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天雲
-
2 # 逍遙谷逍遙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解釋如下:
修道之聖君,治國者,當兵馬不用,用兵馬以養其農田。
修道之聖君,治身者,當閉陰精以養其身。
一旦到了天下無修道聖君,上行下效,人心貪得無厭,戰亂紛爭不斷,兵馬也要生死於戰亂而生死於荒郊野外。
如果人君不修道養德,時刻便會產生貪慾淫亂,不能靜守清淨無為,陰精枉洩,永無知足之時,最後精竭神去,走向死亡。性命何能長久?
由此可見,天下罪惡之大,莫過於貪淫好色。
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滿足。
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貪得無厭。
修道之人,首先應築基成功,能閉住陽關,守住真根,陰精永不外。並且還要做到知足而無所不足,常無淫慾之心,這樣才能做到恆足!
老子在本章講了古仙築基功法,卻走馬以糞其身,就是道家的築基功法,築基功成後,陰精永不外洩。修道養生首先要除情去欲,無心就是無淫邪之心,還要懂得知足,知止,這樣才能無禍患,無過失。
-
3 # 鏡花水月128063329
天下的道人都是事業 名節 處事的為人之道 為人者如走馬一樣為了錢財和自己的一生忙碌 這些要以得之泰然失之坦然 這些錢財名利權利如糞一樣視這些如可有可無 可有的是用到時能有 可無的是了斷這虛有的東西 就是平常心
天下人無道就會事事紛爭人心混亂 只能在人心中爭鬥在戰場上戎馬一生永遠在殺戮中度過 在人心中惶恐 解決人的毛病解決自身的毛病才是道在天地間人在近處能有遠處
罪不要厚於這些慾望 原因不要因別人做什麼就學什麼 好的方向樹立自己的信心而自強自求而奔目標而得
禍不要大於不知足 所以知足而才能足 這樣成對得起自己
-
4 # 山澗一清泉
一、原文解釋
1.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說文解字:卻,節慾也。以,用也。走馬,指奔跑的馬。什麼是有道?有道就是行無為之治。若天下有道,那麼我們就會節制奔跑的馬,讓它不要隨性亂跑,這樣我們才能收集用它的糞便!為什麼這裡說要用馬的糞而不是其他動物的呢?一是為與後面一句戎馬生於郊對應(寫文章的需要);二是因為沒有爭鬥戰爭,百姓都來從事農業生產,其他動物糞便不夠用了,連奔跑的馬的糞便都要收集起來用,可見農業生產之盛況。那拿糞便來做什麼呢?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古時候種地施肥全靠動物糞便!
2.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說文解字:戎,兵也。郊,距國百里之外也。這句話意思是:如果人之有為大行其道則天下失道,天下失道那麼軍馬就會出現國都百里外戰場上廝殺,意味著發生戰爭!
3.罪莫厚於甚欲,咎莫憯(cǎn)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
罪指過失。咎指出現了問題。禍,害也,神不福也(神都不保佑)。因為人總是喜好有強烈的慾望(想法階段),於是天下開始失道了,行為就會違法、出現了過失。再進一步違背大道的想法若付諸實施,那就會出現災禍。再進一步天下萬物都背離大道(背離大道才是不知足的本意,具體可檢視上一章解釋),神都不會救!
4.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懂得並遵循大道法則才是真正的足,如此則能通天徹底、明白四達,自然恆足不殆,天下萬物均可自正!正者,上一橫為天,下為止,萬事萬物止於天則為正!捅破了天則為歪,所謂歪理邪說者不過是違背天道自然法則也!
二、給我們什麼啟示有人解釋說這一章表明老子是反對戰爭的,實際上個人以為老子反對的不僅是戰爭。而是反對一切形式的爭鬥,因為戰爭不過就是爭鬥的終極版而已!
那爭鬥由何而來?甚欲(想法失道)~欲得(行為失道)~不知足(完全背離大道)。
怎麼辦呢?“知足”(明道循道)即可!
整個《德經》提到德的時候雖然不多,但實質上都在論述德的心性,具體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怎麼才能讓道落實到實處。知足這兩個字被誤解太深了,自己未讀道德經之前也是認為知足就是懂得對名利追求的節制。實際上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風馬牛不相及!
天下失道太久,早該正本清源了。如果我們不去探尋華夏經典書籍的原意,隨波逐流,華夏文化復興恐怕只能停留在口頭,難以重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引領未來!
