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洞悟山人
-
2 # 思想起Enlighten
因為王守仁開創心學,對傳統儒家思想和朱熹的理學衝擊很大,獨當一面。至於聖人之名,實在是後世儒教徒的盛譽罷了。
-
3 # 梔子花香84389196
王守仁是一位不停在修行路上摸索的鬥士。許多人稱之為大儒。的確如此。不過,在我眼中,他最難能可貴的是永遠在自我修行的路上摸索和追逐那一份光明的執著和韌勁。
他將三教合一,將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很好地經過自己的實踐和體悟融合在一起。以我的眼光來看,他是一個集百家所長之人。而能如此,正是因為他那一句知行合一,不空於虛無,直接貫徹至之。這在現實生活中,很是重要,許多人總會在做前思前顧後,三思而行。
-
4 # 黏黏書怪
王守仁,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聖人。那他為什麼被稱作聖人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之前幾位聖人,孔子,孟子,朱熹。中國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任何時代都不缺乏人才,五千年的歷史中卻只出了四個聖人,那我就先聊聊聖人的標準。
首先,必須要有開創性的學說。孔孟自不必說,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都遵循孔孟之道,直至今日也在傳承。朱熹應該說是延伸了儒家的思想,存天理滅人慾,格物致知。王守仁開創心學,主張行知合一。
那麼,只有開創性學說是不夠的,還要有政府的支援。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便在中國歷史中佔據了絕對的地位。天下學子以儒學為主要功課,畢竟朝廷喜歡嘛,學儒學才好就業。孔孟自然就是莘莘學子的精神偶像。
朱熹是宋朝人,但是朱熹的學說真正大規模成為主科還是在明朝。朱元璋老爺子非說自己和朱熹有親戚,有沒有親戚咱不知道,但是朱元璋老爺子還是很喜歡朱熹的學說,存天理滅人慾嘛,限制人慾就沒人造反了,乖乖聽話比什麼都好。於是朱熹光榮的成為孔孟之後的又一個精神偶像。
再說王守仁,曾經也是朱熹的粉絲,每天都在格物致知,怎麼格勒?就是每天盯著某一樣東西觀察,觀察什麼就不知道了,反正朱熹說,真理就在這世界萬物中,你的格它,格著格著你就明白真理了。
王守仁格了好久,啥也沒格出來,就開始自我懷疑,事業人生都處於最低谷,幾乎性命不保,在上天拿走他的一切後,便把真理給了他。於是他推翻了朱熹的學說,主張人性解放,行知合一。在當時的大明王朝如星火燎原一般。
雖然並沒有哪個皇帝主張心學加入必考科目裡面,但是當時民間心學極度盛行,而且當時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便是心學的信仰者,朝中也很多心學學者。
可以說,王守仁的思想是深奧的哲學,它看上去簡單,確是智慧的結晶。在封建王朝掀起了一場關於人性解放的風暴。在王聖人死去多年後,他的學說也不斷髮揚,並分支成了諸多派系,影響著後世。直至今日,心學仍然是很有智慧的哲學思想。
-
5 # 休閒宇宙
陽明心學,打破了當時的傳統理學,主張解放自我完善自己。理學有些非常明顯的侷限性和錯誤,導致衍生的主張被統治者利用。
心學綜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在儒家思想構架上重新昇華,恢復了原始儒學的思維。
心學頭部思想可總結為三個詞: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串起來就是要求一個人要做到:先整理自己的思維,明曉宇宙大道為基礎的真理,將自己塑造成三觀完全正確,思想達到符合人類發展需求的境界;然後將自己的思想徹底開啟,將這些思想融入到工作學習中;當思想完全正確時,用第一反應去做事。這時的你,就能夠成為聖人。
好吧,看完後,你會不會認為提出這是個思想系統的王陽明必然是個聖人呢?
