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殿前都點檢
-
2 # 青霞人文
歷史不能假設,即使假設,項羽東渡烏江,又能如何?
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武將,作戰勇猛,銳不可當,天下沒有人是他的對手。秦將章邯,漢王劉邦等都被項羽打得落花流水,但這是軍事上的較量,在政治及戰略的較量上,項羽輸給了劉邦。
項羽做了西楚霸王,恢復分封制,依然是戰國封建的模式,這是政治上的錯誤,戰略上的錯誤,這才是根本性的致命的。
項羽為人比不上劉邦的老練成熟,項羽是奮其私智,想憑藉個人武力經營天下,必然是顧此失彼,最終眾叛親離。劉邦善於用人,團隊創業,有蕭何、韓信、張良等一大批人跟隨效命。
項羽年輕氣盛,貴族出身,對現實煙火生活比較高冷,基本不通人情世故,攻城掠地後,動不動就屠城,火燒阿房宮,坑殺秦20萬降卒,廢了義帝,都是失去民心的暴虐行為;劉邦與之相反,約法三章,盡得民心,劉邦也可以說老奸巨猾等等。
項羽最後實在無力打敗劉邦,與之劃鴻溝為界,引兵退去;劉邦撕毀約定,與項羽決戰垓下,項羽大勢已去,四面楚歌,認為天意如此,遂認輸了。他仰天長嘆,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願賭服輸,失敗英雄也。
誰如果是項羽,也只能是無力迴天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無面目見江東父老,也是有恥辱感的大英雄。
到此為止,年輕的項羽,名垂千古了,沒有人笑話他了。
-
3 # 文廟山居
唐代杜牧的《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宋代王安石對應寫了《題烏江項王廟詩》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現代人也有:“江東弟子今何在,安從君王捲土來?”的詩句。項梁、項羽叔侄二人起兵,兩次帶出去的江東弟子,都被殺、被滅,只剩下項羽孤身一人。他到哪裡再組織人,捲土重來打劉邦?楚漢相爭,戰爭共打了4年。即使成長新生一代,也還來不及。再說你們叔侄二人,帶人兩次出去。一次被秦兵滅了,一次被漢兵滅了。有生力量都被消耗了,江東一帶剩下的老弱婦女而已。項羽肯定知道這些,他也只有自殺一條路了。古人、今人,為詩、為文,總要留下些光明的尾巴。讓人脫離實際去幻想,去感受作品的魅力……。
-
4 # 檸檬愛旅遊
不會,當時劉邦已經佔據了中原北方,兵精糧足,文有張良,武有朋越。東山再起如何理解?如果是同意中國,那我覺得不可能,如果是再在西楚稱霸一時,我覺得還是有可能的。首先,即使歷史在重演一遍我還是覺得項羽不會坐上亭長的那條小船,性格使然。也是我覺得最大的原因,那個亭長的出現我覺得不僅沒有給項羽存活下去的希望,反而堅定了他死亡的信心,我們知道項羽出生貴族,那種無與倫比的驕傲感,在碰見烏江亭長的那一刻徹底戰勝了存活下去的信念。他不願意讓人看見他的失敗。更何苦這次是給一個小小的亭長看見。他不願博取人家的同情,但是今天同情他的卻是這麼一個小小的亭長。自尊心使得他不會選擇坐上那條唯一的小船。在加上亭長一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這句我覺得應該就如一把刀子般刺進了項羽的內心深處,如今看到一個亭長就已經感到無顏面對,更何況還要回到家鄉去面對那些父老鄉親呢。