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窗欞672

    狡兔死 良狗烹。這句話用在任何一個開國皇帝身上都實用。介子推怎麼樣?不也一樣是死了。所以像聰明一點的謀士,都會功成名退。劉伯溫不惜用炸死的方式來逃離朱元璋就是這樣。

  • 2 # 使用者2913714163423

    劉伯溫就是一個被神化的蠢貨,試試想伯溫同志幫朱為了什麼不就是榮華富貴嗎?最後辭職當然是發現自己錯了,不然的話是為什麼肯定下是為了窮人打江山而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

  • 3 # 宗員外

    因為漢初三傑,韓信,張良,蕭何的最終結局,有著歷史性的啟示。范蠡泛五湖,子房從赤松。功成乞身退,明哲保令終。彼美二丈夫,世異轍則同。此道久不作,利慾塵相蒙。急流不如返,失腳機穽中。

  • 4 # 歷史朝代趣事

    這正式劉伯溫的聰明之處。可以從以下四點分析他為什麼要歸隱辭官。

    一、為了民族之間的公平與平等。劉伯溫本身也是漢族人,對於元朝的種族歧視,對於元朝的民族等級劃分也是非常不滿的,所以他才願意幫助朱元璋打天下,清除這些不公。既然天下已定,民族之間的不平等已經消除,那自己也該功成身退了。

    二、為了正義之師的勝利。當時反元的勢力集團大大小小有幾十個。離劉伯溫比較近的除了朱元璋,還有陳友諒,張士誠,浙江的方玉珍等,特別是張士誠與陳友諒,在當時是勢力最大的兩大集團,但是劉伯溫都覺得他們反元都是為了自己與自己集團,或者只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地盤祿位,而不思進取,並不是為了天下百姓與民族大義。只有朱元璋這一支隊伍才是真的為了天下百姓與民族大義而戰鬥,並且朱元璋本人也很仗義,大氣,有才能。這一些優點都可以從朱元璋投靠郭子儀後遭遇的各種不公,而朱元璋的各種表現可以看出,還有就是朱元璋是最底層的窮苦出身,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劉伯溫就看中了朱元璋。既然天下已定,民族大義已成,劉伯溫就功成身退了。

    三、擺脫黨爭。在天下還未完全平定的時候,朱元璋內部就已經開始出現黨爭了,特別是在平定天下之後,黨爭就更加嚴重了,特別是以胡惟庸和劉善長為首的淮西派經常在政治上惡意攻擊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劉伯溫深知黨爭給這個剛剛穩定下來的國家帶來的不利,所以,為了鞏固這個來之不易的新政權,就打算歸隱了。

    四、自保。這也可以從兩方面說起,一方面是不想與淮西派鬥爭,歸隱自保。另一方面是他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這個道理,並且從朱元璋殺胡惟庸與藍玉的身上,他看到了朱元璋為保自己江山嗜殺功臣的心狠絕情,而自己也是身居高位。於是,為了自保,劉伯溫不得不多次提出辭官歸隱的事情。

  • 5 # 深夜聊齋

    真實歷史上的劉伯溫,不是什麼高風亮節、雲淡風清、淡泊名利的人物,相反,他是一個官癮很大的人。而他之所以三次在元朝辭官、一次在明朝辭官,則另有隱情

    1、劉伯溫人生的兩個階段。現在大多數文學、影視,都把劉伯溫塑造成為一個張良、諸葛亮似的人物,先不說張良、諸葛亮本身就被神化的很過分,單說劉伯溫,距離這兩位人物的歷史功績,實在相差太遠。

    劉伯溫的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段是在元朝為官時,另一段則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階段。

    在元朝為官時,劉伯溫沒有受到重用,當然也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更沒有表現出任何軍事才華。

    辭官回家後,朱元璋聽說他的大名,是因為他精通占卜預言之類的專業技能,但這些東西心理暗示的因素多一點,遠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奇。

