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兮予
-
2 # e同行
如何讓放棄學習的人重新振作起來?治病要治根,首先要知道他的內心世界,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學習,如果僅僅因為是功課太難、自己覺得有點笨、不喜歡老師等等,只要是內心還想學習,這都不算個事。可以從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或者與老師交流一下,制定適合的學習方法。
如果是家庭原因、社會原因或者是心裡疾病等,那難度就大了,要想重新學習,就要先把自身的心裡問題解決好,我不是心裡醫生,三言二語難以道明。只是以一個平常人的心態來告之:放下一切吧,讓不愉隨風而去,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祝學業有成!
-
3 # 噠藝流
沒有誰會放棄學習,更沒有誰會自暴自棄,每個人都想著自己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只是有的時候遇到了不擅長的領域,提不起興趣,找不到成就感,又控制不住內心的小叛逆,再加上外在的壓力,會出現短暫的放棄,就拿高考打個比方吧,文化課不好,學不進去,可以讓他再選擇其他路徑,比如學習美術,音樂等等,這樣也許可以找到自信,自信有了,方向明朗了,什麼都迎刃而解了,通往大學的大路不是隻有一條的,這個社會是多元化的,但是最終大方向不能變,比如不能輟學,一定要考大學等等這樣的方向。
-
4 # 高山丘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學習的規律。
第一,要明確學習主體,學習是為自己學的。
第二,要激發學習動機,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像周恩來一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強大的使命感在裡面,那麼做什麼事都有動力。
第三,要培養學習興趣。可以適當的做一些簡單的題目,提高自己學習的成就感,那麼逐漸興趣就來了,越來越有信心了,學習的自信力就有了。
第四,要找尋學習方法。方法沒有好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個需要自己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慢慢摸索。
相信通過幾步,你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
5 # 磕糖專業戶
不知道你的放棄是為什麼放棄,但姑且看到關於怎麼振作的問題,我倒是可以分享分享我的辦法。
因為我是那種幹嘛都三分鐘熱度的人,所以怎麼從三分鐘熱度之後重新振作,然後堅持下來我真是很有發言權了。
首先,基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會找一些關於它的我感興趣的趣事。然後,從簡入難我會找一些非常基礎且簡單的問題自我解決,這時候我就會感受到成就感,它激勵我繼續學習然後去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以此迴圈,學習這個習慣不知不覺就形成了。
其中我也有過持久力不行的問題,然後有個朋友就鼓勵我,他就拿了我的手機,給我規定做多長時間卷子後可以玩一會手機。然後,就,他就給我耍賴,我規定的任務完成了!但是他不給我,他就賴,說你再搞會兒我就給你,我就又堅持了半小時後找他,他還是不給我,那我還能咋地呢?我當然氣,但是別人是為了我好啊!我既然知道別人為了我好,我也不好意思發脾氣,就這樣為了一張大餅,我一直像只小火苗熄了——復燃——熄了——復燃——最後習慣形成了,大餅其實也不是那麼香。。
回覆列表
俗話說得好:心中有光,無往不勝!學習的路途,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個時候,家長的作用是很關鍵的!
美華人的12條家教法則中,有一條法則非常重要——希望法則,即: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用美國教育家杜威的話來說,就是:“人必須珍藏某種信念,必須握住某種夢想和希望,必須有彩虹,必須有歌可唱,必須有高貴的事物可以投身。”
英雄,只有在艱難的時候才被認識。新冠肺炎,再次把鍾南山院士推到了“英雄”的神壇。
但這位“英雄”也有調皮的童年,像很多男孩子一樣,在小學一開始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好,還非常貪玩。“我上小學時經常逃學,學習很差,還留過兩次級。”鍾南山在一次採訪中說。那時的他,還是個小毛孩兒,大概他身邊的所有人都不會想到:這個經常逃學的“差生”,多年以後,成了世人的英雄。如果不是五年級時媽媽的一句話,或許鍾南山不會那麼快奮起直追。“五年級時有一次考試我偶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媽媽知道了很高興,她對我說,南山,你還是行的啊!”