所以項羽選擇要進行最後的戰鬥!而那個亭長簡直是出來的太不是時候了。如果他不出現的話,以項羽何等的武力,單靠項羽一人也許還真就逃出包圍了。所以這裡我們要假設,當時不是亭長駕駛著一條小船出來,而是在烏江上停著一條小船。那麼我覺得項羽會毫不猶豫的坐上去逃跑(項羽一開始確實是準備逃跑的,不然也就不會有棄十萬大軍不顧,虞姬自殺,28騎突圍的故事了)。其次回到江東的項羽,可以看出連一個亭長都面對不了的他,即便是回到了江東,細想之後估計項羽也不會去面對數萬的江東父老,他那自負的性格、極強的自尊心不允許他這樣做。他不像劉邦這個痞子,輸無數次都無所謂。項羽是輸不起的,所以我認為即使逃走了,項羽的結局最有可能的還是回到江東,冷靜下來思考後還是自殺了。做人如項羽般,是絕對不會苟活的!那麼我們就要假設,項羽回去了,而且面對了江東父老。其實江東父老是希望項羽在稱王的。這一點由項羽死後還有不少勢力對抗劉邦就可以看出。但是無可否認的是,項羽確實不具備政治才能,他沒有政治頭腦,重用親人,性格直率,並且性情殘暴(項羽雖然對待自己的手下很好,但項羽確實好殺戮,愛屠城)。這樣的人是很難長久得到民心的。而且項羽的後勤做的確實很差,滎陽之戰、垓下之戰哪一個不是因為糧草補給不足而導致失敗的。而劉邦在蕭何的幫助下,這一點幾乎就沒有出現過問題。而糧草問題,即便是項羽回到了江東,這個問題也是不會被他重視,而得到解決的。所以我認為項羽如果又在江東稱王后,以項羽的實力和劉邦短時期內相對抗時一點問題也沒有的,但是長時間下來,項羽確實很難成功,畢竟經過垓下一戰,天下大勢已經定了。並且面對善於攻心計手下又人才無數的劉邦,項羽的優勢已經不再了。但作為史上最強悍的將領,項羽一定會在給我們帶來幾場可以寫進教科書的經典歷史戰役!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5 # 文叔影視
時隔多年,我們在這裡探討一下,如果項羽乘船過了烏江,還有沒有可能東山再起呢?
先說一下項羽過江的可能性,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也就是說,如果項羽願意,他完全有機會乘坐唯一渡船過江的,但他卻說:“天要亡我,渡江有何意義,況且帶來的江東將士均已陣亡,已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且不說當時有沒有這麼一回事,畢竟司馬遷當時也不在場。假如說項羽過了江,並逃回老家招兵買馬,東山再起的希望依然渺茫。
首先,項羽已經沒有了民眾支援,或許說他之前就沒有,因為以前的民眾基礎是項梁建立的,現在項梁沒了,民心恐怕難以再次拉攏。失去了百姓的支援,即便是能再次拉攏軍隊,吃了如此大的敗仗,士兵的戰鬥力也一定遠不及以前,試想,剩下的“江東父老”可是之前篩選剩下的,精兵強將早已揮霍一空。
其次,楚漢
戰爭後,項羽幾乎沒有靠譜的將領了,項羽帳下五大虎將中,龍且和虞子期戰死,季布、鍾離昧、英布三人先後投奔了劉邦,就算有了兵馬,再找靠譜的將領卻是很難,而且項羽沒有自己的智囊團,楚漢戰爭中他剛愎自用,不聽良言勸解,鴻門宴放走劉邦,已經為失敗買下了伏筆。一個沒有左膀右臂的楚霸王是難以在兵荒馬亂中立足的。
最後,敵人太過強大,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已經擁有韓信、張良、陸賈、叔孫通、劉敬等一大批領軍人物。相比項羽,劉邦的手段和攔才之道高出了一大截,並且劉邦兵多將廣深得民心,這是項羽不能比的。楚國全勝時期都沒能滅掉劉邦,又何況兵敗後呢?
