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DG的老船塢
-
2 # duh23333
美軍打日本時日本的軍事實力處於上升期,打起來當然困難吃力。而蘇聯打日本時它的軍事實力經過戰爭的消耗已經在遭到巨大的削弱,打起來當然輕鬆不少。
-
3 # 花道是頭狼
前期日本跟美國打了幾年的消耗站,國力,士氣,軍力抖遭到巨大削弱。二戰後期,日本基本沒有任何優勢。蘇軍後期攻打日本佔據很大優勢,而且蘇軍作戰勇猛,心狠手辣。日本人比較懼怕這類軍隊!
-
4 # 愛聽歌的鐵鐵
主要是參戰時間和戰場環境造成的。美軍參戰時是日軍軍力鼎盛時期,在人員上、裝備上、士氣、都處於良好狀態。需要美軍不斷消耗他的技術裝備、基幹人員,消磨掉他的戰鬥意志。而蘇軍參戰日本以是強弩之末,蘇軍持打敗德國的氣勢秋風掃落葉戰鬥自然相對輕鬆。
美軍對日作戰基本就是島嶼爭奪戰地形複雜地質特殊重型裝備無法展開,雖然有大口徑艦炮支援也只能消滅表面工事和火力點,對深挖坑道、山體內部、密林深處影響不大,要靠士兵一個一個消滅逐步佔領戰鬥過程艱辛緩慢。蘇軍在中國東北作戰以平原佔領城市為主越過邊境線後戰術兵器能馬上展開投入戰鬥,反觀日軍以步兵重型落後缺少(主要是重型坦克)那只有被碾壓的份了,日蘇諾門坎之戰就說明了這點。
-
5 # 憶鐘山
三方分析下吧。
日本方面,被蘇聯打的時候,關東軍主力早就抽光了,剩下的都是架子部隊,本土被燃燒彈原子彈各種炸,聯合艦隊被消滅,軍隊士氣武器素質都是最低谷。
美國方面,打日本的時候美軍主力還在歐洲,而且日本連戰連勝士氣很高。美軍前期在兵力兵器上都不佔優勢,中途島之戰也是以少勝多。
蘇聯方面,打日本的時候德國已經投降,軍隊都是百戰金剛,而且東北平原特別適合蘇聯裝甲部隊穿插突擊。所以很輕鬆。
-
6 # 森哥1976
美軍和日本開戰主要是二戰激烈時期,太平洋戰爭為主,海戰和島嶼爭奪戰為主。那時日本軍隊實力強勁,士兵也經驗豐富戰鬥力強,同時日本海軍也不弱,美軍打起來當然費勁了。
而蘇聯和日本作戰時,主要是二戰後期,日本戰線拉得太長,加上日本資源匱乏,那時日本作戰主力已極大消耗,很多士兵都是從國內徵兵沒經過長時間訓練的新兵,戰鬥力大打折扣,蘇聯此時對陣日本當然就輕鬆多了!
-
7 # 青山綠水136888044
做戰方式不同:蘇軍是在陸地與日軍做戰,主要是陸戰,這是蘇軍優勢所在,再加上蘇軍集中壓倒性兵力,讓日軍慘敗;美軍與日軍做戰,主要是海島爭奪戰,這是需要除了陸軍外,還需要海軍介入的,做戰模式複雜,這讓美軍與日軍做戰難度加大。
-
8 # 帥爺爺64776167
美軍歷來是武器先進,而士兵戰鬥意志不行,不要說蘇軍的武器裝備不錯,就是我志願軍那時以劣質裝備也把以美為首的,十多個國家的所謂"聯合國軍",打得落花流水,上甘嶺戰役,小小的一高地我軍只一個連,而美軍動用了幾百門大炮,幾百上千架次的飛機,狂轟亂炸,炮彈傾瀉幾萬發,動用了幾個團的兵力,還是沒拿下上甘嶺一點小地方,美軍傷亡慘重,在上甘嶺陣地前沿屍橫遍野,有的甚至屍體蓋屍體。現在,我軍裝備也先進了,美帝還想惹事,不時到南海找事,搞什麼航行自由,真正打起來經不起我軍一打!
