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富川水果農場

    傳播方法:粉蝨半永續性傳毒,汁液傳,嫁接傳,接觸和種子不傳。

    傳毒介體:木薯粉蝨Bemisia tabaci的最短接種時間為某些甘薯病毒的有效傳毒介體桃蚜、棉蚜、豆蚜等均不能傳播本病毒。

  • 2 # 巧男強哥

    中國甘薯病毒病症狀與毒原種類、甘薯品種、生育階段及環境條件有關。可分6種類型。一是葉片褪綠斑點型苗期及發病初期葉片產生明脈或輕微褪綠半透明斑,生長後期,斑點四周變為紫褐色或形成紫環斑,多數品種沿脈形成紫色羽狀紋。二是花葉型苗期染病初期葉脈呈網狀透明,後沿葉脈形成黃綠相間的不規則花葉斑紋。三是卷葉型葉片邊緣上卷,嚴重時捲成杯狀。四是葉片皺縮型病苗葉片少,葉緣不整齊或扭曲,有與中脈平行的褪綠半透明斑。五是葉片黃化型形成葉片黃色及網狀黃脈。六是薯塊龜裂型薯塊上產生黑褐色或黃褐色龜裂紋,排列成橫帶狀或貯藏後內部薯肉木栓化,剖開病薯可見肉質部具黃褐色斑塊。

    病毒特點

    中國甘薯上主要毒原有5種。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簡稱SPFMV,稱甘薯羽狀斑駁病毒。病毒粒子彎曲長桿狀,長830~850nm。其株繫有褐裂病毒(SPRCV)、內木栓病毒(SPICV)、褪綠葉斑病毒(SPLSV),其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表明它是一種馬鈴薯Y病毒。甘薯羽狀斑駁病毒可由機械和蚜蟲傳毒,可侵染甘薯等8種旋花科植物。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簡稱SPLV,稱甘薯潛隱病毒。病毒粒子為彎曲長桿狀,長約700~750nm, 蚜蟲、 粉蝨不能傳毒。Sweet potatoyellow dwarf virus簡稱SPYDV,稱甘薯黃矮病毒。病毒粒子為彎曲長桿狀,長750nm,甘薯羽狀斑駁病毒由機械和青麻粉蝨(Rialeurodes abutionea)及煙粉蝨傳毒。Sweet potato vein clearing virus簡稱SPVCV,稱甘薯明脈病毒。病毒粒子為絲狀體,長度850nm。臺灣報道該病毒可由煙粉蝨傳播,機械不能傳染,寄主範圍窄。此外,中國 福建、 臺灣還有甘薯叢枝病毒病,是由馬鈴薯Y病毒和類菌原體複合侵染引起的,發病率10%~80%,嚴重的造成絕收。甘薯叢枝病毒粒子線狀,直徑16~18nm,具空心結構,長短不一,一般長度100nm,最長的可達6000nm。類菌原體大小200~1000nm。類菌原體也可單獨引發叢枝病。除上述毒原外,甘薯上還分離到菸草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菸草條紋病毒(TSV)等毒原。

    傳播途徑

    薯苗、薯塊均可帶毒,進行遠距離傳播。經由機械或蚜蟲、煙粉蝨及嫁接等途徑傳播。其發生和流行程度取決於種薯、種苗帶毒率和各種傳毒介體種群數量、活力、其傳毒效能及甘薯品種的抗性,此外還與土壤、耕作制度、栽植期有關。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毒病品種及其脫毒苗如徐薯18號、魯薯3號、魯薯7號、北京553等。此外,Tis2498對甘薯明脈病毒具較強的抗性。

    (2)用組織培養法進行莖尖脫毒,培養無病種薯、種苗。

    (3)大田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後補栽健苗。

    (4)加強薯田管理,提高抗病力。

    (5)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0%病毒王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菌毒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83增抗劑100倍液、20%病毒寧水溶性粉劑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溼性粉劑500~7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用3次。

    防治農藥:氯溴異氰尿酸、混合脂肪、酸嗎胍·乙酸銅。

  • 3 # 嘆世萬惡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毒病品種及其脫毒苗如徐薯18號、魯薯3號、魯薯7號、北京553等。此外,Tis2498對甘薯明脈病毒具較強的抗性。

    (2)用組織培養法進行莖尖脫毒,培養無病種薯、種苗。

    (3)大田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後補栽健苗。

    (4)加強薯田管理,提高抗病力。

    (5)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0%病毒王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菌毒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83增抗劑100倍液、20%病毒寧水溶性粉劑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溼性粉劑500~7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用3次。[1]

    防治農藥:氯溴異氰尿酸、混合脂肪、酸嗎胍·乙酸銅。

  • 4 # 春宵一刻值千金10

    甘薯病毒病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毒病品種。

    (2)用組織培養法進行莖尖脫毒,培養無病種薯、種苗。

    (3)大田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後補栽健苗。

    (4)加強薯田管理,提高抗病力。

    (5)發病初期開始噴灑5%菌毒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 20%病毒寧水溶性粉劑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溼性粉劑500~7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用3次。

