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德司契
-
2 # 神經在發燒
我理解《道德經》第一章的大概意思是,天地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個深不可測的狀態,沒有辦法給這個狀態定位。
最先提到的是“道”,這個道不是狹義的道,它是從天地開始的時候就給萬事萬物定下了規則的道,天地間任何事情都有它自己執行的軌道,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往返執行,春季風和日麗我們都喜歡,可是她會過去,冬天寒冷難耐,她也不會永遠冷下去,她要走向溫暖。
比如人生也是一個迴圈,生老病死就是天地初始的時候定下的規則。所有生長在天地之間的物種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這就是我理解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變化,天地開始的時候天地之間沒有名字,天地之間的物種有了名字她就是這個物種的母親,是開始是繁衍是無窮盡。
“常無慾,以觀其妙”一直保持在無慾唸的狀態,以觀察萬物起始的微妙。
道和名都是出自天地初始的混沌之中,雖然名字不同,但是二者都是天地之間的玄妙,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道德經》第一章天地之始說的是什麼意思,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告訴我們天地之間的深奧玄妙,需要靜下心來保持無慾無求的狀態,從道和名開始的時候去探索天地萬物的性格和規律,只有這樣才能窺知那個深奧,而又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的天地的秘密。
-
3 # 山澗一清泉
我們能用言語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
我們能叫得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恆的名。
天地萬物未生之前,一切空無,道生天地萬物之初,是無所謂名的,所以無名稱為天地萬物的元始;
道生萬物後給萬物本源的命名,所以有名萬物之母;
所以常常要用虛無的心態來考察“道”無名無形的玄妙;
常常要用命名之後有形萬物狀態,來考察它有名有形之處的客觀真實;
無和有這兩個概念,都源出於道而名稱不同,都可說是很玄妙幽深的;
玄而幽深,讓自己虛靜而空無,是洞察宇宙間一切奧妙的門徑。
《道德經》可稱為我們華夏民族第一部哲學著作,他立起了我們華夏民族的世界觀,同時又教給了我們方法論。第一章告訴我們的道理其實與大爆炸學說一致。奇點前是空無也稱之為無極,奇點稱為道,道生天地萬物也可理解為奇點大爆炸後天地萬物生成。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就是要用無的心態去體會把握有的規律法則。所謂玄之又玄,有無同體,分離則萬事不明,洞悉有無之間的奧妙,便萬事可察、萬事皆明!
-
4 # 大道至簡160747300
古書往往沒有標點符號,加上標點符號有可能就不是原意了。還需自己斷句!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給你推薦《張至順》老道爺的影片建議好好看一看...
不太敢妄言,不可斷了他人的慧根……
-
5 # 馬振廷1
四個字,道無,生有,再加兩個字,化無。天地始有無入無間。就是一個間字,中字,無字,經字。
恍惚,一,恍百年誰也留不住的光,一,惚進入黑暗的世界,人也看不見。恍兮惚兮,惚兮恍兮,是道的狀態,說成神也好,說鬼也吧,就是陰陽四象圖。恍兮惚兮,是兩儀,惚兮恍兮,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兩儀眼,四象也。
-
6 # 夢中月2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如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把“道”變成概念名稱說出來。就不是本質上的“道”。當我們不用意識建立名稱概念、支解名稱概念、理解名稱概念,那是最原始的狀態;一旦心裡建立名稱概念、分別名稱概念、執著名稱概念、認知名稱概念,事物由此而生。
老子在《道德經》伊始,說的這個“道”是先天之道,它無影無形、無黑無白、無見無聞、超越思維、超越語言文字,但又真實存在。
“無名,天地之始。”就是說在“無名”原始狀態下,道是常恆不變運轉不息,可見道。此時道比喻為“體”。
“有名,萬物之母。”就是說在“有名”狀態下,道一樣是常恆不變運轉不息的,只是憑藉道的力量生成有形有相的萬物。此時道比喻為“用”。有句話用在這可能更有助於理解:相由心生。
-
7 # 奧斯的世界
《道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恆)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奧斯解譯]宇宙的規律(道)是可以研究總結出來的,總結出來的規律卻不是恆定不變的定律;宇宙生成的物是可以根據特徵命名的,但給出定義的名稱卻不是恆定準確的名稱,會不斷的深入變更。