-
9 # 國平軍史
二戰期間,就陸海空三軍整體實力而言,美國軍隊應該在蘇聯軍隊之上,尤其是戰爭初期,蘇軍碰到了德軍如此強大的對手,其龐大的陸軍幾乎被打殘,蘇軍戰損的總人數,在所有交戰國中名列前茅。
但貌似蘇軍打日軍非常輕鬆,1945年8月9日,根據《雅爾塔協議》,蘇軍三個方面軍150萬以上兵力,跨過中蘇邊境進入東北,在長達4400公里的邊境線上,對日本關東軍發起了攻擊。
蘇軍僅用了約一週時間,便擊潰了不可一世的號稱百萬之師的日本關東軍,至戰役正式結束,歷時僅24天,共擊斃日軍8.3萬餘人,俘虜日軍60萬人,徹底殲滅了日軍在海外最精銳的部隊,此役蘇軍傷亡3.2萬人。
在太平洋戰役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是和日軍作戰的主力,包括部分美國陸軍,特別是在殘酷的奪島戰中,美軍儘管最終都戰勝了日軍守備師團或聯隊級作戰單位,但每次戰役,美軍從來就沒有輕鬆過關,都付出了官兵傷亡的慘痛代價。
以至於當美國軍隊逐漸向日本本土推進時,日軍方制定了一億人玉碎的本土防禦計劃,令美軍方憂心忡忡,按太平洋奪島戰進行兵棋推演,美國最起碼還得付出上百萬官兵傷亡的代價,才能徹底佔領日本本土。
百萬官兵傷亡,這個代價是美國政府和軍方所承擔不起的,於是,經過權衡再三,美國毫不猶豫地將2顆剛研發成功的原子彈,全都丟到了日本人的頭上。被原子彈爆炸巨大的毀滅性嚇破了膽的日本皇室成員,在得到美方承諾保留皇室,不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時,毅然選擇了投降。
期間,駐防在海外的數百萬陸軍中,有許多瘋狂的死硬分子,選擇了剖腹自殺,可見日軍中依然存有許多負隅頑抗的好戰分子,寧可選擇死亡,也不願接受日本已投降的事實。
蘇軍貌似輕鬆戰勝日本關東軍的原因是,太平洋戰爭暴發以後,關東軍最精銳的作戰師團包括大量戰爭物資都被抽調到了太平洋戰場,增援南方島嶼爭奪戰,淪為對美作戰炮灰的同時,確實給美軍帶來巨大的災難和創傷。
1944年以後的關東軍,實際上規模已縮減至70萬左右,且至少有30萬是從當地日本僑民中徵集來的兵源,其中不乏老弱病殘,不要說是輕重機槍,擲彈筒和迫擊炮,即便步槍都不能保證供應,這樣的關東軍其戰鬥力甚至都不如內地作戰的乙級和丙級師團。
難怪對外號稱百萬關東軍的日軍,被坦克和自行火炮開道,空中戰鬥機掩護,挾戰勝強大德軍之餘威,現代化裝備的蘇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徹底打趴下了。
而反觀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與之對壘的日軍,都是齊裝滿員的常設甲級師團,其戰鬥力都非常強悍,沖繩戰役、硫磺島戰役等,由於日守軍抱有必死的決心,中將級別的師團長都不願苟活,都提前準備了大量野戰工事,甚至將整個島都挖空了,美軍每前進一步,都得付出士兵戰損的血的代價。
綜上,儘管美軍整體實力在蘇軍之上,但蘇軍對日作戰,與美軍對日作戰的時間、地理、環境、作戰師團等都有所不同,美軍遇見的基本上是日軍戰鬥力最為強悍的野戰甲級師團,要戰勝武士道精神灌輸的日軍,美軍確實付出了非常高昂的代價。
而蘇軍最終對日作戰的物件,已不再是巔峰狀態的關東軍了,其精銳主力都已被抽空,那時的關東軍其戰鬥力甚至都不如華北等地的乙級師團,所以面對現代化的蘇軍且又在平原地帶,便於蘇軍裝甲部隊叢集展開進攻,日關東軍無險可守,最終很快完敗,戰鬥力就是渣
-
10 # 梓蕤
美國在二戰時期透過《租借法案》直接向蘇聯提供5億發子彈,2萬架飛機,8千輛坦克,400艘魚雷艇,8千門防空火炮,6千門反坦克炮,42萬輛卡車。然而蘇聯人對這些武器不是很滿意,他們認為不如其自產的好用,反而是對美製卡車很滿意。這可以看出二戰時美軍和蘇軍的武器裝備不分伯仲。
但是在二戰時期,蘇軍和美軍對陣日本時,卻存在難易程度,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資源分配不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由長洲番掌握,而海軍由薩摩蕃掌握。長期以來長州藩和薩摩蕃不和,早在明治維新之前,長洲藩推崇尊王攘夷以推動日本改革。薩摩蕃在禁門之變後,參與幕府對長洲番的武力鎮壓,彼此的樑子就此借下。
