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趙德昭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嫡次子,他上面有個哥哥,不過哥哥在5歲時得病死了,趙德昭實際上是當做太子被老趙加以培養的。

    值得注意的是,趙匡胤生前並沒立德昭為太子,甚至沒來得及封兒子為王老趙就“掛”了。

    出現這種結果都是老趙死得太突然造成的,宋太祖沒想到自己50歲上就死了,沒有任何徵兆一夜之間就死了。這一年趙德昭25歲。

    宋太祖為什麼一夜之間就去了?

    這個問題到現在依然是個謎。最流行的說法是被弟弟趙光義害死了,這就是歷史上“斧聲燭影”的傳說。

    (宋太祖趙匡胤)

    太祖去世後,按照傳統繼承法“父死子繼”,25歲的趙德昭應該繼承老爸的皇位。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當時德昭的叔叔,太祖的弟弟趙光義,以母親杜太后《金匱之盟》為依據,順利繼承了皇位。

    《金匱之盟》主要內容是:【杜太后生前曾和趙光義、趙匡胤立下了遺詔,為了防止‘主弱被欺’現象發生,在趙匡胤去世後,先由其弟趙光義繼位。

    等趙光義去世後,再把皇位傳回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意思是讓趙光義加個塞,這樣以來趙德昭也就長大成人,各方面成熟後,當皇帝就沒人敢欺負了。】

    講真這個辦法確實不錯,但操作起來很難,誰來監督皇權按時交還?

    (杜太后)

    當初漢景帝(劉啟)的母親竇太后,也想用這個辦法讓次子劉武接皇位。也就是“兄終弟及”。

    但漢景帝沒答應,並且漢景帝比弟弟劉武活得時間久,所以景帝的兒子劉徹接了班,因此歷史上才有了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這個人。

    收回話題,既然叔叔有杜太后和老爸的遺詔——《金匱之盟》,德昭只好等待叔叔有朝一日把皇位交還自己。

    然而就在老爸去世3年後,(也就是叔叔稱帝三年後),28歲的德昭突然自殺了。

    問題來了,正值風華正茂的準太子為何選擇自盡呢?

    (趙德昭)

    《宋史》記載是這樣的: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被封為武功郡王的趙德昭,跟隨叔叔宋太宗趙光義攻打幽州。

    由於戰事打得很激烈,宋太宗在陣前突然失蹤了,過了十天仍沒有訊息,將士們都認為趙光義被遼兵殺死了。

    有道是“君不能一日無帥,國不能一日無主。”於是眾將就打算擁立德昭為皇帝。

    就在這當兒,太宗奇蹟般的回到了軍營,原來太宗被遼兵打散了,自己騎馬走失了方向,到後來才找回了大營。

    太宗總算有驚無險,但將士們擁立德昭為皇帝之事讓趙光義很不爽。

    接下來繼續戰鬥,過了段時間,將士們因為沒有按時攻下城池,太宗取消了對將領的獎賞。

    沒有獎金,將士們紛紛抱怨,就想透過德昭向太宗反應一下實際情況,希望太宗把獎金按時發放。

    德昭就向叔叔求情:“將士們盡心盡力了,拉家帶口不容易的,還是把獎金髮給他們吧。”

    (趙光義)

    太宗有前面將士“擁立侄子為帝”嫌隙,於是大怒道:“我當皇帝我說了算,等你當了皇帝你再行賞不遲!”說完拂袖而去。

    德昭被叔叔呵斥,回到家後一時想不開自縊而亡。

    其實有很多人不相信官方這一結論,認為趙德昭是被趙光義下毒毒死的,這結論並不是臆想。

    德昭死後不久,他22歲的弟弟趙德芳也死了,兩個正值盛年的孩子先後去世,這讓人不得不懷疑是有人故意而為。

    趙匡胤兒子的死去,最大的受益者非趙光義莫屬,趙匡胤沒了後代,趙光義就可以名正言順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了。

    歷史確實是這個走向,但內情誰又能說清呢?

