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瘋狗的輕武

    其實,左右兩邊都有,擺放很隨意

    但你得考慮到一點,二戰德軍的手槍套都是掛在腰帶上的。你可以自己感受一下,如果在這個高度,用右手抽槍是從右側腰際抽方便還是從左腹抽方便。

    我是覺得,如果從右側腰帶高度抽槍,右臂需要彎成一個很不舒服的姿勢,遠不如從左側掏槍舒服。

    反觀美軍,他們的槍套是掛在腰帶下方,右手開槍套蓋,然後抽槍的姿勢比德軍自然舒服的多,這可能和美國多年的槍支文化有關,在應用領域更貼合實戰角度。

  • 2 # 國平軍史

    早期,德意志軍官,腰間戴的是佩劍,是身份和榮譽的象徵;基本上都是掛在左邊,純粹是為了拔劍之方便,出劍之快捷。各位軍迷,不妨想像或試一下,佩劍是掛在左邊,還是掛在右邊,右手拔劍方便,答案非常明瞭;如果是左撇子,當然,是將配劍掛在右邊方便了。此後,德意志的軍官,其身份的象徵,則由佩劍變成了手槍;但大多數人似乎保留了將槍套掛在左邊腰帶的位置,這顯然就是一個習慣問題。佩劍、手槍,都是軍官的象徵;其實,實戰當中,用到手槍的機會極少,畢竟容彈量低、射程近、彈丸威力小,對有生目標的殺傷力有限。戰時的大兵,只能背又長又笨重的栓動步槍,或為數不多的衝鋒槍、自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包括笨重的手榴彈等裝備。二戰時期,德國軍官的佩槍中,魯格P-08手槍,頗有歐式貴族風範,可謂德軍的至高榮耀,被德國海軍和陸軍正式採用,一直作為德軍軍官和部分士官群體的自衛配槍使用,其生產一直維持到1942年才宣告結束。當然,飛行員和車輛駕駛員包括警察卻喜歡佩戴瓦爾特PP手槍,一般都用此槍來自衛,這把手槍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小巧玲瓏、方便攜帶,且分量又較輕。其實,從二戰時期流傳下來的德軍圖片來看,也有不乏將手槍掛在右邊腰間皮帶上的,因此,關於德華人手槍掛左邊就不必找許多理由來實證,手槍掛左邊和右邊的都有,因為軍中確實沒有什麼配槍的統一規定。因此,德國軍官或士官包括MG-34/42通用機槍手配發的手槍,愛掛左邊或右邊,實際上都是手槍使用者個人的愛好和習慣而已。

  • 3 # 紅色手電筒

    這種東西其實沒有特殊的規定,就是看個人的方便。德軍一般是喜歡把子彈帶放在右手邊,方便用機槍手的右邊是掛著工具箱,畢竟那挺機槍才是主要的武器,首先要保證它的正常使用,手槍屬於備用武器。美軍還有一種腋下槍套,這種一般都在左邊胳肢窩的位置,這樣用起來方便。德華人也有放在右邊的,其實這種槍套設計的還是放在右手邊取用方便一些。尤其是把手槍作為主要武器的情況下。

    對於德國來說除了軍官,配發手槍的包括軍士還有機槍射手,通常機槍射手的主要武器是那挺輕機槍,手槍是備用武器,一般用不著,所以手槍的位置就是要不礙事,還要拿著不太費事,而對於一般的右利手來說,右手邊一般都是放常用的東西,象機槍手一般是把工具包掛在右邊的腰帶上,軍士是把子彈包放在右手邊,方便用右手取用,而手槍就放在左邊位置,有的就放在右手的身後,反正不礙事就行。德軍的槍套是直接穿在腰帶上,美軍的這種槍套是掛在S腰帶上邊的,槍套上邊的這一塊可以空出來,如果是那種高度不高的子彈包是可以放在手槍套上邊的,手槍套不用和子彈包搶位置,而德華人那種穿在腰帶上,是要和子彈包搶地方的,畢竟你的腰就那麼粗,而腰帶上的東西是最多的。這張看的更清楚點,美華人的手槍套是在腰帶下邊。德華人腰帶上邊掛的東西挺多的。