-
5 # 文刀砍樵
(原文引用):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6 # 朋悟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厚於甚欲,咎莫僭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唉。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百姓太平,安居樂業,官民一心,四季風調雨順,百業次序盡然,國泰民安。
馬在古代是一種奢侈品,各種俊馬,各種豪華的馬車,就跟糞土一樣。(物盡其用)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由於獨復,背離人心,各種勢力武裝在郊外走馬圈地,起義攻城,只能逃至郊區。
罪莫厚於甚欲,咎莫僭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
做了皇帝,做了大官,做的久了,只按他們的愛好,喜怒施政。
看到好的東西,女人,就會使用各種手段得到。
到最後,無法無天,沒了底線,明搶,明拿。
故知足之足,常足唉。
能過上太平日子來之不易,要知足,也要常常提醒自己。
-
7 # 詩驀詩書畫
《道德經》第四十六這一章節,老子暗指人性慾望之貪婪,永無止境,永不知足,不知適可而止。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解釋:眾所周知,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對於殘暴殺戮,紛亂不堪該死的戰爭,老子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他認為正“道”治理天下,就應該把戰馬退回到田地間給農民們用來耕種,這樣才能太平於盛世。而走歪“道”治理天下,連懷胎的母馬也不放過,也要送上戰場去廝殺,在郊外的戰場上生下小馬駒,實屬慘無人道也!所以,人性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啟示:首先我們要承認人性的第一性是動物性。人性中,有著自私的天性,更有著強大的佔有慾望;人性中,也有貪婪兇殘,非常理的野蠻狼性,在動物界要的是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無道德,無倫理,講的是“王”理。現如今人類進化出智慧與文明,而文明需要道德來規範,更需要規矩來加強,亦需要法律來維護。道德、規矩、法律,只是暫時性抑制慾望的發展與傾斜,並不能去除掉人的原始本性~自私貪婪。所以,只有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滿足,才能抑制人類正在倒退的動物之性。
-
8 # 毛彥民
天下有道,走馬以糞耕。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多欲,禍莫潛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以道治理天下,天下就無仗可打,連戰馬都會用來耕田。治理天下的方法背離了道,就會經常打仗,軍馬被迫在戰場上生小馬駒。戰爭的罪魁禍首是多欲。災害就潛伏在不知足之中。災難的罪魁禍首是佔有慾。知足所帶來的滿足才是永久的富足。不要因為私利而親近道。不要因為私利而疏遠道。不要因為私利而利人。不要因為私利而害人。不要因為私利而崇尚道。不要因為私利而輕蔑道。這樣的人堪稱世上的貴人。
-
9 # 共享人才
先來翻譯一下字面上的意思:天下如果有“道,國家可以把戰馬送回農田裡,為農田施肥;天下如果沒有“道”,那麼那些剛在郊野上出生的小馬可能都要用來充當戰馬。
最大的禍患就是不懂的滿足,最大的罪過往往即使什麼都想要。隨意懂得滿足才會有永遠的滿足。
這一章表明上看是在講知足常足,其實還是在論述老子對戰爭的態度:反對戰爭
老子認為,有道者是知足的,無道者則是不知足的,知足就能常樂,不知足就是貪心,貪心就會過分的索取,越貪心就越會不計方式的過分索取,就會導致紛爭。國家月國家之間的紛爭就是戰爭。
戰爭的起因 完全就是由於統治者的貪得無厭:他們為了開拓疆土,掠奪財富,而不斷髮起進攻、掠奪性的戰爭。統治者的 不知足終將帶來最大的禍患,這種禍患不僅會摧毀百姓,也會摧毀統治者。歷史上許多統治者就是因為挑起戰爭後玩火自焚,最終讓自己陷入滅頂之災。
-
10 # 布衣閒人10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先看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大意):
治理天下合乎“道”的要求,天下就會祥和穩定,沒有紛爭和戰亂,戰馬因無處使用,只好用來耕田。治理天下違反“道”的要求,天下就會發生紛爭和戰亂,連懷孕的母馬也要上戰埸,把馬駒生於郊外。最大的禍患莫過於不知滿足,最大的過失莫過於貪得無厭。所以,只有知足,才能得到滿足。
簡單解讀:
這一章是老子對諸侯之間爭霸戰爭的批判和否定。諸侯之間無休止的相互爭伐,師旅數發,以致戰馬不足,母馬入陣,馬駒生於郊外,真實地揭示出了當時戰爭的殘酷性。
老子認為戰亂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峰火連天,刀兵四起,人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老子對此十分痛心。他指出戰爭的根源就是諸侯王們無“道”,多欲,不知足。老子的理想是以“道”治天下,奉行清靜無為,構建政治清明,人民和諧的社會。
老子告誡人們要“知足”,只有“知足”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的這一觀點今天仍有借鑑意義。
-
11 # 丹陽子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原文]
[譯文一]
治理天下符合道,國泰民安,就退還戰馬用來耕田;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孕的母馬都派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小馬駒。最大的罪惡莫過於放縱慾望;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滿足;最大的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適可而止,慾望有度,得到的是恆常的滿足。
[譯文二]
從修道的角度來看這一章,要這樣解讀:養生有道,即便“跑馬”(遺精或洩精,是因為沒有握固住而“跑馬”),也像排便一樣正常。養生無道,心猿意馬沒有拴住,野戰郊外,戰馬就在郊外生產,不是在家裡。最大的罪惡莫過於放縱慾望;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滿足;最大的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適可而止,慾望有度,得到的是恆常的滿足。
[註釋]
①天下,國家,從修道的角度看都指自己的身體。
②卻:,退還。
④糞:糞便,耕種,播種。
⑤可欲:縱慾。“可”是允許,盡,滿。
⑥咎:罪過。
⑦常足:恆常的滿足,不是暴風雨似的,一曝十寒似的。
-
12 # 幸福人生課堂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如何解釋,給我們什麼啟示?