  • 2 # 亞飛V

    首先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

    唐末以來,歷朝統治者都不冊立太子,親王+開封府尹是儲君的標配。

    比如:梁太祖朱溫對養子朱友文非常喜愛,封他為博王、開封尹,臨終前想要傳位給他,只是因為政變而沒有如願。

    當時老百姓見哪個王爺當開封府尹了,基本上能猜出未來的皇帝人選。

    這叫沒有太子之名的太子,心照不宣的事情。

    如果趙匡胤想立德芳,那應該封他為親王加府尹,甚至是太子了,可太祖皇帝並沒有這樣做。

    接著,我們回到趙德昭。

    擁有絕對繼承權,同時自殺的是有先例的。

    這裡面最為可惜的,應該是大秦的皇長子扶蘇,他有能力繼位而選擇自殺,是因為當時始皇帝的權威不容置疑,即便是李斯趙高假傳的找書,也沒有一辯真偽。

    宋太祖的權威一定沒有始皇帝高,但是在宋朝也是一言九鼎,所以面對宋太祖的當面斥責,自然會出現羞憤而死的結局。

    這裡可以得知,很多歷史英豪,並非死於江郎才盡,而是死於不能隱忍。

    所謂:剛者易折,此其謂也。

  • 3 # 春秋硯

    首先,趙德昭並沒有絕對的繼承權。他生命的後期是宋太宗趙光義執政,當時繼承人的秩序是兄終弟及,“金匱之盟”也是這樣約定的,趙匡胤死後傳位趙光義,趙光義之後是趙廷美,再之後才是下一輩的老大

    現實也是這麼安排的,趙光義登基後,其弟趙廷美被任命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侄趙德昭為節度使和武功郡王。從五代以來,就有不立太子的傳統,開封府尹就是隱含的儲君,可見如果趙光義當時掛了,繼位的應是趙廷美。

    那麼,趙德昭為何自殺?

    攻滅北漢後,趙光義目空一切,立即發動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役,由於指揮失誤,宋遼幽州大戰,在高粱河被遼軍擊敗,親自督戰的趙光義孤身騎馬逃脫

    潰敗之後,所有人都不知道皇帝去哪了。

    《宋史》記載:“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沒有了統帥,軍中危機四伏,國不可一日無君,有人開始商量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為帝

    次日,皇帝現身了,但趙光義還是聽說昨晚的情況,“上聞不悅”。

    回京後,宋太宗心裡一直記著這個事加上戰爭失敗,“久不行太原之賞”。 趙德昭自告奮勇,為太原之戰有功的將士討賞,《宋史》記載:“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

    本來就已經忌諱趙德昭與軍隊來往,軍中將領多是趙匡胤帶出來的悍將,現在又來為他們爭功,這要勾結起來,自己的地位還穩固麼?宋太宗憤怒的吼道:“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再賞不遲。

    趙德昭非常害怕,他知道叔父的手段,如今,已經成為猜忌的物件,與其被害,不如自盡,還能保住自己的妻兒。

  • 4 # 優秀的米老鼠96

    首先來說,趙匡胤稱帝后,趙德昭並沒有絕對繼承權,反而是趙光義的皇儲位置一步步穩固。

    從趙匡胤稱帝到去世的十六年間,長子趙德昭在各個方面都沒有被確立為儲君的任何優勢,也沒有得到趙匡胤的刻意培養,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皇子。關於絕對繼承權一說並不確定。

    再看趙光義,情況則大不一樣。趙光義從北宋建立後就擔任開封府尹一職,大家不要小看這個位置,在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首都的府尹都是未來的儲君擔任的,從這一點來說,絕對繼承權的天平已經傾斜向趙光義。趙匡胤為什麼不讓趙德昭擔任開封府尹呢?這是一個十分關鍵的疑問。

    第二,趙匡胤未立太子成為北宋最大的謎案。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在位十六年間竟然一直未立太子,這是北宋歷史上一個最大的謎案,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都已經成年,完全可以按照正常程式加以培養和確立,為什麼讓儲君之位空懸十六年之久呢?這些情況都證明了趙匡胤沒有立趙德昭為儲君的打算,作為開國皇帝的趙匡胤,如果有立儲之意,不可能不做準備,客況立儲是國家的頭等大事。由此可見,趙德昭並未具備絕對繼承權的資格。