但這並不代表項羽過江後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心態以及性格通常會穩重很多。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失敗過後項羽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像勾踐一樣的人,忍辱負重、暗自崛起也不是沒有可能。
最重要的一點是,劉邦大項羽24歲,在那個時代,長命百歲的人很少,如果項羽過江後性格大變,能夠反思自己、忍辱負重,鐵定會把劉邦活活熬死;再者,劉邦心態也會炸,多少次以多打少的戰役都沒能滅了項羽,這次決戰讓項羽跑掉,以後哪裡還有機會?項羽不滅,大漢就不算統一,劉
-
6 # 古典藝術品
項羽是一個軍事家,但不是一個政治家。
第一,項羽生於亂世,成長於一個沒落的貴族世家,少年勇武輕狂,心存大志,起兵之後殺伐謀斷,征戰連連,一生金戈鐵馬罕遇敵手,滅秦後擁立天子,自封霸王,在那個時代幾乎無敵於天下。
第二,項羽內心驕傲而敏感期以及可能對他人造成的影響。
所以說項羽也只能是個英雄,歷史沒有假設,沒有如果!
-
7 # 公元前
當時項羽大勢已去。曾經項羽手下擁有60萬大軍,但是這60萬大軍都已經被劉邦、韓信等消滅殆盡。這些士兵又把一部分投降了劉邦。那麼他孤身一人回江東,又有何用?
當時劉邦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他幾乎佔領了整個中國,他手裡的軍隊有50萬之多。韓信手下就有30萬大軍。如果項羽孤身一人回到江東,在短時間內很難組織大量軍隊,根本無法抵擋劉邦的幾十萬大軍。
雖然項羽有以少勝多的經驗,他曾經以3萬大軍,大敗過劉邦的56萬大軍。項羽的軍事才能雖然是很強大,但劉邦卻有軍神韓信等‘兵仙’他們都不是吃乾飯的,絕對能夠抵擋住項羽。並且韓信曾經多次擊敗項羽。
還有就是當時的項羽已經是眾叛親離,他的部下大都背叛了他,就連他的心腹范增都離開了他。可見項羽已經沒有繼續作戰的民心基礎了。
再者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前烏江亭長曾客觀地指出了,當下楚弱漢強的嚴峻形勢。
江東之地人數太少了,僅僅有數十萬人中眾,而劉邦已經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區區江東之地,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再加上多年的征戰,江東已經是千瘡百孔,急需休養生息,江東已經無力抵抗劉邦了。
烏江天險雖然可以阻攔劉邦的幾十萬大軍,但同樣被阻擋的,還有數萬歸鄉心切的南楚勇士,他們跟著項羽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但這一次的失敗,讓他們再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對於當時的項羽來說,曾經的西楚霸王,不僅沒有給江東之地帶來和平,反而讓江東子弟損失慘重,如今根本沒有設麼顏面再回江東,已經是英雄末路的項羽,最後只能選擇自刎而死。
結語
所以無論誰是項羽,都無法挽回當時的局面。
-
8 # 風月追狂
我不會過江東,我也向項羽一樣自刎。我的亞父范增,因為我的猜疑,因為我的不信任,離我而去,憂鬱而死。我的身邊在也沒有像亞父一樣真心對我的謀士了。這次楚漢之爭我雖然殺出重圍逃離出來,可我同仇敵愾的兄弟在這次戰鬥中死的死,降的降。因為我的自負慘遭失敗,害死我的這班兄弟。現在劉邦在這場戰爭中勝利,和韓信聯合起來。其勢力壯大,沒有任何一個諸侯與他抗衡。我就是回到江東,我的父老鄉親能容納我嗎?就是容納我,我也不可能瞬間組建一支強大的隊伍。這次失敗,我逃回到江東,劉邦會派軍隊追趕到江東,這次不至死於我,絕不罷休。本來我就愧對我江東父老,因為我的存在,讓他們遭受殺戮,我於心何忍。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失敗的領導,我曾經帶領八百名江東子弟抗擊暴秦,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贏得大家的信任,後來壯大,平定暴秦,坐實天下。無視歷史的發展,倒行逆施。分封諸侯。形成諸侯叛亂,戰爭連連,民不聊生,百姓怨恨。不得民心。不得民心,又怎能得天下。如果用我的死,換得天下太平,死不足惜。