-
6 # 考拉修行
立德 立言 立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幹了 ,古今第一人的標準。德 完美無瑕 萬世師表 經得起千秋萬代的推敲。言,叫一家之言,形成學派,回答的是人類面臨的根本性問題,弟子門生枝繁葉茂 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歷史的長河不但不會沖淡這個言的分量,反而更讓它熠熠生輝,生機勃勃。功,要匡扶社稷,力挽狂瀾,拯救天下蒼生於水火,撥亂反正,扭轉國運。
-
7 # 歡樂豆心
不請自來,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要弄明白何為聖人?
我們現在一說到聖人,大部分人都覺得高不可攀,其實不然;聖人與神人、真人、至人還是有差距的,比方說我們的上古祖先,盤古、黃帝、炎帝他們在我們心中都是完美的、神一樣的存在,可以被認為是神人、真人,我們對他們只有仰視膜拜,根本沒有機會通過後天的修煉到那種境界,因為神人掌握天道,他們開創了華夏一脈;而聖人追求的是遵循天道,聖人是相對於凡夫俗子來說的,他們追求在俗世生活中有所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資質不太差的平常人是可以通過後天的修煉一步一步達至聖人的,聖人是凡夫俗子可以學習的榜樣!
中國歷史上就有孔子聖人,亞聖孟子,這都是後世儒家弟子對儒家學派開創者的尊稱。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釋道,創立了陽明心學,做為儒學的一個門派,強調“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對事事對“至理”的追求,因為事理無窮無盡,追求至理未免煩累,在知與行的關係上,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知必然要表現於行,不然不算真知,他的學說對整個東亞文化圈都影響巨,他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與孔孟朱熹不同,王守仁不僅僅著書立言,而且還立功。
1518年,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的民表禍亂。
1519年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
1528年平定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他的心學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思想基礎,明治三傑都受到了王守仁心學的影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對王守仁心學推崇有加,特意改名行知,蔣介石,毛主席,也都層讀過《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可以說王守仁對後世影響極大。
王守仁可以說文能著書立說,武能平定天下,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位,立德、立言、立功的完美人物。
被稱為聖人是實至名歸!!!
-
8 # 木木大王001
張載言“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為聖!
陽明開宗立派、平叛亂、心存社稷、福澤萬世!擔的起聖人之稱。
-
9 # 半秒看透本質
首先得定義何為聖人?不按詞典、度孃的說法,只說個人的一家之言。儒家曾為“聖人”確立了一個標準體系,並依此篩選出了一批聖人樹為人類楷模(古人的“人類”外延是有侷限的,以為中國就是世界,以為人類就是中國人)。這個體系就是“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進而引申出“內聖外王”的哲學思想體系,提煉出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其中,立德是主體,是核心,提倡厚德載物,警示德不配位,這是區分“聖人”與“非聖人”的重要指標。如孔子周遊列國,顛沛流離,仍堅守節操,啟蒙後學,度化眾生,這才是崇高之德,亦即聖人之德。
其次是立言,即要留下思想學術成果,如,孔子撰《論語》,孟子有《孟子》,孫子著《兵法》,莊老子留《道德經》,等等,皆成指引人類前進的思想明燈。
最後是立功,要學以致用,為社會創造價值。
那麼,依這樣的“聖人”標準,王守仁已完全達標,甚至超標。簡析於後。
1.王公少年立志,勤勉好學,奮發圖強,但直到中年方有報效聖恩的機會。此間從無氣餒。晚年“喪國”,不向強敵投降苟活,高風亮節。這樣的德行,古來聖賢,鮮有出其右者。
2.王公留下了智慧的軍事理論,更開創了心學,獨成一派宗師,其“知行合一”的思想,至今仍在影響全人類。
3.立功主要體現在剿匪和平叛的事蹟上,從歷史的宏觀視野來看,並無可歌可泣之處,甚至其忠君和鎮壓人民,尚有一定的負面意義。但任何人都是出世於特定的歷史階段,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王公的功績依然可圈可點。
所以,王守仁能被稱作聖人。
-
10 # 執力體育
聖人是由標準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孔子是大家心目中的聖人,巴菲特是金融領域的聖人。無一例外的是,被稱為聖人的人在某個特定領域都有著突出貢獻,或者精湛的技藝和經驗。
-