[原文]
[譯文一]
治理天下符合道,國泰民安,就退還戰馬用來耕田;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孕的母馬都派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小馬駒。最大的罪惡莫過於放縱慾望;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滿足;最大的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適可而止,慾望有度,得到的是恆常的滿足。
[譯文二]
從修道的角度來看這一章,要這樣解讀:養生有道,即便“跑馬”(遺精或洩精,是因為沒有握固住而“跑馬”),也像排便一樣正常。養生無道,心猿意馬沒有拴住,野戰郊外,戰馬就在郊外生產,不是在家裡。最大的罪惡莫過於放縱慾望;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滿足;最大的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適可而止,慾望有度,得到的是恆常的滿足。
從以上譯文看,由於譯者不同譯文意思也是大不同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就是我前面文章中多次提到的,由於每個人的社會地位不同,閱歷不一樣,所以就思想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觀點也就不同了。
這樣的觀點就好比盲人摸象,你摸到的是象腿,那麼你得出的結論就是大象像柱子。
他摸到的是大象鼻子,那麼他得出的結論就是大象像繩子,我摸到的是耳朵,那麼我的結論一定是,大象像扇子。
而對《道德經》第四十六章的理解,大家的翻譯也和盲人摸象一樣,都是從自己的認知來翻譯這段文字的。
到底誰的更準確、更正確,那只有老子自己知道,要想求證誰是誰非,那你只有親自去問問老子了。
“治理天下如果符合天道自然規律,那麼大路上就會馬糞成堆,來往的人們和馬匹都要踩著路上的馬糞走,說明人丁興旺,馬匹成群,社會繁榮!
我們這裡有個牛行街,聽老人講過去方圓幾百裡的牛馬,都在這裡交易,整個街道牛糞有半米深,說明盛世景象繁榮。如果治理天下不符合天地自然規律,那麼就要戎馬郊外,天天打仗了。
人生的罪過莫過於無限放縱慾望;也就是人的貪念、貪慾越大,人生就會越痛苦。
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的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適可而止,慾望有度,就會知足常樂。
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解釋,這是因為站的高度、角度不同理解的意思也不一樣,還有一部分人,是專門為了自己的利益解讀的。
就如現在的保險條款一樣,洋洋灑灑那麼多,誰買保險也沒有認真的看過每一條,並且弄懂吃透。
當發生索賠事件的時候,保險公司就會按照有利於自己的解釋解讀它,結果老百姓就覺得上當吃虧了。
各個階層,各個群體對《道德經》的解讀基本上和保險公司解讀保險條款差不多,甚至有時候還會斷章取義,目的只有一個,維護自己的利益。
回覆列表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原文如下:“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說,國家政治清明,把運載的戰馬還給農夫用來耕種。國家政治昏亂,連懷胎的母馬也要用來作戰。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禍患了,也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罪過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知足常樂的道理我們都明白,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知足常樂、清心寡慾呢?正因為如此,老子才會十分感慨的說:“我的話很容易瞭解,很容易實行。但是大家卻不能明白,不能實行。”
比如,當前社會離婚率居高不下,有些一線城市甚至超過40%。其中,因婚外情而導致的離婚佔了很大的比例。
為什麼會有婚外情呢?因為人心不足蛇吞象,置身於其中的人,沉迷於誘惑和慾望,根本就沒有知足常樂這一概念。以至於最終走向離婚,給家庭和子女帶來了無法挽回的終身的傷害。
再比如,到處充當“世界警察”的超級大國,窮兵黷武,暴力血腥,為所欲為,囂張霸蠻。
但正如老子所說的那樣,“喜歡殺人的,就不能在天下得到成功。”“那代替專管殺人的去執行殺的任務,這就如同代替木匠去斫木頭一樣。那代替木匠斫木頭,很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一道理,對於法西斯主義和霸權主義都是同樣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