    而美軍其實也一樣,美軍的槍套有兩種,一種是掛在腰上的,還有是腋下的,而腋下的槍套都是在左邊,掛在腰帶上的是在右邊。

  • 4 # 軍武視界

    翻看二戰的老照片大家可以發現,德華人都是把手槍配帶到左邊的。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非常的簡單,因為大部分德華人都是右撇子,所以手槍別在左邊有利於把槍拔出來。其實看了很多照片後可以發現,也有軍官把手槍別在右邊的,可能是左撇子吧。

    在第三帝國時期,德國軍官把手槍看成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不是作戰武器。在實際戰鬥中,手槍的使用頻率的非常的低。戰爭中德國主要使用魯格手槍,這把手槍效能不錯,外形精巧漂亮,連蘇聯統帥朱可夫元帥都配備了一把,可見這把槍效能優越。

    在戰爭中,德國還使用了柯爾特手槍,總體來說,德國的槍械水平相當的出色。比如,在英國電影007中詹姆斯邦德使用的就是德國PPK手槍。可以說,德華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槍械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佩帶手槍是軍官的象徵,原本普魯士軍官使用的配劍,一般也別在左邊,方便右手拔出佩劍。德國軍官對於自己的造型是非常講究的,普魯士軍官可是非常精緻的。在戰爭中,如果普魯士軍官要向盟軍投降的話,一般會獻上自己的手槍。

    作為一種禮節性的榮譽,德國軍官很重視手槍,我們看一看德軍高階將領們的照片可以發現,把手槍別在哪的的都有,並不只是單純放在左邊。對於普魯士軍官來說,配槍和配劍一樣都是軍人的尊嚴的象徵,德國軍人不會隨意放棄自己的配槍。

    美華人這一方面就實用的多,為了近戰方便,美國士兵很多時候也是配槍的。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m1911手槍和湯姆森衝鋒槍配合作戰,把衝過來想和美軍拼刺刀計程車兵打成了篩子。使得日本人基本放棄了和美國軍隊拼刺刀,這就是裝備決定戰術吧。

    只有對於德軍的飛行員來說,配槍才特別有意義,因為機艙狹窄,所以手槍就成了跳傘德國飛行員最後的自衛武器。在某些戰鬥中,德國飛行員用手槍保護自己取得了一定戰果。在二戰中,把手槍作為主力武器和使用的可能只有中國抗日武裝了。像張自忠將軍身邊的警衛隊,使用的清一色的毛瑟96,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駁殼槍。在棗宜會戰中,日軍就是透過密集的駁殼槍槍聲判斷出張自忠將軍的位置從而將其殺害的。對於德華人來說。手槍主要是一種禮儀上的配飾,象徵著榮譽。

  • 5 # 百變金剛007

    每個人都喜歡把重要的必需品放到自己的順手一側,以備緊急時刻能迅速取出使用。對於戰場上計程車兵來說,最要緊的要數他們的第二生命——槍。不管任何地方,總的來說還是右撇子居多,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的右手側是順手的一側,所以從常理思維上配槍應該在右側。但是二戰時期的德軍將士卻不這樣,他們的手槍多數是佩戴在左側,這是為何呢?

    網上有傳言說德華人左撇子居多,出於個人習慣,才將手槍佩戴在左側,其實這只是謠言不必當真。德華人的嚴謹是出了名的,不管做什麼事,肯定要透過各種已有條件,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精細的科學計算,最後才去定型一種物件,這種態度甚至形成了德國國民的一種習慣。

    手槍掛在左邊是有來歷的,這與軍人的斜挎式武裝帶出現有關。最早發明它的是英國將領山姆布朗,他用一根斜挎胸前的皮帶將佩劍固定在腰間。不料他的這個不得已的裝束讓其他軍官覺得很威武很有範,這樣斜挎式武裝帶就開始在各國軍隊中流行開了。後來當佩劍改為佩槍時,人們很自然就會將手槍像佩劍一樣別在左腰上。

    在戰場上,手槍往往是一個人最後的防禦武器,槍放在身體左側,那麼取槍的時候,左手先開啟槍套,右手跨過腹部到達身體左側,伸進槍套去把槍拿出來,然後左手蓋好槍套,然後上膛,射擊。這樣子的好處是,槍是被很好的儲存在槍套裡的,不會磕磕碰碰,不會隨便走火。用右手去拔槍的時候,右臂也會對自己的致命部位起到一定的掩護作用,從而減少致命部位受到傷害的機率。