-
9 # 陽光下嫩草上的露珠
不會,但是我會隱姓埋名,過隱居的生活。是不是決定到江東,其實就2個因素考慮,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外界。就是一個主觀,一個客觀。主觀來說,項羽是貴族啊,貴族精神決定了,他不會像劉邦一樣,敗了就耍無賴,保命最重要,然後有機會再起來,什麼親情,什麼臉面,那都是次要的,生存和皇位才是最重要的。貴族就是哪怕失敗了,哪怕要上斷頭臺,也要體面,也要高傲,也要高潔,屈原難道不也是這樣嗎,寧可死,不願看著楚國末路。項羽本身就是貴族,他不可能在敗成這樣的情況下,獨自一個人回去,用項羽自己的話說“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啊,要臉。
再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任何事情都是有大勢的,當項羽佔盡強勢的時候,做什麼都是一呼百應,都是事半功倍的,但是現在的情況是什麼?劉邦聯軍佔據天下,已經是絕對的強勢,甚至是席捲天下的形勢了,怎麼可能逆轉?怎麼可能讓江東對抗天下,讓江東父老用自己的頭顱去做無謂的嘗試呢?要還是理解不了,看看拿破崙二次崛起,返回法國的過程不就知道了嗎,是,一路兵不血刃,被派來打他的軍隊反而加入他,一路到巴黎重奪皇位,然後呢?脆敗給了反法聯軍,因為大勢已經不同了,不可逆轉,當拿破崙手握不敗神話的時候,席捲歐洲大陸,那種氣勢是從上到下每一個人,每個士兵都在骨子裡知道,我們必勝,就是去旅行個程式而已。但是當拿破崙二次崛起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法國被佔領過,拿破崙被流放過,高傲的法軍被擊敗過,這就是大勢,一個人是不可能逆轉的。拿破崙不行,項羽也不行。
所以如果換做是我,就認清大勢,回江東,但是別害大家了,自己隱居吧。
-
10 # 豫北老崔
通過歷史我們都知道千古無二的項羽,其勇猛過人奈何最後還是敗於劉邦韓信之手,最終烏江自刎而死。很多人都在為項羽惋惜,包括一些藝術作品在項羽在自刎而死的時候都加上了蕩氣迴腸的音樂,讓我們產生了極大的惋惜之情。
在惋惜千古無二的項羽之時人們也會冒出一個假設,如果我是項羽會怎麼做,坐烏江亭長的船到江東再次組織人馬,能東山再起嗎?
個人認為顯然項羽是無法東山再起的,主要還是性格原因,項羽雖然勇猛過人可有致命的缺點,就是剛腹自用。範曾多次勸解項羽,項羽則呈現出敷衍姿態,對待謀士陳平和兵仙韓信則是不予重用,項羽太過自傲,甚至從心裡瞧不起這些平民出身的人才。
我們迴歸問題本身,項羽在選擇是否做烏江亭長船隻的時候,已經是軍隊覆滅只有項羽一人的態勢,項羽就算回到江東也很難在組織人馬了。畢竟當時楚漢之爭延續多年,楚國的青壯年基本上都參軍入伍了,短時間根本無法在組建一支可以與漢軍抗衡的軍隊。另外楚國軍士是衝著項氏家族才追隨項羽的,如今項羽只是一個孤家寡人,楚國之民是否能響應項羽的號召還是個問題,畢竟項羽做西楚霸王之時並沒有給他們安定的生活。
我們假設項羽靠著自己的威望組建了一支軍隊,當時劉邦已經佔據了中原北方,兵精糧足,文有張良蕭何,武有韓信等諸多大將,項羽組建軍隊之後根本沒有能與這些人傑一決雌雄的人物,加上項羽容不得比自己優秀的人,如此之下以項羽一人對陣劉邦陣營依然還是徒勞,只不過歷史在重演一次罷了。