    2、劉伯溫真是朱元璋的張良、諸葛亮嗎?漢朝時期的張良,是決定劉邦戰勝項羽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而諸葛亮就更不用多介紹了。

    可是,我們再看看劉伯溫的履歷。劉伯溫跟隨朱元璋作戰,主要是從1360年到1363年,1363年朱元璋消滅了陳友諒之後,北伐由徐達、常遇春直接指揮,戰爭幾乎就沒有劉伯溫什麼事了。

    而劉伯溫在此期間,也只是朱元璋眾多謀士之一,並沒有後世說的那麼不可或缺。要不然,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不可能連劉伯溫的名字都沒有。而到了20天后,才補上了兩個人,最後一個才是劉伯溫,而他也只是個伯爵。

    3、明朝建立後,劉伯溫又在幹什麼呢?乾的是籌備登基,建南京城,修編法律,恢復科舉等等,核心業務軍事和北伐等等,他是不參與的。丞相一職,跟他更是不沾邊的。

    說了這麼多,大家瞭解了劉伯溫在朱元璋軍中的地位,下面再說他的三次辭官:

    (1)第一次,從元朝辭官,1340年,劉伯溫從元朝辭官,主要原因是官太小,無法實現自己的報復,而且他對元朝意見很大。

    (2)第二次,從元朝辭官,1349年,因為越級舉報而被上級問責,不得不辭官。

    (3)第三次,從元朝辭官,1358年,因為被從五品降到了七品,憤而辭官。

    實際上,劉伯溫在元朝當了20多年官,而在明朝只有10幾年。再說他在明朝的一次辭官

    剛才說了,劉伯溫對於明朝,並非不可或缺的人物,而在朱元璋建國後,也沒把他看成是左膀右臂,功臣裡他是最後一名。對於這一點,官癮很大的劉伯溫,表現的非常失落,再加上年事已高,朱元璋對功臣又砍又殺,劉伯溫又生去意,而朱元璋也沒有加官進爵以挽留他的意思,而是放他回到了故鄉。

    而在劉伯溫去世100多年後,他被明朝首先神話了,為什麼呢?

    首先,在1370年那批開國功臣中,絕大多數都被朱元璋冠以各種惡名殺害,後來的明朝皇帝要推出本朝的模範大臣,但又不能打朱元璋的臉,所以只能選擇碩果僅存的幾位,比如劉伯溫。

    其次,剛才說了,朱元璋看中劉伯溫,是因為其占卜預測等專業技能,所以,劉伯溫肯定也為朱元璋編織了各種美麗的謊言。劉伯溫因此身上也有一部分神秘主義色彩。

    再次,劉伯溫是元朝進士,確實很有文采,作品也非常多(當然《燒餅歌》純屬野史扯淡),他的形象,也確實與張良、諸葛亮神似。明朝為了標榜自己,自然要找一些本朝的人物大書特書,加以神話了。而劉伯溫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 6 # 耀眼觀世界

    明朝建立以後,神運算元劉伯溫幾次三番要求歸隱,最後朱元璋答應了劉伯溫的請求,讓他歸隱山林。可是劉伯溫的歸隱真的是看起來的急流勇退嗎?