    不過壞處是慢,拔槍,上膛,射擊,這一套搞完可能都被對手打死了。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裡就有這個場景,霍瓦特中士和一個德軍短兵相接,兩個人的長槍都沒子彈了,於是霍瓦特中士單手完成了拔槍,上膛的動作,先發制人。但是德華人的性格嚴謹、保守、認真,所以今天的德華人把槍插在左側 這就不奇怪了。

  • 6 # 50後男人

    這個事吧,我想應該是習慣使然。其實手槍掛在左邊是有來歷的,這與軍人的斜挎式武裝帶出現有關。據說這種斜挎式武裝帶(Sam Browne Belt)是英國將領山姆布朗發明的,他在印度服役時失去了左手。如果不把佩劍別在腰帶上,根本無法拔劍(見下右圖)。於是,他就用一根斜挎胸前的皮帶將佩劍固定在腰間。

    (山姆布朗爵士)

    不料他的這個不得已的裝束讓其他軍官覺得很威武很有範,這樣斜挎式武裝帶就開始在各國軍隊中流行開了。所以說,斜挎式武裝帶剛出現時,其功用就用來攜帶武器的,當佩劍改為佩槍時,我想,人們很自然就會將手槍像佩劍一樣別在左腰上。何況,許多手槍本身就配有斜挎式武裝帶的。從使用角度來看,以前軍官們剛開始將佩劍改佩槍時,過去一直習慣將右手伸到左腰間拔劍,拔手槍時一定也習慣將右手伸到左腰間拔槍的。所以,德國軍官包括其他各國軍隊(特別是一二戰時)將手槍掛在左邊沒什麼奇怪的。

    (這名德國軍官與他後面的副手,手槍是掛在左邊的)

    (這名德軍軍官也是)

    (但這位德軍將領卻是將手槍別在右邊的)

  • 7 # 6501925770藍色矢車菊

    是以前中世紀的騎士和後來的軍官都要佩劍,劍一般都在身體的左側。這是當他們騎馬作戰的時候,讓左手要抓住韁繩,右手從左側抽出佩劍很方便,(以前的劍都很長,抽劍時需要的空間較大)。僅管德國軍官們不再佩戴劍了,但這種習慣或者是傳統就保留了下來,將手槍槍套穿在黑色牛皮質地腰帶上,並且將槍套系在腰帶的左後側。日本鬼子就不同了,軍官、士官左側佩刀,右側斜背"王八盒子"(南部式手槍)牛皮槍套。顯得很怪異,動作也彆扭。

  • 8 # 使用者3029896101890188

    在古代戰爭中德軍打仗一般都是騎馬的,那是沒有槍炮這些大型武器,他們每個人都需要一把軍刀,然而他們的左手都要來握住韁繩,因此他們將刀配在右邊,這樣更有利於右手拔出劍,就算到了他們將刀改為搶的時候還是因為習慣的原因因此將手槍也放在左側,。

  • 9 # HannibalLecter

    表面上看這個問題很不起眼,但是仔細對比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二戰期間,除了坦克兵,摩托車兵掛在胸前的情況,美軍的手槍是別在腰帶上,身體右側,而德軍是別在腰帶上,身體左側。我們來看幾張照片。

    《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的M1911手槍掛在身體右側靠後——

    不只是米勒上尉,霍瓦特中士也一樣——

    一般來說,只有老兵(班長),機槍手,指揮官配置手槍。而米勒上尉和霍瓦特中士屬於軍官和軍士,他們的配槍都是標準化地掛在身體右側。

    《兄弟連》中,空降兵的手槍也是掛在右側——

    巴頓將軍——

    說明這個是美軍的制式佩槍規則。

    再來看德軍,官兵多數時候手槍都是在左側——

    這個體現了歐洲人和美國牛仔用槍的習慣差異,背後反映的也是文化差異。

    槍放在身體左側,那麼取槍的時候,左手先開啟槍套,右手跨過腹部到達身體左側,伸進槍套去把槍拿出來,然後左手蓋好槍套,然後雙手上膛,然後射擊。

    這樣子的好處是,槍是被很好的儲存在槍套裡的,不會磕磕碰碰,不會隨便走火,壞處是——慢,拔槍,上膛,射擊,這一套搞完可能都被對手打死了。

    牛仔出身的美華人,要的就是一個快,西部牛仔們的手槍必須是在離手最近的地方,因為牛仔經常要面對伏擊,要決鬥,來復槍在背上,取下來需要時間,而腰間的手槍,隨時是抽取狀態,拔出來就能射擊。

