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染霜雪
-
2 # 小龍女5505
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強秦、壯大了秦朝,如何他不死雖然不能一統天下,但會開創自己的一番霸業,成為歷史上又一位雄主。
-
3 # 山海經之悅
首先,看一下秦孝公的歷史:秦孝公(前381—前338)姓嬴,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戰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幹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咸陽,其二是任用商鞅變法。《過秦論》中寫到“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其次,根據史實,可總結秦孝公是一位有勇有謀,知人善任,敢為天下先的君主。
最後,暢想一下如果秦孝公不死,秦孝公能統一天下的問題:1、兵力情況:按照蘇秦說諸侯的推算,秦國兵力預計100萬,而其他六國兵力合計在300萬以上,儘管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在兵器、兵種上有優勢,但不許以對抗其他六國。2、戰略物資:糧草兵馬,這些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在秦孝公時期不可能達到發動滅國之戰的實力。3、國內的穩定:秦孝公時期,國內舊世族的勢力仍然存在,以及秦國北部西部的遊牧部落仍未完全歸順。
綜合以上原因,秦孝公即使再活20年,秦國也不可能統一六國。
-
4 # 託潁而上
在秦孝公時代,秦國並不算強大。相比之下,魏國的軍隊是當時第一強的。加上秦國的國力和國土並沒有絕對的優勢。所以就不可能在秦孝公時代就兼併其他六國。
從秦孝公開始,每一代秦王都有自己的任務。比如秦孝公完成了商鞅變法,並奪得了河西之地,對外拓了防禦縱深。秦惠文王搞定了巴蜀之地,秦昭襄王打疼了趙國,削弱了其他諸侯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完成了國家制度和儲君的傳承,保證了不至於中斷和傳位危機。到了秦始皇前期,鄭國渠等等各種水利設施開始施工,聚集國家實力,同時繼續削弱其他諸侯國。最後到了公元前230年開始,從韓國起一家一家的兼併統一,到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這是妥妥“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
5 # 天下一支歌
不會,秦的強盛與統一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六國的削弱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秦孝公之後的歷代秦王們也並不閒著,惠文王收巴蜀,武王擊敗韓國,打開了東進的通路,昭襄王時.相繼擊敗東方六國使韓國縮小了三分之二,趙國縮小了三分之一,楚國縮小了一半,並在長平之戰中使當時東方六國軍力最強的趙國損失了五十萬精銳部隊,使趙國從此一劂不振,在昭襄王死時,秦實際已經控制經超過東方六國之和,韓魏來朝,再加上這些戰爭六國之間相互戰爭,六國軍力都受損失,六國已經不能再阻止秦的統一步伐。秦王政是在歷代秦公秦王打下的基礎之上。奮六世之餘烈完成統一大業。所以說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秦王政都基本上繼承了秦孝公的遺志!都為秦的統一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秦的統一不是某個人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歷代君臣不懈努力的結果!