    第三,趙匡胤為什麼面對趙光義威名日盛不採取任何限制措施。

    趙光義在北宋初年皇儲位置並不明朗的情況下,連續晉升官職,大權牢牢把握,先是擔任開封府尹的重要位置,而後又被封為晉王,其權勢逼人,威名日盛,作為皇帝的趙匡胤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加以限制,透過杯酒釋兵權來收回權力,說明趙匡胤對政權的穩固看的很緊,他相反繼續給予趙光義更大的權力,已經說明了是有意為之。趙光義在北宋開國的十六年裡,大量培植黨羽,發展個人勢力,一步步把實權控制到手中。趙光義殺花蕊夫人都得不到趙匡胤的懲罰就是一個明證。成為不是儲君的儲君,這一切都說明,掌握絕對繼承權的不是趙德昭而是趙光義。

    第四,金匱之約陰謀與趙德昭自殺之謎。

    北宋初年的金匱之盟是史學界一直信以為真的話題,說是趙光義得位是根據趙匡胤之母杜氏的旨意,這個話不管是從哪個方面看,都是謊話連篇,漏洞百出。這個所謂的杜氏,只是一個篡位之臣的母親,並不是皇室出身,並無絕對權威的話語權,而且她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老太太憑什麼干涉朝政,趙匡胤又憑什麼要聽她的呢?特別是干涉影響國本的立儲大事。特別是她這種以前並不屬於皇室的人,竟然干政,從邏輯上說不通。

    趙德昭在所謂金匱之盟發生時已經成年,並不是後周政權發生政變危險時的幼主,這個並無政治經驗的底層老太太憑什麼橫插一槓子來左右立儲問題呢。所以說所謂金匱之盟是一場由趙光義自導自演的政治陰謀。

    趙光義篡位後,因為得位不正,企圖以北伐遼國來建立威信,不料大敗而歸。趙德昭隨後被趙光義逼嚇致死,即使他不自殺,也難逃一死,趙光義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由自己一脈相承北宋大統。對於趙匡胤的後代,趙光義必欲殺光而後快。得位不正的人心理,就如同偷了別人東西的竊賊,總害怕有一天物歸原主。

  • 5 # 今古講堂

    趙德昭並沒有絕對繼承權,在當時,他只是皇位的第二順序繼承人。在他之前,還有第一順序繼承人趙廷美。至於他為什麼自盡,原因很複雜,真正的內幕可能永遠不能完全揭開。在我看來,還是由於政治上不成熟,不能駕馭複雜多變的政治局勢,導致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一錯再錯,最後走上了絕路。

    北宋除了太祖趙匡胤,其他皇帝都是趙光義以及他的後代;南宋除了高宗趙構是趙光義的後人,其他皇帝都是趙匡胤的後代。這個問題我以前詳細分析過。

    太宗當了皇帝之後,按照趙普拿出來的一份檔案,史稱“金匱之盟”,說是杜太后臨終前,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要求太祖死後傳位於其弟光義,再由“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這樣可以保證皇帝始終是由成年人去當,目的是避免“周世宗使幼兒主”而失去江山的故事重演。並將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 按照趙普的說法,當時他在場,他就是證人,可以證明。

    這件事的真實性究竟如何?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其最大的疑問就是:杜太后是961年死的,當時趙匡胤才34歲,而此時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10歲了。假設趙匡胤再活10年,他的兒子也已年滿20。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幼兒主”的問題。 但是在當時,這個檔案一出就解決了太宗繼位的正當性問題。

    但同時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按照這個遊戲規則,將來趙光義死了,皇位他的兒子不能繼承,要由趙光義的弟弟來當,也就是趙廷美,趙廷美死了,皇位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 ,這才輪到趙德昭。如此迴圈。