項羽雖然勇猛過人,千古無二可是項羽是位殘暴之君,當年坑殺秦軍兵士和殘殺楚懷王已經是民心盡失,況且項羽還有屠城之舉,而劉邦以仁義行天下甚的民心。加上一個強大的漢軍,一個已經戰敗多次新建的楚軍,民眾支援那個軍隊顯而易見。
透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就算坐烏江亭長的船到江東組織人馬也不能東山再起,項羽也必然知道其中的道理才決定烏江自刎而死,留下千古英名。
項羽想要東山再起只有一個方法,這個方法項羽肯定是不會做的,如果是我我就會如此之為。項羽比劉邦小很多,劉邦在打敗項羽之時已經是四十多歲的人了,項羽還是正值壯年,如果項羽回到江東之後選擇隱忍,等待劉邦駕崩還是有機會東山再起的。
劉邦駕崩的時候,項羽如果還活著也就是四十歲左右,這些時間項羽可以改掉自己剛腹自用的性格,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尊重人才,慢慢發展自己的勢力,如果項羽可以改掉自身的性格,在劉邦誅殺異姓王的時候完全可以東山再起。
當然這只是項羽能改正自己的性格和擁有一定實力的前提下,如果按照歷史程序,項羽逃走,劉邦肯定舉全國之力去捉拿項羽,項羽很難保證自身的安全。
歷史不允許假設,一個小小的因素就會發生很大的蝴蝶效應,很難能分析全面,隱身等待時機項羽才有一絲東山再起的希望,也是希望渺茫。
按照歷史來說項羽倘若打敗項羽,其性格也不會長久下去,對百姓而言未必是福報,只能說項羽適合當將才而非君王。
-
11 # 河床精靈181
會的,人只要經歷生死,性情也會變的。剛愎自用的項羽也會痛定思痛,審視未來。
君子報仇十年未晚,只要項羽回到江東重整旗鼓,翻盤機會還是有的。
一、江東是家鄉,有很好的民眾基礎,一呼百應。
二、雖戰敗,舊部未絕。隱藏或假意投降也很多。
三、有長江天險作屏障,可謀發展。
四、天下未穩,人心會變。天下還不是劉邦天下。
五、江山代有人才出,只要項羽納天下志士,“亞父范增也歸來”。
項羽失敗,主要是沒有“眾謀”,謀略單靠亞父范增居多,范增一死,失敗在所難免。由於項羽過於年輕,本領太強,必然剛愎自用,聽不進、看不起謀士。經此一役,必吃一墊,長一智,臥薪嚐膽、厲兵秣馬,誰勝誰敗未知曉。
-
12 # 烏蘭大俠
如果我是項羽,一定會坐烏江亭長之船過江東,則捲土重來、擊敗劉邦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過程也會非常艱難!
一、項氏家族的江東勢力!項羽的父親是項燕,叔叔是項梁、項伯,都是楚國將領,因此在楚國政壇、民間都有非常高的聲望和號召力,當年項梁振臂一呼,楚人響應,就是這種家族實力的精彩再現。
而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都是強國,甚至被認為是秦國的唯一終結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只不過是舊楚懷王輕信秦國說客張儀的忽悠,冒進出兵攻秦,被秦國作為人質扣押,才傷了元氣,喪失了對抗秦國的軍事和政治勢力,“內欺鄭袖、外欺張儀”!
所以,項羽在江東,楚國屬地,依然可以重新振臂一呼,集結人馬,東山再起!
雖然,該下之戰,項羽敗了,但是項羽其實敗在劉邦和項羽的攻心計之下:
且看《史記》原文: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重點是第一句:項王乃欲東渡烏江!說明項羽本來就是想回江東的,但是亭長貌似肺腑之言,卻戳中了項羽的軟肋: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所以項羽血氣上頭,拒絕東渡!筆者猜測不論是之前給項羽二十八騎之路,導致二十八騎入沼澤的農夫“田父”,還是好心勸誡項羽渡江的烏江亭長,可能都是劉邦的細作、奸細,或者就是劉邦策反了項羽的部下,用攻心計燃燒項羽那顆“誓不低頭”的驕傲的雄心!