    《明史-劉基傳》裡面有這樣一段敘述:“明年(朱元璋)賜(劉伯溫)歸老於鄉。”這裡所說的明年即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就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第四年。此時的大明朝剛剛建國,百廢待興正是需要大量人才的時候,而剛剛經歷戰火洗禮的劉伯溫已經在戰爭年代證明過自己的能力,滿腹經綸的神運算元劉伯溫這時候也才剛剛六十歲,正是大展身手的大好年華。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劉伯溫卻三番兩次的申請“歸老還鄉”!說他急流勇退也說得過去,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話說劉伯溫年輕的時候其實官癮挺大的,有詩為證:“平時盜賊起成雲,厚祿能無愧於庶民。樽俎自高廓廟策,經綸不用草茅人!”這是劉伯溫年輕的時候寫的,詩句中很明顯能感覺出劉伯溫想做官,想為國家百姓做點事情!還有一則故事,元朝末年劉伯溫第一次辭官的時候,經常約上三兩個好基友躲在深山飲酒論道,偶然有一個發小問他:“伯溫,看你現在日子挺逍遙快活啊,你就打算這樣終老山林嗎?”劉伯溫聽後激動地說:“我就像一顆明珠在匣,待善價而出,如果有人需要我,而且彼此能投契,我會隨他下山,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這事沒多久,他就跟隨朱元璋一起下山了!如此可見劉伯溫是一個從骨子裡喜歡當官的人,有抱負有理想的人,怎麼會在高位選擇急流勇退呢?況且他心中的盛世還遠未達到,難道他就甘心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嗎?還是另有隱情?

    不難看出朱元璋在當了皇帝以後經常表現出厭惡劉伯溫。記得在分封功臣的時候,當天就有功臣為了受封爵位太低鬧事,搞得朱元璋雞犬不寧,朱元璋回憶起劉伯溫曾經跟他說過驕兵悍將,禍患無窮之類的話,雖然說劉伯溫說對了,但是皇帝卻覺得他是在秀他比皇帝聰明,說他是酸老秀才!還有一次是朱元璋想要罷免李善長的宰相職務,劉伯溫當著百官的面駁斥朱元璋,慷慨陳詞,一一反對了朱元璋提出的其他人選。無奈,朱元璋說不過他只能按他的意思暫時留著李善長!要知道這時候的朱元璋已經不是在打江山時候的朱元璋了,他已經是大明王朝的皇帝朱元璋了,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帝。戰爭時期朱元璋需要劉伯溫的計謀,策略等等來美化朱元璋,幫朱元璋打天下!但是這個時候的朱元璋需要的是服從,是忠心於他的人!反觀劉伯溫不僅不站在朱元璋一邊,還處處與皇帝對著幹!皇帝自然不喜歡他!

    所以說劉伯溫不適合和平時期當官,只適合當動亂時期的軍師!性格決定了劉伯溫在皇帝面前不受待見,他自己也深知這一點,所以自己給自己找了一個臺階下,激流勇退,還能落下個好名聲!

    各位看官覺得呢?

  • 7 # w珂大

    以下皆為個人觀點:提起劉伯溫不得不說的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可見劉伯溫之謀略不輸於諸葛亮,甚至可以說他的政治眼光猶在諸葛亮之上。回答問題“劉伯溫為何在幫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幾次三番的辭官呢”,我認為跟其究竟就一點“保命”,其他各項原因皆是根據保命一點來展開。

    保命其一:後期的朱元璋出了名的嗜殺當年的老兄弟和功臣,而劉伯溫自然也是每天心驚膽顫,親眼看著一個又一個老同志挨個挨個的以各種理由被朱元璋除去。

    保命其二:朱元璋的集權之心,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外患已除,當然要處理內患。內患是什麼呢,中國歷史每位皇帝都會做的事“鞏固皇權”,而當時的丞相李善長就是首當其衝的絆腳石。朱元璋自然不會放任其大權在握,但是他自己又不可能親自出手,此時帝王心術就發揮作用了,朱元璋召見劉伯溫讓他去打壓甚至直接除掉李善長,頗有政治眼光的劉伯溫自然不會不知道朱元璋這是何意?可是他真能去全力為朱元璋打壓李善長嗎?狡兔死,走狗烹誰知道下一個被對付的是不是他,那怎麼辦呢?拖!也真是這一拖,讓本就疑心極重的朱元璋對劉伯溫更是不滿,劉伯溫與皇帝朝夕相處,對這種情緒更是深有察覺。此刻他自己也察覺到此時的朝廷時刻有讓他萬劫不復的可能,所以唯有辭官回鄉保命了。

