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先生

    都有聽說過承德避暑山莊,做什麼的寫得很清楚啊,避暑用的。是一個專門為清朝皇帝,皇族用來夏天避暑用的。不要以為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夏天就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夏天避暑的方法還是有挺多的。

    像是在漢朝的時候就出現過風扇,可不是小風扇,是那種特別大號的風扇。雖然說是沒有電,可其實人的力量本來就是很強大的,只不過可憐了這些下人,夏天本來就熱還得做這麼一個體力活。不過據說效果是特別好的,甚至能讓人感覺在屋子裡都冷。就算是現在的風扇也不見得會這麼給力啊!

    再有就是涼蓆了,在幾年前涼蓆還是很流行的。古代的涼蓆和現代的也沒什麼特別大的區別,都是竹子做的。不過古代有錢人用的可不只是竹子那麼簡單得了,還有珍貴的象牙。不過瓷器一直都很涼快,只不過瓷器價錢不便宜,除了有錢人和皇宮裡的人之外,誰還能有機會用瓷枕之類的了呢?在古代這種瓷枕的款式,花樣特別的多,不過肯定多少是不舒服了。只不過夏天這麼熱不這樣挺著也沒辦法。更何況是普通人家連這個機會都沒有呢!

    還有就是地下室了,都知道地下室涼快。沒有陽光的照射,屋子裡鐵定是沒什麼溫度了。再厲害點的,就是把冬天留下的冰夏天拿出來用。就和你走進冰箱裡一樣,特別舒服。尤其是古代,穿的也多,大太陽一照就會更熱了,這和動不動沒什麼關係,就是一動不動該出汗也會出汗。其實在清朝的時候就算是普通百姓也能用上冰塊了。

    其實直接就利用大自然多好,像是竹林山林本來就很涼快。不過這種地方都是詩人之類的喜歡去的,在那喝喝茶做做詩也是舒服的事。朋友之間也能聊聊天,談談理想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其實最涼快的還得是海邊,畢竟海的溫度比較低,所以海邊城市夏天整體溫度都還好。所以去海邊附近呆一個季度也是很好的選擇,說不定還能遊游泳,洗洗澡,又涼快又舒服。像是皇帝可以直接建造一個類似於游泳池的東西,再找幾個漂亮的姑娘在船上跳舞,又賞心悅目又涼快,這種活動對於古代的皇親國戚是很喜歡的節目型別的。雖說是不能像是現在一樣縱情游泳,可也是夏天讓自己涼快點的好方法。

    我們一直覺得古代什麼都沒有,沒有電視也沒有手機,沒有空調沒有商場,活著多沒意思。可實際上古代有很多的好玩之處是我們感受不到的。他們活得更清淨,更能好好地享受生活。那個時候的風景是天然的,空氣是清新的伴著香草味,這些就是我們想感受也感受不到的。其實就連古代的服裝和頭飾都很漂亮。無論是什麼時候都有那時代特有的好與壞。世間安得兩全法,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是什麼都好的,能選擇的也就是過好當下了。

  • 2 # 軍史墨客

    其實古代不會像現在那麼熱,甚至更涼快。因為古代樹木,河流不會像後世破壞那麼嚴重。

    其實古人怕冷不怕熱。

  • 3 # 一湖漣漪11

    他們是怎麼避暑的呢?自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根據地理位置不同節氣各異,透過移居而住來達到避暑的目的。動物界的候鳥便是採取這個辦法。清代從康熙皇帝以後,歷任皇帝每年夏季都會離開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消夏。只是這樣的避暑方式,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到,不具普遍性。  

     次一點的方法是用冰祛暑。 古人沒有電冰箱冷鎮食品、製造冰塊,官府在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一旦夏天到來有錢人家便買來冰塊或者白雪,拿出來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這製冷的效果絲毫不亞於今天的空調,還不耗電,不汙染環境。早在《詩經.七月》中,就有“鑿冰沖沖”窖儲度夏的記載,避暑納涼在人們的夏季生活中由來已久。根據《大清會典》中記載:清代在紫禁城、德勝門外、正陽門外等設有專門儲藏冰塊的官窖計十八座。冰窖採用埋入地下一點五米的半地下形式。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轉年的夏天使用。雖然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但因價值昂貴,尋常百姓家往往對上述的兩種最好的避暑方法只能望涼興嘆。但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也想出了眾多避暑的好法子。