沒有可命名之物是宇宙天地的開始,有可命名之物是宇宙萬物形成的母本。所以,宇宙本是虛無的,要激發我們的求知慾望觀察思考宇宙的奧秘;宇宙又是由實物構成的,要激發我們測量研究物質的規律。
這兩種方法,同出於探索宇宙萬物而方法路徑不同矣,都是十分高深玄妙的。宇宙不僅非常的高深而且十分細微精妙,這是研究眾多宇宙奧秘的必經之門。
-
8 # 仰望802315
我覺得分析這段話,要從它的整體意思來把握,在這裡我們的先聖,強調的是常無和常有兩種狀態,且常有來自常無,常有又歸於常無。那什麼是常無呢?在這裡他其實表明的很清楚,常無就是事物形成的前夕,比如我們所在的宇宙在形成之前不存在,但是它一定有它的父母(元)存在,宇宙的元最終透過醞釀變化形成了宇宙之子,宇宙之子在道統之下最終生長髮育成了現在的宇宙,但它形成之後還有一個生老病死的過程,它從無到有再到無,這是事物的一個發展規律。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就是一切如今所存在的有了名稱的事物和此事物所發展的規律將隨著這事物的消亡而消亡,世上不存在永恆的完全相同的事物那麼也不存在永恆的其所遵循的自身之道。而“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意思是這個已成形的宇宙始於無,始於之初,但有了名的成了形的宇宙即天地是今天的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也就是說:那麼我們要在事物成形之初觀察其形成之道理和奧妙,而當事物形成之後我們要觀察它的走向它的目的和目標也即歸向。“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意思是指:無和有也即事物形成之始和形成之後都是來自於同一個方向源於元始,且不管他們在形成之前還是形成之後的走向和結局,他們各自所獨有的規律都是很玄妙的不容易捉摸的,但所有的這些不同的事物不僅擁有自己的小規律之外卻還遵守其共有的大道,這一統之大道是天地萬物之基本之道,即此消彼長,泰極否來,否極泰來之大道,這大道是奧妙中的奧妙,是萬物的奧妙之宗。
比如夏朝我們開始是沒有的,但是當夏禹治好了水土山川且繼位之後夏朝便建立起來了,且最終發展了468年之後毀滅於殷湯之手,在這裡夏朝的從無到有也就是說從虞朝到夏朝他們都源於華夏民族,它們作為朝代名不同時段不同但源同,同時夏朝雖然作為一個朝代消亡了但是它卻也是商之母,商朝產生於夏朝。那麼從夏朝的建立到其消亡這個過程中也就是從它的無到有再到無的歷史過程中,它是遵循著其社會發展的規律的,既然有規律那麼我們就得好好研究其形成的規律和其衰亡的規律,這是掌握社會發展規律的奧妙之門。當然經過悠久的中華歷史我們已經得出了社會其發展的規律,即:遵道者興,違道者亡。治國之道在於以民為本,利人利己。同時社會發展規律也符合其否極泰來的大道規律。
從道德經的第一章可以看出早在周朝我們就已掌握了萬年顛撲不破的真理也即正確的世界觀即哲學。
-
9 # 使用者642647520224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經在過去都是口傳心教。流傳下來的文字原無句逗,後人點開,但理解不同點開不同。誤傳誤解俱多。如上點開是否更合天道,一人之解。所謂道德經是謂三才,道謂天,德謂地,經謂人。換言之,悟天悟地悟人成此篇而傳後世,後人如何全憑悟性,即天意。
-
10 # 伊森3號
可能意思是說,道所指的這個東西,可能是世界的本源,但卻無法用語言講清楚。如果非要講,她可能包含兩個相對立的面,每個面可能又包含兩個對立的面……如此以至於無窮盡。
後面各章,可能是對所能認識到的事物的說明吧。
暫時寫這麼多吧
-
11 # 孤猴78345271
`有,名萬物之母’。或`有名,萬物之母’。兩種斷句意思也是一樣的。`有’或`有名’都是`形而下’,即`物質宇宙’之意。物質是萬物之母,萬物從物質中誕生。
-
12 # 原來秦春月
這個道是人間與天上的真理,是指著耶穌基督的一切。故事來世為人與人關係。經文有說,他是始,他是終。他是在各各他地有名旺的人,耶穌的死,是天黑地列的人,死了復活的人,復活與人講話的人。世上只有指著耶穌是神兒子降世為人,他才昇天,還要再來,審判活人死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回覆列表
關於“無名,天地之始”的意思,我們可以結合於《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為道”的理念來解讀。
首先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來解釋“無名,天地之始”,那就是說,這無名的道產生於天地開始之前或之先(即“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而以“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來解讀“無名,天地之始”,又說明了這個無名的道就是天地的創造者(即“似天地母”及“是謂天地根”)。
所以這“無名,天地之始”就可以解讀為,這無名的道,既產生於天地開始之前或之先,又是衍生出天地萬物的母親或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