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壺老酒半支菸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作為三國重臣,司馬懿和孔明取代曹魏和蜀漢自立,都不是什麼原則性錯誤,比如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都是從自己家親戚手裡奪取的江山,宋太祖趙匡胤更是欺負孤兒寡母建立了自己的社稷,這三個人都沒有被後世聲討,原因其實只有一個:他們當皇帝之後還幹得不錯。

    咱們言歸正傳來聊一聊司馬懿為什麼篡奪曹魏,這其實是半個偽命題,因為他到死也是一個魏臣,“晉高祖宣皇帝”的廟號和諡號,都是他孫子司馬炎追認的,不但司馬懿沒有篡魏,連司馬師司馬昭也沒有篡魏,他們頂多能跟曹操相提並論。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雖有“三馬食槽”之讖,但是曹魏皇帝比較抗硬如曹丕曹叡在世,司馬只能裝死馬,比孫子都乖巧,而且這兩個曹魏皇帝,似乎也值得司馬家族效忠。

    但是到了三四代皇帝之後,包括諸曹夏侯中說的算的重臣,也都是一蟹不如一蟹,與其讓這些人胡搞,還不如司馬家站出來一個有能力的取而代之。司馬篡魏之所以被人詬病,是因為司馬家的皇帝比曹姓皇帝更荒唐,如果司馬家連出幾位優秀帝王,那麼人們就會說三馬食槽是替大漢復仇,就會名標青史萬世景仰了。

    同樣,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也不能說孔明先生背信棄義,因為劉禪真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這話在《新三國》里居然用在了別人身上,不知道劉禪是該哭還是該笑。

    諸葛亮沒有取代劉禪,第一是他沒有那個心,第二是他沒有那個力。

    諸葛亮是大漢最後一位忠臣丞相,這毋庸置疑。也正是由於劉備與諸葛亮的魚水關係,讓諸葛亮不肯篡漢,也不忍篡漢——劉禪是他看著長起來並一手教匯出來的,可以說這個“相父”稱呼實至名歸。

    但是大家都知道,“天家無親”,江山面前無父子,在權力的博弈中,親情感情都一文不值。所以諸葛亮要是為了江山社稷及蜀中百姓謀福祉而廢掉劉禪,也無可厚非。這一點咱們能想到,劉備也能想到。

    劉備託孤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時候,有沒有在帷幄之後埋伏刀斧手暫且不說,他為了保護愛子劉禪,也是煞費一番苦心的。劉備未雨綢繆,諸葛亮想做點什麼,似乎也很困難——起碼一生只忠於劉備的魏延,第一個就會站出來不答應。

    咱們看歷史,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劉備未必是君子,但諸葛亮絕對是忠臣,這一點咱們從他對後人的培養和使用上就能看得出來:“(關羽之子)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張飛)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僕射。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趙)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陳戰死。”

    關羽張飛趙雲後人君位高權重,禁衛軍一直牢牢把握在趙雲後代手裡,這恰恰證明諸葛亮心底無私天地寬。而為了防止諸葛家族在蜀漢做大以至於被別有用心者“勸進”,諸葛亮對自己的兒子一說是進行了刻意壓制:“景耀四年(261年),(諸葛瞻)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先後接班的是費禕董允,甚至連資歷尚淺的姜維都當上了大將軍,諸葛亮的兒子還沒有任何獨當一面的實權。由此可見,諸葛亮根本就沒像曹操司馬懿那樣,把兒子當做接班人來培養,這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根本就沒有篡漢之心……

  • 2 # 心向青山

    對於諸葛亮和司馬懿而言,成王敗寇,這句話並不適合,只因這世間仍有公道。

    三國相爭,一統天下的既不是劉氏、也不是曹氏、孫氏,而是司馬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司馬懿才是笑到最後的那個人,而諸葛亮只不過是為大漢盡了最後一份力而已。

    對於蜀漢來說,諸葛亮有再造之功,而對於曹魏,司馬懿甚至算不上開國功臣,所以對於禪讓這件事來說,其實諸葛亮更有優勢,因為他還是“相父”,諸葛亮想做一個權相的話絕對能做到,但是諸葛亮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是諸葛亮的《隆中對》,諸葛亮確實等到了天下有變,只不過便的是自己——關羽丟了荊州,從此刻起,興復大漢的事業便十分渺茫了,但諸葛亮依然逆勢而行了。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說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好,說他為年輕時立下的誓言而奮鬥也罷,不管怎樣,他六出祁山,一直努力到了油盡燈枯。

    秋風五丈原,讀來令人落淚。

    反觀司馬懿,其功勞最初在於對曹丕的擁立,然後是成功阻止了諸葛亮的北伐,假如司馬家沒有謀反之心,一心只做魏臣,那麼歷史對他的評價也不會低。

    假如司馬家篡魏之後,開創一代盛世,那麼司馬氏的歷史評價也不會低,但是司馬家兩者都沒有做到,既是叛臣,又是“五胡亂華”的始作俑者,無怪乎這個一統華夏的晉朝在歷史上存在感如此之低了!