    古代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據載漢朝,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橫空出世。《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做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個人運動,滿屋人涼快,這又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人工風扇”即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生成涼風,當然布衣是享受不起這種電扇的。

    到了唐朝,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屋子裡自然會涼快起來。明朝時候,涼屋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代人已經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又清爽。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在很早我們的先人就知道採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腦袋枕著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涼快極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諸如這樣的詩句都說明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蟲也用蚊帳,但是他們用起蚊帳來可比現代人有情調。少女們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氣四溢,巧手的婦女用花枝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在紗帳裡,定能做個好夢。古人還有配掛香囊的習俗,許多香囊中的藥材都有驅蚊蟲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這相當於把“蚊不叮”帶在了身上。

    當然還有冷飲。 約在3000年前的商代,冷飲也開始隨著出現。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發展到唐朝時,開始出現“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宋代經濟繁榮,冷食花樣翻新,民間出現了果汁加冰塊的冷飲,到了元代蒙古人喜愛乳品,他們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這種冷飲算是冰激凌的雛形,後來馬可波羅把這種吃法帶到了歐洲,經過改進後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還深知“煩夏莫如賞夏”,調整好心態應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選擇。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詩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這種超然脫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現代人,恐怕早躲進了空調房裡了。

  • 4 # 丿信念568

    古時候夏天到了,氣溫高了。現代人有空調、冰箱,過去沒有這些製冷裝置,古代中國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夏天與冬天一樣,這種溫度相差比較大的氣候條件降低了人類生活的質量。

    古代皇帝可以去避暑山莊,最有名的承德避暑山莊大家都知道,可是古代一些大臣,平民實是如何避暑的呢?

    對於此情況,古人針對夏天想了好多辦法,甚至還有一些發明及創造。比如先秦時,古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

    儲冰室是古人身份的象徵

    宋 佚名《槐蔭消夏圖》。圖片描繪了當時文人閒適的日常生活,在盛夏的綠槐濃陰下,一高士坦胸赤足而臥,閉目養神,怡然自得,榻側置雪景寒林圖屏風,條案上羅列香爐、蠟臺及書卷什物。

    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為了夏天能有冰來使用解熱,專門成立了一個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為“凌人”。部門編制算中等,共有80個工人。一般從每年最冷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並運至名叫“凌陰”的冰窖中儲存。以供來年盛夏避暑乘涼所用。

    周王室還會將冰塊賞賜給身邊人,但也不是什麼人都能享受的,據《左傳·昭公四年》記載,只有相當於今高階幹部的人才能分到,即所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沒有資格吃肉的官員,也沒有資格在夏天使用冰塊。

    這種“賜冰”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明人劉侗、於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記載,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會賜冰給文武大臣。清代也是這樣,把賜冰當成一種官員福利,慢慢到後期賞賜形式有所改變,不是直接領冰塊,而是發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中所記的“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用來儲冰的冰窖

    古人常用的製冷方法

    曾侯乙墓青銅冰鑑 戰國時的冰酒器,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雙層的方形器皿,中有方壺,上有鏤孔蓋,鑑、壺之間可置冰,是我國最早的不用電的冰箱。

    古代有權勢身份的人夏天都會使用一種冷藏器具叫“鑑”。鑑,實是一種大盆。早起是陶製,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鑑,又稱“冰鑑”。冰鑑可以看作是一種原始冰櫃,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

    平民的避暑良方

    雖說上面幾種避暑方式都很有效,個人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這幾種方式都過於奢侈,於是就出現了流傳千年、經久不衰的避暑良方:一隻搖扇,一把躺椅,一杯涼茶。尤其扇子方便攜帶又好用。躺椅在家門口大樹下乘涼小歇,涼茶也是經歷了許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各種口味。尤其是南方,現在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茶樓形形色色都有。

  • 5 # 長長75久久

    “有人說夏天,我們的命是空調給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現今我們多用空調來消暑。那麼,古人又是怎麼消暑、避暑的呢?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最簡單、最普遍的方式是用扇子之類的扇風。古人沒有電風扇,採用手動搖扇子的方式納涼。古人還在扇子上面作詩畫畫,增添幾分情趣。

