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典故偵探
-
2 # 阿杜談古論今
官渡之戰袁紹有十幾萬人,曹操勉強兩萬人。而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雙方投入了上百萬人馬。之於兩場戰爭的相同的點就是都經過糧草中斷,不同的地方就是為什麼趙國能堅持一陣而袁紹方面怎麼不行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 主將的作用,雖然趙括在歷史上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笑話,但在趙軍明知斷糧自身被困的情況下表現還算正常,沒有太多慌張,很好的起到了穩定軍心的作用。而反觀官渡之戰袁紹大將高覽得知烏巢被破,直接就投降曹操,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
2 因為兩場戰爭進行時間的不同。長平之戰最後參戰雙方打起了消耗戰,雖然秦軍把趙軍的後勤補給打破了,但是後續的計謀沒有跟上,而官渡之戰則是曹軍方面提前謀劃好的,燒了糧倉以後打哪裡,怎麼打,都是計劃好的。
-
3 # 空洞趣史
長平戰是中國古代大型殲滅戰,官渡之戰是以少勝多著名戰例。當時趙括和袁紹都是糧草中斷,一個反抗過,一個卻逃跑?
我是一解君憂心,為你解惑
長平之戰為什麼斷糧後然仍有廝殺?長平之戰爆發原因
公元262年秦國武安軍受命進攻南韓,攻下野王,把南韓一分為二,上黨郡與南韓本土之間聯絡被切斷,在得不到支援情況下,上黨郡守便和屬下們商議後,決定歸順趙國。在派使者面見趙王后,趙國願意接受上黨,並派人過去接收管理。
秦王眼看到嘴的肉沒到,心裡很少氣惱。便派左庶長攻下了上黨,上黨的百姓逃往趙國,趙國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接應上黨逃亡百姓。秦王左庶長攻打長平,無法拿下長平,一直處於膠著狀態,但是秦國又不甘心。秦王便派人使用離間計,趙王上鉤後派趙括接替廉頗。
秦王得到趙國更換趙括為長平大將後,便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並且對白起為上將軍這件事嚴格保密。趙括到趙軍後調換將軍,聽聞不是武安軍白起統軍後,下令主動出擊,秦軍受白起之令佯裝敗退而去,趙軍輕敵冒進,最終被武安君白起包圍。
起初被包圍後,趙括髮起幾次進攻,都無法逃出秦軍壁壘,在進攻五次後還是無法突圍,趙括便親自領軍,最終趙括被亂箭射殺。趙軍突圍無望,在40多天後投降了秦軍。
長平之戰斷糧是被秦軍圍控後,趙國後方糧食無法抵達前線戰場。加強趙國已經嚴重缺糧,就算糧食到了也是堅持不了多久,在被包圍後趙軍只能拼死一搏。
官渡之戰為什麼斷糧後袁紹便逃跑了?首先袁紹發起了對曹操的戰爭,本來曹操沒有多少後勤,就連曹操本人都沒多大的把握。
但是袁紹多次拒絕屬下意見,一再錯失良機,最終導致糧草被燒,軍心動搖,全面潰敗,只能逃跑。
袁紹與曹操的這場戰鬥更看領導的能力,曹操本是弱勢一方卻取得勝利,難能可貴。其次袁紹沒有被曹操包圍,糧草被燒後,要麼拼死一戰,要麼撤退,但是袁紹的能力和性格已經決定他的成就。撤退雖然是最佳選擇,但是想要袁紹東山再起很難。
官渡之戰袁紹和長平之戰趙括雖然都是糧草中斷,袁紹選擇撤退主要是沒被包圍,趙括是被包圍在中間,不得進行反抗。
-