    諸葛亮為何不篡漢,因為他是大漢最後一位忠臣,最後一位良相,其北伐的名義便是“曹氏叛漢”,其所要興復的便是大漢王朝,又怎麼會去叛漢篡位?

    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歷史學家錢穆如是說。

    為了興復漢室,飛蛾撲火般的諸葛亮,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永不泯滅的閃亮之星,成為忠臣和智慧的化身,被世世代代所敬仰!

  • 3 # 六千年

    三國演義的悲壯就在這裡,有些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些人掐著機會進行見不得人的勾當,說白了就是光明磊落與齷齪陰暗的對比。

    要說諸葛亮為人處世實在是讓人敬佩,無論現在的磚家如何解讀他,我更相信一千八百年來世人對他的評價,作為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同事,諸葛亮和滿朝文武和諧有加。如果有二心,諸葛亮篡權易於反掌,然而,諸葛亮的人品就是一尊望不見頂的燈塔,他不會落井下石,不會乘人之危,他說中國傳統美德的典範。當然有人說了,阿斗不才不是白白浪費了江山,諸葛亮不取代他就是一種大逆不道,這樣的論調我就不再評價了。

    再說司馬懿,心機重啊,曹操早就明白司馬懿的心裡,所以一直壓著他,不讓他起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曹操的後幾代皇帝都短命啊,熬不過司馬懿,司馬懿就是一個定時炸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他篡權。當然從政治角度來講,司馬懿做的無可厚非,可是中國傳統美德咋就被他傳歪了呢?所以說司馬懿的品行是決定他是否篡權的根本原因,他等的是一個機會。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人生觀不同,兩個人的能力相當,機會相當,而結果卻不同,原因就是人品問題,明白的說司馬懿人品差諸葛亮十萬裡。

  • 4 # 青石5340

    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三國時代的重臣,但二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曹操在世時司馬懿是得不到重用的,謹言慎行,而且家族背景顯赫,祖輩都是漢朝有能力的將相之才,可以說是漢朝的重臣,但諸葛亮的家庭背景無人知曉,只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一心只想扶佐劉備建立蜀國,恢復漢朝天下,並沒有自立篡權的野心,司馬懿則不同,他歷經了朝庭變更,既然漢朝405年的歷史可推翻,自曹操死後,他裝瘋賣傻,覬覦曹魏政權,開始謀劃自己的權利中心和勢力範圍,就算曹家對他不薄,他也不會滿足,篡權是他的終極目標,是個陰謀家。

  • 5 # 七匹狼評論

    這與三觀有關係。

    諸葛亮不是奸佞之徒,而是個性情高雅之人。他可以專權,但絕不會行篡逆之事。否則他每天都會覺得有人在背後戳他脊樑骨。一分鐘都安生不得。

    但司馬懿不同,他本身就不太講究什麼大義名分。而是以自我為出發點。他就不會覺得篡了別人的東西對自己有什麼不好。所以他能做的心安理得,理所應當。

    這是人的三觀問題,沒有對錯。

  • 6 # 媤念成癮

    首先諸葛亮他死得太早了,俗話說得好“知人知面難知心”。司馬懿在曹操活著的時候跟隨曹操的時候太晚了,就之是一個秘書,沒有權,曹丕比老曹還黑,司馬懿也沒有機會去行那篡位之舉啊。但是你們不要忘了,人家司馬懿能活啊,足足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慢慢發展壯大。

    大家再看諸葛家族,是諸葛家族的人個個絕頂聰明,三足鼎立之時,各大諸侯之間都有諸葛家族的人在其中為其效力。充分吧“狡兔三窟”這一句話發揮得淋漓盡致。就算其一倒臺,諸葛家族也能長盛不衰,只是諸葛亮太厲害了,硬生生的把其餘族人的光芒給壓下去了,太凸顯出了諸葛亮。但是要說家族底蘊的話,還是較司馬家族一截。司馬家族的底蘊太豐厚了,司馬懿振臂一呼就可成為當時一方諸侯,而諸葛家族卻沒有這個能力。

    再者說諸葛亮為何不篡位,這玩意不好說,因為他死的早,給人留下的就是一個“古之忠臣”的印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後世就是這麼評價諸葛亮的。但要我說不一定。因為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啊。看看人家老曹的孩子,兩代人都能壓住司馬懿。要我說啊,要是諸葛亮真的一統中原大地的話,再加上阿斗的智商,聽信一下讒言對付一下諸葛亮,估計就得篡位了。但是誰讓人家死得早呢。