11 # 南柯非太守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第一次對王陽明有了仰慕的感覺是因為這句話,恐怕也只有聖人才能說出這樣的遺言來。什麼是聖人?“聖”,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徳,德行遍處施行。王守仁是自現在起上溯五百年來,從孔子以後兩千多年來的儒家學說集大成者,孔孟朱王並列。王陽明能於佛家取經道家挖寶,使儒家思想騰飛到了另一個高度,或者是還原了儒家學說的本來面目。他提倡的“致良知”是對世間萬物和人本身認識的極限高度。所謂類“良”是一個層級描述,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良莠不齊的良。他從他的角度詮釋世界的本來面目,並且告訴了世人如何達到這個境界,並且行之有效,所以他是聖人。
-
12 # 羅俊華副教授
王守仁,字陽明。中國文化規矩,直呼其名曰不敬,故稱王陽明。稱王陽明為聖人,那是儒學後人的單相思,或曰文化自戀。
中國的聖人,排除戲說,排除學派後人搭車炒作,能得到歷史大浪淘沙考驗,得到全中國全世界普遍認同的,也就只有三聖:
一一老子:道聖,代表道家;
一一孔子:德聖,代表儒家;
一一惠能:智聖,代表禪宗,即中國式佛教。
儒釋道,貫穿於中國三千年的思想史和文化生活之中。
說王陽明為聖人,小範圍內說說可以,說多了老百姓都會感到莫名其妙:“王陽明是誰?我們咋沒聽過,咋就被封為聖人。"
當然,王陽明及其心學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心學是宋明時代儒學發展出來的一支新學派。宋有象山心學,明代王守仁繼承併發揚光大。王守仁,字陽明。文壇江湖規矩,直呼其名不敬,
故稱為陽明心學。心學本質,不是唯物主義,而是唯心主義的。但習總書記為什麼好幾次引用陽明心學的警句呢?因為,心學強調人要守住自己的“初心",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強調知行合一。王陽明是心學之集大成者,是儒學在明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後人將他和孔子、孟子、朱熹並列,稱為孔孟朱王。
由陽明心學,可引出今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的“初心”詞源問題一一這也有現實意義的。
至於心學,作為一個學派,作為一門學問,最好還是留給專家們去研究,留給研究生們去攻博士學位吧。
-
13 # 魯中居士
這是民國時期,由一批著名學者按中華文化″人格"之劃分準則審定的"兩個半人":一個孔子,一個王守仁,半個曾國藩。這個準則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加經、史、子、集之位!
-
14 # 荼蘼香晚
按照聖人三標準:立德立言立功。王陽明都做到了,硬指標都達標了,怎就不能做聖人?
陽明先生從小立志做聖人,自然清楚聖人當如何,志向遠大,然後用一生真正踐行了知行合一,可謂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典型。
立德:彈劾權傾天下的劉瑾,是儒門浩然之氣,是君子之德。平定寧王之叛,讓百姓免於戰亂,是生民萬家,是安民之德。創心學,教弟子,是教化之德。如此三德,孔夫子怕也比不上吧?
立言:集儒道釋為一家,創心學,成為天下顯學,可謂開宗立祖。“知行合一”,四句教,《傳習錄》名揚天下,詩文流響百世。如此立言,春秋諸子之後,還有誰?
立功:平定寧王之叛,平定兩廣少數民族叛亂,閒庭信步。若非沒有更多的仗可以打,王陽明大可以在《武廟》裡坐前排了。
回覆列表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陽明——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曾國藩曾這樣評價他:“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他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思想,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在他看來,人活於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處世五法則是引導眾人以心之力抵禦外界紛擾,重拾中庸、淡然之境。
自古以來,聖人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王陽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說出了“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的深刻道理,他在《與楊仕德薛尚謙書》一文中寫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說的正是心力於人的強大作用。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修身養性的最高之境,在於無論面對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內心的寧靜。正如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的:“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依王陽明之見,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侷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學”在某種程度上與道家所說的“順其自然”相仿,但相對於老莊的無為之態,王陽明推崇的是“無為之下的有為”,即以退為進大道至簡的本真心態。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