如果項羽暫時放下尊嚴,東渡烏江,捲土重來,猶未可知!
二、項羽需要再潛伏七年!該下之戰的時間是公元前202年,劉邦剩餘公元前256年,項羽生於公元前232年,也就是說項羽自刎時,才30歲,而劉邦卻比項羽大24歲,已經54歲高齡了,在人過七十古來稀的年代,劉邦已經垂垂老矣!
而且劉邦於垓下之戰後的七年,公元前195年,駕崩!也就是說劉邦只當了七年皇帝,61歲就去世了,然後西漢就進入了“呂后專權”的階段,朝廷內亂,誅殺功臣,人心不齊!劉邦御駕親征匈奴,甚至都被包圍在白登城,險些被生擒活捉!
由此可見,只要項羽潛伏七年,劉邦一死,西漢大亂,則項羽失去了韓信、彭越、英布等勁敵,完全有可能自己擊敗西漢,或者聯合匈奴反撲,一切皆有可能!
三、項羽世無對手!項羽的對手有三個:韓信、彭越、英布,此三人分別擅長包抄、遊擊、合圍,劉邦能奪取天下,主要得益於“劉邦正面進攻、韓信千里包抄、彭越遊擊滋擾、英布強勢合圍”的戰略,而垓下之戰後的五年裡,此死人,或者病死、或者被誅殺,所以,項羽已經沒有了競爭對手,而當年劉邦最強的謀臣張良也已經隱匿於山水之間,蕭何、曹參的主要功績不是在戰場,而是後方運籌,不足為懼!
項羽失敗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中了陳平的離間計,逼走范增!而楚國地勢開闊,人傑地靈,范增之屬的畫策之臣,不勝列舉,一定可以重新選拔出能輔佐項羽打天下的謀臣!
四、項羽和韓信可以聯手!韓信曾經是項羽賬下的“執戟郎中”,懷才不遇才轉投劉邦,但是韓信雖然精通兵法,但是疏於政治頭腦,在劉邦被困滎陽之時,就給劉邦來了個功高震主,向劉邦討封齊王,劉邦為了維護大局穩定,權且就範,但是對韓信已經心生忌憚!劉邦登基後,韓信也是屢次搖擺不定,一直徘徊在反與不反之間,此時,如果項羽還活著,完全可以聯手韓信,幹掉劉邦,再與韓信分疆裂土,或者誅殺之!
-
13 # 不倒叔
一定會,因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機會就不應放棄!是男人一定要戰鬥
-
14 #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烏江自刎事件,直率豪爽的性格被後世所敬重,但更多的是讓後人心有不甘。鴻溝分天下後,項羽返彭城,劉邦背信棄義,命韓信在垓下設伏夾擊項羽。當然項羽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聽信項伯之邪說 ,鴻門放虎歸山。假如我是項羽,會過烏江而王。江東方圓千里,足以為王,像越王勾踐那樣臥薪嚐膽,吸取教訓,親賢臣,遠小人,善吾民。
劉邦成帝業後,本性顯露,屢殺功臣,先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性諸侯王。呂雉更是滅絕人性,假如此時項羽還在江東,歷史也許會重寫!
當然,歷史沒有也許。
-
15 # 陳Chen
歷史沒有必然!也沒有假設,所以要尊重歷史!