-
6 # 歷史書寫於平凡人
其實題主說的不死是有兩種含義的,一種是長生不老的不死,還有一種是活到正常的年齡,也就是再加上20年的光景,咱們就分析一下第二種的情況吧。
導語秦孝公,是獻公嫡子,名為渠梁。秦獻公23年繼位,當時才21歲,這位君王就已顯示出少年老成之相。老秦人好戰,民風彪悍,下馬耕田,上馬作戰。秦前幾代更是君位動盪,孝公接過了風雨飄搖的秦國,立志圖強。一席求賢令求得商鞅入秦,開啟了20餘年的變法強秦之路,一路支援商君的變法,開啟了戰時法制的先河,奠定了秦國強大的根基,可以說功在千秋。
奈何天不假年,年僅43歲的嬴渠梁病逝,這也是秦國曆史上的一大遺憾,毫無疑問的說秦孝公確實是一個非常英明的君主,如果他能在多活20年,真的可以統一天下嗎?我覺得是很難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軍事力量薄弱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軍團依舊是魏武卒,秦國的銳士軍團是戰國中後期透過不斷和征戰歷練出來的,而且也是逐漸擴大規模的。當然,孝公和商鞅的軍功制和連坐法等等也是促進了相當大的戰鬥力。
當時秦國的軍事實力是遠遠不夠去征戰任何一個國家的,包括戰國末期比較弱的韓國,在初期也是有勁韓之稱的,而且臨近的魏國雖然經過馬陵之戰之後,但仍有強大的魏武卒30餘萬,直到伊闕之戰白起一戰削弱了兩國24萬的兵力,至此兩國的兵力才逐漸衰弱。再就是楚國齊國這種傳統大國,更不用說了,兩國也都是在幾十年後才逐漸走向衰弱的,楚國是白起的鄢郢之戰,齊國就是當時蘇秦的死間了。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愈發強大,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國一較高下的國家。所以當時的秦國即使再給20年的光陰也沒辦法統一的。而且任何一次征戰軍隊都是需要休養生息的,這種戰爭根本不是短短几年可以完成的,這一定會是持久戰,而且還是在擁有絕對實力的局面。
即使再有20年,秦國也是繼續鞏固變法的根基,讓老氏族的復辟力量徹底消失。孝公還在,商君也就還在,一些更多的將領和人才也許就沒有那麼快的走向執掌軍事力量的一箇中心。
政治因素戰國初期更多都是爭霸戰,也就是透過戰爭來打壓其他的國家,然後佔領領土,並沒有滅國之戰這麼一說。
當時秦國自商君變法之後已經逐漸的走出了天下卑秦的時代,秦朝的外交家也開始逐漸走向政治舞臺,張儀就是其中一個,當然一朝天子一朝臣,或許孝公多在位的20年之中,依舊是商君主政,不可否認,商君確實是大才,但是其實做不到張儀這種以三寸之舌鬥列國於廟堂之上。時代在不斷的變化,列國都已經意識到,發展自己才是最關鍵的,而且強大自身不僅僅是軍力民力,還有外交上的政治聯盟依然重要。
兵家的流派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縱橫家成為政治力量的中流砥柱,合縱以圖存,橫強以更強,這種政治聯盟是很難被打破的,秦國剛剛變強就想著去滅國,其他的國家不會袖手旁觀的。
文化融合很難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種文化流派更是百花齊放,同時也給六國形成了不一樣的文化底蘊。
秦國想真正的統一六國,軍事力量上的統一是必然的,文化上的融合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這其實也就是為什麼嬴政統一六國之後再全國同時實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當然這些可以快速實行是有一定的基礎的,嬴政在統一六國花了近十年的時間,而且還是在其實已經具備這個統一的實力的情況下進行的,十年也是在為文化的融合打基礎。
其實文化的融合也就是從側面表示著民心的一個穩定性,這個才是一個國家安定和穩固的基礎,當時的秦國顯然沒辦法在20年甚至30年之內完成這些。
總結綜上,其實我還是認為孝公時代想要統一是很難的,雖然這個人有雄猜偉略,但是英雄其實是和時勢配合出現的,時勢造英雄這不是一句空白話。嬴政能夠統一,也是踩在了巨人們的肩膀上。
當然了,歷史也會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上天真的借給了渠梁20-30年的時光,孝公又任用了很多的大才,或許統一會更早來臨,誰又說的準呢~
-
7 # 小觀點大歷史
秦孝公,姓贏,其名在《史記索隱》中記載為渠梁,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其父秦獻公去世後,年僅21歲的秦孝公繼位。
首先要先詮釋一下,問題中的不死按那種說法做出理解。
(1)長生不老,可以一直活下去。
(2)在正常的死亡年齡上多活10年或者20年。
秦孝公在位24年,透過商鞅變法使秦國一步步走向強大,而秦孝公到秦始皇期間經歷了5位國君,長達64年的時間。
理解了這個問題,答案就很簡單了,先說說秦孝公在任期間的主要功績。
1、求賢納才
秦國當時地處偏僻的雍州,被諸侯們疏遠,所以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2、採用商鞅變法
商鞅衛國人,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法經》投奔秦國,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