    所以,對於歐洲人來說,手槍或許是軍官的身份象徵,防禦武器,不是戰場上的主要攻擊武器,而對於美華人來說,快槍已經是一種文化。

    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文化習慣,在槍套的設計上得以完整體現。

    美軍的M1911是一種半開放式的牛皮槍套——

    一個金屬鈕就是鎖釦。手槍插在裡面,皮扣查在金屬鈕上,其實右手單手就能劃拉開皮套,拔出手槍來,遇到厲害的同時還能上膛。

    而德軍的魯格手槍或者P38手槍,是一個完整的皮盒子,上面還有皮帶插銷,遇到不熟練的人,弄半天都弄不開——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裡就有這個場景,霍瓦特中士和一個德軍短兵相接,兩個人的長槍都沒子彈了,於是霍瓦特中士單手完成了拔槍,上膛的動作,先發制人。

    這裡就體現了美國牛仔講究實用性,關鍵時刻能保命的特點。

    接下來我們其實可以推述,最早牛仔們用左輪手槍,因為槍支結構的緣故,要把擊錘露在外面,所以槍套不宜是全封閉的——

    一戰中,美軍,英軍都是用這種左輪手槍,為了方便操作,就都是掛在身體右側,靠近右手的地方,沿襲了牛仔用槍的習慣。會師德國這張照片,英軍軍官的左輪手槍就是掛在右側的——

    後來到了二戰,美軍採用M1911替換左輪,創造性地發明了套筒,採用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原理、單動式板機。雖然比起左輪手槍先進了很多,但是操作習慣沒有變——依然保留了可以單手上膛的擊錘,當然同時套筒復進也可以實現上膛。此外,還加裝了握把保險,這樣手槍即便是在上膛狀態放在槍套裡面也很難走火。

    而德國就走上另一條路了,他們研發的P08 魯格,採用的是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原理,肘節式起落閉鎖槍機。

    這款德軍制式手槍就註定了和美軍的M1911相比會產生兩種差距——

    1. 精密,但是複雜,不耐操。

    2. 射手註定無法用一隻手拉動肘節完成上膛。

    這短短的一個拉肘節上膛的動作可能要耗費一兩秒,那麼在戰場上,這一兩秒可能就是一條命。

    所以德軍和美軍掛手槍的姿勢,間接反映的是槍套的結構,從而反映槍支結構,而槍支結構反映的是整套的思維體系——美華人講究簡單粗暴,效率實用。

    事實證明,魯格手槍一共生產了兩百萬支,而美軍的M1911遠遠超過200萬支,從1911年,一直作為制式武器被美軍使用到1985年,整整服役74年,一些特種部隊,軍警甚至保留其到今天。這款經典的槍支經歷一戰、二戰、韓戰、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可見其因為好用,實用而化為經典,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 10 # 風鈴不再響660

    我在論壇發了多次,一群人罵 ,手槍必須配置在不慣用手,步槍抵右肩手槍在左邊,同樣左撇子就是右邊,戰時胸前狙擊手在後邊。

  • 11 # 軍武小咖

    在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兩個人狹路相逢的時候,先拔出來槍的人,往往就能夠提前鎖定勝局。因此在戰爭時期,人們都會把武器放在順手的位置上,這樣就能夠減少反應的時間。在大部分國家的軍隊中,軍官的佩槍都是放在右側的,然而在二戰時期的德國,軍官們的佩槍卻放在了左側。人的習慣性用手是右手,將槍放在左側不利於在危急時刻拔槍,假如對方是右側掛槍的話,那麼左側掛槍的人會喪失先手權。因為德國軍官的這個習慣,很多人誤認為德華人都是左撇子。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大部分德華人的習慣手和我們一樣,都是用右手。那麼德國軍官究竟因為什麼原因,才會將佩槍插在左側的呢?其實德國軍官的這個習慣,同騎士時期的短劍佩戴方式有關係。短劍作為裝飾品的歷史由來已久,一直到普法戰爭期間,德軍的高階軍官佩戴的依然是短劍。手槍成為軍官近戰防身物品,是在19世紀末的時候,那時候短劍已經佩戴了數百年的時間。

    短劍佩戴在左側,更方便戰鬥的時候用右手拔出。到了手槍作為防身武器的時候,德國軍官依然沒能改變將防身武器懸掛在左側的習慣,因此德國軍官的佩槍都是掛在左側的。一些人要問,手槍掛在左側,在戰鬥的時候會影響拔槍的速度,德國軍隊為什麼不進行改革,將佩槍的習慣改過來呢?