    諸葛亮死得早有死的早的好處不是。人家留下了“賢名”再看看司馬懿雖然死的晚篡位成功但是他留下的名那就是褒貶不一了。

  • 7 # 天山月3

    這就是忠臣與奸臣的根本區別,也是公心與私心的基本體現。諸葛亮名高千古,歷代文人墨客,民間百姓,無不對他充滿敬佩之心。源自於諸葛亮對君主的忠心不二,對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贏得了歷代人的愛戴。司馬懿雖是魏臣,與曹魏也立下不小的汗馬功勞,本應從一而終。然,待軍政大權一到手,便野心膨脹,覬覦皇權之位,學著曹魏,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做了叛君篡位的奸臣,成了歷史極不光彩的亂臣賊子。公道自在人心,後人紀念諸葛亮,為他建立的廟宇遍佈大江南北,受人恭奉,享名千古。而司馬氏雖篡位得到了江山,卻得不到歷代人們的尊敬,何也?忠奸善惡,是非曲直,涇渭分明,人心向善,這千古不變的常理。

  • 8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言以蔽之:兩人追求不同,處境不同。

    一、追求不同。

    孔明忠君愛國,他十分愛惜自己的羽毛。作為託孤之臣,你可以說孔明專斷,但你絕說不出孔明有自立之心。劉阿斗曾直言不諱地說:政由葛氏,祭祀在朕!此話一直給誹孔明派利用,作為孔明專斷的證據。

    但你如能換位思考一下,你就會發現孔明用心良苦,實是無耐之舉。蜀漢一敗於關羽發起的襄樊戰役、二敗於劉備發起的夷陵戰役,劉備、關羽把壓箱底的本錢都輸光了。此時需要定海神針,孔明深知託孤之重,自覺擔任了領導核心的角色。阿斗從小跟著父親東奔西跑,沒有經受過歷練,無論是治國安邦均缺少起碼的經驗,如孔明做甩手掌櫃,蜀漢這駕馬車立馬人仰馬翻無疑。孔明此時,實際上充當的是假父、老師的雙重角色,孔明言傳身教,相信劉禪也學會了很多。但孔明臨死,把軍政大權全部歸還劉禪,並不任用私人,蔣琬、費禕、董允是絕對的相才,姜維也堪稱將才。孔明是傳統的大儒,他只知道忠君愛國!這也是後世景仰他的原因之一,杜甫有詩句雲: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道出了天下讀書人的共同心聲!孔明只想在忠君報國的背景下,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年輕時好為《梁父吟》,每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即為明證!司馬懿是個厚黑專家,隱藏得很深,他是個大野心家,苦於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最高領導人始終提防著他,政治手段極其高明,司馬懿無從下手而已,他老人家可能會龜息功,無比的長壽,把曹家三代帝王都耗死了。當政的曹爽是政治軍事雙弱智之人,還把司馬懿步步緊逼,司馬懿趁機奪權。

    二、處境不同。

    孔明在蜀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甚至可以說充當的是攝政的角色。風光無限,辛苦無限。但他如身披龍袍,蜀漢就區區一畝三分地,屬小財主級別;魏、吳兩個地盤大得多的財主必定心裡不爽,授人口舌,蜀漢就容易陷入危險境地。何況,蜀漢政權派性林立,孔明風光的同時必有政敵,加之各地方豪強地主也不是省油的燈,屆時內憂外患,孔明謀逆,這不是自尋死路?

    司馬懿所在曹氏政權,獨佔天下十分之七的地盤,竊了魏,也無蜀吳聯手殺敵的好戲。

    司馬懿軍政兼修,堪稱奇才,連曹操、曹丕、曹叡都敬他、畏他、防他。但他居然給酒囊飯袋、官二代曹爽逼得頂個有職無權的太師之位,還要裝老態龍鍾,稍不留意會被曹爽算計!這種情況下,他不在高平陵放手一搏,只能抱撼終生嘍,甚至會束手待斃。老狐狸司馬懿會這麼傻嗎?

  • 9 # 南方鵬

    諸葛亮與司馬懿頗有相似之處,個人能力出眾,智謀超群,諸葛亮是琅琊世家,司馬懿是河內世家,出身不凡,又同是本國重臣,權傾朝野,都曾受託孤輔政,匡扶幼主。最後諸葛亮為國操勞,殫精竭慮,病逝於對敵一線,司馬懿大權獨攬,高平陵之變徹底剷除老東家殘存勢力,為子孫的晉代魏氏打下堅實的基礎。更可笑的是,劉備臨終託孤要孔明君可自取,曹睿託孤讓曹芳抱住司馬懿的脖子,最後能自取的卻沒有自取,三朝老臣臨老一腳卻踹翻曹家。

    諸葛亮與劉備的主從相逢,在於都有共同復興漢室的目標,以利而交利盡則絕,理想之交至死莫忘。畢生以興復國家為己任的諸葛亮,心胸眼界都不是司馬懿所能比擬的,他治國則“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他的逝世,連敵國邊境的人民都為之流淚,蜀地百姓更是自發為他建廟,四時田間鄉道祭祀。這樣的人品胸懷著眼點,註定不會成為篡臣。觀諸葛亮的用人和他流傳下來的兵書,非常注意將帥的品行,重品性的人自不會如司馬懿般欺人孤兒弱母,以宵小手段逐名利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開間辦公室如何裝修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