努力做到“明明德”。
儒家思想中的“外治”是指在個人修行的基礎上去幫助他人和社會,努力做到“親民”。
內修與外治即是內聖外王之術。
-
5 # 劉旭日新解道德經
儒家內修就是明明德,即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都是屬於內修,使自己心與性相合,減少心向外求的慾望,使自己明德之心彰顯出來,而外治就是自己本來就具有的明德之心彰顯後,然後去影響自己身邊的人,為他人服務
-
6 # 明貞
內修即作自己身心的主宰,外治即影響他人和環境。儒家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人類社會的理想態。是先天道德掌控命運的前提下的生存延續途徑,但自人類文字語言史以來,人類即在偽道德後天命運掌控下,唯我唯利成為幸福的源泉,所以儒學不過專制統治的工具而已,在現實中根本沒有正義的價值。因為不唯我唯利生存都難,如何格物致知?只能是拜物邪知。這是最早提出格物的中國近代哲科幾無成就的根本原因,而西方在黑暗中世紀的壓迫下徹底唯我唯利而泯滅了本性初衷,所以近現代創造了發達的物質和科技文明。但西方近現代自然科學是偏敗壞毀滅能量意志的,意在掌控和奴役人類並萬類。核打擊能力可以毀滅地球生態,卻不能創生一粒電子合成一杯牛奶一片樹葉。所以近代西方科學的趣向是恐嚇威脅奴役控制而不是共同發展,趨向大同。等級嚴酷貧富懸殊現象日益嚴重,人沒有點掠奪和欺詐貪婪的能力生存都難,如何內修外治?是真誠協作心心相印,還是自利自私各自為戰而分崩離析為天地所奴役,是人類最終極的選擇,但很多人沉浸在自我和慾望中而隨波逐流,並沒有選擇的意願和能力,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悲哀。
-
7 # 珩璐
儒家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透過近代大聖人曾國藩作一次歸結,與孔子思想遙相呼應。"修已治人之道,止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四語,終身用之有不能盡,不在多,亦不在深。"意思是自身修養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有四句話可終身適用受益無窮,這就是勤於政事,節儉治家,話語忠信可靠,行事誠懇無欺。真是話不在多少,也不在於多麼深刻呀。一巜挺經》。曾國藩的這番話即樸實,又簡短,卻蘊藏著做人的內修與外治的基本準則,政事在於一勤字,治家在於節儉,語言在於忠信,行事在於誠懇。
而儒家所說的內聖外王,則是人的內修與外治達到的一種理想目標。人的修為達到君子,聖人的標準,對外完成稱王的偉業。"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一《挺經》意思是君子立志,有以民眾為同胞,並奉獻出民眾需要的胸襟氣度。有對內振興民族,對外開創博大業績的雄心壯志,這樣奮發有為,才無愧於父母生養恩情,不愧為人世間最崇高的人。
-
8 # 騎驢的唐吉
看大學就瞭解了,人可歸結為八個階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四個為內修,後四個為外王,按照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說法,內聖外王是華人的終極境界。但是要注意,按儒家的理想社會構造,前四步是希望大家都能做到的,後面的就只是士大夫以上階層要考慮的問題。我覺得是對的,其實要真的做到修身就極不容易了,好高騖遠的選反而會亂。
-
9 # 藍天2404
儒家的“內修”和“外治”,與宣傳的,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理相同。內修:提高自己,有修養,有學問,有教養懂禮義。外治:治理國家,外交,朋友等!
-
10 # 不德居士
瞭解儒家文化,入門級別的教材當屬《大學》,該書的地位如同佛家的《心經》,道家的《清淨經》,是入門的金鑰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至善者,善之極也,應乎良知,天理,知之至也。至善是我們的內修的最高境界,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修行法門藏於《大學》之中。至於外治,是人達到至善境界後的價值附加值,至善至之,外治自達。至善之人,身必修,家必齊,國必治,天下必平。內修為本,自天子及庶人,無不是也,萬不能本末倒置而求外治而忽略修身,到頭來一場空。
回覆列表
儒家的內修與外治就是透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到明明德和親民的德行,從而達到止於至善的中庸之道,這就是儒家的三綱八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