    這個問題德國軍官肯定也考慮過,不過手槍在二戰時期最大的作用是裝飾品,很少有軍官會拿著手槍上戰場作戰,從左側改到右側,實際意義並不大。一些人受影視劇的影響,認為在戰鬥到一定階段的時候,軍人會拿著手槍進行巷戰。

    實際上無論是巷戰還是遠距離作戰,步槍的作戰能力都要強過手槍,即使軍官想要身先士卒,也會拿著步槍或者衝鋒槍上陣,絕不會拿著威力小射程近的手槍。在二戰時期,軍官裝備的手槍,只有在彈盡糧絕的時候才會使用,不過這時候軍官們常常不是用手槍殺敵,而是給自己的太陽穴來上一槍。

  • 12 # 霂霖清看世界

    表面上看這個問題很不起眼,但是仔細對比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二戰期間,除了坦克兵,摩托車兵掛在胸前的情況,美軍的手槍是別在腰帶上,身體右側,而德軍是別在腰帶上,身體左側。我們來看幾張照片。

    《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的M1911手槍掛在身體右側靠後——

    不只是米勒上尉,霍瓦特中士也一樣——

    一般來說,只有老兵(班長),機槍手,指揮官配置手槍。而米勒上尉和霍瓦特中士屬於軍官和軍士,他們的配槍都是標準化地掛在身體右側。

    《兄弟連》中,空降兵的手槍也是掛在右側——

    巴頓將軍——

    說明這個是美軍的制式佩槍規則。

    再來看德軍,官兵多數時候手槍都是在左側——

    這個體現了歐洲人和美國牛仔用槍的習慣差異,背後反映的也是文化差異。

    槍放在身體左側,那麼取槍的時候,左手先開啟槍套,右手跨過腹部到達身體左側,伸進槍套去把槍拿出來,然後左手蓋好槍套,然後雙手上膛,然後射擊。

    這樣子的好處是,槍是被很好的儲存在槍套裡的,不會磕磕碰碰,不會隨便走火,壞處是——慢,拔槍,上膛,射擊,這一套搞完可能都被對手打死了。

    牛仔出身的美華人,要的就是一個快,西部牛仔們的手槍必須是在離手最近的地方,因為牛仔經常要面對伏擊,要決鬥,來復槍在背上,取下來需要時間,而腰間的手槍,隨時是抽取狀態,拔出來就能射擊。

    所以,對於歐洲人來說,手槍或許是軍官的身份象徵,防禦武器,不是戰場上的主要攻擊武器,而對於美華人來說,快槍已經是一種文化。

    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文化習慣,在槍套的設計上得以完整體現。

    美軍的M1911是一種半開放式的牛皮槍套——

    一個金屬紐就是鎖釦。手槍插在裡面,其實右手單手就能劃拉開皮套,拔出手槍來,遇到厲害的同時還能上膛。

    而德軍的魯格手槍或者P38手槍,是一個完整的皮盒子,上面還有皮帶插銷,遇到不熟練的人,弄半天都弄不開——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裡就有這個場景,霍瓦特中士和一個德軍短兵相接,兩個人的長槍都沒子彈了,於是霍瓦特中士單手完成了拔槍,上膛的動作,先發制人。

    這裡就體現了美國牛仔講究實用性,關鍵時刻能保命的特點。

    接下來我們其實可以推述,最早牛仔們用左輪手槍,因為槍支結構的緣故,要把擊錘露在外面,所以槍套不宜是全封閉的——

    一戰中,美軍,英軍都是用這種左輪手槍,為了方便操作,就都是掛在身體右側,靠近右手的地方,沿襲了牛仔用槍的習慣。會師德國這張照片,英軍軍官的左輪手槍就是掛在右側的——

    後來到了二戰,美軍研發了自動手槍,M1911, 創造性地發明了套筒,採用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原理、單動式板機。雖然比起左輪手槍先進了很多,但是操作習慣沒有變——依然保留了可以單手上膛的擊錘,當然同時套筒復進也可以實現上膛。此外,還加裝了握把保險,這樣手槍即便是在上膛狀態放在槍套裡面也很難走火。