雖然在維新志士坂本龍馬的撮合下,兩藩達成和解,共同推翻了幕府統治,但是彼此是貌合神離。雙方的不和延燒到了二戰,雙方互相掣肘的事件時有發生。
日本陸軍主張北上進攻蘇聯與納粹德國形成合圍之勢,但是海軍卻主張南下與英法美爭奪東南亞與太平洋的利益,日本高層在權衡利弊之後決定南下。日本資源匱乏,這就導致了資源向海軍傾斜。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有8艘航母正在服役,6艘正在建造,美軍當時只有3艘航母,儘管在戰爭後期,美軍的航母像下餃子一樣生產出來,但是優勢並沒有像蘇軍那麼明顯。
而陸軍的新式坦克永遠停留在圖紙階段。在1939年5月11日的諾門坎戰役中,蘇軍出動542門火炮和迫擊炮,498輛坦克,385輛裝甲車和515輛飛機,日軍出動500門火炮182兩坦克和300餘架飛機,以強大陸空火力優勢,打得日軍丟盔棄甲。
戰鬥意志不同蘇軍在二戰時期與日軍正面衝突的次數屈指可數,張鼓蜂戰役,諾門坎戰役還有1945年8月9日出兵東北。蘇軍向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的時間是在二戰末期,日軍敗相已露,軍心渙散。而前兩次戰役是日軍打腫臉充胖子結果被蘇軍教訓,日本在對待蘇聯的態度是,沒有在蘇聯崩潰之前不和其死磕,從而也就沒有再組織軍隊繼續向蘇軍進攻。
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時期,都是進行跳島爭奪,珊瑚島,中途島,瓜達卡納爾島,硫磺島,沖繩島......每個島嶼都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寸土必爭,美菲聯軍7萬餘人在巴丹投降更是二戰時期美軍的恥辱。即使是在二戰末期,日本的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襲擊更是讓美軍吃盡苦頭。
地形優勢蘇軍與日軍發生正面對抗的地形多在華北,東北,地形單一,以平原為主,利於發揮武器的優勢;而美軍與日軍的島嶼戰役中,地勢兇險複雜,不能發揮坦克裝甲部隊的火力攻勢。不僅要提防日軍的埋伏突襲,還要承受雨林的蛇蟲蚊咬,誤入沼澤等危險。
美軍和蘇軍遇到的是資源分配不同,不同時期,不同戰鬥地點的日軍,也就產生了戰鬥難易程度截然不同的結果。即使蘇軍和美軍交換下作戰對手,蘇軍也未必能佔到便宜。
-
11 # 龍夢Oo
民間有這麼一種說法:二戰期間,日軍新兵都來到了中國,老兵全都去了太平洋戰場(也就是和美軍面對面打仗)。
當時美軍面對的日軍都是經過嚴格訓練和殘酷戰爭遺留下的精銳士兵,而美軍因為地利的緣故,極少經歷戰爭,所以大部分美軍都是新兵(最多也就是操練熟了計程車兵,和身經百戰的日軍還是沒法比的),因此美軍前期和日軍的傷亡不成正比也可以理解的了。
更別說日軍信奉武士道精神(一言不合就喜歡刨腹效忠),而美軍又是有名的少爺兵,自然美軍打起日軍來就困難的許多了。
不過這只是前期,後期,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開始,日軍就被美軍打的節節敗退了。
-
1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蘇軍打日本輕鬆?1939年的日蘇諾門坎戰役中蘇軍在傷亡和消耗物資都遠遠高於日本其費勁程度遠遠高於太平洋戰爭的沖繩戰役。所以請不要拿1945年日本將要死的時候蘇聯上來踩一腳的“輕鬆”算上來,而且相比其他時間的戰役,1945年在最後幾十天的宣戰後的戰役強度根本不算什麼。
蘇軍在諾門坎戰役前後投入的各種作戰物資約為8萬多噸,而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投入的作戰物資約為2000噸。作戰物資日蘇的物資對比1:40。蘇聯光是各種口徑的炮彈和各種炸彈的重量就高達3.1萬多噸,而諾門坎地形平坦,非常適合坦克機械化部隊的展開,而蘇聯在諾門坎投入了約524輛坦克,裝甲車385輛,各種口徑的火炮542門,飛機500多架。而日本只有約80輛坦克,坦克日蘇比例只有1:7,火炮更是隻有1:6,兵力也是隻有1:3。所以蘇聯在各哥方面都佔據巨大的優勢。但是傷亡的對比呢?