    第二,換地方。一個地方太熱了,怎麼辦?那就換個相對涼快的地方唄。我們現在聽得最多的一個避暑地方是承德避暑山莊,那是給清朝皇帝避暑的場所。普通百姓在天氣太熱的時候,也會選擇清涼的地方,比如會在大樹下乘涼。

    第三,用冰。古人會在結冰的時候把冰塊儲藏在地下室,等到天氣熱的時候取冰塊出來,進行降溫消暑。古代有“冰箱”,就是將冰塊放入一個木箱之中,用來降溫。還有唐朝時期有“空調房”。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古人的避暑方式方法。

  • 6 # 大老二爺

    首先需要講明的是古代是沒有現在這麼熱的,現代工業化程序一來,二氧化碳急劇增多導致年平均氣溫不斷升高,古代那個時候多是馬車冷兵器,但是凡事也有個例,比如南宋時期,中國遭遇了多半個國家的熱災,就是高溫天氣了,史書記載: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意思就是農曆五月氣溫太高,樹木都枯死了,泉水也不流了。可見當時氣溫之高,還有就是清朝乾隆年代,史書記載為: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這麼熱的天,不管老百姓還是皇帝那都受不了啊,那時候沒空調。怎麼辦呢。

    1.皇帝給自己修建避暑行宮,承德的避暑山莊,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建成,耗時89年。如今也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古蹟。皇帝有避暑山莊,去哪呢老百姓。我國古時有“浸伏”的習俗,何為浸伏呢?顧名思義,伏乃三伏天,浸為浸泡。就是三伏天要去山裡的河水泉眼邊洗冷水澡,以此來達到降溫避暑的目的。

    2.古人的智慧不是吹的。上面說的是最低版本的避暑行為。古人還發明瞭一種避暑神器“冰鑑”這個東西有兩層,外面一層放冰塊,裡面放水果蔬菜,類似於今日的冰箱。外層殼體上有小孔,冰化形成的涼氣也不會浪費,會流入室內降低室溫。

    3.古人利用了地下冬暖夏涼的氣候條件,在房間挖一個深洞,在冬季將冰塊儲存在地下。然後夏季就派上用場了,這是古時的深井冰。

  • 7 # 關河南望

    古代人在夏天的時候,雖然沒有電風扇、空調,但是,他們用他們的智慧,也創造了一些夏日避暑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涼棚

    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頂,在院子裡搭建出一個高高的遮陽罩。這樣強烈的陽光就無法直射到牆壁上,保證了室內和院子地面的涼爽。為了不影響採光,還可以把整個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小塊,拴上長長的繩子,等太陽剛升起或落山的時候就把席子拉開,光線和涼風就都可以進到室內了,這種移動式遮陽席像不像今天的百葉窗。

    冰鑑

    青銅冰鑑是戰國時期發明的“生態環保冰箱”,真正的節能環保無汙染。鑑,其實就是一個方形大盆,內層是可以放酒、漿、水果等,外層或上面放上冰,起到冰鎮的作用。合上蓋子沒多久,“冷飲”就製成了。看著精緻美觀的冰鑑,還有其科學合理的一面。內部冰水不會侵蝕木質的箱體,但卻會從底部的小孔滲出,不影響水果和酒漿的保鮮。

    清涼殿

    俗話說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古人竟然想到了“水簾洞”降溫法。唐朝宮廷建有專門避暑的涼殿,採用冷水迴圈原理,用扇輪轉搖,將冷風、冷水送入大殿。冷水順簷而下形成了水簾洞景觀,水下降的過程蒸發帶走大量的熱氣,處於大殿之中人們就可以愜意地享受這份清涼。這種感覺基本上就相當於住在了瀑布裡面,想不涼快都難。

    避暑行宮

    一說到避暑行宮,最先想到的就是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承德避暑山莊了。在最熱的天氣裡,皇帝會帶著嬪妃們來到承德避暑山莊或是圓明園中休閒一段時間。這些地方地勢良好、風景宜人、樹林茂密、綠水環繞,十足的皇家度假山莊。

    夏天雖然酷熱難耐,卻也極大地激發了古人的創造慾望。在那個工業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裡,人們發明的一系列降溫避暑方法既實用又環保,甚至跟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很相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巧影怎麼疊化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