-
16 # 漫遊影像
項羽已經無法東山再起了,什麼都沒了,如果兵沒了還能再招再練,但是他的領導班子都沒了,那就無發回天了,所以說不死也沒用。最多就是個武夫。
不光是項羽,歷史上諸多大牛,甚至有個穩固的團隊都非常驚險,真的靠自己完全不行。
-
17 # 古鏡5
如果你也是個老百姓,就不要和項羽比。
-
18 # 一四零
當然。
進入社會這麼多年,早就將自己的那一點傲氣磨得乾乾淨淨,心裡想的是為了贏,面子什麼的都無關緊要了。
項羽可能從小就是受人尊寵,因此真的失敗了,可能內心無法短時間接受,堂堂霸王,竟然敗了。
如果是我,可能真的會回江東,繼續組織人馬一戰,畢竟人只要活著,就有無限可能。
回覆列表
通過歷史我們都知道千古無二的項羽,其勇猛過人奈何最後還是敗於劉邦韓信之手,最終烏江自刎而死。很多人都在為項羽惋惜,包括一些藝術作品在項羽在自刎而死的時候都加上了蕩氣迴腸的音樂,讓我們產生了極大的惋惜之情。
在惋惜千古無二的項羽之時人們也會冒出一個假設,如果我是項羽會怎麼做,坐烏江亭長的船到江東再次組織人馬,能東山再起嗎?
個人認為顯然項羽是無法東山再起的,主要還是性格原因,項羽雖然勇猛過人可有致命的缺點,就是剛腹自用。範曾多次勸解項羽,項羽則呈現出敷衍姿態,對待謀士陳平和兵仙韓信則是不予重用,項羽太過自傲,甚至從心裡瞧不起這些平民出身的人才。
我們迴歸問題本身,項羽在選擇是否做烏江亭長船隻的時候,已經是軍隊覆滅只有項羽一人的態勢,項羽就算回到江東也很難在組織人馬了。畢竟當時楚漢之爭延續多年,楚國的青壯年基本上都參軍入伍了,短時間根本無法在組建一支可以與漢軍抗衡的軍隊。另外楚國軍士是衝著項氏家族才追隨項羽的,如今項羽只是一個孤家寡人,楚國之民是否能響應項羽的號召還是個問題,畢竟項羽做西楚霸王之時並沒有給他們安定的生活。
我們假設項羽靠著自己的威望組建了一支軍隊,當時劉邦已經佔據了中原北方,兵精糧足,文有張良蕭何,武有韓信等諸多大將,項羽組建軍隊之後根本沒有能與這些人傑一決雌雄的人物,加上項羽容不得比自己優秀的人,如此之下以項羽一人對陣劉邦陣營依然還是徒勞,只不過歷史在重演一次罷了。
項羽雖然勇猛過人,千古無二可是項羽是位殘暴之君,當年坑殺秦軍兵士和殘殺楚懷王已經是民心盡失,況且項羽還有屠城之舉,而劉邦以仁義行天下甚的民心。加上一個強大的漢軍,一個已經戰敗多次新建的楚軍,民眾支援哪個軍隊顯而易見。
透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就算坐烏江亭長的船到江東組織人馬也不能東山再起,項羽也必然知道其中的道理才決定烏江自刎而死,留下千古英名。
項羽想要東山再起只有一個方法,這個方法項羽肯定是不會做的,如果是我我就會如此之為。項羽比劉邦小很多,劉邦在打敗項羽之時已經是四十多歲的人了,項羽還是正值壯年,如果項羽回到江東之後選擇隱忍,等待劉邦駕崩還是有機會東山再起的。
劉邦駕崩的時候,項羽如果還活著也就是四十歲左右,這些時間項羽可以改掉自己剛腹自用的性格,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尊重人才,慢慢發展自己的勢力,如果項羽可以改掉自身的性格,在劉邦誅殺異姓王的時候完全可以東山再起。
當然這只是項羽能改正自己的性格和擁有一定實力的前提下,如果按照歷史程序,項羽逃走,劉邦肯定舉全國之力去捉拿項羽,項羽很難保證自身的安全。
歷史不允許假設,一個小小的因素就會發生很大的蝴蝶效應,很難能分析全面,隱身等待時機項羽才有一絲東山再起的希望,也是希望渺茫。
按照歷史來說項羽倘若打敗項羽,其性格也不會長久下去,對百姓而言未必是福報,只能說項羽適合當將才而非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