“你還是行的啊!”就是這句話,一下子激發出鍾南山心底最深處的希望。“那時我覺得媽媽一下子把我的一個亮點找了出來,我有了自尊心,覺得有人讚美我,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了。”多麼慶幸,正是有了母親的一句讚美,才有瞭如今我們的救世英雄。
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進曾說:“讚揚,像黃金鑽石,只因稀少而有價值。”父母發自內心的讚揚,正是很多家庭教育中最缺乏的能量。歌德說:“對於一切事物,希望總比絕望好。”
科學家曾經在阿聯酋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來兩盆長勢差不多的綠植,每天給他們一樣的澆水,一樣的施肥,一樣的曬太陽。不同的是,對其中一盆綠植每天播放充滿暴力語言的錄音,在它“耳邊”迴圈播放,罵它是“廢物”、罵它“簡直要爛掉了”、罵它“長得一點都不綠”、“講真,你這貨還活著嗎”......而另一盆則相反,錄音裡對它極度讚美:“我一見到你就特別開心”、“你看上去美極了”、“這個世界因你而改變”......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30天后,那盆經常被誇的綠植看上去生機勃勃、枝葉旺盛,而另一盆被“罵”的綠植則看上去焉焉的,真地像快要死了一樣。如果植物都能被影響,那麼,人呢?
語言是有能量的。
英國詩人布萊克說:“詛咒使人振奮,讚美使人輕鬆。”
讚美的語言天生具有積極向上的能量,而詛咒的話語則天然讓人垂頭喪氣。 激勵一個人,有時只需要一句發自肺腑的讚美。
荀子曰:“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溫暖的話,比布帛還要溫暖;而傷人的話,則比長矛利戟刺人還要嚴重。
一位少年犯說:“我的父母從來就沒誇過我,我記得罵我最多的就是,罵我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他們總說:“就知道吃,丟不丟人?是個人都比你強!你怎麼不去死!”
後來,少年把父母一股腦丟給他的語言暴力變成了行動暴力,燒殺搶奪,無所不幹。
父母隨口說出來的批評話語,就這樣毀掉了一個孩子。國外還有一位父親,因為自己的話徹底失去了孩子。他的兒子特別喜歡玩遊戲,父親很生氣,罵他:“就知道不務正業,你這樣活著跟死了有什麼區別?有種你就別活了!”為了賭氣,父親還把一把上膛的手槍放在了櫃檯上。萬萬沒想到的是,父親一轉身,兒子竟然對著自己的腦門開了一槍。看到這幕場景,父親後悔地滿地打滾。但有什麼用?孩子已經死了。
無獨有偶。一位高中女生意外懷孕,不敢告訴家人,試探性地問爸爸:“我們班上有女生懷孕了,如果是我,你會怎麼辦?”“那你就跳樓吧!”沒想到,女兒真的開窗跳樓了。父親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無意中說的一句話竟然要了女兒的性命。有時候,毀掉一個人,只需要一句話。家長總擔心,過度的誇獎,會讓孩子心生驕傲。
事實上,我們給的讚美與表揚遠遠不夠。
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
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誰像你這樣,一天到晚就知道哭”“我生了一個廢物嗎?什麼都不會幹”“早知道你是這樣的,當初幹嘛還生下你”......
一句句話,就像一顆顆子彈一樣,射入孩子們的童年。每個人都渴望被肯定,尤其是孩子。
童年時的孩子,正如同一顆蓬勃生長的種子,而正確的誇獎與讚美如同燦爛的Sunny,他可以感受到這份能量,從而更加彭勃健康地成長。
那麼,怎樣讚揚孩子才是正確而適度的呢?
1. 發自內心的讚揚,而非虛於形式的誇獎。
長期的陪伴、細心的觀察,誠心實意地看到孩子的進步,發自肺腑地進行讚美。
這個時候要有真正開心的笑,有鼓勵,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真意,而不是敷衍應付式的表揚。
2. 去鼓勵孩子,而非單純的捧場。
不那麼優秀的孩子,通常更需要誇獎。
當孩子平時沒那麼優秀,意外地發現孩子在某件事情中確實表現進步,或有了令人驚喜的跡象,家長朋友要抓住苗頭使勁表揚,而不是對孩子本就優秀的方面過多的誇讚。
3. 肯定進步,讚美中包含前進的方向。
讚美、鼓勵、表揚,最終都是為了讓孩子取的進步。在表揚中,家長可以包含未來前進的方向:“哇,你這道題竟然解出來了,當年陳景潤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做出來的。”不自覺地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未來是有奔頭的。這樣的表揚就對了。
誰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奔頭呢?
聰明的家長應該學會藉助表揚,讓孩子不斷感受到希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