蘇聯的坦克被擊毀了約280輛、裝甲車約90輛,共370多輛。而日本的坦克和裝甲車被擊毀的只有30多輛,毀壞率比例高達1:12。而日本人員傷亡約19萬人,而蘇聯的人員傷亡卻高達25.6萬人。所以這就是所謂蘇聯打日本輕鬆?所以蘇聯以多勝少的便是從這裡開始的,之後的蘇芬戰爭中也是以多勝少,但是各種戰爭物資和人員傷亡卻遠遠高於敵方。所以蘇聯打誰都不輕鬆。
-
13 # polityW
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對抗兵種不同。之所以大家感覺美軍沒有打過日軍是由於初期美軍在被偷襲珍珠港後,先後丟失許多重要戰略基地,甚至作為殖民地的菲律賓都丟了。在隨後的戰爭中也都是比較被動,直到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後,才打的比較順暢,全面轉守為攻。這是由於美軍面對的主要對手是日本海軍(雖然這時候也有島嶼以及路上作戰,但是筆者認為這時應該是誰掌握制海權誰勝利的戰鬥,畢竟沒制海權就沒物資沒補給),而日本海軍在當時世界出於絕對的領先地位,偷襲珍珠港後,更是在短時間內,太平洋上無對手。而蘇聯主要對付的是日本陸軍,筆者不是小看日本陸軍,日本陸軍在當時就是勇武些,裝備什麼的真是就能欺負欺負中國吧。
其二:對抗時期不同。日軍除了初期和朱可夫打了一架,後期就是直到蘇軍打敗德軍後的作戰了。大家認為打的比較順利的也是後面蘇聯打敗德軍後對日的作戰了。那時日軍已經全面失去了制海權,可以說完全被動中,而且八年抗戰,日軍國內兵員銳減,人口銳減,在武漢會戰中就已經出現了娃娃兵, 到蘇聯回頭打日軍時,日軍確實已無精銳可言(相對抗戰初期),為數不多的可戰之師也被抽調到各個戰場了。同時日軍的關東軍確實也沒什麼國內幫扶可言了。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蘇軍攻打的是外無援兵,內無補充兵員的強弩之末的地步了,即使蘇聯不打,我國幾年後也會勝利(只要美國一直控制著海洋)。
其三:宣傳側重點不同。美國人宣傳都是宣傳敵人很強大,我們的勝利付出了大量的獻血,我們無畏計程車兵用獻血換來了勝利,大家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的反戰題材(相對較多,例如血戰鋼鋸嶺)。而我們看到的蘇聯較為容易的就是多為我國電視宣傳的啦。我國就比較體現我們士兵多麼厲害,日軍多麼脆弱了。所以感覺美軍打的累,蘇軍打的容易。
以上為個人觀點,筆者非歷史學家也非政治學家,只是小筆者一枚,如有錯誤請見諒。
回覆列表
怎麼老看見這個機讀卡鉛筆問題,人家把瘋狗都打得半死扔水裡就剩一口氣了,你過來夯一棒子把落水狗打死,然後跟人說你看你打個狗都這麼費勁,看我一棒子就把它敲死了,有勁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