4 # 良人執戟2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場慘烈的悲劇,趙括雖然戰爭經驗不足,卻是血性的趙軍統帥,在內外援斷絕的情況下,率領全軍突圍,終於戰死沙場,這是長平之戰堅持了46天的原因。官渡之戰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一戰,在敵強我弱的劣勢中,尤其在缺乏糧草,軍心渙散之際,曹操的謀士荀彧寫信告訴曹操,必須堅持下去,否則就是失敗,同時組織糧草支授,襲擊袁紹糧草屯積地,用積極的行動,咬牙堅持到了勝利。
一, 長平之戰 絕密內幕一一人吃人
秦昭襄王嬴稷、武安君白起、丞相範睢,著名的三駕馬車使秦國充滿活力,三個人都是行動派,地處偏遠西部的秦國要尋求更大的發展,只有東進,而趙國的上黨城則是一道障礙,必須除掉,否則東進序曲難以奏響。
公元前262年,秦國左庶長王齕率領三十萬盔甲鮮明的秦軍將士進攻上黨城,上黨郡守軍大將馮亭(從秦國叛逃到趙國的軍事將領),在堅守了兩個月後,由於沒有後方援兵,只有棄城逃到長平(今山西高平)與廉頗會師。
趙國決定在此築壘堅守,與即將到來的秦軍對峙。 由於主將廉頗一味高掛“免戰牌”,固守為主,於是平庸的趙孝成王在平原君的極力主張下,
撤下了老將亷頗,換上青年才俊趙括。而秦國則偷偷換上身經百戰的名將白起。
趙軍被困於溝內,然而卻仍然擁有五十萬軍馬。這基本上是趙國的全部兵力了,五十萬軍齊聲喚,足可日月無光,天地失色。
可惜指揮官是趙括,空有滿腔熱血,卻是第一次獨立掌兵,主持一場關係兩個國家甚至整個戰國時期大局走向的世紀之戰。
而秦軍卻是昭襄王親臨前方,指揮秦軍的外圍阻擊打援,親自在戰區招募15歲以上男丁,擔任外圍保護和搶斷趙軍糧草並相機襲擾趙軍。
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對戰局毫不知情,可能是“眼不見心不煩”。
於是年輕的趙括獨立承受著一切困難,作為一個著名的將二代,有一種來自基因的高傲,來自自身的自信。
年輕的趙括犯了兵家大忌,兵法雲:“居險用險必內潰。”就是涗,趙括居於險地,如果再去冒險,則趙軍必然軍心不穩。我覺得廉頗的“防守反擊”戰略,是取得勝利的唯一可能。
趙括命令人馬不停頓的突圍,於是,你衝我堵,你爭我奪,每一寸土地都是一日幾易其手,戰爭進入到白熱化時,到處都是士兵重疊狼籍的屍體和殘肢斷臂!
死亡從某種意義上說並不可怕,當仇恨充滿整個頭腦時,肌膚的斷裂並沒有感覺,有的只有熱血的沸騰。
可怕的是戰後短暫的清醒,肚子的飢餓感使人豪情頓失,頭腦中只有一個字:“餓”!
當所有的糧食都吃光後,趙國的45萬人馬在生死邊緣徘徊,絕望使他們兇性大發,秦國士兵不禁心膽俱裂!
趙軍每天都不斷的發起進攻,然而每次都死傷無數戰士,因此在所有的軍糧吃完後,把山上、河谷,所有能夠入口的動㨁物全部填進肚子,最後,飢餓的肚子中伸出手來開始活人吃死人!即便如此,趙軍仍未退縮,進攻!進攻!!
趙括知道,只要堅持下來了,歷史將證明趙括的英勇事蹟,一旦失敗了,個人戰死事小,趙國存在事大,自己將是千古罪人。
秦軍的輕騎兵和車戰部隊剿滅馮亭後迅速揮師長平,在鐵蹄和車輪的踐踏蹍壓下,趙國士兵猶如捲進了絞肉機,而且秦兵的遠端武器弩機和長達三米的青銅大戟使趙軍的幾千人馬倒在血泊中。
白起堅決要除掉趙括,否則後患無窮,趙括死於密集的青銅箭簇下。
此戰歷時46天。
二,荀彧指點迷津,籌措糧草,站穩了! 所謂“身經百戰”一詞,在古代史中其實用得很濫,我認為曹操只“身經三戰“,第一戰是下邳之戰中力擒呂布,黃河下游南岸的兗州、豫州和徐州,奠定了他的軍事地位。
第二戰當然是“官渡之戰”,打敗北方盟主袁紹,把黃河下游北岸的冀州、青州、幽州、幷州攬入懷中。
現在只談官渡之戰。
雙方力量的對比,曹操弱於袁紹;因為袁紹擁有黃河下游北岸幽、青、冀、並的地盤,有十幾萬人馬,地域遼闊,兵多糧足。
單說糧食,在雙方對峙中,互有勝負,無傷大局,但是,曹操的糧食不夠了,軍中無糧的後果很嚴重,而且袁紹不但兵多將廣,謀士環侍,而且糧食充足。當地投誠朝庭的劉闢、龔都根本不買曹操的帳一一要糧沒得,要命來拿!