    而德國就走上另一條路了,他們研發的P08 魯格,採用的是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原理,肘節式起落閉鎖槍機。

    這款德軍制式手槍就註定了和美軍的M1911相比會產生兩種差距——1. 精密,但是複雜,不耐操。2. 射手註定無法用一隻手拉動肘節完成上膛。

    這短短的一個拉肘節上膛的動作可能要耗費一兩秒,那麼在戰場上,這一兩秒可能就是一條命。

    所以德軍和美軍掛手槍的姿勢,間接反映的是槍套的結構,從而反映槍支結構,而槍支結構反映的是整套的思維體系——美華人講究簡單粗暴,效率實用。

    事實證明,魯格手槍一共生產了兩百萬只,屬於貴族。而美軍的M1911遠遠超過200萬支,從1911年,一直作為制式武器被美軍使用到1985年,整整服役74年,一些特種部隊,軍警甚至保留其到今天。這款經典的槍支經歷一戰、二戰、韓戰、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可見其因為好用,實用而化為經典,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 13 # 桌面戰爭兵棋

    (德軍手槍整齊的裝備在身體左側)

    手槍對於戰場上計程車兵來說,就是第二生命線,手上的步槍子彈打完之後,兩者狹路相逢,手槍就是他們的第二武器,最先拔出槍開槍的人才能活下去。在著名電影中《拯救大兵瑞恩》就有這一場景,霍瓦特中士在和一個德軍士兵轉角相遇,雙方步槍子彈都已打完,只有掏出手槍短兵相接,而率先掏出手槍的霍瓦特中士,成功的擊殺了敵人。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霍瓦特中士右手單手就能從右側拔出手槍完成射擊,而敵人德國士兵卻是用右手從左側拔槍,雙手射擊,這樣才慢了一步丟掉性命。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霍瓦特中士與德軍短兵相接)

    既然從左側拔槍比從右側拔槍速度要慢,那麼為什麼所有的德國士兵還是喜歡把手槍放在左側呢?依照的德華人的性格,他們一板一眼,做事都十分謹慎小心,德國高層不可能沒有發現,這樣的佩戴方式出槍速度慢,在戰場上稍微慢一秒就會丟掉性命。

    (身體左側佩戴手槍的德國軍官)

    【1】文化

    對德國來說,手槍是一種軍官身份的象徵,是一種榮譽感包含在內,並不是作為一張戰鬥武器配放在身邊,而十分拘泥於形式,按照一切規矩和制度辦事的德華人,恰恰需要一把精美的手槍作為自己身份的象徵。而早在19世紀德華人就將身份象徵的短劍佩戴在左側,這個講究秩序嚴謹、保守的民族到了後來將短劍換成了手槍,依然還是放在了左側。

    (手槍在左側,已經是德軍的一種傳統)

    【2】姿勢

    雖然手槍對於德國士兵來說只是一個象徵,但是在危機的時候,它也是一把防禦武器,把手槍放在左側,要從左側拔槍,首先左手要開啟槍套,然後用右手橫跨過身體,到達身體左側,然後把手槍拔出來,再用左手蓋好槍套,然後上膛,雙手射擊。這個就是左側配槍拔槍的一整套流程,德華人認為這樣的姿勢,不僅手槍很好的儲存在槍套裡,有蓋子的槍套不會讓手槍磕磕碰碰,更不會發生走火這樣的現象,而且右手在橫跨身體的時候還能對自己的致命部位起到一定的保護左右,從而減少傷害。

    (精緻的德國魯格手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這樣的配槍方式在遇到右側配槍的美國士兵,雙方同時拔槍,那麼受傷的肯定是德國士兵了,因為在拔槍速度上就慢了美國士兵一步。美華人是深受西部牛仔的影響,而西部牛仔在決鬥的時候講究的就是一個字快,手槍必須在慣用手最近的地方,並且一直處於一個抽取狀態,拔槍就能快速射擊。所以長久以來,美軍的手槍都是配備於右側的腰間,甚至還有一些兵種會將手槍佩戴於胸前,就是為了能夠更快速的出槍射擊,西部牛仔的“快槍”也是成為了美軍的一種文化,就如同德軍將手槍視為一種身份象徵一樣。