    可惜辭官回鄉的劉伯溫還是難得善終,令人唏噓不已。

  • 8 # 大金Lance

    劉伯溫並未多次請辭,有正史記載的唯一一次是在洪武元年。

    洪武元年,劉基率領的浙東黨和李善長率領的淮西黨開始了明爭暗鬥。當時的劉基是御史臺御史中丞,相當於現在紀檢委書記。而李善長是丞相。聽起來像是《人民的名義》裡面李達康和易學習之間的關係。但這兩位爺誰都不服誰,導火線是一個叫李彬的人。這位兄臺是李善長的親信,被剛正不阿的劉伯溫抓住了小辮子,準備殺掉他。故事發展很簡單,李善長來求情,劉伯溫不給面子。就這樣,李彬被殺掉了,李善長生氣了。後果很嚴重,這位丞相大人發動了能發動的所有人一起彈劾劉伯溫。劉伯溫最終受不了了,請假回家,惹不起還躲不起嘛。這就是劉伯溫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請辭,結果朱元璋的回覆是:請假可以,辭職不行。注:具體事件經過可參見《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

    劉伯溫真正被辭是在洪武四年,這一年發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劉伯溫率領的浙東黨急劇打壓淮西黨,給李善長、胡惟庸打的不行不行的了。第二件:李善長辭退了丞相職位。第三件:朱元璋試探劉伯溫丞相之選。

    說實話,李善長和胡惟庸等人,根本就不是劉伯溫對手。伯溫兄雖然請假降職,但是,背後積極運作楊憲等人,各種蒐集李善長這些人的把柄,逐個打擊。李善長和胡惟庸等毫無還手之力,李善長都被迫辭去了丞相職位。就在這時,朱元璋出手了,此前他一直在觀望。觀望什麼?觀望劉基和李善長誰更牛,誰才能配做他的對手。果不其然,是劉伯溫。那行吧!就你了,在朱元璋的意識裡,所有能做他對手的人都要搞掉。劉伯溫就這樣被辭退回了老家。但是,朱元璋還是不放心啊!誰知道您老哪天再聯合別人反撲我啊!得了您那,老實在我身邊待著吧!後來怎麼想怎麼不放心還,加上胡惟庸等人慫恿,乾脆啊!一不做二不休,弄死吧!就這樣,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死在了君王的猜忌之下。

  • 9 # 華豎

    劉基字伯溫,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通曉天文地理,對易經也很有研究,在傳說中他就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仙人物,如同諸葛亮一樣。實事上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百戰奇略》、《神機致理兵法心要》及論述軍械火器的著作《火龍神器陣法》等書。

    劉伯溫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本可以位列三公之位,但他在受封之時一直很低調,職位和俸祿都低於其它人,多次向朱元璋表達了退隱的想法。洪武三年,朱元璋欲任命他為丞相,劉伯溫的回答是:“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伯溫是理論家、思想家、文學家但卻不是一個政治家,他在爾虞我詐的朝堂之上,以他的耿直性格他很難適應朝堂政治的,他自己是知道這一點的。另外,他學識淵博,通曉歷史,肯定知道“兔死狐悲”的現實,知道歷史上歷朝歷代多少開國功臣善終者不多,所以這更加堅定了劉伯溫退隱歸鄉的想法。

    事實上,朱元璋和其它皇帝是一樣的,對開國功臣們下起手來還是挺狠的,相傳他誅殺有功之臣多達1.5萬人,徹底把那些打江山的老臣打壓了下去,徐達、胡惟庸、李善長,陸仲亨等一批功臣盡遭殺害,劉伯溫雖已歸隱但也沒有逃脫這種命運,最終被朱元璋假借胡惟庸之手而將其毒殺。

    歷史就是這樣,臥榻之側,其容它人安睡?打江山時可以拉你來共患難,等江山打下來怎麼可以共享富貴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讓黃渤代言,風頭蓋過肯德基的正新雞排,為何如今門可羅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