就在軍心渙散,曹操萌生退意之時,留守許都的荀彧快遞密件與曹操,仔細對比了袁紹與曹操,對曹操加油鼓勁,曹操頓時大徹大悟,腦洞大開,堅定了戰勝袁紹的信念。
荀彧也懂得起“兩手硬,兩手抓”的道理,在充分鼓勵曹操的同時,加強了糧草的運送工作。
而袁紹謀士之一的許攸,由於不得重用,心生怨恨,一句“鳥擇良木而棲”就投奔了曹操,曹操的表情可以與劉備並立第一名,曹操流涙大笑,光著腳丫子就跑出來迎接許攸,一句“可想死我老曹也”,許攸想起袁紹那張清水臉,心情大好,遞上“投名狀”一一主公可襲擊袁紹位於烏巢的糧草基地,裡面有袁氏輜重萬餘乘,把它搶了,不出三天,袁氏自敗也。《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
曹操大喜,派出士卒裝成袁兵,偷襲烏巢得手,這是官渡之戰的重大轉折點,袁紹遭此打擊,痛徹心扉,二年後,袁紹吐了二口鬱積多年的心血,“此去泉臺集舊部”去了。
-
5 # 當代曹植
長平是趙軍直接被包圍了,想活著出去廝殺是避免不了的。而官渡之戰,袁紹幾十萬人糧食沒了,又沒有被包圍,不跑還等曹軍過來送飯嗎?
長平之戰斷糧是被秦軍圍控後,趙國後方糧食無法抵達前線戰場。加強趙國已經嚴重缺糧,就算糧食到了也是堅持不了多久,在被包圍後趙軍只能拼死一搏。
趙軍擊殺秦軍二三十萬,令白起膽寒,秦軍實屬慘勝。白起善打殲滅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但是,圍必有缺,放敵人一條生路,敵人必然無心戀戰,潰逃而去,秦軍一路掩殺過去,效果可能會更好。
官渡之戰為什麼斷糧後袁紹便逃跑了?
首先袁紹發起了對曹操的戰爭,本來曹操實力不濟,就連曹操本人都沒多大的把握。
但是袁紹多次拒絕屬下意見,一再錯失良機,最終導致糧草被燒,軍心動搖,全面潰敗,只能逃跑。
袁紹與曹操的這場戰鬥更看領導的能力,曹操本是弱勢一方卻取得勝利,難能可貴。其次袁紹沒有被曹操包圍,糧草被燒後,要麼拼死一戰,要麼撤退,但是袁紹的能力和性格已經決定他的成就。撤退雖然是最佳選擇,但是想要袁紹東山再起很難。
雖然趙括在歷史上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笑話,但在趙軍明知斷糧自身被困的情況下表現還算正常,沒有太多慌張,很好的起到了穩定軍心的作用。而反觀官渡之戰袁紹大將高覽得知烏巢被破,直接就投降曹操,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
官渡之戰袁紹和長平之戰趙括雖然都是糧草中斷,袁紹選擇撤退主要是沒被包圍,趙括是被包圍在中間,不得不進行反抗。
-
6 # 西北風行遊記
秦趙之師都是和北部匈奴交過手並能取勝的虎狼之師;
秦趙之戰是國運之戰,任何一方都輸不起,有機會就要拼一下,而且趙軍戰力不差;
而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不具備上述特點。
回覆列表
長平是趙軍直接被包圍了,想活著出去廝殺是避免不了的。而官渡之戰,袁紹幾十萬人糧食沒了,又沒有被包圍,不跑還等曹軍過來送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