在商鞅的勸說下,秦孝公於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主要內容: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秦孝公於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同時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執行分戶令。
3、擊敗魏國
秦孝公八年,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大敗魏軍,並佔領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孫壯率軍攻打韓國,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
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擊敗魏軍,俘其主將魏錯。同年,秦國聯合大荔戎包圍了魏國的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收復了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
總結
按照當時的平均壽命來算應該是30歲至40歲之間,如果按秦孝公長生不老來算,秦孝公也有能力統一天下。
但如果秦孝公在他正常的死亡時間下多活10年或者20年,秦國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時間會比64年少,因為商鞅在秦孝公死後,被甘龍等老氏族陷害,導致其被車裂而死,變法結束,而秦惠文王嬴駟在多年後還是恢復了商鞅的變法。
-
8 # 峰哥在看
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秦武王身高體壯,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於周王畿問鼎,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
我們知道,秦武王所處的戰國(前310-307年),已經進入了快要統一的前夕。秦國經歷秦孝公和商鞅的變法,使得秦國大大的發揮了自身英勇悍戰的特色,一方面解決了國內的治安秩序問題,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軍隊戰鬥力的問題。使得秦國國力慢慢的有了起色,類似於近代的中國,可以說是使得秦國吃得飽,穿得暖了,繼而也有了戰鬥力了。商鞅變法,六國為之側目,紛紛效仿變法。河西一戰,更是使得秦國打出了自己的實力和風格,也真正的打出了老秦人的骨氣。
秦國的故事,應該可以說從這裡真正的開始了。七國的故事,秦國即將登上主演的位置。
經歷了秦孝公和商鞅的一代努力,秦國開始從西邊的邊陲的蠻夷地位開始上升到了與東方六國齊名的位置。秦帝國統一的基礎,由此奠定。
如果說秦國的孝公商鞅時代是一個內部蟄伏發展的時代,是一個慢慢侵蝕東方六國黑幕的開始。那麼由孝公兒子贏駟秦惠文王和縱橫家張儀所開啟的秦國時代,則是一個對外周旋以弱盛強的時代。
張儀本來是魏國人,可惜不得志而事秦國。張儀的著名的外交家,僅憑一張嘴,玩轉天下,彈指間可退敵萬里之外,萌芽之中。
經歷了惠文王張儀一生的六國斡旋,秦國的國力各方面可以說走上了七國首位的位置,真正成為了讓六國為之恐懼的存在。
與此同時,秦國雖然經歷兩代人的苦心經營而強大了起來。但是同時期的其他六國也任然保留著不小的實力,單打獨鬥,秦國不會懼怕任何一個國家,但是六國一旦聯合攻秦,秦國所面臨的壓力還是很大。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蘇秦配六國相印,合縱攻秦。
在這個時候,南方的楚國,雖然經歷了秦楚之戰,國力有了一些的下降,但是其本身的歷史底蘊擺在那兒,所以仍然具有很大的威脅;東方的齊國,由於本來就是一個老牌的強國,又沒有經歷過大的敗仗,所以國力依舊強盛;北方的趙國,趙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迅速崛起,在趙王和名將樂毅的帶領之下,趙國一躍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國,能力直逼齊國。還有三晉韓趙魏,雖然國力已經大為下降,但是能夠聯合起來,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武王上位的時候,秦國確實佔盡了天時地利,國力強盛,但是從現實的七國環境來看,並不具有完全東出大計,統一中國的能力。所以還需循序漸進的慢慢來,直接的將自己的龐大野心暴露給六國,無疑會引起六國的聯合打擊,後果堪憂。
所以那時候的秦國,武王的政策不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但同時也不可否認的是,武王在位期間,其雷厲風行的作風,平蜀亂,改進政策,也為後來的秦國統一進一步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我們知道武王是冒失的到周王畿問鼎致傷而亡,但是其並不像我們說的那番不堪和粗魯。傳位給弟弟嬴稷便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也證實了其決定的正確性。可以說,秦國沒能在他手上完成統一大業,但是也是一個功不可沒的一個環節,所以才有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威風霸氣。
回覆列表
他不死商鞅也不會死,他的兒子也不會發揮自己的才華,秦始皇說不定只會吃喝玩樂了,他的才能還是不錯的,只要不死天下遲早是他的,只是他的兒子孫子不會樂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