    (美國西部牛仔,手槍都在身體右側)

    這樣的差異才有了電影中,美軍將手槍佩戴於身體右側,而德軍卻將手槍佩戴於身體左側。

    (美軍統一的都在身體右側佩戴手槍)

  • 14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掛左邊”主要指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和之後的第三帝國納粹德軍,那個年代,他們多喜歡把手槍掛在腰帶左側;當今聯邦德國的軍警們,早與世界接軌,作戰部隊一般用腿套(腿部出槍),手槍是放置於大腿右側的,如下圖。

    或者是右側腰間(腰套)

    要說放左邊的,這裡就拿二戰時期納粹德軍舉例子講講。

    一提到大家印象中的二戰德軍形象,往往是——氣派的制服配著挺拔的身姿,鋥亮的皮靴,精美的配飾,一絲不亂的三七分油頭,高冷的表情,對,還得配上一把大名鼎鼎的魯格手槍。

    以至於,後來的二戰電影中經常出現以下場景——無論是蘇軍還是美國大兵,在打死德國軍官後,一定會麻利的翻找戰利品,然後搜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露出欣慰的笑容.....

    看到這兒,基本可以斷定,蘇軍搜到的是大手錶;美軍搞到的是魯格手槍。

    實際上,二戰的德軍,無論是國防軍還是黨衛軍,一般士兵是不配備手槍的,只是按照作戰需要,配發步槍或衝鋒槍、手榴彈等武器。

    所以,以魯格手槍為代表的掛左腰的手槍,主要是作為德軍軍官和飛行員的配槍,用於嚇唬對手,自衛或者自我了斷,除了戰鬥武器之外,更多的成了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比如,軍官投降的一個環節就是把配槍交給勝利方。

    所以,跟美國喜好隨手“出快槍”,講究實際不同,在特別崇尚儀式感的納粹德軍中,配槍的象徵意義要高於其實用價值。

    而且,手槍本身威力小,射程近,加上魯格手槍還有易於卡殼的缺點,其實並不太適合實戰,使用頻率範圍都極其有限。現實中,軍官用到手槍的情況更多的怕都是自我了斷,真能靠著手槍殺出一條血路安全歸隊的,估計相當罕見。

    比如,《辛德勒的名單》裡有一個情節,阿蒙掏出魯格手槍,想槍斃猶太勞工,結果遇到了好幾次卡殼,氣得把手槍給砸了。這情形要是發生在戰場上,根本輪不著你發脾氣砸槍,敵人就直接送你提前見上帝了。

    而且,放左邊,如果不是左撇子的話,的確很耽誤事兒。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美軍和一個德軍轉角相遇,雙方步槍子彈都已打完,只有掏出手槍短兵相接。千鈞一髮之際,美軍右手單手出槍速度明顯快得多,而德華人卻是用右手從左側拔槍,雙手射擊,結果慢了一步,直接丟掉了性命。

    其實,當時德國軍人手槍掛左邊主要就是歷史傳承的象徵意義,更多的是在體現身份和榮譽感。

    早年,德意志人,尤其是普魯士軍人,都習慣配戴短劍,短劍戴在左邊以方便右手拔出(這個大家可以自行比劃一下),久而久之,換上槍了以後,還沿襲了這麼個傳統,用來彰顯身份和榮譽感。畢竟,手槍的使用率相對不高,多數情況下,都是裝樣子的,象徵意義高於使用價值,上行下效,就這麼推廣開來了。

    不過,德華人也自然也不傻,他們也看得出這樣的佩戴方式會導致出槍速度慢,在戰場上不佔優勢。因而實際操作中,也並非所有人都是掛在左邊。

    (1940年7月,德國陸、空軍授勳元帥們的合影。這場合夠正式吧,大家看看他們的大肚子側面配槍的位置,擱哪的都有)

    總之,所謂二戰德軍手槍掛左邊是為了”方便出槍”的考慮,實在是把德華人這個刻板的習慣,一廂情願的“神話”了。畢竟,而出槍速度並非是看手離槍有多遠,主要取決於槍離擊發位置的距離。

  • 15 # 手機使用者5834478269

    2個原因:1是左側配槍,右手掏槍方便快捷。2是假如被人從後方抱住雙臂,左側配槍便於右手順利掏槍反擊,而右側配槍則不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拍攝全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