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悅寶媽媽生活錄
-
2 # 教育新界
謝謝邀請!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想法、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可斷然評判是不是尷尬好壞對錯。交流是一種建立理解和信任的橋樑,嘗試尋找恰當話題,從各自感興趣的話題聊起;加強自信,交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就如和弟弟交流一樣,走出心理暗示區,調節自己。真誠分享個人意見和想法,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你——獨一無二的你,相信自己!
-
3 # 燦燦媽媽講故事
你好,能夠感同身受!我想你大概在年幼時不是父母帶大的吧,而是在已經懂事的時候才回到父母身邊的!只有這樣的小孩在長大後與父母才有陌生感!
透過你的描述,只有你弟弟在家,你才能感到自在,不陌生,從中猜測到,你弟弟是父母身邊長大的,他在父母身邊應該可以自由自在的,可以做到子孝父慈,歡歡笑笑!你必然心裡會有所羨慕吧!
如果這樣的話,你不必太過強求自己,只要放鬆心態,以平常心對待父母就可以了,和父母獨處時,如果你是女孩,就和媽媽多聊聊,如果是男孩,就多和爸爸聊聊,畢竟同性的話題會比異性多一些,也更好溝通!如果依然不自在,證明你內心還沒有準備好,放鬆心情,別有太大壓力,如果父母不惡,來日方長!做好自己就好了!
-
4 # 康安樂
首先,每種情緒情感的產生都是原因的,我認為首先還是要識別自己究竟是哪種心理。父母子女相處也屬於人際交往中的一種型別,家庭氛圍、父母的教育方式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成長。比如有的家庭中子女感覺不到愛,子女在行為習慣、生活習慣等比家庭溫馨的環境成長起來的產生的問題的可能性就大。父母與子女是最親密的人際關係了,與父母相處覺得不舒服可能與家庭氛圍、家庭相處模式有關,情緒具有傳染性,當你感覺得尷尬的時候,對方也是會有察覺的。
其次,調整自己的心態,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你的願望強烈,事情就會如願,多與身邊的支持者溝通(支持者可以是兄弟姐妹、朋友、老師、父母),你希望的溝通或心態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或狀態,那麼透過努力就會實現。
-
5 # 天下客694
我感覺都是一家人,沒啥可尷尬的。首先,要能融入這個家,只有把自己當成家裡的一員了,不在家呆還能去哪?其次,父母是我們長者,我們是父母的心頭肉,需要多的溝通和理解,只有交流多了,去掉代溝感,才能更好地尊重父母,同時也能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最後,也是老生常談,用自己的雙手來打理這個家,把家變得更好,我想父母也會看在眼裡,給你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使你逐步消除尷尬,消除芥蒂,擁有舒心的生活。不知各位看法是不是一樣,歡迎評論!謝謝!
回覆列表
1.從小是寄養在其它家庭的孩子,或者是生活在爺爺奶奶家庭的孩子,等自己懂事了到父母身邊會有一種陌生感,甚至是距離感,反而跟爺爺奶奶關係更為親密,相處更加自然,如果你是這種情況的話那也就不意外了
2.父母非自己的親生父母,年少時不清楚自己的身份,成年後無意知道,心底接受不了這個現實,想追問父母自己的來歷,卻怕傷害年邁父母的心,所以心中一直在糾結,卻無從開口。也就因此跟父母有了莫名的距離感。
3.家庭中兄弟姐妹眾多,父母額外偏愛其中一個孩子,無論自己做什麼事,父母都顯得莫不關心,從沒得到父母的關愛,相反父母對偏愛的子女異常溺愛,從不打罵責怪,哪怕做錯了事情都是責怪其他子女,在這種家庭裡成長的孩子跟父母也會有隔閡感
4.從小兄弟姐妹中有特別優秀的孩子,父母拿他跟你對比,無形的打壓你,久而久之,你的性格變得自卑孤僻,沉默寡言,跟父母在一起也沒有親密感
5.父母雙方有一個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從小家教嚴格,對孩子投入過多,讓孩子承擔了過多的壓力,讓孩子長期壓抑,這種家庭的孩子成年後往往想擺脫父母的束縛,心底也跟父母有種疏離感了