  • 5 # 彎彎花園

    甘薯病毒病主要危害甘薯,是由甘薯羽狀斑駁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簡稱SPFMV)引起的一種病害,主要分佈在江蘇、四川、山東、北京、安徽、河南等。

    中文學名

    甘薯病毒病

    病原中文名

    甘薯羽狀斑駁病毒

    病原型別

    病毒

    為害部位

    全株

    危害作物

    甘薯

    病毒症狀

    中國甘薯病毒病症狀與毒原種類、甘薯品種、生育階段及環境條件有關。可分6種類型。一是葉片褪綠斑點型苗期及發病初期葉片產生明脈或輕微褪綠半透明斑,生長後期,斑點四周變為紫褐色或形成紫環斑,多數品種沿脈形成紫色羽狀紋。二是花葉型苗期染病初期葉脈呈網狀透明,後沿葉脈形成黃綠相間的不規則花葉斑紋。三是卷葉型葉片邊緣上卷,嚴重時捲成杯狀。四是葉片皺縮型病苗葉片少,葉緣不整齊或扭曲,有與中脈平行的褪綠半透明斑。五是葉片黃化型形成葉片黃色及網狀黃脈。六是薯塊龜裂型薯塊上產生黑褐色或黃褐色龜裂紋,排列成橫帶狀或貯藏後內部薯肉木栓化,剖開病薯可見肉質部具黃褐色斑塊。[1]

    發病圖片

    病毒特點

    中國甘薯上主要毒原有5種。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簡稱SPFMV,稱甘薯羽狀斑駁病毒。病毒粒子彎曲長桿狀,長830~850nm。其株繫有褐裂病毒(SPRCV)、內木栓病毒(SPICV)、褪綠葉斑病毒(SPLSV),其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表明它是一種馬鈴薯Y病毒。甘薯羽狀斑駁病毒可由機械和蚜蟲傳毒,可侵染甘薯等8種旋花科植物。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簡稱SPLV,稱甘薯潛隱病毒。病毒粒子為彎曲長桿狀,長約700~750nm,蚜蟲、粉蝨不能傳毒。Sweet potato yellow dwarf virus簡稱SPYDV,稱甘薯黃矮病毒。病毒粒子為彎曲長桿狀,長750nm,甘薯羽狀斑駁病毒由機械和青麻粉蝨(Rialeurodes abutionea)及煙粉蝨傳毒。Sweet potato vein clearing virus簡稱SPVCV,稱甘薯明脈病毒。病毒粒子為絲狀體,長度850nm。臺灣報道該病毒可由煙粉蝨傳播,機械不能傳染,寄主範圍窄。此外,中國福建、臺灣還有甘薯叢枝病毒病,是由馬鈴薯Y病毒和類菌原體複合侵染引起的,發病率10%~80%,嚴重的造成絕收。甘薯叢枝病毒粒子線狀,直徑16~18nm,具空心結構,長短不一,一般長度100nm,最長的可達6000nm。類菌原體大小200~1000nm。類菌原體也可單獨引發叢枝病。除上述毒原外,甘薯上還分離到菸草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菸草條紋病毒(TSV)等毒原。[1]

    傳播途徑

    薯苗、薯塊均可帶毒,進行遠距離傳播。經由機械或蚜蟲、煙粉蝨及嫁接等途徑傳播。其發生和流行程度取決於種薯、種苗帶毒率和各種傳毒介體種群數量、活力、其傳毒效能及甘薯品種的抗性,此外還與土壤、耕作制度、栽植期有關。[1]

    檢測技術

    生物學方法

    目測法:目測法也稱為外觀症狀診斷法。根據甘薯葉片和薯塊上出現的典型症狀判斷甘薯是否帶毒。甘薯病毒病的症狀主要包括:葉片斑點型、花斑型、卷葉型、葉片皺縮型、葉片黃化型;薯塊上的症狀主要是產生黑褐色或黃褐色龜裂紋舊。可根據外觀症狀初步識別,但難度較大,且因潛隱病毒侵染植物後並不表現明顯症狀故無法應用此法進行檢測。而且病毒病症狀可因病毒種類、甘薯品種及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因此目測法檢測病毒根據症狀作初步判斷,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指示植物檢測法:該方法是根據植物病毒在一些鑑別寄主植物(指示植物)上的特徵症狀來診斷病毒種類。田間病株產生的症狀多種多樣,有的是一種病毒侵染所致,也有的是多種病毒混合侵染引起,無法用植株症狀確定病毒種類,此時就要用指示植物法。指示植物接種某種病毒後能夠產生獨特症狀,容易觀察確定病毒種類。甘薯常用的指示植物是巴西牽牛和普通牽牛。巴西牽牛對多種侵染甘薯的病毒敏感,受侵染部位易產生系統症狀。指示植物法的最大特點是對某種或幾種病毒特別敏感,在病毒含量少或在原始寄主上表現為潛伏狀態時,可在指示植物上有明顯的外部症狀。而且此方法操作比較簡便,經濟有效,無須抗血清製備。但其特異性較差,往往存在一病多症、多病一症的現象;而且易受季節限制,檢測週期長(1~2個月),佔地面積大,不利於大批次檢測。因而應用該技術檢測病毒靈敏性較差,難以區分病毒種類。