    根據《宋史》記載:“德昭喜慍不形於色。”按照我的理解,他的這種喜怒不形於色,並不是那種城府很深的表現,而恰恰說明了他的性格內向,不善於表達。

    在宋太祖期間,趙德昭一直沒有被封王。後來宋太宗任趙德昭為京兆尹兼任侍中,封為武功郡王。詔令讓他與齊王趙廷美從朝會時班位在宰相之上。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加任趙德昭為檢校太尉。

    979年,趙德昭隨太宗攻打幽州,一夜突遭敵軍襲擊,太宗不知去向。一些將領就意圖擁立趙德昭為帝主持大局。但後來太宗又出現了,這件事就沒成功。戰爭結束後,太宗沒有按照慣例論功行賞,引起下面將領的不滿。趙德昭就為將領們向太宗討要賞賜。太宗怒說:“等你將來自己當了皇帝,再賞賜他們!”這個話說得就非常重了。

    下面的將領要擁立你趙德昭為帝,相當於又一次黃袍加身。關鍵是皇帝根本輪不到你來當,就算太宗死了,還有趙廷美。這個時候應該做的是什麼?是堅決推辭,我可以暫時主持工作,但當皇帝是萬萬不可,誰要敢再說這話,滅族。

    事情已經發生了,應該怎麼辦?應該趕緊請罪,把責任攬過來,主動擔當,求得太宗的理解和寬恕。而不是為底下人討賞。如果這種情況下你再去要求賞賜。是不是說明那個做法很正確呀?太宗如果真的給了賞賜,下面的將領是謝謝你,還是謝謝太宗?太宗不給,你去一要就給了,這不明擺著是要樹立你自己的個人威信嗎?估計他是遭到了太宗的嚴厲斥責。

    下面的將領要立趙德昭為帝,不排除有野心之人,看他年輕好控制。這種事如果不是在宋朝。換到清朝的話,那要大清算殺幾萬人。

    據說趙德昭心理壓力很大,回家就自盡了,年28歲。 宋太宗得知此事非常驚悔,抱著趙德昭的屍體大哭說:“痴兒何必如此?”

    趙德昭死的時候,趙廷美還沒有被貶。即使是繼承皇位,也應該是趙廷美。982年,趙廷美企圖早日篡奪皇位,陰謀洩露,被罷免了開封府尹的職務,之後又遷居房州,到了38歲就死了。

    皇位的第三順序繼承人是趙德昭的弟弟趙德芳。就是評書演義中的八賢王的原型。死得更早,太平興國六年在他23歲時,突然有一天夜裡“寢疾薨”,睡覺睡死了。根據史書記載,以上三個皇位繼承人的死亡,並不是宋太宗刻意所為。但得到利益的人是誰?是宋太宗。這些人都死了,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把皇位傳給他自己的兒子。因此這三個人的死,是否與宋太宗的陰謀有關?是一個未解之謎。總之,和宋太祖趙匡胤一樣,死得都有點不明不白。

    如果有犯罪嫌疑人的話,也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只能疑罪從無了。

    按照我看來,從趙匡胤的一系列行為來看,沒有任何要立趙德昭為接班人的意思表示。他當時已經封趙光義為晉王,任開封府尹,趙德昭沒有被封王。等到趙光義即位的時候,沒有哪個大臣提出任何反對意見。這是後人由於有燭影斧聲的記載,懷疑趙光義害死了趙匡胤,篡奪了本該屬於趙德昭的皇位。不過在當時,似乎趙光義即位當皇帝,天經地義,沒有誰覺得有什麼不妥。

    有可能是趙德昭一生過於順利,沒有經過太多的挫折教育。加上又把自己定位為皇位的繼承人,受到太宗的訓斥之後,產生一種悲觀的情緒,認為自己將來即位無望了,從而選擇了自刎。

    你要說太宗罵他訓斥他,是有可能。在當時太宗派人去暗殺他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公開的處死他。按照宋朝那個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實際上相當於一種兩權分立。如果太宗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趙德昭沒有明顯罪過的情況下,把他殺死。恐怕會淹沒在大臣的唾沫星子裡。更何況當時趙廷美還任開封府尹,要下手也應該先找趙廷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自己很喜歡的東西失去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