    血清學檢測技術

    植物病毒外殼蛋白(CP)具有抗原性,很多病毒可以被提純並製成高效價的抗血清。根據特異性的抗體抗原免疫學反應可檢測植物病毒的存在。

    酶鏈免疫吸附法(ELISA):ELISA是一項免疫酶法與固相吸附相結合的現代免疫技術。其原理是透過化學方法將酶與抗原或抗體結合起來形成酶標記物,這些酶標記物然後和相應的抗體或抗原起反應,形成酶標記的免疫複合物。結合在免疫複合物上的酶當遇到相應的底物時,就會催化無色底物產生水解反應生成可溶性或不可溶性的有色產物,據有色產物來檢測相應的抗體或抗原。ELISA技術特異性強,操作簡便已廣泛用於植物病毒的測定和診斷。

    免疫電鏡法(ISEM):免疫電鏡法是將電子顯微鏡與植物病毒抗血清結合起來,該方法是免疫酶法和電鏡技術相結合的技術。其原理是利用病毒特異性抗體誘捕或包被病毒粒體,產生免疫吸附反應,將此方法制成的載網放到電鏡下觀察。

    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

    分子生物學方法是以核酸為基礎,透過檢測病毒核酸來證實病毒的存在。其適用物件可是DNA病毒、RNA病毒也可以是類病毒。

    核酸雜交技術(NASH):該方法原理是根據互補的核酸單鏈可以相互結合原理,將標記探針與互補的待測病毒核酸雜交,帶探針的雜交物指示病原物的存在。最初核酸雜交實驗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 P32)來標記,但有放射性危害且探針壽命短。近年來應用非放射性探針分子,如生物素或地高辛標記的探針分子更安全,應用限制少,壽命更長,與放射性標記的探針一樣靈敏實用(胡

    RT-PCR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待測病毒RNA的全部或部分序列,並依此設計一對特異性引物,然後對病毒RNA進行逆轉錄和PCR擴增,對擴增產物進行電泳、染色產生特異DNA譜帶,據此可以檢測未知病毒。[2] [3] [4]

    脫毒技術

    對植物病毒防治的一般方法有藥劑防治、物理防治以及抗病毒病品種的選育等。但以上方法在防治甘薯病毒病上效果不太明顯。而採用甘薯莖尖剝離,根據病毒在甘薯體內傳播、分佈的特點及規律,利用莖尖分生組織離體培養而獲取無病毒試管苗是生物技術與病毒檢測技術相結合的1種方法。

    (1)選擇做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的塊根或莖尖切苗,先用殺真菌劑和殺蟲劑處理,然後放進有消毒土的生長箱中,在28℃和連續光照下生長。(2)取2cm左右長度的莖尖,表面消毒,切取0.2~0.4mm的分生組織,放在MS或1/2MS固體培養基上,在溫度16℃,每天16h、3000~4000lux的光照下培養,產生小植株。該過程有一次培養和二次培養兩種方法。一次培養是指將分離的莖尖在培養基上直接培養成苗,而不進行第二次轉管;二次培養是先將分離的莖尖在加有適當激素的培養基上培養6~16天,待芽轉綠後將其轉入不含激素的培養基中培養成苗。一般說來,一次培養中莖尖分化程度高,但其脫分化過程較二次培養長。(3)對獲得的小植株用酶聯免疫檢測法(ELISA)和巴西牽牛指示嫁接法進行脫毒效果的檢測。對檢測為陰性的植株,在其莖尖部分5葉階段時再透過ELISA法測定是否存在SPFMV和SPYDV。(4)選擇再次檢測仍為陰性的植物,用作建立母區。[5] [6]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毒病品種及其脫毒苗如徐薯18號、魯薯3號、魯薯7號、北京553等。此外,Tis2498對甘薯明脈病毒具較強的抗性。

    (2)用組織培養法進行莖尖脫毒,培養無病種薯、種苗。

    (3)大田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後補栽健苗。

    (4)加強薯田管理,提高抗病力。

    (5)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0%病毒王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菌毒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83增抗劑100倍液、20%病毒寧水溶性粉劑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溼性粉劑500~7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用3次。[1]

    防治農藥:氯溴異氰尿酸、混合脂肪、酸嗎胍·乙酸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婚不帶孩子可以找到幸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